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趙村追溯夏的源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北大每年有多支師生隊伍在野外工作,做地質勘探、古生物考古、人類遺蹟考古。

記者近日來到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工地——東趙村遺址,探訪最新考古成果,記錄考古隊的生活。

上世紀末,國家啟動「夏商周斷代工程」,為中國古代文明探源紀年。

時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的李伯謙擔任首席科學家。

近20年過去了,李伯謙的學生——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雷興山,在導師年少時撿過陶片的黃土地上,發現了夏文化的新線索。

雷興山和他的團隊,在東趙村傾注了數年心血。

2015年4月,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東趙遺址榜上有名。

東趙村,這部夏文化的精彩畫卷,隨即舒展在世人面前。

從東趙走近神秘夏文化

1959年,偃師二里頭遺址的發現拉開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但相關考古遺存在數量上總體較少。

有關「夏究竟是不是國家」的爭論至今懸而未決,夏文化的考古遺存也因此備受關注。

夏商周三代,是中國古代文明由興起到形成自身特點的重要歷史時期,東趙遺址正處於夏商文化分布的核心區域。

考古工地現場

東趙村不大,考古氛圍卻很濃:向東有鄭州商城遺址,向北有大師姑城遺址,東北有小雙橋遺址,往西還有滎陽關帝廟商代晚期遺址。

著名考古學家李伯謙就是從這個村子走出來的。

自2012年至今,為探討「中原腹心地區早期國家的形成與發展」這一重大學術課題,由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聯合組成考古隊,持續對東趙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田野工作,並確認了東趙遺址有龍山至商末周初完整連續的文化遺存。

經過三年的挖掘勘探工作,目前確定的遺址面積約有100萬平方米,其中嵌套著大中小三座城址,「大城」初步判定是東周時期的,面積為100萬平方米。

「中城」是一座二里頭時期的城址,面積為9萬平方米,經推測,它是我國迄今發現的二里頭文化早期城址(夏晚期)中面積最大的。

「小城」是嵩山以北發現的第一座確認的新砦期城址(介於龍山文化和夏文化之間)。

這大、中、小三座古城遺址延續時間長,年代序列相對完整,為進一步釐清夏商時期的時空關係提供了重要證據。

考古隊在遺址中還清理出包括城牆、城壕、大型夯土建築基址、灰坑、窖穴、水井等在內的近500個遺蹟,出土了豐富的陶器、石器、骨器等夏、商、西周時期文化遺物,為鄭州西北的區域聚落研究提供了新的歷史依據,也為探尋我國早期國家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新的佐證。

2015年4月9日,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和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發掘的河南鄭州東趙遺址入選,位列十大發現第二名。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自1990年舉辦以來,北大共有23個項目獲此殊榮,位居國內高校之首。

三城記

考古工地上,一個個探方整齊排列,探坑側面有不同的地層標記,考古隊員們拿著手鏟在上面敲敲挖挖。

在普通人看來,這厚厚的黃土夯層怎樣也難以和神秘的夏文化相聯繫。

雷興山說:「歷史學家翻史書,通過文字去解讀,我們研究的東西在外人看來是土,其實是『無字天書』。

說話間,雷興山拿著手鏟下了探坑。

「每一次人類活動留下的土都不一樣,考古第一步就要分出不同的單元。

」他指著坑側面的標記線說:「這兩個地方土質土色不一樣,差別很明顯。

這就有了不同單元,然後要判斷年代,誰早誰晚。

通過溝的邊界可以判斷出一個單元被另一個單元挖破了,那麼被挖破的年代就早。

知道了有幾頁書和每頁書的年代後就要思考「無字天書」的內容。

整齊地擺放著較完整的人骨架和祭祀用品的是墓坑;垃圾坑中往往有各種雜物;底面堅硬、邊緣有淤土的一般為蓄水池。

雷興山解釋道:「這個地方是夏代早期挖個垃圾坑,商代前期再挖個水井,戰國中期又挖了個墓。

受土地平整影響,東趙小城城牆僅存有基槽部分,牆體破壞殆盡,城壕尚大多存在,小城東北角被現代取土全部破壞,三處解剖溝城牆基槽均被二里頭一期溝打破,可以判斷小城於二里頭一期時廢棄。

同時,在小城東牆基槽內發現的陶器均為龍山晚期,而在南牆與北牆基槽內包含有較多的新砦期陶片,與小城同期的壕溝內出土陶片均為新砦期,這些證據將小城始建年代指向新砦期。

1979年新密市劉寨鎮新砦村考古人員發掘出了新砦遺址,發現其年代介於龍山文化和夏文化之間,考古界由此提出了「新砦期文化」的概念。

儘管新砦文化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意義,但只有一個遺址支撐的新砦文化一直備受質疑。

東趙遺址發現的這座「小城」也成為全國第二座、嵩山以北第一座確認為新砦期的城址,不僅證明了新砦文化並非個體存在,還充分證明了它在龍山文化和二里頭文化之間的過渡性質,對解決新砦期面貌、當時的社會性質及新砦期歸屬問題有重大學術價值。

中城始建於二里頭二期,整個東趙遺址的地貌為南高北低,依地勢而建便有了中城。

在中城東牆中部偏南處,考古隊發現了一條東西向的東周時期路溝,道路寬2米,道路兩邊為中城夯土基槽,路溝兩邊的牆基內側明顯加寬,考古隊認為是中城東城門所在。

中城部分地穴式遺存中有完整的豬骨架、未成年人骨架、龜殼等,初步判斷為祭祀遺存,也有學者提出了倉窖的可能。

中城還有集中出土卜骨的祭祀坑,卜骨系牛肩胛骨,灼痕明顯,也是目前發現的二里頭時期單個遺蹟出土卜骨最多的單位。

大城始建於東周戰國時期,破壞較嚴重,整體呈橫長方形,城壕部分地方被漢代溝渠破壞,壕內包含物較少。

三座古城在空間上嵌套,在時間軸上交疊,組成了文化內涵豐富的東趙遺址。

大型遺址的挖掘常常需要數十年時間,但在整個鄭州市大刀闊斧的城鎮化進程中,東趙村的命運還是未知數,考古隊希望遺址的發現可以讓這個村子躲過被大面積開發的命運,避免更多已發掘和尚未發現的遺存被破壞。

現在,工地旁邊已經搭起了一排簡易板房,裡面放著介紹遺址遺存內容的展板,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遺址的整體情況,未來時機成熟後,雷興山希望在遺址基礎上建一個考古公園,在田野發掘的同時,開展文化遺產保護與展示工作,讓公眾更多地了解東趙遺址,走近夏文化。

挖出「水利考古」新視角

雷興山最近很興奮,十大考古發現的光環已經閃了半年,但這片遺址卻不斷給人驚喜,「水利考古」就是工地上「新出土」的寶貝。

隨著東趙遺址這本無字天書的面紗被一點點揭開,最近挖出的水溝給了他新的啟發,雷興山腦中的圖景也開始清晰。

「前一陣兒我不在工地,學生每天把工地進展的照片發給我,但這幾天在實地一看,發現這一片極其不一般。

」他憑藉多年的田野工作經驗敏銳地發現了端倪。

雷興山(左一)在給同學講解

「這一帶淤土坑一般坑底還有一個小坑,坑底是鈣化層,很堅硬。

如果是垃圾坑或儲藏東西的,裡面會比較髒,但這個坑內很純凈,而且底面堅硬可以防止滲水漏水,可能是當時人們利用的蓄水池。

」雷興山難掩興奮地講著他的新發現:「從水池剖面上看,水池的底有很多層,說明這是很長歷史時期內連續使用的水池。

這是早期人類精心利用水資源的設施。

」現場還可以見到淤土溝,是水匯集後流過時堆積形成的,為出水道,由此將這一片蓄水池聯通。

兩千多平方米的範圍內,這些大小相連的水溝並排排列,從夏代晚期的二里頭到商代前期連續不斷。

雷興山說,這種面貌在夏商周考古中很罕見,即使有過零星報導也沒有人深入思考過。

而且城裡有井,城外還有人工湖,為什麼要修整出這麼多蓄水池呢?「水利管理」是雷興山給出的答案。

他認為這些蓄水池、環繞城牆的水溝與商代前期的大型建築有關,是聚集於此的部落修建的蓄水區。

這種設想大大豐富了東趙遺址的內涵,它不僅是一個新的考古大工程,一片遺蹟聚落,引導人們認識其中的聚落結構、人際關係、社會組織結構,更可以由此提出一個新的研究方向——水利考古。

這一靈感迸發讓雷興山豁然開朗,「想起前些年做的一些工作,線索就都連起來了」。

人類文明起源於河流,對水的利用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水利考古」可以串聯起考古中的很多問題,雷興山當晚就在課上給學生介紹了水利考古的研究提綱:夏商周水利考古遺存與方法,開展水利考古的必要性,相關的工作理念與方法,水利考古對聚落考古的意義,水利遺存所反映的社會問題,及由此引發的水系管理、水利管理、人地關係研究。

東趙遺址從開始挖掘至今,受到很多關注,十大考古發現的榮譽更是對工地成果的肯定,在雷興山看來,水利考古的意義同樣重大。

「考古不是挖寶貝,田野發掘也不能只靠手鏟,靠運氣,而是要靠腦子,在挖掘中去發現遺存的價值,發現新的學術問題、理念和方法,從而去發展,帶動學科和相關學術研究的發展。

這才是考古的意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楊官寨遺址發現大量史前墓葬 或超2000座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溫琳 記者 趙爭耀)楊官寨遺址位於高陵縣姬家鄉楊官寨村四組東側涇河左岸的一級階地上,這個相當於40 個標準足球場大小的聚落,也許是中國最早也是規模最大的城市。1月18日,記...

英德青塘鎮發現13500年前人體骨架化石

廣東保存最完整的1萬多年以前的古人類化石英德市青塘鎮出土,這意味著廣東舊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考古取得重大突破。9月26日,北京大學城市和環境學院教授、中國環境考古權威專家夏正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

中國人冶煉銅合金始於夏朝 冶鐵始於春秋戰國

攀枝花商周冶煉遺址出土礦渣及坩堝,首次實物佐證當地冶煉史「鋼城」攀枝花,上世紀60年代為開發鐵礦資源而組建的城市。這裡的冶煉歷史,遠比我們所知的要更久遠。最近在攀枝花的一項考古發掘中,首次發掘到...

李伯謙先生的主要研究領域和學術成就

構建青銅文化結構體系 1926年考古學家李濟發掘了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這是中國學者自己主持的第一次考古發掘工作。1928年,在傅斯年的努力爭取下,剛剛組建的中央研究院設立了歷史語言研究所,下設考...

河南焦作 商周時期的府城遺址

府城遺址,位於河南省焦作市西南郊10公里,東西走向長約280米,面積近10萬平方米,是一處集二里頭文化、商代二里崗期、白家莊期及西周多個時期的文化遺存。其中的早商文化遺存為府城遺址的重要內容,主...

夏商周考古的又一重大收穫

內容摘要:在部分地穴式遺存內發現有祭祀遺存(完整的豬骨架、未成年人骨架、龜殼等),此類遺存的性質初步判斷為祭祀遺存。首見二里頭時期城牆內奠基遺存:在中城南牆基槽內發現一孩童骨骸,似與祭祀活動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