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青銅器的特點和成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戰國晚期鑲嵌幾何紋敦
上海博物館藏
戰國時期的青銅器,富於生活氣息,注重實用而別出心裁,華貴絢麗又不失大雅。
此時的紋飾已從過去奔放的粗花,變為工整的細花,並向圖案化方向發展,已無神秘色彩。
戰國晚期鑲嵌幾何紋方壺
上海博物館藏
戰國時期青銅器的時代特點
列國器物大量出現
西周的有銘青銅器屬周王室和王臣製作的占大多數,諸侯國的為數甚少。
到了戰國時期,王室、王臣的禮器幾乎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列國諸侯、卿大夫甚至卿大夫家臣鑄造的器物。
這和當時王室衰微而諸侯、大夫及家臣勢力不斷壯大的形勢相吻合。
戰國早期禾簋
上海博物館藏
地域風格的形成
大體上呈現以三晉為中心的中原、以秦國為中心的西方和以楚國為中心的南方三足鼎立的格局。
此外,北方、西南方、東南方等幾處少數民族區域也各有其獨特風格。
戰國絡繩蟠螭紋鏈蓋壺
山西博物院藏
各地區之間逐漸交流
例如吳越地區流行的細線雲雷紋在楚地也時有發現,而原先用於北方的帶鉤也傳播到了南方,從物質文化角度反映出東周時期走向統一的歷史趨勢。
戰國蟠虺紋車蓋斗
山西博物院藏
鑄造技術的長足進步
戰國時列國在政治上的分裂導致各國的青銅工藝獨具特色;冶鐵技術的提高和鐵工具在銅器製造業中的使用,為銅器作坊內部更細密的分工和發明新技術提供了有理條件。
戰國變體蟠螭紋壺
山西博物院藏
鑄造:失蠟法工藝逐漸開始流行,在春秋時期發軔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
整體鑄造工藝技術趨於簡單粗陋,但金屬細工卻有新的進步,特別是鎏金技術的方面,使金屬工藝發射出異彩。
澆鑄技術有了很大進步,除繼續使用渾鑄法外,廣泛採用分鑄技術,將銅器的耳、足、環等附件先鑄好後,嵌在主體範中,再澆鑄銅液,讓器身和附件熔鑄在一起。
一般工具和兵器仍然是合范鑄造,一范多用,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戰國青銅羽紋扁壺
河南博物院藏
器類:蒸煮器有鼎、鬲、等;盛食器有簋、豆、敦等;酒器有卣、壺、尊等;水器有盆、鑒、盤等。
此外還有工具、兵器、車馬器以及日常生活用具、衣服裝飾品和貨幣等。
禮器相對減少。
銅鏡和帶鉤就是比種類型的代表。
特別是帶鉤種類繁多,形飾雅致,深受當時人們的歡迎,戰國時期廣為流行。
器形:早期仍沿襲春秋晚期的一些特點,中晚期變化較大,器壁趨向于越來越薄。
蓋上有三犧、三環或三鳥鈕的鼎很盛行,鼎足變底矮。
豆作長柄深腹狀,有蓋,蓋上有抓手,可仰置。
簠足變高,口不外侈,上下常有子母卡口,器體變深。
甗下部的鬲只有三短足,逐漸變成釜形。
盉為圓腹,有螭梁。
壺的種類很多,有圓、方、扁、瓠形和圓形帶流的。
戈多三至四穿,援狹長而上揚,有的內部也有刃。
劍普遍發展成細長形的。
紋飾:大量出現人事活動圖案,還流行繩紋、貝紋、三角紋、勾連雷紋、花朵紋帶等,蟠螭紋則趨於簡化,變為成組或單體動物圖案。
動物紋也很發達。
常見的有虎、牛、羊、鹿、鷹、雁、魚、蛇、豬、狗、熊等。
大部分是高浮雕或全器作成某一動物造型。
其中虎、鷹、牛、魚四種動物應用最廣泛,常常放在器物最突出的部位。
銘文:大量是刻銘,字體較小,筆畫很細。
由於鋼材出現,為刻鏤工藝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銘文內容一般較簡單,多記載容量、重量等,這與當時商業經濟的發展、度量衡器的進一步使用先觀。
器物上常有職官名和"物勒工名"的形式。
各國器物上的一些題名讀研究堅定器物的國別和年代有重要的價值。
【本文 由博古齋整理,小編微信15927581193】
通過青銅器9大特徵辨別青銅器真偽
古代青銅器作為我國藝術史上的一個閃光點,其具有器物的類型多樣,造型莊重,紋飾更是華麗而優美,青銅器上所鑄的銘文多樣,是現代考古學家們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資料,青銅器的應用十分廣泛,其可以作為祭祀...
【青銅器紋飾識別指南】之龍紋
2 、龍紋關鍵詞:蛇身、長吻、有角在商周青銅器紋飾中,龍紋是流行時間最長的一種圖像,基本貫穿了整個商周時期。作為中國神奇動物中永遠的大佬,《說文解字》記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
國家一級珍貴文物刻銘夔紋雙附耳銅盤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王室衰微,諸侯、大夫及家臣勢力不斷壯大,王室、王臣的禮器幾乎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列國諸侯、卿大夫甚至卿大夫家臣鑄造的器物,呈現以三晉為中心的中原、以秦國為中心的西方和以楚國為中...
二千四百年前的青銅藝術|戰國中山國青銅器(一)
《史記·貨殖列傳》稱中山之地「作巧奸冶」、「多美物」。考古發現中山國王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青銅器、玉器、金銀器,證明所言非虛。手工業生產在古代國民經濟中占重要位置,發達的手工業是中山國經濟實...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特徵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工藝的最大特徵時候出現了新的製作工藝,尤其是春秋中晚期失蠟法的出現,使青銅藝術邁向了一個全新的境界。出現了一批新奇清秀的器形,做工精雕細鏤、玲瓏剔透 、瑰麗典重,異常的典雅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