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曾經有個「霸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呦呦鹿鳴—燕國公主眼裡的霸國(上)
有位著名的考古學家曾經說過,過去的歷史是碎片,考古就是在不斷地拼合這些碎片。
首都博物館的特展「呦呦鹿鳴—燕國公主眼裡的霸國」,就拾起了發現霸國的碎片。
展題語出《詩經·小雅·鹿鳴》,「呦呦」是鹿的叫聲,以此來代指霸國是一個如呦呦鹿鳴般祥和有度的禮儀之邦。
《荀子·修身》「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
」禮,作為「周人為政之精髓」,在西周時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制度,被孔子贊為「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據《禮記》中記載,禮以婚禮為根本,喪禮、祭禮最為隆重,宴禮則體現了和諧與融洽。
本展覽分四個部分,以大河口墓葬出土文物為基礎,從婚禮、祭禮、喪禮、飲酒禮四個方面介紹了西周時期的日常禮儀。
這些禮儀,是霸國人處世的根本行為準則,政治理想和倫理道德都被規範其中,使人在司空見慣的儀式中接受禮的薰陶,從而使社會祥和、融洽、友睦。
第一部分:出嫁—合二姓之好。
《禮記》中有關兩姓同婚的原因:「昏(同婚)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婚禮涉及到兩姓聯姻的質量和穩定性,關係到宗族是否昌盛。
與燕國公主的有關的器物被埋葬在數百公里之外的山西霸國,最可能的原因是她嫁給了霸國的某位君王。
燕國公主出嫁,便蘊含著兩個宗族之間諸多美好的期望。
大河口墓地位於山西省翼城縣隆化鎮大河口村北台地上,西距翼城縣城約6公里,墓地北高南低,北倚二峰山,南面為澮河支流,西北為澮河幹流,墓地位於兩河交匯的三角地帶。
墓地面積約4.5萬平方米,埋藏墓葬約1000餘座,時代自西周早期延續至兩周之際,是「201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墓地出土了大量帶有「霸」字銘文的青銅器,無可辯駁的證明了一個史書闕載的古國—霸國的存在。
史書闕載的原因,一種可能是關於霸國的記載在漫長的歷史流傳中遺失了;另一種可能是當時霸國人口不多,其所居城邑和所轄區域也不是很大,在西周時期像霸國這樣的小國數量眾多,因此被傳統的史料遺漏了。
「霸中」簋:大河口1號霸伯墓出土。
體與蓋合成球形,弇口,獸首雙耳,耳下有鉤狀珥,圈足,腹部下方與圈足連接處增設三條高柱足。
蓋鈕呈圈狀。
蓋沿及圈足裝飾雲雷紋,器身頸部裝飾羽脊獸面紋。
器內底和蓋內均有銘文「霸仲作旅彝」。
「霸」就是霸伯的國族名,霸國墓葬群出土的青銅簋等器物上還見有「霸中」的銘文,「中」就是「仲」,行第名,排行老二,屬次子。
旅:行旅。
簋是盛放飯食的器皿,相當於現在的大碗。
簋也是商周時期的重要禮器之一,在禮儀場合中,簋和鼎是配套使用的。
伯方鼎:方體平底,呈長方槽形,雙立耳,口緣外折,器身四角有扉棱,四柱足。
四壁上部口緣以下飾蛇紋,狀如S形,左右及下部飾三列乳釘,中間填勾連紋。
足根飾浮雕獸面,下部為兩周弦紋。
器內壁有銘文「伯作鼎」。
「伯」為嫡庶排位,而非爵位,「嫡長稱伯,庶長稱孟」。
東周文獻上所謂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在西周時期是不完全存在的。
西周時代是一個宗法制社會、禮制社會,等級比較嚴格。
嫡長子繼承制是宗法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伯」指的是嫡長子,是族群之長。
「霸伯」就是霸國最高權力的擁有者,霸國的國君。
任何一個國家,都會有屬於自己的姓氏。
據《通志•氏族略序》記載,「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氏所以別貴賤」。
姓作為族號,代表了共同的血緣和血統,不同的族群有著不同的文化和習俗。
考古發掘資料顯示,霸國墓葬東西走向,有斜洞、腰坑,祭狗的習俗,通過分析山西西周時期的墓葬群,可以認為霸國人為媿姓狄人。
三足簋:侈口、有蓋、腹部外鼓,獸首耳,下附長方形珥,三柱足。
器蓋及頸部分別裝飾兩道凸弦紋,蓋上有圈狀捉手。
蓋內壁和器底有銘文「芮公舍霸馬兩金玉用鑄簋」。
「舍」,即賜予,銘文意為周王室重臣芮公賜給霸伯兩匹馬、玉和青銅,用來鑄造了這件簋。
尚盂:敞口,兩附耳高出器口,器壁垂直,平底。
頸部裝飾變形獸面紋,足為三個象首,象鼻外卷。
綠銹青翠,為盛水器或盛食器。
盂內壁有銘文116字,其中有「唯三月,王使伯考蔑尚歷……,霸伯拜、稽首,對揚王休,用作寶盂,孫子子其萬年永寶」。
這是一篇反映西周聘禮的文字記錄,伯考代表周王來霸國賞賜和勉勵霸伯,霸伯回贈伯考和周王禮物。
這篇銘文可以與《儀禮•聘禮》互相印證,《聘禮》記述的是諸侯之間相互聘問的邦交禮儀。
銅人頂盤:高13.2厘米。
銅人為男性,跽坐,雙手置於大腿上,腰部著敝膝(系在衣服前面的圍裙。
敝,通「蔽」),眉目清秀,長鼻,頭頂有一個圓形墊,墊上有一銅盤,盤雙附耳。
此器與戰國時期的豆形燈形態如出一轍,推測為一件青銅燈,應當是戰國燈具的源頭。
據目前資料所看,此燈很可能是中國目前最早的青銅燈。
「燕侯旨」卣及卣內器物:帶蓋青銅卣內有放置有一套7件酒器,分別是斗1件、單耳罐1件、大小不同的觶5件。
帶蓋卣高蓋沿,蓋上有圈形捉手,提梁兩側置獸首,鼓腹,圈足外撇,切地處垂直。
蓋頂及頸部有一圈裝飾紋帶,圈足飾兩道弦紋。
卣是古代的盛酒器。
斗是用來從卣內舀酒出來的勺子。
單耳罐很像今天餐桌上的分酒器,究竟當時如何使用還有待考證,一般認為此類器型是北方或西方傳來的,不是本地的傳統。
觶是酒杯。
兩件爵上有銘文「旨作父辛爵世」。
卣蓋內和器底內各鑄有相同銘文一篇,內容為「燕侯旨作姑妹寶尊彝」。
燕侯旨是燕國的第二代國君。
「姑妹」,意即小姑姑。
燕侯旨的小姑姑便是第一代燕侯克的妹妹、召公奭的女兒。
同姓不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則。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古人早在原始時代就總結出同族姓結婚,子孫不茂盛、易生病早夭的道理。
今天所見到的姓,在古代是用來區別族群的,也就是用來區別婚姻的。
另一方面,對上層統治者來說,在一夫多妻制條件下,多娶異姓女子可使遠者歸附,使姬姓周族聯姻範圍擴大,有利於政治統治。
同姓不能結婚,就只有實行族外婚,所出現的情況就是女子遠嫁。
霸國墓地中出現燕國的青銅器,極有可能為燕侯旨的小姑姑嫁到了霸國,嫁給了1號墓的霸伯,燕侯旨專門作器以為賀禮,因此這些器物被埋藏在霸國墓地。
貘耳提梁卣:貘,似豬不是豬,似象不是象。
距今100萬至1萬年間,廣泛生活於溫暖濕潤的環境中,在我國主要生活於華南地區。
由於環境的變遷,目前現存的貘只有四種,已成為瀕臨絕種的動物。
這件貘耳提梁卣的蓋子尚未打開,對它進行X光掃描,發現裡面也放置有器物。
從拍出的照片可以看到,卣內有兩件觶,另外至少還有四件器物,器形不明。
克盉、克罍:同出土於琉璃河1193號大墓。
克盉器身侈口,方唇,前有管狀流,後有獸首形鋬,鼓腹,分襠近平,四柱足。
蓋有半環形鈕。
蓋鋬之間以環鏈連接。
蓋沿和器身頸部的紋飾均為以扉棱為中心的兩對長卷尾鳥紋,並以雷紋做地紋。
蓋內和器口內側鑄有內容相同的銘文6行43字。
克罍器蓋上有圈形捉手,兩獸首銜環耳,束頸,寬肩,圈足外撇。
器蓋與器身肩部裝飾渦紋,頸部兩道凸弦紋。
「克」是人名,盉與罍都是青銅酒器。
兩器銘文相同,內容為:「王曰:『大保,唯乃明乃鬯,享於乃辟,余大對乃享,命克侯於匽,事羌、馬、摣、雩、馭、髟。
』克宅匽,納土眔厥司,用作寶尊彝。
」大略意思為:「周王說:『太保,你用盟誓和清酒來供奉你的君王,我非常滿意你的供享,命克做燕地的君侯,管理羌、馬、摣、雩、馭、髟六族。
』克到達燕地,接收了土地和管理機構,為紀念此事做此祭祖彝器。
」
據史料記載,周武王滅商後,分封同姓貴族和開國功臣到各地任諸侯,將燕地封與召公。
由於召公要留在西周王朝輔佐王室,就由召公的長子克到燕地就封,成為事實上的第一代燕侯,召公次子或其他兒子留於岐周故地襲封並世襲「大保」的官職。
車馬器:包括車器和馬器,是指用於中國古代車及駕車的馬體上的銅質器件。
車是陸地上用輪子轉動的交通工具,作為王室貴族用來作戰、狩獵之用。
它是由車架、車輿(箱)、輪和軛四大部分組成,以及轅、衡、軸等若干部件。
車是由馬駕馭的,為了威武壯觀和防護戰馬,又於馬首或馬背等處裝飾馬冠、當盧、節約、銜、鑣和銅泡等若干飾件。
迄今為止,在中國境內發現年代最早的實物是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晚期馬車。
西周時期是車馬制度開始出現的時代,馬車被作為等級身份的體現物。
軎、轄:古代車上合用的飾件,用於車軸兩端,盛行於西周至戰國時期。
《說文》:「軎,車軸端也,從車,象形……」。
軎、轄用於轂之外的軸端,轄固定軎,使之不致脫落。
軎的基本形制呈長筒形,一端粗一端細,粗端套接車軸。
軎和軸端皆有一橫穿孔,以便插入轄。
轄呈長條形,上部一般有獸首裝飾,上粗下細,以便插入軸末端的方孔內。
西周時期的車軎多成長筒形,較細,一端略粗,或有紋飾或無紋。
鑾鈴:鑾為插在車衡或馬軛上的飾件,盛行於西周時期。
《說文》:「鑾,人君乘車,四馬鑣,八鑾鈴,象鸞鳥之聲,聲和則敬也,從金鸞省。
」指出用鑾者必為人君,亦表示對其尊敬。
鑾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是扁圓形的鈴體,多有鏤孔,內含彈丸;下部為長方形座,座兩對面各有釘孔,以便固定於軛或車前衡木上。
當盧:古代馬匹頭部額上的銅鑄飾品。
《詩經·大雅·韓奕》有「鉤膺鏤錫」(勳章緞帶之意)之語句,「眉上曰錫,刻金飾之,今當盧也」。
《疏》:「當盧者,當馬之額盧……」。
盧即顱的通假字,因於馬頭顱當中,故名「當盧」。
當盧形制不一,西周時期的當盧多為犄角、獸首或獸首長舌形,背面有橫鼻,用以穿皮帶縛扎。
有些西周時期的當盧還鑄有銘文。
二聯璜組玉佩:1號墓出土。
通高35.3厘米,最大璜長11.6厘米。
1組40件,包括玉堵頭1件,等大的魚璜2件,小蠶蛹11件,余為紅瑪瑙和綠松石管。
西周玉佩飾很多,主要可分為頭飾、手飾、胸腹飾和服飾四大類,其中以胸腹飾為最多。
西周時期,裝飾於胸腹部的組玉佩處於創始期,尚未形成一定的規律和定型排列,多以中央上下用玉璜組列為主。
西周時期,組玉佩在服制和禮制中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既有禮玉的性質,又有裝飾的功能,隨著其結構的複雜化和制度化,逐漸成為權貴身份的象徵。
《詩經》中有「佩玉將將」,是說走起路來玉器相撞,發出互相碰擊的鏗鏘之聲,從而顯現佩戴者的身份;同時在行走時傾聽玉聲,聯想玉德,提醒自己恪守禮制。
第二部分:祭祀—國之大事。
祭祀是霸國禮儀活動中的頭等大事,所以遇到重大典禮節日,或旱澇饑荒均要祭奠,以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國家安定。
《詩經》中有「靡神不舉」,是說各路神靈都被供祭。
祭祀之器精益求精的紋飾與雕琢和事無巨細的分類,表現出其在祭祀活動中的重要地位和君王對祭禮的恭敬,以及社會對禮制的重視和遵從。
金柄形器:黃金質地,器扁平,首端作成手柄狀,長11厘米,黃金含量達到近84%。
此類器物在夏時期的二里頭遺址就有發現,一直沿用到東周時期。
目前較一致的看法是文獻中所謂的大圭,即笏。
但此類器物的具體用法和功能尚不明確,在一座墓葬中有時發現多件,出土位置也不甚固定,多見於墓主人胸腹部,有些在器身上還用玉片做裝飾。
金璜:這件金璜是在對盜洞內的回填土過篩過程中發現的。
正面和背面均裝飾有雲紋,非常精美。
璜是一種弧形的玉器,西周時期數量很多。
西周墓葬中,凡是隨葬黃金製品的都是高等級的貴族墓葬。
青銅禮器:鼎5、簋3、鬲2、甗1、卣3、尊1、罍1、盆2。
在奴隸社會中,奴隸主階級為了維護和加強自己的統治,制定了一套等級森嚴的禮樂制度。
所謂禮樂制度,就是通過國家立法,明文規定奴隸主不同階層(如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尊卑貴賤的社會地位、道德規範及藝術需求。
它的內容包含在政治、軍事、法律甚至衣、食、住、行、婚、喪各個方面。
為適應統治階級的需要,青銅器的製造也為這種禮樂制度服務,這種青銅器就叫做「禮器」。
禮器被統治階級用來祭天祀祖、宴享賓朋、賞賜功臣、記功頌德,死後還用來隨葬。
清人阮元說:「器者,所以藏禮,故孔子曰:『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說明了青銅器與禮制密不可分的關係及其占有的重要性。
禮器,又稱「彝器」,因青銅器銘文中常自銘為「彝」,如「作寶彝」、「作宗彝」。
青銅禮器是禮制的象徵,在奴隸社會中,以青銅器的多少、大小來顯示奴隸主貴族社會地位的高低尊卑。
青銅禮器使用的數量多少和規模大小以及器型、紋飾複雜精美的程度,均可體現奴隸主等級、地位的高低,即為「禮藏於器」。
在奴隸社會中,青銅器悉數為王室、貴族及諸侯所占有,以此來維護奴隸主的統治制度。
各級的統治者需以相應的禮器配備,不得超越規定,否則非禮,也就是《左傳·莊公十八年》中記載的「名位不同,禮亦異數」。
因此青銅禮器中鼎、簋、鍾、磬均有定製,即鼎為「九、七、五、三」制,簋為「八、六、四、二」,鍾、磬則以八肆大鐘和四堵編磬為天子之制。
等級的觀念在奴隸社會中是極為明顯的,青銅禮器便是其具體體現。
青銅禮器和政治權力緊密結合,是中國青銅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獨一無二的特點。
鼎是青銅禮器中最重要的器物,多用來煮牲祭天敬祖。
古人相信靈魂不死,所以死後也用來隨葬,在幽冥的世界中由其靈魂來享用。
除此之外,鼎還是國家政權的象徵。
《左傳》、《史記》都記載了「定鼎」、「遷鼎」、「問鼎」(《左傳·宣公三年》,楚王問鼎,在德不在鼎)的史實。
陶爵杯:2件帶蓋,蓋上有捉手,腹部伸出一寬扁的曲柄,碗底狀圈足。
發掘時,在四周的墓壁上發現了一些掏挖進去的小窯洞,考古上一般叫做「壁龕」。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1號幕的四壁一下子發現了11個壁龕。
在西周墓葬中有壁龕的墓葬並不多見,壁龕一般也不大,不像這裡的壁龕比較高也比較寬。
原始瓷器當時在北方地區是一種稀罕的東西,正所謂「物以稀為貴」,可以說隨葬有青銅器的墓葬,不一定有原始瓷器,但隨葬原始瓷器的墓葬,一定都有青銅器盛酒器,均帶蓋,在腹部伸出一個寬扁的曲柄,底下有碗底一樣的圈足。
史書稱瓚、爵或廢爵,考古上叫單把杯或單柄杯。
陝西曾發現一對西周晚期的「伯公父爵」,在其曲柄的表面有一篇銘文,自名「爵」。
這種爵與三足帶流和尾的爵差異很大,功能也肯定有區別,青銅三足爵可能主要用於溫酒,而這種爵或稱爵杯,可能主要用於祭祀時盛酒。
這兩件陶器放置在三件瓷器的前面兩側,是一種有意識的放置,在舉行一系列的祭奠活動中應具有配合使用的功能。
原始瓷器:1瓿、3尊、5豆。
最早發現於二里頭遺址,商代也有發現,是在制陶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商周時期是從陶器過渡到瓷器的漸進階段,也就是原始青瓷發生髮展的階段。
商周到西漢這一時期的原始青瓷用含鐵量在2%左右的瓷土成型,經過人工施釉,用1200℃左右的高溫燒成的青釉製品。
因在還原氣氛中燒成,所以呈青綠色,少數呈褐色或黃綠色。
原始青瓷瓷釉光亮,一般施在器表和部分口沿內,器內施釉的很少。
胎和釉結合緊密。
器物製作基本上採用輪制,也有助以手捏和泥條盤築法成形的。
器形多尊類,特別是敞口、鼓腹、折肩、小底。
常見紋飾有細格紋、粗格紋、條狀紋和雲雷紋等。
從器物的胎骨、施釉和火候看,基本上已具備了早期瓷器的特徵。
但由於加工過程還不很精細,胎和釉的配料不很準確,胎料中雜質較多,控制火候還不夠成熟,釉色還不夠穩定,是成熟瓷器的原始階段,故稱之為原始青瓷或原始瓷器。
原始瓷器當時在北方地區是一種稀罕的東西,凡是出這種器物的墓葬一定是身份地位較高的高等級的貴族。
關於大河口原始瓷器的來源,學術界的意見尚不統一。
有些人認為北方雖然也出土有原始瓷器,但數量比較少,相反我國東南地區的原始瓷器相當發達,不但出土數量多,還保存下來了大量的原始瓷器窯,由此認為北方的原始瓷器應該是從南方傳過來的。
另一些人認為北方出土陶器的器型與原始瓷器較接近,南方原始瓷器卻沒有這種器型,據此認為應是本地燒造而非南方引入的。
玉禮器:西周為鞏固統治,建立了系統的禮制。
在重禮思想的影響下,西周時期供祭祀不同的神靈和劃分貴賤等級的玉禮器迅速發展。
《周禮》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
」六器即璧、琮、圭、琥、璋、璜六種。
在《周禮·春官·大宗伯》中有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
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
玉璧是祭天、祭神之器,西周玉璧偶有所見,數量很少;玉琮是禮地之器,始見於新石器時代;玉圭主要用作禮東方之神及天子賜諸侯占有土地多少盒享有特權的標誌;玉琥為玉製作的虎形器;玉璋的形制與玉圭相似,呈扁平長方體狀,一端斜刃(也有叉形刃),另一端有穿孔。
呦呦鹿鳴 解讀霸國(二)
大河口1號墓中出土了多件與燕國有關的青銅器,其中有一件青銅卣的蓋內和器內底鑄造有相同的銘文「燕侯旨作姑妹寶尊彝」。燕侯旨是燕國的第二任國君,這件器物應是他為他的小姑姑作的青銅寶卣。
「失落的古國」西周霸國傳世國寶
霸國:西周時期諸侯國,未見有史料記載。版圖疆域等信息不詳。發現於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大河口西周墓地,考古工作者根據大河口墓地出土的青銅器銘文確定是一個新發現的諸侯國。從墓地中出土的文物可知霸國歷史...
愛上博物館之霸國,消失於歷史塵埃中的西周封國,小卻壕
《呦呦鹿鳴——燕國公主眼裡的霸國》,看首博這個展覽是14年8月的事。不是偶爾翻到照片,這部分內容早已從我的記憶中刪除了。哎,看到的東西應該馬上寫下來。我本來記憶力就差,這些年是更差了。我家先生經...
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霸國」完整現身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近日向媒體公布,備受考古界和新聞界關注的翼城縣大河口西周「霸伯」墓地考古發掘目前已進入尾聲。發現馬車坑22座,610座距今3000多年的墓葬出土了15000多件青銅器、漆器、陶器...
這座古墓讓考古隊越挖越怕,3000年前神秘國家竟無史書記載
「做了20多年考古,挖了這麼多墓,頭一次像這樣,越挖越怕」。這是山西省考古所副所長謝堯亭,在挖掘一個古墓時說的話。謝堯亭幾乎經歷了山西省近20年來,歷次最重要考古發掘。但這一次,這個墓地的發掘,...
霸國——一個從未被歷史記載的傳奇國度
霸國,西周時期諸侯國,未見有史料記載。版圖疆域等信息不詳。發現於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大河口西周墓地,考古隊從發掘出的青銅器物的銘文間發現了「霸」字。銘文顯示,墓地主人的族名為「霸」,「霸伯」應該是...
絳縣橫水倗國墓地出土的驚世發現
2004年,在山西運城絳縣橫水鎮北約一公里之地,發現一處西周時期的墓地。經過考古人員數年的艱苦發掘,一個不見史載、塵封近三千年的西周封國躍然重現。這就是倗(péng)國。2004年,山西省考古研...
呦呦鹿鳴 解讀霸國(一)
——霸國的確認與霸氏歸屬引 言霸國是根據2007至2011年發掘被盜的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大河口西周墓地時出土的青銅器銘文而確定的一個西周諸侯國。此前沒有人知道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個霸國,浩瀚的史書中...
鼎盛時期的商西周青銅器見證和記載了一段又一段的歷史
中國夏商周的青銅器在中國青銅器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青銅器在這三個時期不斷發展逐步走向了成熟。而各個時期青銅器的發展又與其當時的社會發展和文化發展密不可分。 中國青銅器歷史久遠。夏商周的青銅器...
西周晉侯鳥尊及其歷史隱秘|國寶銘文:排定晉國早期編年空白
西周晉侯鳥尊及其歷史隱秘 20世紀六十年代,考古學家在山西南部的翼城、曲沃交界處發現了面積約10餘平方公里的天馬-曲村遺址,九十年代在遺址中發現了舉世震驚的「晉侯墓地」,並出土了一大批鑄有晉侯名...
商周時期邢域的酒文化與酒器
商周時期,是我國古代禮制的成熟期,也是中國古代禮制最為規範的時期。「禮以酒成」,無酒不成禮,因此,商周時期也是我國酒禮最複雜、酒與政治結合最為緊密的時期。正因為酒受重視,酒器發展也最為迅速,青銅...
霸國驚現世間 傳世文獻毫無記載的西周封國?
歷經前後近兩年的考古,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發掘工作目前已進入尾聲。青銅銘文顯示這個墓地屬於一個此前未被傳世文獻記載的西周封國——霸國。大河口墓地位於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一片兩河交匯形成的三角洲高地上...
微信公眾號「文博山西」刊文精選(五):倗國:與兵馬俑齊名的驚世發現
上期提示:與朱元璋一道反元的起義各教派,無不吸收明教的某些教義禮俗,其中也有自命為明教者。但說朱元璋便是明教徒,明朝是明教徒打出來的,國號亦源自明教,缺乏足夠的證據。祆神樓是國內僅存的與祆教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