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須傾三百杯」過於誇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從秦漢到魏晉,再到盛唐,中國酒的酒精度一直沒有大幅度提高,那時候飲用的是黃酒的雛形,這也給飲酒者酒量巨大以解釋,為什麼李白能夠「斗酒詩百篇」,而「一壺好酒醉消春」的白居易更說明醉酒是詩人們的日常狀態,「但願長醉不願醒」,則是詩人們的理想狀態。

進入元朝,中國酒的發展迎來了新時代。

黃酒已經成熟,蒸餾酒開始從西域進入,而與此同時,葡萄酒、花果酒,各種配製酒也開始大規模生產,這不僅意味著選擇增多,還意味著人們可以用較少的酒,獲取更陶然的效果了。

尤其是蒸餾酒將從域外帶進來的蒸餾器利用蒸餾法分離物質,這是中國白酒製造工藝的一大進步,使酒精度提高。

因此,傳統的穀物酒便具備了完全不同的效果,使飲酒變得更豪放,更開放,人們開始從微醺到陶然,再到酩酊,各種不同的醉酒體驗不需要再花費昂貴,也不需要一定要飲下一石那麼大的量。

以古鎮牛欄山為例,水質尤佳,適宜釀酒,歷來被譽為釀酒聖地。

依據現保存在順義檔案館的《順義縣誌》,從有詳細釀酒歷史記載的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算起,釀酒古鎮牛欄山的「酒齡」已近300年。

牛欄山鎮最為出名的酒就是牛欄山二鍋頭。

京師釀酒師蒸酒時,去第一鍋「酒頭」,棄第三鍋「酒尾」,「掐頭去尾取中段」,唯取第二鍋之貴釀。

二鍋頭曾被遊歷中國的外國人稱作「白閃電」,非常形象的形容了二鍋頭杯酒入喉的感覺。

而今,任再大的文豪也再不可「日傾三百杯」了。

古人酒器的規制

對於飲宴具體制度,《禮記》記載了很多嚴格要求,比如參與祭祀宴會者的身份不同,其使用的酒器也因等級而有所差異:「宗廟之祭,貴者獻以爵,賤者獻以散;尊者舉觶,卑者舉角。

夏商周三朝,被中國傳統史學家稱為「三代時期」,從公元前20世紀開始,綿延近1800年,然而有確鑿文字與銘文器物可考據的歷史,則要源於商。

商人性格活潑,注重感官享受,殷墟婦好墓挖掘出的210件禮器中,僅酒器就有方彝、尊、獻、壺,爵等15種175件,占全部禮器74%,酒器在墓葬中的批量擺置反映了商人重酒的風氣,並且在擺放位置上也凸顯尊貴。

上世紀80年代,在鄭州商城附近出土的25座平民墓葬中,有隨葬品的9座里均出土了爵、觚等酒器。

商代酒器最簡單的組合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飲。

現代考古學家認為,這種酒器之所以命名為「爵」,是由於它的造型像一隻雀鳥,前面有流,好像雀啄,後面有尾,腹下還有細長的足,而古代爵與雀同音通用。

當時的酒用粟和其他穀物釀造,飲用時將酒盛放在長腿的容器中,用木炭火加熱保持溫度。

賓主酒酣耳熱之時,樂舞表演將把宴會的氣氛推向高潮。

牛欄山鎮以酒文明,但很多人並不知道牛欄山悠久的酒文化史。

1982年,在牛欄山公社金牛大隊東北角山的陽坡上,出土了一批周初帶銘青銅器。

其中有鼎、卣、尊、觶各一件,觚、爵各兩件,計八件,除三足鼎外,這些青銅器在當時的用途,均為盛酒或飲酒的器具。

同時一起出土的還有陶罐四件,已佚失。

文物現存於首都博物館。

這組青銅器是北京地區又一次重要的考古發現, 是順義縣境內首次發現的周代青銅器 。

根據同時出土的鉛器和陶器初步推斷,這批器物應是墓葬隨葬品。

從這組青銅器的組合以及器物的造型、紋飾、銘文等方面來看, 都與房山縣琉璃河出土的周初燕國青銅器有密切關係,製作年代約為西周初期。

燕國為公元前11世紀由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是歷史上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漢族在中國北方和東北地區建立的一個諸侯國。

國君為姬姓燕氏,開國君主是周文王之子召公奭。

燕國都城在「薊」,位於今天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

由此推測,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初期,北京牛欄山地區的酒文化就已經存在。

今天,在牛欄山酒廠的文化小院內,有一幅《燕王飲宴圖》的磚雕,描述的就是這個時期燕國王權貴族的飲酒文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呦呦鹿鳴 解讀霸國(二)

大河口1號墓中出土了多件與燕國有關的青銅器,其中有一件青銅卣的蓋內和器內底鑄造有相同的銘文「燕侯旨作姑妹寶尊彝」。燕侯旨是燕國的第二任國君,這件器物應是他為他的小姑姑作的青銅寶卣。

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概覽

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位於房山區琉璃河鎮董家林村。距京城40公里,距京石高速公路琉璃河出口2公里。博物館建於商周遺址的墓葬區,占地20667平方米,樓閣式建築,仿唐風格。館內有展廳、文物庫和二處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