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志宏:以大地灣為時空座標探尋伏羲和伏羲文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以大地灣為時空座標探尋伏羲和伏羲文明
安 志 宏
大地灣文明是截止目前渭河流域的天水地區發掘出的規模最大、時間最早(六萬年以前)、延續時間最長、文物珍藏量最豐富、文明程度最高的原始社會人類聚居村落遺址。
〔1〕它在時空內涵上與口傳史、史書記載所說伏羲生於成紀(天水)的時代相重合。
這一歷史現象,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歷史的巧合,它是有一定因果關係的。
我認為大地灣文明完全能夠孕育出偉大的伏羲,伏羲也能締造歷史輝煌。
以大地灣文明為時空座標,再結合天水地區已探明的500餘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探討伏羲和伏羲文明,它不僅可以弄清兩者之間的關係,彌補原始社會無文字記載的不足,也才能徹底澄清伏羲是傳說中人物的說法和揭開伏羲文明的面紗。
一、伏羲口傳史與渭河流域(天水)原始氏族的關係
伏羲作為歷史存在究竟是一個具體的人物,還是原始氏族的稱號,因為當時沒有文字記載,在後來有文字的時代,人們依據世代口傳史記載的古文獻語焉又不詳。
據《帝王世紀》、《三皇本紀》和《遁甲開山圖》記載,伏羲確有其人,都說「伏羲生於成紀」。
《後漢書•隗囂傳》劉紹注云:「成紀縣在隴城縣西北。
」漢隴城縣治即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隴城鎮。
成紀縣於北宋初移至今天水市秦州區。
《水經•渭水注》云:「故瀆東逕成紀縣故城東,帝太皞庖犧所生之處也,漢以屬天水郡。
……瓦亭水又西南,出顯親峽,石岩水注之。
水出北山,山上有女媧祠,庖犧之後有帝女媧焉。
與神農為三皇矣。
」在位一百二十年或一百十一年。
唐柳宗元《觀八駿圖說》亦說:「伏羲氏,女媧氏……是亦人而已矣。
」這些記載把伏羲看成一個具體的歷史人物。
另據漢代《遁甲開山圖》云:「女媧氏歿,大庭氏王。
次有柏皇氏、中央氏、粟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陰康氏、朱襄氏、無懷氏、凡十五代,襲庖犠氏之號。
一千陸佰年」。
似伏羲氏又代表原始氏族,襲「伏羲號」延續了上千年的歷史。
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證明,在夏朝建立之前,我國則處於漫長的原始氏族社會階段。
據文獻記載:「黃帝時有萬諸候」,說明在我國夏代以前曾經存在著許多氏族組織。
古代許多文明成果絕非某一位「聖人」所創造,而是由分布在各地氏族的先民們,在數千年乃至近萬年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勞動創造的,是集體共同的智慧結晶,這已為中國現代考古學實踐以及華夏文明多源說和區系類型學理論所證實。
在我國古史記載中,通常將伏羲、女媧、神農(炎帝)、黃帝作為遠古時期相繼發展的幾個歷史階段。
對於神農、黃帝的歷史,古史中有更多記載,《禮記•祭法•正義》和《春秋命歷序》等書均謂「炎帝八世,五百二十年」。
《竹書紀年》則說:「黃帝至禹為世三十」。
如果我們將伏羲氏作為一個具體人物,那麼就根本無法解釋伏羲、神農和黃帝延續數千年的傳說記載。
過去我們常常依據古史中「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的記載,認為伏羲氏是中國最早的帝王,實際上,伏羲時代國家還沒有建立,此處的「王」同「旺」,有「興旺」之意,從這個意義上理解,伏羲代表著遠古時期一個興旺的時代,我們姑且稱之為「伏羲時代」。
因此,從口傳史的比較角度分析,伏羲起初是部落一位傑出而具體的人,後來則逐漸成為原始氏族部落的稱號,襲「伏羲號」多代,〔2〕延續上千年,形成漫長的「伏羲時代」。
後世人把原始先民不同時期的創造發明,都疊加在一位偉人身上,或以伏羲的名字命名,伏羲成了智慧的化身,才更符合歷史實際。
既然伏羲氏代表著一個漫長的原始氏族時代,那麼它與渭河流域的天水地區的原始氏族的關係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通過口傳伏羲史、民俗材料並結合天水大地灣遺址以及天水目前已經探明的500多處史前考古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就能夠尋找到伏羲,和襲「伏羲號」的氏族活動的歷史痕跡。
伏羲作為具體的人,最初出生於天水(成紀),他「立九部,設六佐」,以「龍」治宮的記載在很多古史中,言之鑿鑿,並為學界所認同。
〔3〕因此,伏羲氏族首先發祥於天水的渭水流域,並在天水發展壯大,隨著人口繁衍增多,逐漸遷向四方。
據《竹書紀年•太昊庖羲氏》記載:太昊伏羲氏「命朱襄為飛龍氏,造書契;昊英為潛龍氏,造甲歷;大庭為居龍氏,造屋廬。
渾沌為降龍氏,驅民害;陰康為土龍氏,治田裡;栗陸為水龍氏,繁滋草木,疏導泉流」,「以春官為青龍氏,夏官為赤龍氏,秋官為白龍氏,冬官為黑龍氏,中官為黃龍氏,是謂龍師而龍名」。
這些後世記載說明伏羲氏族是一支由眾多氏族組成的較大的部落,並以龍為氏族圖騰。
而目前天水已發現的以大地灣遺址為代表的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已表明,在距今大約10000年到4000年之間,天水渭河(俗一直口傳為禹河)及其支流耤河(羲河,後世為尊者諱改名)、榜沙河、葫蘆河(與伏羲、女媧有關。
顯親峽,民間有伏羲、女媧成婚之地的說法)及其西漢水兩岸的廣大地區,曾星羅棋布似的聚居著500多原始氏族,存在著一支較大的部落,這在考古學資料上顯著的特徵就是出現了較大的聚居村落遺存。
經科學考古發掘,天水大地灣、師趙村兩處新石器遺址就存在著由各種建築物結合在一起,加上葬地、防護設施等構成的聚居村落,尤其是大地灣遺址F901,房址面積290平方米,為多間式,前有輝煌的殿堂,後有居室,左右各有廂房。
這座九柱特大房子前面有廣場,廣場上聳立著兩排柱子,這些樁子可能是代表各氏族或部落的圖騰柱[4]。
F901大房子顯然是氏部部落集體活動的場所。
對於氏部制度的研究證明,在整個氏族社會中,氏族是構成社會的基本細胞,每個氏族都有各自特有圖騰信仰和氏族名稱,並以此區別於其他氏族,而在氏族內部,每個氏族成員以及首領則以自己所屬的氏族圖騰作為標記,並以所屬氏族的名稱作為個人的私名。
在氏族社會中,個人的私名與氏族名具有極大的一致性,而在每個胞族及部落,個人的名字也就表明其氏族(參見馬克思《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
因此,伏羲由最初部落傑出首領,逐漸演變成氏族部落的名號,世襲多代。
考古發掘證明,我國遠古社會的確存在著以龍為圖騰的伏羲氏族部落,而且同天水原始氏族的活動有著密切聯繫。
二、伏羲氏族時代界定
前已述及,伏羲氏族首先發祥於天水渭河(禹河)流域,並且形成以伏羲氏族為核心的較大規模的原始部落,那麼伏羲氏族起源於何時?相對於考古學文化如何界定其時代?這是值得探討的學術問題。
目前,對伏羲時代的界定在學術界主要有四種觀點:1、起源於大地灣一期文明,距今6萬—8000年[5];2、二期距今8000—7000年[6];3、相當於前仰韶文化和仰韶文化時期,距今約7000—5000年[7]。
4、相當於馬家窯文化時期,距今5800—4000年。
在考古學文化上給伏羲氏族以科學界定,這對研究伏羲文明有現實意義。
伏羲氏作為我國原始社會的氏族首領,經歷了千年以上的「襲號」階段,襲用伏羲名號的氏族血緣部落,至少傳了十五代。
他們的活動必然會留下許多歷史的痕跡,透過口傳史本身所擁有的各種歷史信息,結合相關考古的物質遺存,就能夠為伏羲時代的界定下一個科學的定義,從而了解伏羲氏族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
根據文獻記載,伏羲又稱包羲、宓羲、庖羲、伏戲、慮戲等,這些名號與伏羲時代的畜牧漁獵經濟形態有關。
戰國《尸子》謂:「伏羲氏之世,天下多獸,故教民以獵」。
秦《世本》說:「取犧牲以供庖廚,故曰包犧氏;養犧牲以充庖廚,故曰庖羲氏」。
《三皇本記》載:伏羲「結網罟以教佃漁,故曰宓犧氏,養犧牲以充庖廚,故曰庖犧」。
宋羅泌《路史•後紀》謂:「伏羲氏豢育犧牲,伏牛乘馬」。
《史綱評要》說:伏羲氏「養六畜以充庖廚」。
類似的記載還很多。
另據北宋劉恕《資治通鑑外記》記載:伏羲「命栗陸為水龍氏,繁滋草木,疏導泉源」。
說明在伏羲時期農業生產也有一定發展[8]。
此外,口傳史說伏羲「制嫁娶以儷皮為禮」,創立了婚嫁制度,使我國原始氏族社會長期實行的血緣婚或對偶婚得到了根本變革。
由上述文獻記載可知,我國原始漁獵畜牧業是伏羲時代主要的經濟形式,同時,原始農業也得到長足發展,婚姻形態開始由對偶婚向父權制家庭或一夫一妻制過渡。
相傳在伏羲時期曾有過許多發明創造。
如:始畫八卦,封姓,創造書契,以龍記官,制瑟作樂,造屋廬,改善居室,作甲歷,定節氣及創立占筮之法等。
考古發現和研究結果表明,以上這些社會變革和發明創造中有很多最早出現於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中、晚期階段。
如:我國原始漁獵畜牧業的興起出現於大地灣二期和馬家窯文化時期,其年代經鑑定為距今10000___7000多年;家庭形態的萌芽最早出現於天水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約6500年,占筮之法的創立最早出現於天水馬家窯文化石嶺下類型,距今約6000年;文字的早期形態刻符最早在大地灣二期,更多地出現於仰韶文化時期;原始殿堂或宮殿式建築最早出現於天水大地灣仰韶文化晚期,其年代距今約5000年;最早的龍圖出現於天水馬家窯文化石嶺下類型,距今約6000年。
因此,證明伏羲氏族也應當主要生活於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中晚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時期。
根據考古發現,大地灣仰韶文化中、晚期,氏族社會已經開始了這種歷史轉變的進程,甚至較發達地區已過渡到父系氏族[9]。
就目前的資料來看,學術界一般認為,炎帝、黃帝部落存在的時間應相當龍山文化時期,即距今約5000—4000年,那麼伏羲氏族存在的時間下限最遲不低於距今5000左右。
通過上面分析,可以對伏羲氏族存在的時間得出一個基本結論,
5000年是個標杆,即伏羲氏族生存的時間約在10000年至5000年之間。
在考古學文化上相當於大地灣遺址第二、五期的仰韶文化二期和晚期,以及馬家窯文化的石嶺下類型,延續數千年。
三、葫蘆河、渭河和西漢水流域是伏羲氏族早期活動地域
葫蘆河地處甘肅東部,是渭水上游的一條支流,發源於寧夏西吉縣,向南流經天水秦安安伏、葉堡和興國,最後在天水市麥積區三陽川匯入渭河。
流域內主要包括隴山(今六盤山)以西的寧夏西吉縣、隆德縣、甘肅靜寧縣、莊浪縣、秦安縣和天水市渭河以北地區、以南的西漢水流域。
該區域地貌形態主要為黃土梁、峁及少量的河谷川地,土壤肥沃,古代氣候溫和,森林茂密,植被、水源涵養很好,適宜於人類生活居住。
考古證明以新石器時代遺址為主要內容的文化積澱異常深厚,因此,該區域在地域和文化上,對研究渭水和漢水上游原始氏族部落的活動和發展變遷頗具典型意義,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對這一地域得到學術界的普遍關注[10]。
伏羲氏族是渭水和漢水上游的一支較大的氏族部落,在其活動地域內必然會留下較大的聚落遺址。
根據考古發現,渭水和漢水上游的新石器時代較大規模的聚落主要集中在葫蘆河流域,其中以大地灣遺址為代表,已成為我國探討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遺存。
同時,這裡也流傳著很多有關伏羲的民俗學資料,通過了解葫蘆河流域古遺址的空間分布、遺址功能及社會組織結構,結合當地口傳史,可以有力地證明葫蘆河流域是伏羲氏族的早期活動地。
下面,我們從考古學及民俗學的角度來分析這一問題。
其一,從考古學文化序列及聚落量值變化看。
渭河上游葫蘆河流域的舊石器和新石器考古學文化序列為:大地灣早期——(距今6萬年前,屬於舊石器時代)——大地灣一期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常山下層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其聚落數量及量值變化為:大地灣早期僅探掘1處,大地灣一期遺址1處,仰韶文化早期遺址21處,仰韶文化中期遺址47處,仰韶文化晚期遺址106處,常山下層遺址81處,齊家文化374處[11]。
葫蘆河流域考古學文化序列和聚落量值變化,直接反映出該地區新舊石器時代文化長達60000——4000餘年連綿發展的歷史脈絡,並且可以看出,從仰韶中、晚期開始,遺址數量開始增多,聚落和人口密度加大。
通過遺址調查和器物類型學分析,這一時期都是以石斧、石鏟和石刀等為生產工具,以及使用大量的陶器的定居農業文明,該地區各文明中的遊牧或畜牧經濟成分從南向北逐漸增強,表現為居無常址,陶器少而粗糙,羊、狗等牲畜骨骼多見,北方遊牧文化的生產工具和裝飾品開始出現,並逐漸增多。
考古學分析的結果表明,葫蘆河流域也可形成某些大的中心聚落[12]。
無論是從葫蘆河流域遺址數量變化和中心聚落的產生,還是從畜牧業(大量動物骨頭等)、農業(粟、油菜籽等)經濟形態的並存和聚居村落的數量來觀察,該地區古文明較多地反映出伏羲氏族早期活動的歷史信息和存在的客觀歷史條件。
需要說明的是:大地灣控制面積為1060萬平方米,保護面積為275萬平方米,目前發掘的面積僅占已探明面積的0.5%。
其二,從關隴地區考古發掘的關聯度上看,以大地灣二期遺存為代表的老官台文化,同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有著明顯的傳承關係。
「繼大地灣之後,甘肅天水師趙村、西和(西漢水流域,歷史上歸天水管轄)寧家莊遺址都發現了老官台文化遺存,陝西關中一帶的情況同甘肅東部渭河流域大體相同。
由此看來,老官台文化的分布區域也正是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主要分布區。
如果將上述分析擴展到整個渭河流域,那麼由大地灣、北劉下層經老官台、元君廟H406遺存,再經師趙村、北首嶺下層到仰韶半坡類型這樣一條發展演進的序列則清晰地樹立在人們面前。
這個序列無可辯駁地說明以大地灣為代表的老官台文化就是渭河流域的仰韶半坡類型的祖先和淵源」
[13] 。
其三,從考古發現來看,大地灣遺址的科學發掘為我們揭示了中華文明初創時期的歷史場景,有專家研究指出「從各方面分析,大地灣遺址與史載的伏羲生於成紀的傳說,不僅有其文化的內涵聯繫,而且有許多特徵是十分相近的」[14]。
葫蘆河流域也是古成紀的中心地帶,該地屬於葉堡盆地。
東漢時稱顯親川,唐稱敬親川,明清時稱陽兀川。
《舊唐書•地理志》秦州條說:「開元二十二年,緣地震,移治於成紀之敬親川」。
明代,在陽兀川何氏地掘得一石刻,上有「成紀」字樣。
1965年,葉堡鄉楊家溝唐墓發現刻字磚一塊,可辯認部分有「口(秦)州成紀縣安樂鄉安樂里」字樣,可以證之。
其四,彩陶紋是新石器時代最引人注目的藝術之一。
最能代表仰韶文化工藝的是彩陶藝術。
早期以紅地黑彩或紫彩為多,中期盛行先加白衣或紅衣為底,再繪黑色、棕色或紅色的彩繪。
多見幾何圖案和魚、鹿、鳥、人面、花瓣等紋飾。
一些陶器上附有動物、人物畫像或有類似原始文字的刻劃符號,天水發掘出的新石器裡面的動物紋尤其豐富,常見的有魚紋、鳥紋、壁虎紋、蛙紋、豬紋、羊紋等。
在中國黃河流域的渭河流域、大夏河流域和汾河流域的地區,都留下了以動物紋作彩陶的器物,魚紋是最常見的形象之一。
人面魚紋彩陶盆是典型例證。
其五,
從民俗學的角度看,伏羲時代是沒有文字記載的遠古時代,自古以來,就流傳著很多關於伏羲的民間風俗習慣、口傳史、口頭文學等民俗學資料,它們與文獻記載、考古材料一起在證實伏羲氏族活動的客觀存在方面起著巨大作用。
有關伏羲的口傳史和民間風俗在渭水和西漢水上游古成紀的地理範圍內廣為流傳,地域包括甘肅靜寧、莊浪、秦安、甘谷、武山、麥積、秦州、渭源、隴西和通渭、西和、禮縣等地,其中葫蘆河流經的靜寧、莊浪、秦安、麥積三陽川保存下來的民俗學資料更為集中和突出。
葫蘆河一段時間又稱瓦亭水,《資治通鑑•唐紀十四》胡三省注云:「瓦亭水出隴山,東北斜趣,西南流,經成紀、略陽、顯親界,又東南出新陽峽,入於渭」。
之所以後來又叫葫蘆河,這和這條河兩岸自古種植葫蘆崇拜伏羲的風俗習慣有關。
據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考證認為,伏羲女媧皆為「刳瓠」的詞源關係,證明伏羲、女媧「即」葫蘆[15]。
考古發現,該地區仰韶文化中晚期遺址中出土大量葫蘆形典型器物,可證遠古風俗,這種種植葫蘆的風俗一直保存至今。
這裡民間還留傳著伏羲女媧兄妹二人大洪水來臨之際,躲進大葫蘆,洪水過後,結親繁衍人類的傳說。
前文所引「顯親界」地域在秦安郭嘉玉鍾峽谷,即因伏羲女媧結親而得名。
另外該流域很多地名也與伏羲有關,如秦安的魏店、安伏兩鄉,聚居有大量伏姓居民,相傳是伏羲的後裔,魏店鄉有伏家灣、伏家河、伏家峽、伏家梁,安伏鄉有伏家窪、伏家灣等。
伏羲女媧「風」姓,天水有大量與風有關的地名,如:風溝、風台、唐家風台、大風台、封姓石(傳為伏羲封姓氏的遺址)、龍馬洞、邽山(今鳳凰山)、卦台山等等。
同時,秦安農村各地和秦州耤口、關子等地的寺廟內供奉著一尊女身像,一般認為是女媧的化身。
這些民俗學材料和大量地名的物化活存,反映了葫蘆河及渭河流域自遠古流傳下來的與女媧伏羲有關的風土人情、地域特點和客觀歷史,也是女媧伏羲氏族活動於該地的人類遠古記憶。
通過以上口傳史、民俗學材料、文物遺存、文獻記載等各種資料的綜合研究,我們認為,大地灣文明在時空內涵上都與伏羲文明有較高的吻合度。
夏代以前,渭河流域中上游是中華民族最繁榮的地區。
葫蘆河及渭河流域不僅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而且有許多歷史跡象表明,該地原始氏族遺存與伏羲氏族的早期活動有著密切聯繫。
大約在相當於大地灣仰韶文化中晚期,伏羲氏族主要活動於該流域,並創造了極其豐富的原始文明(伏羲文明),其分支沿葫蘆河谷地帶南遷到達天水市三陽川,然後沿渭水西遷至甘谷、武山、通渭等更西的地區,有的部族東遷至秦州區、隴南的西漢水流域,有的部族沿渭水越隴山至寶雞、中原一帶,最後與中原部落融合,形成了華夏民族,締造了中華文明。
另一支則沿西漢水遷至西南的四川、雲貴等地。
注釋:
[1] [5]
[8]據最新考古證明,大地灣遺址最早年代60000年。
(見張東菊,陳發虎等.甘肅大地灣遺址距今6萬年來的考古記錄與旱作農業起源[J].科學通報,2010,(10).)大地灣遺址從僅發掘的0.5%面積出土的四千餘件陶器、一千七百餘件石器、一千六百餘件骨角器、三百六十多件蚌器和裝飾品,動物骨骼、植物木炭標本、植物種子、聚居村落、原始宮殿和水泥地面等看,其文明程度是很高的。
[2]安志宏:《遠古部族首領多故里溯源——兼論上古時代的「襲號」現象》,載《天水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第56頁。
[3]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龍到底來自哪個民族的圖騰崇拜呢?據較早較可靠的古代文獻記載:遠古時期,中國大地上曾先後出現過一些著名的部落,其中最著名的是黃河中上游,渭河流域的伏羲部落、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黃河下游的少昊部落,江淮流域的太昊部落。
伏羲部落生活的天水地區盛產娃娃魚,它們發出酷似嬰兒的啼叫聲,先民類比聯想到人,由對娃娃魚的崇拜,逐漸上升為龍圖騰崇拜。
史稱炎帝族首領「牛首人身」故有些學者認為炎帝部落以牛為圖騰,但據炎帝的族姓是「姜」,可以認為,姓從母系,姜即為羌,羌人以牧羊見長,故炎帝的母系圖騰為羊。
黃帝,意為黃土高原的統治者,其圖騰應為黃土。
炎帝族和黃帝族屬於華夏族團;少昊部落和太昊部落則屬於東夷族團。
少昊部落以鳥為圖騰,太昊部落則以龍為圖騰。
後者都晚於伏羲時代,一般認為屬於伏羲後代。
[4] 徐良高《中國民族文化源新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11月。
[6] 張忠尚、王建祥《大地灣遺址與中國古代文化》,載《伏羲文化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5月。
[7] 劉雁翔《大哉羲皇》,甘肅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9] 郎樹德、許永傑、水濤《試論大地灣仰韶晚期遺存》,《文物》1983年11月。
[10] [11] [12] 李非、李水城、水濤《葫蘆河流域的古文化與古環境》,《考古》1993年第9期。
[13]郎樹德:《大地灣考古對仰韶文化的貢獻》,載《論仰韶文化》,《中原文物》(特刊),1986年。
[14] 張華、夏峰《伏羲•成紀•大地灣》載《伏羲文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
[15] 聞一多《伏羲考》,載《聞一多全集》第一卷。
另外,伏羲以畫卦著稱,天水至今存有卦台山、封姓石和龍馬洞遺址等等。
伏羲的傳說與考古學觀察
高世華(天水市博物館)【摘要】 我國古文獻中保存著豐富的伏羲傳說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學價值,在伏羲文化的研究中,首先應對這些史料進行科學分析,去偽存真,還原伏羲的歷史;伏羲是我國原始氏族的稱號,並...
從考古窺探伏羲時代的歷史背景
謝端琚 (中國社會科學院)(一) 在我國遠古時代的歷史上有許多傳說的英雄人物,如盤古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等,他們都代表著歷史發展的某個階段,其中伏羲氏是漁獵階段的代表。《漢...
伏羲文化研究綜述與考古學研究評析
高世華 (天水市博物館)【摘要】伏羲文化是二十世紀上古史研究的重大課題,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和共識;由於多方面原因,尤其是缺乏考古學的介入,使得伏羲文化研究在名號解讀、時代...
尋找伏羲女媧遺蹟,華夏第一村考古發掘揭示出八千年前的驚人細節
#了不起的城市#天水市今年9月1日,我第三次踏上了天水市大地灣遺址考察之旅。大地灣究竟有多了不起?民間流傳一句話:一千年文化看北京,三千年文化看陝西,八千年文化看甘肅。而這八千年甘肅的文化起點就...
「2016中華伏羲文化學術研討會」綜述
匯聚伏羲研究新成果 追溯華夏文明正本源——2016中華伏羲文化學術研究會綜述2016年6月21日至22日,由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甘肅省政府文史研究館、天水市政府主辦,天水師範學院、甘肅省伏羲文化...
《天下伏羲》:八千年風雨大地灣
從七月盛夏到十月深秋,在歷經3個多月的採訪後,我們終於踏進了甘肅省天水市境內。作為地處長江、黃河兩大水系交匯處的天水,在華夏文明的起源上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伏羲生於天水,都於周口淮陽,是史學界...
專家考察手記丨秦安漫遊記
秦安,位於甘肅省東南部,渭河支流葫蘆河下游,隸屬天水市。秦安古稱成紀,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絲綢之路要衝。現有大地灣、興國寺、文廟大成殿等3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仰韶、馬家窯、齊家文化等新石器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