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在哪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在哪裡?

長期以來,占統治地位的觀點是:黃河流域是我國唯一一處古代文明發祥地,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二十世紀下半葉,隨著考古探索的不斷進展,考古學家們又提出了中華文明多源觀,即黃河流域文化區、長江流域文化區、珠江流域文化區、遼河流域文化區。

這四大區域的文化各有其相對獨立的發展序列,都可以追溯到距今四五千年以前,都為推進中國古文化起了特定的歷史作用。

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的史前文化雖是多元的,但他們的發展並不平衡。

在我國古人類邁向文明的歷史進程中,只有中原黃河流域文化區,尤其是黃河中游和下游相交匯的晉、陝、豫一帶地區,構成了華夏文明的起源的中心區域,並且率先大踏步地進入文明的門檻,成為華夏傳統文明的「直根」。

近年來陶寺遺址(陶寺遺址最早發現於20世紀50年代,位於襄汾縣城東北約7.5公里的崇山西麓,因靠近陶寺村南,所以叫陶寺遺址)的發掘成果表明:這個直根就是陶寺文化。

一般情況下,人們是以文字、金屬(銅器)、城市和禮儀祭祀中心等要素作為文明出現的標誌。

那麼,陶寺遺址究竟發掘哪些成果呢?

陶寺城遺址

陶寺城址平面呈圓角長方形,它由早期小城、中期大城和中期小城三部分組成,呈現出一個大城套小城的格局。

小城裡面還有宏偉的宮殿,顯示出居住者的等級是最高的。

由此可以判定當時已形成了國家,而氣勢宏大的陶寺城址就是其王都,也即帝堯建都地之平陽之所在。

陶寺墓地

陶寺墓地位於陶寺遺址東南角,總面積3萬餘平方米,目前已發掘各類墓葬1300多座。

從隨葬品數量來看,大型墓葬隨葬品十分豐富,數量一般在100件以上,最多的達187件。

中型墓葬品數量一般在20多件,小型墓葬一般沒有隨葬品。

在發掘到的九座大型墓葬中,不僅棺內灑滿了硃砂,而且隨葬品諸如彩繪陶龍盤、鼉鼓、特磬以及豬骨架等,品種齊全,花樣繁多。

9座墓的墓主全是男性,很可能是部落聯盟首領(或稱王者)。

中型墓80多座,墓主人大多是年輕女性,其隨葬品一般有20餘件,以日用品和裝飾品為主。

這說明年輕女性的身份是墓主人的妻妾,大型墓主人在占領巨額社會財富的同時,也占有更多年輕的妻妾。

陶寺墓地呈金字塔的嚴格等級制度、禮儀制度以及財富差距,也可以看出當時社會貧富分化、階級對立十分明顯。

「觀象台」遺蹟

「觀象台」發掘於2003年――2005年,是陶寺文化中發現的重要遺址之一。

台座頂部有一半圓形觀測台,以觀測台為圓心,由西向東,呈扇狀輻射著十三根夯土柱,從而形成12道縫隙,分別對著對面崇山的某個點。

古人就這樣利用兩柱之間的縫隙來觀測正東方向的塔兒山(崇山)日出,並依據日光影來推測一年的二十個節氣

天文學家們認為,陶寺觀象台是中國4100年前最早的觀象台建築,這比此前公認的世界最早的觀象台――英國巨石陣早近500年。

扁壺朱書文字

文字,是文化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原素符號。

在陶寺遺址曾發現了一隻殘破的灰陶扁壺,在壺的鼓腹部上發現了兩個用「毛筆」朱書的字符:一個形似甲骨文「文」字,與其對應的一端也有一個字,為上下結構,上為菱形的(◇),下部好似「冗」字的篆體。

專家們將其定義為「文堯」,表達了唐堯後人對堯的懿贊和尊稱

這兩個朱書文字的存在和發現,將漢字的成熟期至少推進到4000年前,而陶寺扁壺朱書文字的發現將漢字的歷史向前推進了一千年,這是探索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重大突破。

彩繪龍盤

在已發掘的陶寺遺址9座大墓中,有5座出土了「龍盤」,所謂「龍盤」就是把一條龍繪製在陶盤中心的一種器物,專家認為龍盤應屬部落聯盟的盟徽即龍族族徽。

那麼,龍族是誰呢?據《竹書紀年》載:「帝堯陶唐氏,母曰慶都,生於斗維之野,常有黃雲覆其上。

及長,觀於三河,常有龍隨之。

一旦,龍負圖而至,其文要曰,『赤受天佑,眉八彩,鬚髮長七尺二寸,而銳上豐下,足履翼宿』。

既而陰風四合,赤龍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堯于丹陵,其狀如圖,及長,身長十尺,有聖德,封於唐。

」由此可知,帝堯是赤龍或河龍所生,堯部落即是龍圖騰的主人,陶寺文化中的彩繪幡龍,應是中原文化龍族文化的先首

雖然早在6千年前,紅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地就出現了龍,但那時的龍只是「吉祥物」,只有到了帝堯時即陶寺文化時期,龍才被作為集團象徵的圖騰提上了「政治舞台」,成為代表「國家」意志的「國徽」。

銅鈴

在陶寺出土的器皿中,還出土了一件近乎精美的銅器――銅鈴。

這件合范鑄造的鈴形銅器,長6.3厘米,高2.7厘米,壁原0.3厘米,經鑑定,為紅銅鑄造品。

銅鈴是非常重要的發現,它不僅是一件最早的「青銅器」,在中國青銅文化起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從音樂史角度看,它還是迄今所見中國歷史上第一件金屬樂器,標誌著構成中國古代音樂文明重要內涵的「金石之聲」時代的來臨。

更為重要的是,銅器的出現確證陶寺文化已進入了文明社會,和扁壺上的文字具有同樣的重要性,都是國家產生的標誌物證。

陶寺文化的主人到底是誰?根據以上考古成果再綜合史書記載與民間傳說,專家們一致認定極有可能就是陶唐氏帝堯部落。

4000多年前,在晉南這片廣袤的大地,唐堯部族在以堯為稱號的幾代傑出首領的率領下,德服四方,勢不可擋,最終以強大的文武之道實現了中原部落的大聯合,創建了「民無能名」的曠世勳績。

對於陶寺遺址發掘的重大意義,著名考古學家、我國考古類型學奠基人蘇秉琦稱「陶寺遺址的發現,為中國考古學增添了重要的一頁。

」蘇秉琦先生認為,以玫瑰花圖案彩陶為主要特徵因素的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與以龍鱗紋圖案彩陶為主要特徵因素的紅山文化,這兩個不同文化傳統共同體的南北結合是花(華)與龍的結合。

陶寺遺址所表現的南北文化綜合體性質,突出晉南是「帝王所都曰中,故曰中國」的地位。

他指出:「大致在距今4500年左右,最先進的歷史舞台轉移到了晉南。

在中原、北方、河套地區文化以及東方、東南方古文化的交匯撞擊之下,晉南興起了陶寺文化。

它不僅達到了紅山文化後期社會更高一級階段的『方國』時代,而且確立了在當時諸方國中的中心地位,它相當古史上的堯舜時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現的最早的『中國』,奠定了華夏的根基。

(《迎接中國考古學的新世紀》《華人·龍的傳人·中國人·考古尋根記》,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年。

)蘇先生還指出,晉南一帶是中華文化總根系中一個最重要的直根系,它是中國正式踏進文明社會的界碑石。

(《中國文明起源》(香港)商務印書館,1997年。

)直根,就是主根,它表明晉南才是華夏族、華夏文明的直接源頭。

」帝堯和他的那個時代是已被湮沒在歷史長河中,但至今沿襲創製於堯的曆法、禮制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已經融入我們民族文化傳統的血脈之中。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建築文化師的文字源於天文

建築文化師官網: 陶寺古觀象台位於山西省襄汾縣陶寺城遺址,距今約4700年,是該遺址考古中重大的發現,「觀象台」遺蹟的發現,證實了《尚書·堯典》上所說的「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的真實歷史背景與...

山西襄汾:探密「最早中國」

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襄汾縣城東北7.5公里的崇山西麓,總面積約300萬平方米,是龍山時代晚期超大型都邑聚落遺址,是最初中國的發源地。1988年,陶寺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陶寺遺址...

陶寺遺址朱書扁壺 印證華夏文明的重器

陶寺遺址位於我市襄汾縣城東北7公里處,總面積約300萬平方米,距今3900年—4300年。自1978年開始,一直在進行考古挖掘研究,證明是中國已知最古老的王國都城,或許就是堯都,比歷史教科書上的...

山西考古發現「改寫了歷史」

2010年7月29日上午,由首都博物館與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推出的大型考古展將開幕,涉及全國32個省市的出土文物和一系列重點發掘項目。其中,山西襄汾陶寺遺址考古發現是最受關注的焦點——因為這一考...

陶寺考古40年:層層打開的秘密

光明日報記者 楊珏 李建斌 光明日報通訊員 米雅璐1978年,在山西臨汾市襄汾縣的陶寺,考古工作者用手中的探鏟和手鏟,翻開了厚重的黃土地,也開啟了一段事關中華文明起源的重大考古發現。說起陶寺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