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著探鏟,觸摸「武漢城市之根」 盤龍城的考古故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盤龍城遺址

三千多年的滄海桑田掩埋了盤龍城的過去,隱約可見的殘垣訴說著曾經的輝煌。

一群大學生拿著探鏟與儀器,來到這裡的草木叢中,找尋和觸碰塵封了無數個春秋的歷史……

10月28日至11月20日,展覽《商邑翼翼,居國南鄉》在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展出,回顧了該校考古系師生4年來在武漢黃陂盤龍城遺址的考古工作。

展覽從策劃、設計到布展都由學生們完成,用自己的方式講述他們在考古工地上的故事,以及他們眼中的考古學。

細緻勘探繪製「藏寶圖」

盤龍城遺址距今約3500年,是商代南土的一處重要城邑。

它不僅是「武漢城市之根」,也見證了長江文明的緣起。

該遺址自1954年發現至今,吸引了一批又一批考古工作者前來。

從2012年起,武大考古系師生長期在此進行發掘與研究。

他們發現、發掘了一批墓葬和遺蹟,出土了綠松石鑲金片飾件等重要文物,對整個盤龍城的城市布局有了更新認識。

要探尋古人的生活,調查勘探是第一步。

學生們使用探鏟將地下的泥土帶出地面,根據土質、土色、包含物的情況來判斷是否有古人活動,一旦探到特殊跡象便格外注意。

他們還進行地磁探測,在不破壞地表情況下勘察地下,再結合探鏟鑽探。

4年前,正是通過如此細緻的勘探,學子們為盤龍城遺址繪製了一張「藏寶圖」。

武大考古系2014級博士生陳暉是此次展覽的策劃者。

他回憶,當年為配合盤龍城大遺址保護,考古系承擔了前期勘探項目。

遺址樹木茂密、荊棘叢生,當時讀研一的他和同學們每天鑽進草叢裡勘探,全身都被露水打濕。

他們把努力發現的墓葬一一標在地圖上,希望為遺址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曾經有人質疑學生們是否有能力發現墓葬,但後來的考古成果驗證了這張「藏寶圖」的正確性。

「方主」練就十八般武藝

整齊劃一的探方,是考古發掘工地的標誌。

每個在盤龍城考古的「小夥伴」,都會領到屬於自己的探方,成為一方之主。

作為「方主」的學子們,逐漸練就了十八般武藝。

在小小的天地里,「方主」學會了對每件事情負責,因為每個細微的發現都可能是重要發現的開端。

他們時常跪在泥土裡,仔細遺蹟現場。

見到文物時會很興奮,更會嚴謹記錄文物出土時的地點、擺放方式、共存現象,這樣的記錄有助於之後的思考研究。

「方主」還學會了各種技能,測量、繪圖、攝影都不在話下,甚至操控無人機拍攝,以觀察整個遺址、理解古人的生活狀態。

展覽中,陶鬲、陶缸、陶甗等文物圖片向觀眾們生動講述,這些學生們如何努力讓一件件陶器從碎陶片中站立起來,又怎樣為它們精心拍攝「硬照」(讓被拍攝主體「顯山露水」的照片)。

在考古遺物中,陶片是數量最多的一類。

一個院子、幾個大盆、若干小夥伴,學生們細心地清洗陶片。

在整理間中,他們把清洗好的陶片分類、拼對,在海量碎片中發現相關聯的陶片,拼接、還原器物本來的面貌。

然後在自己搭建的簡陋攝影棚里,拍攝出考古報告和圖錄中的精美大圖。

在去年發掘的小王家嘴墓地中,有一種特殊葬俗「碎器」,即把陪葬品打碎後放入墓葬。

為了保存這一習俗現象,學生們使用攝影成像技術,建立文物出土狀態的3D模型,這樣在文物修復後依然可以看到出土時的立體形象,並在軟體中進行多角度觀察和測量。

他們還運用多視角三維重建技術,讓一些較難修復的青銅器「站」起來。

考古學就像一塊海綿

考古學家在公眾心目中,是什麼樣的形象?武大考古系學生在此次展覽中風趣地告訴觀眾們:外國遊戲《古墓麗影》中和怪獸戰鬥的蘿拉、國內網絡小說《盜墓筆記》中出生於盜墓世家的吳邪,都不是真正的考古學家。

在他們看來,考古學就像一塊海綿,浸泡在各學科組成的海洋中,不斷吸納各種理論和技術。

參與盤龍城遺址考古,工作繁雜又辛苦。

學子們告訴記者,有時發現了墓葬,為保證文物安全,同學們就臨時搭起帳篷,支起簡易床,與墓共眠;整日加班是常有的事,大雪紛飛的日子也堅守在工地上。

但是考古工地很能鍛鍊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包括人際關係、協調能力、處理突發事件等。

「每次被親朋好友問起『挖到什麼值錢的寶貝』,我都會哭笑不得。

考古學並不是挖寶。

」陳暉認為,考古是根據碎片化的信息研究人類的過去,思考人與資源環境、與人、與物的關係,其中充滿無限謎團,需要抽絲剝繭,逐漸接近事情的真相。

陳暉說,在年復一年的歷練中,自己已從看懂一塊陶片,到辨認出一個遺蹟現象,到能夠挖好一個探方,再到現在能管理項目計劃撰寫、田野工作、成果出版的整個流程。

考古也更加激發了他投身文化遺產保護的熱情,因為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資源。

(記者韓曉玲通訊員吳江龍)

責編:宋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商代盤龍城曾首次發現金器 有殉人現象

在3000多年前的盤龍城,高級貴族死後享受了何等待遇?武漢大學考古系專家發布的考古報告揭開了這個謎團。兩座大墓隨葬品豐富2006年,盤龍城楊家灣發現了一處大型商代建築遺蹟。為了解周邊的遺蹟狀況,...

兩千年前流溪河邊 廣州人已用牛耕田

流溪河上游驚現先秦、兩漢遺址306處新石器時代晚期、商周時期的繩紋、曲折紋印紋陶,春秋時期夔紋陶片,戰國晚期至南越國初期的陶牛、陶碗,乃至明清時期的青花瓷、釉陶片……昨天,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

雲南雲龍三岔村遺址發掘收穫

三岔村遺址位於大理州雲龍縣苗偉鄉表村村民委員會三岔自然村東南二級台地上。2015年10月至2016年2月,為配合瀾滄江苗尾水電站的建設,我所聯合大理州文物管理所、雲龍縣文物管理所等單位組成考古隊...

安徽蚌埠雙墩遺址的發掘

雙墩遺址位於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區雙墩村北,蚌埠市博物館於1985年文物普查時發現,1986年遂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為配合國家文物局「蘇魯豫皖先秦考古重點課題」,1991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