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文化研究綜述與考古學研究評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高世華 (天水市博物館)

【摘要】伏羲文化是二十世紀上古史研究的重大課題,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和共識;由於多方面原因,尤其是缺乏考古學的介入,使得伏羲文化研究在名號解讀、時代界定、族源、族屬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分歧;正確運用考古學材料,建立伏羲文化考古學研究體系,是伏羲文化研究深度開展,有所突破的關鍵。

【關鍵詞】 伏羲文化 考古學 研究成果

20世紀,隨著古代文獻學、考古學和民俗學研究方法的廣泛運用,很多古史傳說被學界重新認識和研究。

其中,伏羲傳說作為古史研究不容迴避的問題,無疑是上古史研究的重大課題,從二十年代對古史傳說的反思,到如今伏羲文化概念的提出和廣泛深入的研究,以及取得的豐碩成果,對整個學術界而言都是值得回顧和反思的。

本文擬就伏羲文化研究的概況以及考古學研究方法進行綜述和評析。

一、伏羲文化研究的歷史回顧

我國古代文獻中保存著十分豐富的古史傳說記載,這些傳說已成為研究上古歷史的重要資料。

無論是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還是秦漢以來的文人學士,他們在論述中國古史時,無一不是以伏羲作為古史的開端。

伏羲氏在清代以前的學術傳統中始終是中華民族的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伏羲文化則是以伏羲氏為代表的先民們開創的遠古文明的總稱。

伏羲文化之所以有著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首先因為伏羲作為中華民族最早的始祖,開創了華夏文明的源頭;其次,還因為它內容廣博,直接影響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

古代文化的源和流皆與伏羲文化有著密切聯繫,因此,關於伏羲傳說及其文化現象一直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和關注。

綜合二十世紀迄今伏羲文化研究的歷程,大體可以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始於20世紀20年代至建國前,為初始階段。

二十世紀初,我國現代新史學以顧頡剛先生為代表的古史辯派,提出了「層累地中國古史觀」,否定我國古史傳說的歷史,對古史研究造成很大影響,但是,隨著20年代現代考古學在中國的傳入和興起,很多古史傳說被越來越多的考古新發現所印證,從而引起學術界對古史傳說研究的反思。

早在二十年代,王國維先生提出了古史新證的觀點,主張運用出土史料和文獻相佐證研究古史傳說,重視考古出土文獻的研究價值,此後二重證據法在古史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使得包括伏羲傳說在內的古史傳說取得了諸多研究成果,如:四十年代著名古史學家、考古學家、教育家徐旭生先生以長達三十年的持續研究,寫成了《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一書,對中國上古傳說進行了系統研究,將我國傳說時期的部族劃分為華夏、東夷、苗蠻三大集團,對伏羲作為苗蠻集團的首領進行了詳細考證。

現代著名學者、詩人聞一多先生撰寫的《伏羲考》首次運用歷史文獻學、民俗學和考古學資料綜合研究伏羲傳說,成為第一部研究伏羲文化的專門著作,很多觀點迄今在伏羲文化研究中產生著重大影響。

第二階段,建國前後到80年代,為探索階段。

40年代末期,伴隨著古史傳說的研究和學術成果的問世,學術界對有關中國傳說材料的認識問題展開了學術討論,如1947年徐旭生、蘇秉琦在《史學集刊》上發表《試論傳說材料的整理與傳說時代的研究》一文,指出:傳說時代的研究,主要應靠傳說材料。

判斷傳說材料的價值,要解決一個先決問題,進而將傳說材料從本質與來源上分為原生的和再生的兩類,注重史料的原始性、等次性。

1951年6月9日徐旭生在《光明日報》又發表了《從批評科學歷史材料談到處理我國古史材料方法》一文,1956年12月19日在《人民日報》發表了《應該怎樣正確地處理傳說時代的史料》,在1956年9月《新建設》發表《我們怎樣研究傳說》等等,這場討論的焦點集中在傳說材料的整理和傳說時代的研究兩個方面,可見當時的學術界對傳說時代及其相關問題的高度重視。

建國後,隨著我國史前考古學的深入開展和大量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學術界的一個主要任務是利用考古學材料和方法重建我國史前史,古史傳說材料成為重建上古歷史的重要的文獻參照。

這一時期,學術界雖然沒有對伏羲文化開展專門的研究,但是,伏羲作為古聖先王,其創畫八卦的傳說屢見於各種歷史教科書中,成為原始社會史的重要內容。

同時,很多學者致力於伏羲傳說的民間搜集工作,創作了《伏羲女媧婚配傳說》(袁柯)、《上古神話演義》(鍾毓龍)、《人祖伏羲》(李亞東)等文學作品。

伏羲文化的研究範圍從歷史、考古延伸到民俗文學等領域,為深入開展伏羲文化研究工作做好了理論鋪墊和準備。

第三階段,80年代至今,為深入研究階段。

伏羲的誕生地天水從80年代開始廣泛開展伏羲文化的學術研究,首次提出了伏羲文化的學術概念,1993年正式成立了「中國伏羲文化研究中心」、「天水伏羲文化研究會」等學術機構,1992年、2003年、2006年在天水成功舉辦了三屆全國性的伏羲文化學術研討會,2008年舉辦了海峽兩岸周易文化學術研討會,2009年、2010年、2011年召開了伏羲文化北京論壇、廣州論壇、蘭州論壇,相繼出版了《神聖伏羲氏》、《伏羲文化》、《伏羲文化論叢2003》、《中華伏羲文化研究論文集》等論文集。

尤其是2012年由甘肅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中華伏羲文化研究論文集》,幾乎囊括了能夠收集到的見於著錄的研究文章,堪稱伏羲文化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者。

這時期伏羲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伏羲誕生地天水和歸葬地河南淮陽,代表著作有:劉彥翔的《伏羲廟志》,李建成的《伏羲文化概論》,徐日輝的《伏羲文化研究》,傅小凡、杜明富的《神話溯源-女媧伏羲神話的源頭及其意義》,李寧民的《人祖伏羲與宗廟》,周宜興的《雨潤後世八千年》、《中華文明八千年之說》,楊復竣的《中國本源文化伏羲文化》5卷本等等。

學者們從歷史、考古、民俗、哲學、文學、建築等不同的角度對伏羲傳說的原始背景、文化意義以及伏羲傳說的歷史文化內涵與天水的關係等有關問題,進行了研究和探討,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特別是,李學勤的《試談女媧神話傳說的文化意義》,謝端琚的《從考古窺探伏羲時代的歷史背景》,馬世之的《伏羲女媧與中國遠古文化》等,從史前考古角度研究伏羲傳說,以其在學術界的崇高學術造詣和威望,促進了伏羲文化研究和史前考古學的有機結合,為探索建立伏羲文化考古學研究體系,恢復伏羲傳說的歷史面目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伏羲文化研究已取得的學術成果和共識

學術界對伏羲文化的研究首先是從伏羲傳說的文獻記載和民俗資料開始的,後來延伸到考古、民俗、哲學、文學、宗教、天文、地理、神話、醫學、美術、武術等領域,經過長期的研究,已經明確了伏羲文化的概念。

伏羲文化的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從狹義上講,它研究有關伏羲傳說的文獻資料、民俗傳說,從文字、音韻、訓詁、民俗學等角度進行闡釋,考證伏羲名號、功德、源流、傳播等;廣義上講,它以伏羲氏族創造的一切文化作為研究對象,利用多學科方法探討伏羲傳說的形成源流、文化內涵、歷史價值和深遠影響,分析伏羲傳說的歷史文化內涵,揭示伏羲時代的社會發展面貌,通過對伏羲傳說及其文化現象的研究,復原中國早期歷史,探討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形成的過程,以及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等等。

綜合分析伏羲文化研究的歷程,學術界已經主要在以下關鍵問題上取得了共識。

1.伏羲是中華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

傳統觀點過於強調炎黃,而忽略伏羲的歷史地位。

經過對古文獻的梳理研究,學術界重新確立了伏羲作為中華民族共同人文始祖的歷史地位。

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唐明幫先生認為:「傳說中的伏羲,為中華民族之初祖。

他生活在原始社會的漁獵畜牧時代,製作網罟,發展漁獵,進而促成畜牧業發展;仰觀俯察,始畫八卦;造書契;制儷皮之禮;立九部,設六佐;制樂器,作樂曲;發明醫藥,為中國古代文化發展作出多方面卓越貢獻,不愧為偉大的中華文化英雄,值得千古敬仰」。

[1]很多學者提出了為「中華民族始祖」正名的提議,主張以「羲黃」取代「炎黃」,台灣新學識文教中心發行人李明教授的觀點具有代表性,他認為:伏羲在中國歷史上居「百王之先」地位,貢獻質高、量多且對文化「國」、「家」特具開創意義,已被民間尊為「人祖爺」,其主要貢獻八卦具現代學術意義,國際聲望崇隆,陵園規模可與信史帝王比擬,官方正統地位明確,為龍徽創始設計者,伏羲之形象接近原始人類,是中華各民族的始祖。

[2]學術界對伏羲作為民族始祖的確立,有助於人們對伏羲傳說的正確理解,對於研究中國的早期歷史,探索建立符合中國實際的文明標準,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學術意義。

2.伏羲氏是原始氏族的名號,伏羲時代代表了我國原始社會發展的歷史階段

伏羲氏並非純粹的神話人物,它不僅是我國原始氏族部落的名號,而且代表了我國原始社會特定的歷史發展階段。

郭沫若先生認為:「中國的古史傳說是原始氏族的代號。

」徐旭生先生在《中國古史傳說時代》中,將伏羲、女媧,黃帝、炎帝、太皞、少皞等傳說人物分別作為中國古代三大部族集團(苗蠻、華夏、東夷集團)的首領。

著名史學家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把「構木為巢,以避群害」的有巢氏時代,「鑽燧取火,以化腥臊」的燧人氏時代,「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的伏羲時代,當作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社會進化的幾個重要發展階段。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曾長期負責甘青地區考古工作的謝端琚先生從考古學角度分析伏羲時代的歷史背景後認為:「神話的目的是使其人物偉大、不同凡人。

但也可以作為這樣的理解,即這些偉大的人物代表的是一個氏族或部族,甚至是一個時代」。

[3]伏羲傳說歷史客觀性的確立,這是幾代古史學家、考古學家孜孜不倦,科學探索的結果,從而奠定了伏羲文化研究的基礎和走向,使伏羲從神壇走入歷史成為可能。

3.伏羲是龍圖騰團族的始祖,也是龍文化的締造者

伏羲「蛇身人首」的傳說有著濃重的神秘色彩,同時又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蘊,在中國古代文化和現當代民俗學材料中,蛇與龍有著較近的親緣關係,蛇為龍的前身,龍是由蛇發展演變而來。

因此,很多專家認為,伏羲「蛇身人首」所象徵的特殊含義是:伏羲是中華民族龍圖騰的始祖。

這一觀點首先是由聞一多先生提出的,他在《伏羲考》中認為:「神話本身又怎樣來的呢?我們確信它是荒古時代的圖騰主義的遺蹟。

可見龍的基調還是蛇。

大概圖騰未合併以前所謂龍者只是一種大蛇。

這種蛇的名字便叫作龍。

後來有一個以這種大蛇為圖騰的團族兼并了,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家族,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鬃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於是便成為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龍了」。

謝端琚教授結合考古新發現的資料,對龍的起始時代及其與伏羲文化的關係等問題進行探討,認為考古發現的5000年前中國原始龍的確與伏羲時代有關,「伏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始祖,也是崇龍的鼻祖」。

[4]目前,學術界有關龍圖騰的形成有多種的看法,圖騰說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伏羲創立了以「龍」為圖騰標誌的華夏民族。

4.天水是伏羲誕生地古成紀的中心地區

史書記載,伏羲誕生於成紀。

有關成紀的地域範圍以天水為中心,學者們意見大體一致。

西北師範大學陳守忠教授在《甘肅史概述》中指出:「成紀這塊地方,古時包括地區相當大,甘肅的靜寧、通渭、秦安、天水、甘谷等縣均為成紀地方」。

劉雁翔先生認為「古成紀地方包括區域很廣,即中心在今天水市」。

張華、夏峰二位先生則根據對歷史上成紀的變遷,以及古成紀與大地灣新石器時代遺址的關係進行綜合分析,進一步提出漢置成紀在秦安縣北面一帶,大地灣所在的葫蘆河支流清水河河谷地帶,是伏羲文化發祥的中心地域,它可能就是歷史傳說中的伏羲生地古成紀。

[5]周宜興在全國政協第五次全委會上以《啟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發掘並研究龍文化的根》大會發言,明確提出了「大地灣文化」與「伏羲文化」在時間和空間雙重疊,可能是同一個歷史文明的兩個不同的表象與形態。

儘管學術界對漢置成紀治地的具體地望爭議尚存,但是,以秦安縣北隴城及大地灣一帶為古成紀中心地域,仍然是較有代表性的觀點。

5.伏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本源文化

伏羲傳說代表了中國古代早期歷史,伏羲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體系,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和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過重大作用。

學者們圍繞這些課題展開了深入的研究,對伏羲文化的歷史價值和地位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評價。

李學勤教授認為,「自然科學、口述歷史資料在中國文明探源研究中有著重要作用」。

「伏羲、女媧傳說是古史中最早的一段,是所謂創世的時代。

……在中國伏羲、女媧屬於中國古史傳說的開始,它反映了人類早期對歷史、自然的認識」。

[6]國家八五規劃項目《周易與華夏文明》課題通過對伏羲創畫八卦的歷史考察認為,「後來的歷史證明,在八卦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易文化,特別是後來形成典籍的《周易》,成為華夏文明的源頭決不是偶然的……在我們繁花似錦的古代華夏文明中,不論是在哲學、宗教、倫理道德、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以及社風民俗的各個領域,幾乎都不同程度和以不同的方式體現了《周易》的影響」。

孫周秦、張惠原從文化學的角度歸納概括了伏羲文化的文化精神主要有:以德立身,以人為本,力行實踐,兼容並蓄;伏羲文化的民族精神主要有創造和創新精神,人本和人文精神,奉獻和獻身精神,和睦團結的精神。

這些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主要內核,對我們民族產生著積極的影響。

[7]周宜興從大地灣文化和伏羲文化的類比研究中認為,伏羲始創的「先天易學」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樸素辯證思維,它是傳承了8000年之久的東方哲學的根源,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基因。

伏羲是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的核心。

除了以上學術成果和共識外,學者們還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對伏羲的傳說材料、文化意義、傳世圖像以及伏羲時代的天文與人文背景,與中國遠古文化的關係等眾多課題進行了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

可以說,伏羲文化研究是我國學術界目前開展的「華夏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和「炎黃文化」研究及其所取得的學術成果始終成為學界和世人關注的焦點。

三、伏羲文化研究存在的主要分歧和問題

伏羲傳說屬於有文字以前的古史傳說時期,由於受到後世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材料不足的限制,加之,不同學者立論的角度和所用材料不同,因此,在伏羲文化研究的某些關鍵問題上還存在著較大的分歧,主要有以下問題:

1.關於「伏羲」名號問題

伏羲在春秋戰國以來的各種古籍中有不同的寫法,即包犧、庖犧、炮犧、伏犧、伏羲、虛羲、宓羲、虛戲、宓戲等,漢代以來又有太皞、太昊、太帝、春皇、木皇等不同的稱號。

這些名號究竟表示什麼含義?從古至今均有不同理解,古代的解釋側重人文含義的闡述:(1)「伏羲」別八卦以變化天下,天下伏其貢獻,故稱之為「伏羲」(《禮緯•含文嘉》)。

(2)伏羲定人倫、畫八卦、治天下,天下伏而化之,故稱之為伏羲(東漢班固《白虎通義》)。

(3)伏羲因其有作網罟,興漁獵,備犧牲之功而得稱(唐顏師古《漢書注》引魏張晏)。

(4)伏羲因獵取犧牲,改善熟食而稱庖犧氏(晉皇甫謐《帝王世紀》)。

(5)伏羲又稱庖犧是因其包含萬象,尤以取犧牲薦百神,民服其聖為著,故有是號;因其變混沌之質,文宓其教,又稱宓犧;因其德澤天下是為至尊,又以才德稱王,故稱春皇;因其德行睿智布照八方,又稱太昊;因其位居東方以其木德,有含養伏化萬物之功,又稱木皇(前秦王嘉《拾遺記》)。

現當代學者除了沿襲上述古代的觀點外,還有四種不同的解釋:(1)葫蘆圖騰說。

聞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以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流傳的伏羲、女媧藉助葫蘆避洪水創造人類的故事為基礎,通過語言訓詁,指出「伏羲」亦即「匏瓠」,也就是俗言的葫蘆。

劉堯漢先生進一步得出結論:「中華民族各成員以開天闢地的盤古—龍女媧和伏羲的合體葫蘆為文化共祖」。

[8](2)日神說。

何新先生在《諸神的起源》中,首先揭示中國上古時代的廣大地區內普遍存在對日神的崇拜,通過語言訓詁指出伏羲之「伏」即「溥」,也就是「偉大」之意,而「羲」亦即「羲俄」,與太陽神「羲和」是同一名號。

伏羲又稱太昊,而太昊正是光明盛大之意,也就是太陽。

(3)生殖祖神說。

蘭州大學武文先生認為,伏羲的「伏」同孚、孵,伏化即孵化;伏羲的羲暗含著化生之意,伏羲畫八卦,區別八節,目的在於「化天下」,它包含著生殖教化的意思,伏羲又稱太昊或春皇,同樣暗含著生殖的本意。

[9](4)混沌說。

劉雁翔先生綜合各家意見認為,無論是「葫蘆說」還是「太陽說」都可回歸到以「太極」為根本的混沌,伏羲的原始含義應該是「混沌」。

[10]

2.關於伏羲時代的界定

由於受到考古學學科規律的限制和專家學者對考古學材料的認識差異,因此,學術界在伏羲時代的界定問題上還存在很大差異,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1)原北京古觀象台台長伊世同先生從天文學角度研究認為,伏羲時代理應比太極既判的萌始年稍遲,也該比中國承傳星象體系初成的年代更早,即伏羲應該是20000—10000年前的人文始祖。

[11](2)劉雁翔先生分析了我國父系氏族社會的開始和炎黃時代的確定,認為伏羲時代是和父系氏族社會相對應的,將伏羲時代確定為上限在父系氏族社會最終確立之時,下限為黃帝時代之前,即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之間。

[12](3)雍際春先生從中國古史系統古聖先王之時代序列和社會進化規律出發,主要參之以考古發掘資料及相關研究成果,結合伏羲誕生地天水地區的史前文化因素分析,認為伏羲時代在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或邁入父系氏族階段,即新石器時代中期漁獵畜牧向農耕時代過渡的階段,相當於仰韶文化早中期,其上限約距今7500年,下限距今約6000之前後。

[13](5)謝端琚先生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結果和中國古史之時代發展序列,把伏羲時代界定為公元前6200—3500年,即距今8200—5500年。

[14]除了以上外,還有學者將伏羲時代界定在10000年—5000年之間[15],或8000—7000年的前仰韶文化[16]等等,不再一一列舉。

3.關於伏羲氏族族源問題

伏羲族源究竟來自何方?這關係到中華文明的來源問題,學者們對此進行了初步探討,主要提出以下三種觀點:(1)族源是生活於渭河上游流域的華胥氏族。

楊東晨先生認為,甘肅東部涇渭上游地區和陝西關中西部的新石器時代的先民主要是華胥氏族部落。

華胥氏族部落從距今8500年傳至7000年前,甘肅秦安大地灣,天水師趙村和西山坪等遺址的年代前期恰與華胥時代相吻合。

伏羲氏部落在今甘肅秦安縣興起後,融合了華胥等部落余民,占據了華胥部落的廣大地區,在前仰韶文化的基礎上創造了豐富的史前文化。

[17](2)族源於康青藏高原的古羌人部落。

王大有先生認為,大約在距今5萬—1萬年間,古羌人從康青藏高原分南北兩路東向發展,南路發展為古南蠻集團,北路發展為燧人伏羲羌戎集團。

其中,由青海甘肅東下的羌支中一個氏族集團首先發明舍飼牲畜和栽培牧草,並培植萊(野生麥),這就是伏羲氏。

[18](3)族源為鳥夷人。

伊世同先生運用天文學、民俗學資料分析認為,伏羲,風姓,其族源應為鳥夷人。

鳥夷人源自黑龍江中下游一帶,繞漠北,在隴西地區與原住民匯聚,然後沿渭水、黃河東向,進入嵩洛地區。

伏羲部落就是穿越漠北進入我國西部定居的鳥夷族群。

[19]

4.關於伏羲氏族的族屬問題

伏羲氏族的族屬問題涉及到伏羲氏族起源、遷徒和其與遷徙地土著文化關係等諸多問題,它是探討中華民族形成的重大課題。

不同氏族的族屬取決於各自氏族獨特的地域文化和不同氏族之間的文化影響,依靠現存的古文獻記載和有限的考古資料,確定氏族的民族歸屬是非常複雜的,因此,學術界在這方面仍然存在著不同觀點:

(1)屬於苗蠻部落。

徐旭生先生認為,伏羲女媧氏族主要屬於苗蠻集團,華夏、東夷、苗蠻三大集團互相鬥爭,後又和平共處終結完全同化,漸次形成後來的漢族。

(2)屬於華夏族的前身。

馬世之先生分析渭河流域的前仰韶文化認為,以老官台文化為代表的伏羲文化是一支重要的史前文化,它是仰韶文化(炎黃文化)的源頭。

華夏文化是由伏羲文化直接發展而來,東夷文化與苗蠻文化則是伏羲文化在東進南漸過程中經過互相融合而逐漸形成的。

[20]候哲安先生在《中國古代南方傳說人物考》中指出:「伏羲氏、夏後氏兩者有密切的關係,伏羲氏在前、夏後氏在後,夏後氏是伏羲氏後裔中的一支,伏羲氏代表的還是沒有分化的原始的華夏族。

(3)屬於古羌戎族。

劉堯漢先生在《中國文明源頭新探》中分析了羲、炎、黃、夏、周、秦與羌戎的關係,認為「伏羲生於成紀」即今天水地區,此為古羌戎所在地。

渭水源出渭源縣,東流經天水入陝西境,為古羌水,即古羌居地。

伏羲又寫作「慮戲」,二字均從「慮」,它象徵伏羲是遠古羌戎虎氏族部落的圖騰名號,而彝族、納西族則以黑虎為圖騰,因此,伏羲為古羌戎虎氏族部落的圖騰名號或其首領名稱。

四、伏羲文化考古學研究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伏羲傳說產生於史前時期,反映了以伏羲為代表的先民們所創造的歷史和文化的整體面貌,與中國早期歷史進程和文明起源密切相關,因此,它無疑也是我國史前考古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近年來,有關伏羲文化的研究以地域史前考古學材料和研究成果為基礎,對伏羲傳說進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一些學術成果。

但是,目前伏羲文化的研究還停留在文獻考釋、文化解讀、民俗考察的層面上,真正考古學的介入還很少,伏羲文化的考古學研究仍然是一個薄弱環節。

由於伏羲文化的考古學研究體系沒有建立起來,缺乏更多的史前考古學研究成果及材料的有力支撐,而使得伏羲文化的研究存在著很多聚訟爭議或似是而非的問題,如:除了以上的分歧外,伏羲傳說的歷史真實性仍然遭到質疑,伏羲傳說還沒有被學術界作為重建古史的重要參照,伏羲文化研究在學術界的影響還很有限,等等,這些問題都極大地限制了伏羲文化研究的深度開展。

實際上,伏羲文化的研究領域有著極其豐富的內容和博大的框架體系,它的研究內容涉及我國遠古社會的文明進程,史前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宗教信仰、文化傳播、氏族部落的形成演變、地域文化的交流等,涉及當時的經濟、社會、文化、部族等多個層面,很多問題已不是狹義歷史學、神話學所能夠解決的,而是需要歷史學、考古學、民俗學、宗教學、民族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尤其是史前考古學的關注和介入,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建樹。

神話傳說的考古學研究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學術課題,如何正確應用考古學資料研究神話傳說,涉及到古文獻資料的甄別和文化解讀,特別是受到考古學研究方法和學科規律的制約。

神話傳說與考古學是否有聯繫,回答應該是肯定的,北京大學考古系教授宋兆麟先生認為:「考古學資料是神話學的重要來源,對神話研究有重要的互補作用。

換言之,研究神話離不開考古學,考古學為了解釋自己的發掘品,再現歷史的本來面貌,也要熟悉神話學,只有把神話研究同歷史學、考古學、民族學、宗教學等結合起來,才能達到目的」。

[21]尤其是伏羲、女媧作為史前傳說人物,與純粹的神話又有著本質的區別,因其所包含的歷史素地而更接近史前歷史。

當我們翻閱浩瀚的史書,一方面,我們會發現伏羲傳說以其獨特的方式講述著古老的歷史,那些恢弘的文化創製,美妙的神話傳說,伴隨著文明起源的艱難歷程撲面而來;另一方面,我們同樣也會在越來越多的考古遺蹟、出土文物中尋覓到以伏羲傳說的歷史蹤影。

傳說與考古的互證,使伏羲文化的研究更加接近古史的本來面目。

因此,利用史前考古學資料和研究成果探討伏羲傳說的本質特色,最大程度的復原伏羲氏的歷史原真性,不僅是可行的,也是必須的事情,對伏羲文化的研究有著重要的學術意義。

應該注意的是,伏羲文化的考古學研究不是簡單的類比對應,而是合理地應用考古學資料和研究成果反映伏羲傳說的文化現象和歷史背景,以期達到揭示遠古歷史進程、文明成果,重建遠古歷史的目的,這也是史前考古學確立的學術終極目標。

因此,伏羲文化的考古學研究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建立屬於自身的學術框架,應該是我們進一步探索和研究伏羲文化的突破口。

第一,伏羲傳說史料是伏羲文化考古學研究的基礎,應從伏羲傳說材料的分析入手,科學甄別傳說材料的真偽和價值,理清傳說形成、發展、演變的脈絡頭緒,深入挖掘伏羲傳說的歷史和文化意義,使考古學材料的應用建立在可靠史料的基礎之上,才能使得傳說與考古學的研究互為一體,相互滲透,科學合理。

第二,要突破學術研究的地域限制,主要依據文獻記載和民間傳說確定伏羲活動的地域,利用這些地域內的史前考古材料,對伏羲傳說進行考古學綜合性學術探討,揭示伏羲氏族的族屬、遷徙和文化影響,尋找伏羲文化對炎黃文化影響和華夏族形成的歷史依據。

第三,要應用天水史前考古資料和研究成果,揭示伏羲與天水遠古文化的關係,以及天水在華夏文明進程中的歷史地位,明確伏羲時代的大致年代和與之對應的考古學文化,這也是研究的重點和難點問題。

第四,利用史前考古文化遺蹟與伏羲傳說文化現象的相互印證,分析伏羲文化對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傳統文化的發展,民族精神形成的影響和作用。

第五,加強與炎黃文化研究、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成果的銜接,通過各地有關考古發現、民俗傳說和歷史遺蹟的綜合研究,探討伏羲文化的歷史源流和對中國祖宗崇拜民間信仰的影響。

正確而廣泛地應用考古學資料開展伏羲文化的考古學研究至關重要,如果沒有考古學的介入,那麼恢復伏羲傳說的歷史面貌將無異於空中樓閣。

由於考古學的研究內容和方法有著自身獨特的學科規律,神話考古僅僅是一個新興學科,利用考古學研究神話傳說的方法還處於探索階段,因此,我們在強調伏羲文化考古學研究的同時,也要重視歷史學、民族學、社會學、民俗學等多學科的綜合研究。

所有的研究還要不斷總結經驗,需要今後大量考古學新材料的驗證。

沈雁冰先生在《神話研究》一書中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切神話無非是原始的哲學、科學與歷史的遺形」。

讓我們從伏羲傳說的神奇圖卷中去尋找民族歷史、哲學、科學的源泉和真諦,相信這將是一座弘揚伏羲文化、凝聚民族精神、探討中華文化、開啟人類智慧的寶藏。

注釋

[1] 唐明邦《伏羲畫卦考》,《伏羲文化論文集》,中國社會出版社,1994年。

[2] 李明《為中華民族始祖正名提議——請以羲黃取代炎黃》,《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河南美術出版社,1995年。

[3][4][14] 謝端琚《從考古窺探伏羲時代的歷史背景》,《伏羲文化論叢2003》,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年。

[5] 張華、夏峰《伏羲 成紀》,《大地灣、伏羲文化論文集》,中國社會出版社,1994年。

[6] 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7] 孫周秦、張惠原《試論伏羲文化的民族精神》,《中華伏羲文化研究論文集》,甘肅文化出版社,2012年。

[8] 聞一多《伏羲考》,《神聖伏羲氏》,天水市文化局,1993年。

[9] 武文《伏羲——原始生殖祖神伏羲文化論文集》,中國社會出版社,1994年。

[10] 劉彥翔《伏羲名號及風姓解析》,《伏羲文化論叢2003》,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年。

[11][19]伊世同《伏羲時代——史前華夏族源的天文與人文背景》,《伏羲文化論叢2003》,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年。

[12] 劉彥翔《伏羲廟志》,蘭州大學出版社,1995年。

[13] 雍際春《伏羲傳說的歷史演變及其文化內涵》,《伏羲文化論叢2003》,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年。

[14] 安志宏《以大地灣文明為時空坐標探尋伏羲和伏羲文明》,《中華伏羲文化研究論文集》,甘肅文化出版社,2012年。

[15] 張忠尚、王建祥《大地灣遺址與中國古代文化》,《伏羲文化論文集》,中國社會出版社,1994年。

[16][17] 楊東晨《論伏羲與中華文化的淵源關係》,《中華伏羲文化研究論文集》,甘肅文化出版社,2012年。

[18] 王大有《三皇五帝時代》,中國社會出版社 ,2005年。

[20] 馬世之《伏羲女媧與中國遠古文化》,《伏羲文化論叢2003》,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年。

[21] 陸思賢《神話考古序》,文物出版社,1995年。

作者:高世華,男,山東單縣人。

天水市博物館副館長,副研究館員。

《伏羲文化研究綜述與考古學研究評析》原文發表於《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14年第2期(總第86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伏羲的傳說與考古學觀察

高世華(天水市博物館)【摘要】 我國古文獻中保存著豐富的伏羲傳說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學價值,在伏羲文化的研究中,首先應對這些史料進行科學分析,去偽存真,還原伏羲的歷史;伏羲是我國原始氏族的稱號,並...

韓建業: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編者按:為促進中國考古學的發展,獎勵在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影響的研究成果,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2016.鄭州)評選出11項研究成果獎(金鼎獎)。誠然,在大眾眼裡考古學家的工作略微...

郭靜云:古史研究主題、史料及方法芻議

本文原文刊發於《學術研究》2016年第9期,《新華文摘》網絡版2017年第3期全文轉摘。【摘 要】:本文就歷史研究中的問題意識、研究目標、原則方法和史料辯識等基本問題展開討論。認為在中國史研究,...

跨學科文化闡釋實證性考古學證據

石峁遺址的發現改變了學術界對新石器時代中國史前文化格局的認識。龍山時代至夏代早期是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過渡的重要階段,也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時期。石峁遺址的發現不僅為以往出土的石峁文物年代、文化...

至簡中國史:中國文明到底是怎麼起源的?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思想內參。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至簡中國史》連載之二:中國文明到底是怎麼起源的?弘億人類告別猿猴進化成人,已有約數百萬年之...

論伏羲文化的演變與內涵

雍際春 (天水師範學院 隴右文化研究中心)【摘要】 伏羲事跡及其文化創造活動生成於先秦,秦漢魏晉時期得到擴充,至唐宋時期定型。考察其事跡及其文化創造活動,伏羲與女媧在中國古史系統中,既是創世英雄...

歷史學變革背景下的中國早期考古學

中國現代學術的進程及西學東漸過程是與中國近代歷史進程相伴而行的,它是近代社會以來,中國被迫開放的一個社會側面。歷史學和考古學也不例外,中國歷史學的變革、中國考古學的誕生,與西方學術的發展有著很深...

中國史前文明曝光:探索中國史前文明的發展

史前文化是指沒有文字記錄之前的人類社會所產生的文化。考古學上的中國史前社會從發現古人類開始,下限為發現甲骨文的殷墟年代,也就是商代盤庚遷殷之前的歷史時期;歷史學所指的中國史前社會是有了文獻記載之...

從考古窺探伏羲時代的歷史背景

謝端琚 (中國社會科學院)(一) 在我國遠古時代的歷史上有許多傳說的英雄人物,如盤古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等,他們都代表著歷史發展的某個階段,其中伏羲氏是漁獵階段的代表。《漢...

陳星燦:公眾需要什麼樣的考古學

當某人自稱或被別人尊稱為考古學家的時候,那不過是沿用了一個習慣的說法,其實是頗有點不準確的。因為人類的古代文化是如此的燦爛輝煌,多彩多姿,任何一個偉大的考古學家,窮其一生的精力,也只能為重建古代...

「叩之以大者則大鳴」——評《中國考古學》

【文化視角】作者:李新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中國考古學: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早期青銅時代》中文版終於由三聯書店出版了。展開這部匯集較全面資料、綜述以往研究、凝聚中西合璧的兩位作者最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