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史書」敘瑰麗楚文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江漢湯湯——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亮相國博

曾侯乙墓、編鐘、越王勾踐劍,讓江漢地區的青銅器享譽中外。

7月3日至9月3日,湖北省博物館帶著本省境內出土的122件(套)商周文物,以「江漢湯湯(音『商』——記者注)」的主題亮相國家博物館。

觀眾在此可以觸摸到江漢地區從商周至戰國由弱到強的發展脈絡,嗅出楚文化的氣息。

黃河文明江漢閃耀

說起中國南方的先秦考古,有一處遺址必不可少——盤龍城。

這處發現於武漢市黃陂地區的早期商城遺址,不僅有古城垣、大型宮殿基址、高級貴族墓葬、手工作坊等大批重要考古遺蹟,而且出土了大量青銅器、玉器等珍貴遺物,其文化面貌與中原地區的商王朝大體相同。

盤龍城無可爭議地證明:早在3500年前,江漢地區已經成為商王朝南方領土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這裡,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文明開始交匯融合;從此,華夏文明開始在江漢之濱閃耀光芒。

青銅鹿角立鶴,造型奇特,可能是導引墓主靈魂升天的神異之物。

展廳里的尊、彝、鼎、簋、壺等青銅器,看起來與陝西、河南等中原地區出土的青銅器非常相像。

湖北省博物館策展人王紀潮告訴記者,南下的商朝貴族帶來了中原地區的青銅製造技術,因此,這時的江漢地區的青銅器無論從製造技藝、器物造型,甚至「九鼎八簋」之類的器物組合都與中原地區差別不大。

展廳中間有一排獨立展櫃,擺放的是西周時期的青銅器。

然而,排在第二個的「扉棱獸面紋提梁卣」卻瞬間就從它們中「跳」出來。

提梁卣(【yǒu】,古代盛酒器)是西周時期流行的器物造型,但這個很特別,它通體都雕有飾紋,圖案繁複。

更有意思的是,這些獸面圖案濃眉杏眼,似乎帶著笑意,動物的五官略顯誇張,卻不失生動。

與常見的威嚴甚至嚇人的獸面紋相比,真是很「萌」。

禮崩樂壞楚國崛起

江漢地區是楚文化的發源地和輻射中心。

春秋早期,楚國勢力迅速強大,其周邊諸國或為其所滅,或淪為其附庸。

著名的越王勾踐劍便是最好的例證。

記者看到,這柄青銅劍的劍身滿飾黑色菱形暗紋。

圓形劍首頂端鑄有突起的、寬度不到一毫米的同心圓。

劍身一面鑄有錯金銘文2行8字「越王鳩淺自作用劍」。

據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介紹,「鳩淺」即「勾踐」二字的異體,證明此劍為越王勾踐之佩劍。

而此劍是楚滅越戰爭中的戰利品。

越王勾踐劍

劍身上的銘文「越王鳩淺自作用劍」

隨著楚國實力的迅速膨脹,獨具特色的楚文化逐漸表現出強大的自信心與競爭力。

春秋中期開始,在物質文化和禮儀生活方面,以湖北為中心的江漢流域廣大地區受中原王朝的影響逐漸減少,楚人的文化特色日益濃郁,這種變化在戰國時期的青銅器中表現得格外突出。

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作為本次展覽標誌的鹿角立鶴了。

這件出土於曾侯乙墓的青銅器,可謂是所有出土文物中造型最神奇的。

這隻長頸神鶴雙翅平展,頭插兩隻鹿角,昂首伸喙,站在展廳入口處,猶如一位迎賓司儀。

據了解,它以榫卯連接,可以拆卸成6個部分。

方勤說,這件青銅器出土於墓主人的棺側,很可能是導引墓主靈魂升天的神異之物,也可能是溝通人、鬼、神的靈媒。

誇張變形的表現手法賦予了這隻長鹿角的鶴無盡的神秘感,形象地展現了楚地文化中重巫、尚怪的文化特質。

八音和鳴隨州鼎盛

9000年前,河南舞陽賈湖地區的先民創造了骨笛,吹響了中華音樂史上的第一個音符。

夏商周時期,形成了獨步天下的青銅禮樂文明。

湖北是中國出土早期樂器最多的地區,囊括了先秦樂器八音(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記者注)的全部種類。

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樂器125件,其鐘磬排列是符合墓主諸侯國君身份的「軒懸」;戰國晚期九連墩1、2號墓出土樂器90餘件,其鐘磬排列是符合墓主人卿大夫身份的「判懸」。

這些隨州出土的實例是對先秦禮樂制度的印證,也表明西周建立的禮樂制度在戰國時期的楚國仍被沿用。

鳳鳥扉棱青銅鎛(音「伯」——記者注)。

春秋時期比較流行青銅鎛,既是祭祀用的禮樂器,也是貴族身份地位的象徵。

(光明日報記者李韻攝)

或許是編鐘的出鏡率太高了,反倒是旁邊一件造型奇特的青銅器更吸引記者。

乍看,它像烈焰熊熊的火盆。

待靠近細瞅才發現,是一根空心的圓柱被群龍簇擁,八條大龍身上又攀附數十條小龍,龍身相互穿插盤繞,從而形成了這種繁複立體的造型。

通過展廳里的觸摸屏,記者了解到,這是一個建鼓的底座。

建鼓是以木貫鼓樹立的雙面大鼓,與玩具「撥浪鼓」的樣子類似,用於祭祀場合。

此建鼓是目前所見最早的實物。

鼓座中心圓柱的口沿上還有「曾侯乙作持」五字銘文。

與建鼓座並排還有一隻距今3000年的銅鼓,是我國迄今發現時代最早的銅鼓。

專家說,這種銅鼓目前存世僅兩件,另一件收藏於日本京都泉屋博物館。

銅鼓由鼓冠、鼓身和鼓座組成。

鼓冠好似一座屋檐高聳的廟宇,又像是一個圓形嘴巴的小動物面孔。

當記者從正面觀賞這件銅鼓時,居然發現了很多張表情生動的面孔,炯炯有神的小眼睛,或是在凝思,或是在發獃——銅鼓,「萌」了3000年。

(光明日報記者 李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歷史上的鎮國之寶,你見過幾件?

中國歷史博物館:司母戊大方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後期(約公元前十四世紀至公元前十一世紀)鑄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於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此鼎形制雄偉,重達832.84千克,高133厘米、口長11...

為什麼說隨縣曾候乙墓是一個音樂寶庫?

湖北北部有一個縣叫隨縣,縣城西北有一個大土丘名叫擂鼓墩,擂鼓墩東南1公里丘陵盡頭的河灘上有兩個相距100多米、高出平地20餘米的大土包,1977 年當地部隊為擴建營房用推土機推土,發現東邊的土包...

博物館奇妙之夜

有人說,想了解一個地方的過去和現在,最好的去處是博物館。既然大伙兒已經到了武漢,不參觀一下省博物館怎麼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