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走向未來」——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側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5月21日至23日,以「走向世界、走向未來的中國考古學」為主題的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在河南省鄭州市舉辦。

「此次大會是中國考古學最新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的一個全面展示,也是促進中國和國際學術界交流的重要平台。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如是說。

規模空前,開放辦會

與會者的廣泛性是本次大會的一大亮點。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49家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全國75家考古文博機構的380多位專家學者,以及來自俄羅斯、加拿大、德國、英國、埃及、印度、韓國、日本、烏茲別克斯坦、宏都拉斯、蒙古國等12個國家的20多位外國專家學者參加了大會,另外還有300多名學者列席大會。

「這次大會與過去考古界的會議有很大的不同。

考古學大會不是一年一次,是2013年換屆以後經過系列準備召開的大會,會議正式參會和列席達700多人,不再是過去的百八十人。

更為重要的是,這次大會是『開放辦會』,這讓長期以來想參加中國考古學會活動、但因資歷尚淺等原因被拒之門外的中青年學者,有機會參與國際交流,這是非常大的變化。

」王巍說。

會議期間,70多個獎項進行了頒發。

《水洞溝:2003—2007年度考古發掘與研究報告》、《中國北方古代人群線粒體DNA研究》等11個項目獲研究成果獎(金鼎獎);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教授呂紅亮、中國科學院古脊柱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李鋒等11人獲青年學者獎(金爵獎);河南省鄭州市東趙遺址考古發掘、河南伊川徐陽墓地考古發掘等21個項目獲田野考古獎;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實驗室考古、西安市唐代李倕墓冠飾的室內清理與復原等14個項目獲考古資產保護獎(金尊獎);「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考古進行時》系列電視紀錄片等17個項目獲公共考古獎(金鎛獎)以及提名獎;年逾九旬的我國著名考古學家、中國考古學會名譽理事長、北京大學教授宿白榮獲首個「終身成就獎」。

大會還發布了「鄭州共識」,提出強化考古工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正確把握考古學的發展方向,加強中國考古學科體系建設;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大力實施「走出去」考古戰略等。

主題報告、圓桌會議、考古講座

中國考古學成果的全面展示

與以往的考古會議相比,本次大會採取了一種新的會議方式:按照專業委員會進行分組交流討論。

「這個形式能夠使各專業委員會的討論更為聚焦,更加有成效。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偉光表示。

據悉,自1979年成立以來,中國考古學會陸續成立了13個專業委員會,除了傳統的按照年代劃分的舊石器、新石器、夏商、兩周、秦漢、三國—隋唐、宋元明清7個專業委員會外,近兩年還成立了動物、植物、人類骨骼、新興技術、文化遺產保護和公共考古6個專業委員會。

在這次大會上,這13個專業委員會帶來了300多個專題報告,有1萬多年前舊石器時代的年代學分析,也有新興的微信里的公共考古,有海南東南部沿海地區新石器時期的遺存,也有東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探索……各個專業委員會會場座無虛席,甚至有人坐在地上聽講。

5月21日晚,還舉辦了「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方向」青年學者圓桌會議。

近40位青年考古人圍繞大會主題,進行了交流和探討。

比如談及近幾年比較熱的科技考古,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志鵬認為,先進高端的科技手段都要引進,但始終關注的應該是考古問題,不能捨本逐末。

對於考古學中的中外交流,李鋒說,對於年輕的考古人來說,現在能夠接觸到更多外文材料,但不能忘了中國考古學本身的特色,應該立足於本國的材料總結自己的理論。

而在專業委員會熱烈討論的同時,河南大學、鄭州大學、鄭州師範學院、河南博物院也熱鬧非凡,因為在這裡,主辦方還邀請了16位考古界的著名學者,為公眾開展了16場公共考古講座。

從轟動一時的「海昏侯」發掘和實驗室考古內幕到早年殷墟考古十兄弟的故事;從「誰是我們的祖先」到唐代的女性形象,讓大眾在趣味中感受中華文明的魅力。

國際性的交流平台

正如前文所說,來自俄羅斯、加拿大、德國等12個國家的20多位外國專家也參加了會議。

5月22日晚,還召開了「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海外學者演講與座談會」。

印度考古局考古研究所所長桑傑·庫瑪爾·曼紐爾介紹了近期在拉賈斯坦邦Binjor遺址的考古發掘。

他表示,2014年至2016年發掘了三層文化堆積,發現了規整手工業作坊以及銅的冶煉、珠飾的製作、陶器的製造等現象。

而對植物遺存的分析,顯示遺址在成熟期有大麥、水稻、豌豆等食物。

此外,宏都拉斯人類與歷史研究所的維吉里奧·佩德雷斯·特拉佩羅介紹了宏都拉斯莫斯基蒂亞地區新文化的發現。

蒙古國考古學會的霍·拉布哈蘇榮講述了蒙古考古學的發展和現狀等。

「考古學連接了過去和現在,並且為我們通往未來的道路指明方向。

我們應該用廣闊的視野、明確的目的以及多種資源的通力合作,對我們多樣且富有創造性的藝術形式及豐富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

這次考古學大會,為中國和世界各地積極參與遺產保護的學者提供了平台。

」桑傑·庫瑪爾·曼紐爾表示。

在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看來,在考古國際交流方面,新時期的考古工作要增強開放意識,推動國際合作共贏。

「這包括歡迎各國同行來中國參與考古工作,深入交流考古和遺址管理方面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和實踐經驗,也包括中國的考古工作者加強與周邊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考古合作,進一步探究中華文明與周邊地區文明的相互交流、融合與發展,在世界考古的舞台上展現中國考古人的風采。

」他說。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在世界考古學界發出中國聲音

國際視野 開放胸襟 文化合作 在世界考古學界發出中國聲音 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在鄭州舉行 5月21—23日,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2016·鄭州)在河南鄭州舉行,來自海內外近400位考古界的專家學者...

第四屆「中國公共考古·荊楚論壇」隆重開幕

10月29日上午,第四屆「中國公共考古-荊楚論壇」在湖北省天門市隆重開幕。本屆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會公共考古專業指導委員會、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

考古學會專家:鄭州是不可替代的考古重鎮

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為何會選在鄭州召開、這次會議跟過去的學術會議有何不同?昨日,本報記者專訪了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聽聽來自中國考古學會的「...

社科院外國考古研究中心成立

中國文化傳媒網訊 (記者李佳霖)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考古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赴外考古新發現論壇在北京召開。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考古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宣...

東大杖子墓地年代早至春秋晚期

本報訊 (記者趙徐州 曾江)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東大杖子墓地及相關遺址勘探、發掘資料的整理與研究」的階段性成果匯報暨「預結項」專家論證會日前在瀋陽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學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