磁山文化遺址——粟谷的最早種植地、黍的最早起源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張海江

20世紀70年代發現的磁山文化遺址,揭示了一萬多年前人類文明發展過程的吉光片羽,代表了新石器時代早期中段以後的文化面貌,它下接「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填補了我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研究的空白,使我國新石器文化遺存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系列和鏈條,為研究和探索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在我國新石器考古學上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堪稱我國近代以來考古史上的重要發現之一。

磁山文化遺址位於太行山東簏,武安市南15公里磁山鎮台地上。

東依鼓山,西鄰磁山鐵礦,南傍洺河,面積約14萬多平方米。

發掘中發現房址、灰坑、糧窖,共出土文物10000餘件,其中有石器、骨器、陶器和祭祀品。

出土的陶器中配套的炊具陶盂和支架在造型上達到了審美和使用的統一;粟黍的出土,其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實屬罕見;從出土物中可以看出,家雞的飼養,核桃的栽培,黍的種植堪稱世界之最,被專家評定為磁山文化的代表,具有全國各地其它歷史文化資源無可替代的奇特性。

據出土的兩件木炭標本經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實驗室碳-14測定,磁山文化遺址的年代距今至少有8000多年,早於仰韶文化1000多年。

磁山文化遺址的發掘不僅表明8000多年前磁山人就在這裡繁衍生息,而且把我國黃河流域種植粟的年代提前到8000多年的歷史。

磁山文化在中國農業文明史乃至世界農業文明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發現的大量糧食窖穴證實,磁山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穀子最早種植地,也是黍的最早起源地。

在中國歷史上,以谷作為核心的北方農業文明與以稻作為核心的南方農業文明,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兩大區域。

從這個意義上說,磁山文化開啟了中國谷作文化的先河,奠定了谷作農業發展的基礎,是中國北方谷作文明當之無愧的發祥地。

磁山文化還極大地改寫了世界農業發展史,證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飼養家雞和種植核桃的國家,推翻了家雞飼養起源於印度的成說,修正了張騫出使西域引進核桃的定論。

可以這樣說,磁山文化揭開了中國乃至世界農業文明史上的嶄新一頁。

磁山文化,是世界的瑰寶,是東方的明珠,是人類文化的精髓。

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精彩紛呈、蔚為壯觀,這是武安人民對世界的卓越貢獻。

近日,國外學術媒體先後發表了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研究員呂厚遠課題組的兩篇重要論文。

分別報導了植矽體方法學在粟、黍灰化農作物鑑定上的突破,以及利用這種新的鑑定方法對河北武安磁山考古遺址植物遺存的研究成果,該項研究把東亞旱作農業起源的時間擴展到10000年以前,說明磁山遺址不僅是世界"粟"的發祥地,更是"黍"的起源地。

長期以來,由於缺少對考古遺址中腐朽灰化的旱作糧食的鑑定方法,對於東亞地區旱作農業起源的歷史,特別是對河北磁山新石器遺址為世界粟(也叫穀子,小米)起源地的觀點,並沒有得到廣泛認可。

呂厚遠研究員課題組通過對現代粟、黍(也叫糜子,稷,大黃米)及野生植物小穗穎片、內外稃片不同部位、不同細胞層的植矽體分析,明確了區分鑑定粟、黍植矽體的5種鑑定標準,在考古遺址粟、黍灰化樣品的鑑定方法上取得突破。

該課題組利用上述新方法,通過對河北磁山遺址5個窖穴46個灰化樣品和1個磁山博物館館藏灰化樣品植矽體的系統分析、和不同實驗室9個碳14年代學測定,發現距今約10000—8700年前,磁山遺址保存的早期農作物是黍。

粟則在距今約8700—7500年期間少量出現。

研究認為,在距今10000—8700年的全新世早期,我國北方氣候相對乾涼,更適合黍的馴化和栽培。

這項研究把東亞旱作農業起源的時間擴展到10000年以前,說明磁山遺址不僅是世界粟的發祥地,更是黍的起源地,也為認識我國北方新石器早期文化演化提供了新視野。

磁山遺址地處太行山東麓,南洺河北岸的山前地帶,海拔高度260米,高出河床約25米,四周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台地連綿,土壤為紅、黃黏土,多風積而成,不易風化,具有良好的保水和供水性能,保持著在大部分礦物成分,土質十分肥沃;氣候屬北溫帶季風區,四季分明,初春低溫乾旱,初夏乾熱多風,暑伏潮熱多雨,深秋風高氣爽,冬季冰凍雪降寒,最高氣溫38℃,最低氣溫—16℃年平均氣溫14℃,年平均降雨量590毫米,年日照2264小時,無霜期225天,非常適宜旱地農業的發展。

而且,據有關專家研究,包括磁山在內的太行山區土壤中,腐蝕質含量7—16%,土壤水份30—50%,尤其是山前河谷地帶,雜木、荒草及其他腐蝕物更多,土壤含水量更大,完全可以滿足各類植物生長需要,具有發展農業的良好條件;另據有關專家研究可知,遠古時期的磁山年平均氣溫比現在高2—3℃或更高一些,南洺河水量豐沛,旱無水荒,澇無水患,非常適宜人類生存與發展。

人類在發明農業過程中,首先需要了解作物本身的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一般規律,因而就必須掌握生物學方面的知識,以及相關的氣象學、土壤學方而後知識,而隨著科學知識的積累,也進一步增強著人類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從而也不斷地改造著人類自身。

正是由於原始農業的出現,才為人類進入文明時代奠定了基礎。

磁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黍、粟,是世界農業史上發現最早的黍、粟,黍、粟的栽培成功,是磁山先民在當時的客觀條件下,經過長期觀察,反覆試驗,正確選擇的結果,這是一項偉大的發現和創造,也是一個艱苦勞動過程。

磁山文化遺址具有鮮明的農業經濟色彩,原始農業達到較高的發展水平。

這裡分布著頗為密集的長方形儲糧窖穴,底部儲存著豐富的糧食,經鑑定為旱地作物黍、粟。

與這些糧食直接有關的有大量規整的石磨盤和石磨棒出土,這些配套的石制工具顯然用於糧食的搓磨去皮,同時還發現了能夠用於農業生產的石斧、石鏟、石刀、石鐮等工具。

磁山文化時期耕作方式上由刀耕火種的初期階段開始向鋤耕農業過渡。

耕作方式上開始有了變化,標誌著原始農業在發展階段上出現了飛躍。

磁山先民已經能夠較大面積種植栽培作物黍、粟,掌握了基本的栽培方法,有了較大收穫量。

武安磁山文化遺址是當時我國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重大發現,從發現至今進行過數次試、發掘,出土了豐富的具有鮮明史前文化特徵的遺蹟和遺物,其中共發現有189個儲糧的窖穴。

有圓形、橢圓形、長方形及不規則多種。

絕大多數是口大底小或坑的邊緣和底部壁近於垂直,也有部分為口小底大的袋狀灰坑,坑的邊緣和底部都不甚規整,長方形窖穴,除少數廢棄後口部已塌落為圓形或橢圓形外,多數保存仍十分完整。

坑口一般長1米左右,最長可達1.6米,寬0.5-1米,深多在2-4米之間,較淺者僅1米,較深者可達5米以上。

坑壁一般較垂直,均未見便於上下的腳窩,但有的卻發現有斧、鏟及類似耒、耙之類工具的印痕,四壁下部及坑底還多有一層厚約1厘米左右似塗抹加工或朽爛物凝結而成的鈣化硬面。

據考古人員對第一批發現的80個窖穴的糧食堆積的推測估算,磁山遺址窖穴中的糧食在當時大概有10萬公斤以上或更多,數量十分驚人。

糧食炭化物經觀察和H65標本灰象分析,確認是農作物粟,黍時間距今已有10300年左右了。

由此可見,磁山不僅是目前世界最早種植粟的地方,而且其窖穴也是我國目前發現的規模最大、時代最早的儲糧窖。

這對研究當時的社會生活、生產力發展狀況以及我國糧食儲藏歷史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從1976年—1986年的三次正式發掘中,發現許多圓角長方形糧食窖穴。

76—78年是在遺址南部開的方,85年是在北部,86年開的方大部分在遺址的西北部,無論在哪裡開方,都能碰到糧窖,說明糧窖分布是很普遍的。

磁山文化遺址具有鮮明的農業經濟色彩,已發掘出的88個儲糧窖穴,庫存粟谷14萬斤,可見當時農業相當發達,已達到了連年有餘地步。

磁山遺址的窖穴出土成堆的腐朽粟、黍和油菜的殘骸,證實以粟、黍為代表的耐旱作物,構成了華北黃土地帶農業栽培的基本體系。

此外,還發現有核桃、榛子,朴樹子和魚骨獸骨等,表明採集和漁豬在磁山人的生活中仍占一定的經濟地位。

石斧、石鏟、石刀、石鐮等都是磁山遺址十分常見的生產工具。

這些工具在當時很可能是一器多用,即用於農業生產也用於手工勞動。

從磁山遺址中發現的眾多糧食窖穴,並伴有較多的糧食加工工具出土,從這些農業遺存推斷,這些石斧、石鏟、石刀等工具很可能主要用於農業遺存推斷,這些石斧、石鏟、石刀等工具很可能主要用於農業生產。

磁山遺址出土數量驚人的農作物粟、谷,和大量的糧食加工工具石磨盤,石磨棒,與出土的生產工具的多少應成正比。

以石斧為例,石斧是以用來砍伐叢林和開闢耕地的。

石斧在磁山遺址出土的石器中數量最多。

出現石鏟、石斧、石鐮、石錛等農業生產工具,說明當時的磁山先民已越過「砍倒燒光」。

「焚而不耕」的「火耕農業」階段,而進入「翻土耕種」的鋤耕農業階段。

單從生產工具石斧的出土數目和扁薄,單或雙弧刃的石鏟的出現來看,說明鋤耕農業已達到較高的發展階段。

可以想像窖穴以十萬斤計的栗谷是來之不易的。

也可以想像當的人類為了改造自然,減少大量的採集和掠奪動物,同時也為了家畜家禽的飼料而幸勤的耕作在田間地頭。

正如有的發掘者所述:「發掘現場看到的腐腐朽糧食一般呈淡淡的綠灰色,出土時略為潮濕、顏色顯綠,風乾後成灰白色;大部分已成粉末狀,質地疏鬆;粉灰中,可以看到清晰的外殼,保留著作物的完整顆粒,外部形態圓隆飽滿,直徑約2毫米,與現代粟粒基本無別;只是這些顆粒的保存十分困難,出土後很快風化成粉末狀。

」糧食標本曾先後經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古植物研究室,北京農業大學農史研究室等單位做過形態觀察鑑定,可惜標本從出土地點取出輾轉送到農史學家手中時,顆粒已經粉化,因而未能做出明確的結論。

以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運用灰象法對第65號窖穴採集樣品進行鑑定,結果發現有粟的痕跡,從而使磁山遺址中所作出農作物粟得到了確認。

這一發現把我國黃河流域植粟的紀錄提前到距今8000多年,也修正了目前世界農業中對植物粟年代的認識。

磁山遺址「粟」的發現,不僅把我國人工種植粟的歷史追溯到8000多年以前,而且,還進一步證明我國是世界上人工種植粟最早的國家。

磁山遺址也由此名揚四海,不但中國作物學會粟類作物委員會、國家七五穀子育種攻關課題研究組,河北省農學會,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於1990年8月20日在磁山遺址旁聯合刻石立碑,以「粟發祥地」為題,撰文懷念磁山始祖育粟業績,提出磁山粟谷的發現「表現了磁山原始人對農業的貢獻和博大的創造精神,是我中華民族的驕傲」,而且著名穀物研究專家,原河北省粟類作物學會委員,河北省穀子研究所所長李東輝先生謝世後還將骨灰安葬在磁山遺址旁以示永久相伴。

人類在發明農業過程中,首先需要了解作物本身的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一般規律,因而就必須掌握生物學方面的知識,以及相關的氣象學、土壤學方而後知識,而隨著科學知識的積累,也進一步增強著人類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從而也不斷地改造著人類自身。

正是由於原始農業的出現,才為人類進入文明時代奠定了基礎。

磁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粟,是世界農業史上發現最早的粟,粟的栽培成功,是磁山先民在當時的客觀條件下,經過長期觀察,反覆試驗,正確選擇的結果,這是一項偉大的發現和創造,也是一個艱苦勞動過程。

「磁山這片黃土地,悠悠中華文明源,老祖先靠勤勞靠智慧敢為天下先。

第一次把豬物養進圈,第一次把種子撒進田,第一次把林果植進園,第一次掘窖儲糧備長遠。

在這裡磨盤磨棒碾谷來,鳥頭形支架下昌起炊煙。

告別飲血茹毛舊時代,開創農耕文明新紀元。

」磁山先民把野生的狗尾草逐漸培育成粟谷,並逐漸向世界各地傳播,這是為世界做出的巨大貢獻。

當今的磁山人正是發揚「磁山先民」熱愛生活,不畏艱辛、勇於開拓,善於創新的進取精神正在做強,做大磁山,磁山正以「大」字屬於自己的歷史文化魅力。

歷史文化是一種蘊藏,一種魅力,一種財富,一種不可估量的無形資產。

磁山遺址的發掘真實的記錄一萬多年前磁山先民勞動、生活的情景,其文明進步的發展程度舉世罕見,為研究原始社會氣候、環境、生產、生活方式提供大量的史料,表現出人類利用自然,與自然相融合的奮鬥精神。

它的發現,填補了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空白,為世界農業起源、家禽飼養發端等提供了直接依據,標示著磁山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東方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磁山文化是一座文化寶藏,是及其珍貴,是用之不竭的資源。

如何在秉承博大精深的磁山文化基礎上,大力弘揚並深入挖掘磁山文化內涵,是擺在新磁山人面前重大課題。

磁山文化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我產去保護、開發、探索……

★編輯:曲樑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微信關注文字友情公眾平台(微信號:wenziyouqing)。

歡迎投稿散文、詩歌、故事、雜文,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原來古人這麼早就喜歡喝酒,看看古人的酒具

我國酒的歷史悠久,近幾年出土的文物和有關史料可資佐證。穀物釀酒的兩個先決條件是釀酒原料和釀酒容器。據考古學證實,在近現代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製品中已有了專用的酒器。這說明在原始社會我國已開始釀...

玉蟾岩,「蛤蟆洞」

玉蟾岩遺址,位於湖南道州壽雁鎮玉蟾岩,俗稱「蛤蟆洞」,又被譽為「天下谷源、人間陶本」。洞穴西北方向有個開口,洞口有石刻「玉蟾岩」。

河南舞陽賈湖文化,燦爛中原文化!

賈湖遺址,位於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西南1.5公里的賈湖村,始發現於20世紀60年代初,保護區面積5.5萬平方米,是一處規模較大、保存完整、文化積澱極為豐厚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賈湖遺址呈近圓形,...

農業起源與中華文明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中國農業的歷史幾乎與中國歷史同樣悠久,勤勞的中國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了光輝燦爛的農業文明,使中華民族繁衍生息,使中華文明薪繼火傳。————————————什麼是農業產生的原動...

磁山文化時期手工業的發展

作者:張海江 磁山,中國農耕文明的發祥地。八千多年前原始農業革命盛世。磁山遺址揭示了當時最早時期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面貌,並獲得粟、家雞、胡桃等多項世界性重大發現,而被專家稱為「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

中華文明探源--磁山文化

長城網2月4日訊(通訊員張海江)磁山文化遺址位於武安市西南17公里磁山鎮磁山村東1公里的台地上。遺址面積約14萬多平方米,系1972年發現,同年進行調查試掘。自1976年至1998年的20餘年間...

磁山——農曆最早發源地

作者:張海江磁山,又名紅山,屬太行山脈,小摩天嶺終止於南洺河北岸,海拔427米,是我國著名鐵礦之一。由於鐵礦床裸露地表氧化成深紅色,故名紅山。礦石多為磁性,引針不墜。1982年3月《光明日報》載...

磁山丨中華文明源

磁山文化遺址總面積十四萬平方米,分上下(即早晚)兩個文化層。它的年代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用碳-14測定的數據距今約8000年,後經中國科學院地球與地質研究所用植矽體方法學對磁山文化層年代...

八千年前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居然在武安!

一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國之一,有著獨立的起源和發展。新石器時代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結束了舊石器時代或中石器時代是以採集和漁獵生活的主要手段,而發明了農耕、畜牧,這是人類經濟生活...

磁山文化寫進中小學教科書

作者:申禮成 張海江中小學教科書九年進行一次完善修訂,2012年是中小學教科書的修訂年,小學、初中、高中歷史教科書沒有把磁山文化的具體文化內涵載入其中。武安市人民政府於7月16日正式向教育部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