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遺址:華夏文明起源提升至夏以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陶寺遺址出土的朱書扁壺,有專家認為其上硃砂書寫的為「堯」字。

觀象祭祀台

陶寺觀象台觀測示意

位於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城東北約7公里陶寺鎮的陶寺遺址,在37年不斷發掘和研究後證明,這裡是中國已知最古老的王國都城,或許就是堯都。

這比歷史教科書上的華夏文明從夏王朝開始提前了300年。

4000餘年前的都城

1978年至1984年,考古隊先後發掘了陶寺遺址的居住區和墓葬區,發掘墓葬1000餘座,其中大貴族墓6座,出土了陶龍盤、陶鼓、鼉鼓等文物,確定了陶寺文化的分期與年代。

1999年開始,陶寺的考古工作以尋找城牆為中心。

2000年發現了陶寺文化中期城址的北牆。

2001年確定了東牆和南牆。

陶寺文化中期城址得以確定。

陶寺中期城址呈圓角長方形,東西長1800米,南北寬1500米,中期城址總面積約為280萬平方米。

2013年以來,對於陶寺早中晚期城址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陶寺早期城址大約20萬平方米,由宮城及其南部的下層貴族居住的外城構成。

其發展完備時,已經初步具備了雙城制都城模式,為「日」字形結構,而不是中國傳統雙城制都城「回」字形結構。

宮城還發現了角門與早期正南門。

陶寺中期城址發展成為典型「回」字形雙城制都城。

都城內功能區劃齊備且明確,宮城居城中偏北,東南小城為中期王陵區和郊天祭日的祭祀區,城外北偏西是祭祀地祇的「澤中之方丘」及其附屬建築。

「陶寺中期城址功能完備,標誌著中國古代都城的形成,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先秦時期都城最完備的都城遺址。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山西隊領隊何駑說。

根據發掘,宮城內有大小夯土基址10餘座。

該區域出土了陶板瓦、黑光陶器、銅盆口沿殘片、銅蟾蜍片等宮廷生活垃圾或建築垃圾。

其中陶板瓦是中國境內考古發現最早的瓦。

銅盆和蟾蜍均為紅銅鑄造,奠定了中國歷史上中原地區短暫卻承上啟下的「紅銅鑄造時代」,開創了中國「青銅時代」。

黑光陶器器表施加的是人工合成的特殊塗層,類似後來瓷器上的釉,使得陶器不僅外觀黑亮美觀,而且具有很好的防滲作用 ,應是當時的「高科技」產品,主要供貴族使用。

中國最早的觀象台

2003年,考古人員在陶寺遺址考古發掘中發現了迄今為止中國發現最早的觀象台,它由13根夯土柱組成,呈半圓形,半徑10.5米,弧長19.5米。

從觀測點通過土柱狹縫觀測塔爾山日出方位,確定季節、節氣,安排農耕。

考古隊在原址複製模型進行模擬實測,從第二個狹縫看到日出為冬至日,第12個狹縫看到日出為夏至日,第7個狹縫看到日出為春、秋分。

「這套系統可以通過觀測太陽地平日出,即塔兒山山脊線上日出,將一個太陽年365或366天分為20個節令,除了包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之外,還有粟黍、稻、豆的農時,當地四季冷暖氣候變化節點以及宗教節日。

」何弩表示,陶寺的元首們,通過掌控天文官的觀象活動,頒布曆法,除了壟斷與天日溝通的「君權神授」的渠道之外,更實用的價值則在於通過壟斷農時的發布,控制整個社會的農業經濟命脈,進而達到控制周邊地區農業社會組織的目的。

「有不聽命於陶寺元首的『地方勢力』,只要他以農業為基本生業,陶寺元首不給他授時或錯授時,導致其顆粒無收,其唯一的選擇是對陶寺元首俯首帖耳。

足見陶寺的天文曆法成為王權之中的科技『軟實力』。

」他說。

「觀象台與《堯典》中的堯讓羲和觀測日月星辰的運行,制定曆法來指導農業相契合。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表示。

迄今最早的漢字

上世紀陶寺遺址發掘出土陶寺晚期朱書扁壺,引起了學界的重視與討論,這也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漢字。

甲骨文專家羅琨將其釋讀為「昜文」,即「明文」,與堯有關;考古專家馮時則認為是「文命」,同夏禹有關 ;後又釋為「文邑」,同夏啟有關。

「我認為陶寺扁壺朱書釋為『文堯』二字,引申為『在黃土高原上用夯土板塊建築的大城』即為『堯』,用以命名營建這座大城的傑出領袖即為『堯』。

陶寺城址是黃土高原上已知唯一一座用夯土板塊建造的都邑性大城。

陶寺朱書『文堯』二字,可作為陶寺城址為堯都的文字證明。

」何弩說。

2009年11月至2010年8月,考古人員對塔兒山東、西兩麓黃土塬進行拉網式區域調查。

調查面積大約為1750平方公里,發現和確定仰韶文化至漢代遺址或遺存點128處,其中陶寺文化遺址54處 。

更重要的是,曲沃周莊驛站遺址被專家認定為中央與地方行政網絡存在的證據,從中央與地方行政關係的角度說明陶寺文化的國家社會性質。

綜合上述考古分析,地中觀念與國家社會在陶寺遺址得到結合。

陶寺遺址詮釋了本初 「中國」的概念——地中之都,中土之國。

「『堯都平陽』正在被不斷獲得的考古資料證實,陶寺就是堯的都城。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表示,陶寺遺址擁有文明起源形成的要素和標誌,表明陶寺遺址已經進入文明階段,是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歷程的重要支點。

晚期遭政治報復現象

這個盛極一時的王國,卻在後期遭受滅頂之災。

陶寺晚期扒城牆、毀宮殿、搗王陵等政治報復行為特徵顯著。

所謂政治報復是新政權對舊政權合法性的挑戰與摧毀行為,以挖祖陵、扒城牆、毀宮廟為最主要行為,表現了新政權對舊政權從意識形態領域的徹底否定,並以此作為確立新政權統治合法性基礎之一,是正統思想的一種異化。

考古發現顯示,陶寺中晚期之際,宮城遭到摧毀,宮殿台基被平毀,宮城內核心建築被垃圾溝破壞,埋入死豬、死狗、被污辱的女性屍體等,進行褻瀆。

郊天祭日的觀象台和祭地的社壇均遭到破壞。

觀象台第三層台基夯土台基芯是舉行迎日儀式的處所,被挖成圓坑注入水,以水克日火,而且還埋入戰死者的屍體,以壓勝巫術的方法褻瀆天壇。

陶寺中期的所有貴族墓葬被大規模有組織地搗毀,挫骨揚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陶寺考古40年:層層打開的秘密

光明日報記者 楊珏 李建斌 光明日報通訊員 米雅璐1978年,在山西臨汾市襄汾縣的陶寺,考古工作者用手中的探鏟和手鏟,翻開了厚重的黃土地,也開啟了一段事關中華文明起源的重大考古發現。說起陶寺考古...

陶寺遺址朱書扁壺 印證華夏文明的重器

陶寺遺址位於我市襄汾縣城東北7公里處,總面積約300萬平方米,距今3900年—4300年。自1978年開始,一直在進行考古挖掘研究,證明是中國已知最古老的王國都城,或許就是堯都,比歷史教科書上的...

陶寺是最初的「中國」 陶寺是堯都平陽

中國網山西 綜合編輯 觀點提示:陶寺中期王墓出土圭尺,其地中刻度,從物證的角度說明最初「中國」的含義是地中之都,中土之國。陶寺是最初的「中國」。陶寺是「堯都平陽」。中國最早的國家社會不是夏朝,而...

建築文化師的文字源於天文

建築文化師官網: 陶寺古觀象台位於山西省襄汾縣陶寺城遺址,距今約4700年,是該遺址考古中重大的發現,「觀象台」遺蹟的發現,證實了《尚書·堯典》上所說的「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的真實歷史背景與...

專家說:陶寺就是堯都

新華社記者 于振海 晏國政4月15日,一場堯文化暨德廉思想的研討會在山西省臨汾市舉辦,會上,多位專家學者表示,陶寺就是堯的都城在考古學界已形成共識,「堯都平陽」的說法已成定論。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

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在哪裡?

長期以來,占統治地位的觀點是:黃河流域是我國唯一一處古代文明發祥地,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二十世紀下半葉,隨著考古探索的不斷進展,考古學家們又提出了中華文明多源觀,即黃河流域文化區、長江流域文化區...

文化臨汾:陶寺是堯的都城 臨汾是最早「中國」

陶寺遺址規模宏大,都城文化內涵豐富多彩,達到中國史前時期社會發展的最高水平。陶寺文化的發現和確立,對探索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國家形成具有重大意義。山西,襄汾,陶寺。「隱姓埋名」幾千年的土地,經過幾...

陶寺文化:中華文明之「中正」觀緣起

光明網11-05 09:27顯示圖片作者:何駑中華文明起源經歷了多元一體化的過程,中華大地上的國家起源也同樣經歷了多元一體——從邦國到王國的過程。在公元前四千紀的後半葉龍山時代,中華文明的核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