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隨縣曾候乙墓是一個音樂寶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湖北北部有一個縣叫隨縣,縣城西北有一個大土丘名叫擂鼓墩,擂鼓墩東南1公里丘陵盡頭的河灘上有兩個相距100多米、高出平地20餘米的大土包,1977 年當地部隊為擴建營房用推土機推土,發現東邊的土包下面原來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大型墓葬,這個墓葬比出土西漢女屍的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大了整整5倍。
這座墓葬埋得十分嚴實,整個墓坑用泥土夯實,夯土下是一層不規則的石板,石板下又是一層2.2米厚的青膏泥,青膏泥下有一層木炭,木炭下面是層竹網,竹網之下是絲帛,絲帛之下是篾席,篾席之下才是木槨。
曾侯乙墓出土文物▲
墓室面積有220平方米,分為北、東、中、西四室。
東室是墓主的寢宮,出土1具雙層套棺、8具陪葬棺和1具狗棺,由於墓中大多數青銅器上鑄有「曾侯乙作」的字樣,可知墓主應該就是戰國時名乙的曾國國君。
畫室放置了13 具陪葬棺,北室放置了兩件盛酒的大銅缶和大量的兵器、甲冑、車馬器,中室放置了大量青銅禮器與樂器。
曾侯乙基共出土文物7000餘件,其中最有價值的是124件樂器,共有編鐘、編磬、鼓、瑟、琴、笙、排簫、篪8種和1件不知名的五弦樂器,出土樂器數量之多,質量之好、品種之全,保存之完好都是前所未見的,其中的排簫與建鼓還都是首次發現。
曾侯乙墓簡直是一個樂器的寶庫,被譽為中國音樂史上的曠世奇觀。
曾候乙墓出土了2支排簫,都用13根長短大小依次遞減的細竹管並列製成,再用剖開的細竹管分三道纏縛而成。
兩支排簫長短不一,表明音調有高低,其中一支衝突時還能吹出聲音,這是首次發現的先秦時代的排簫。
篪是橫吹的七孔竹管樂器,也出土了兩件,能吹出十二個半音,這也是目前見到的年代最早的橫吹竹管樂器。
笙出土了5件,有12管、14管、18管三種,管內有竹片做的簧片。
笙的表面塗著黑漆,上施朱色與黃色的彩繪花紋。
琴有5弦和10弦兩種,瑟有25弦,都由整木雕成,瑟的尾端雕有蟠龍,側面彩繪龍鳳紋飾,和以前在信陽、江陵和長沙楚墓中出土的瑟相同。
鼓分建鼓和有柄鼓兩種,建鼓的鼓身穿在一根木桿上,木桿插在一個青銅鼓座中心的銅管內,青銅鼓座上鑄有大大小小數十條互相糾結纏繞的蟠龍,龍身上還鑲嵌有綠松石,實在是一件稀世珍品。
編磬共32件,出土時分為4組懸掛在銅質的磬架上,磬架用青銅鑄成,立柱是兩個長頸怪獸,橫樑有上下兩層,滿飾錯金花紋,兩端為透雕的龍形。
蝣面刻有文字,殘存的約為六七百字,內容均為音律、音階的名稱和編號,為我們提供了研究先秦律學的重要資料。
曾侯乙編鐘▲
編鐘有64枚,加上楚惠王贈送的1枚特鍾共65枚,總重量達2500多公斤,出土時依大小和音高為序編成8組,分別懸掛在三層銅木結構的曲尺形鍾架上,鍾架旁邊有2根粗大的撞鐘棒和6件T字形鍾槌,顯然這是配套的擊打編鐘的工具。
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對音樂史研究的貢獻最大,每枚編鐘都能敲擊出兩個樂音,編鐘上的銘文都標明了它的音律和音階、分為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七個音階,實測證明整套編鐘的音階結構和現在國際上通用的C大調七聲音階屬於同一音列。
它的音域寬廣,從最低音到最高盲跨越了5個八度,比現代的鋼琴只在兩端各少一個8度,其中心音域12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
曾侯乙編鐘▲
經過試奏證明,用這套編鐘能夠演奏古今中外多種樂曲,它的音色優美、悅耳動聽,和音、復調和轉調手法的運用已經相當成熟,從而推翻了「中國的七聲音階是從歐洲傳來的」傳統說法。
曾侯乙編鐘的學術價值已經得到世界的公認,它證明中國在戰國早期就具有了極其發達的音樂文化。
我們現在用複製的曾侯乙編鐘創作演奏的《編鐘樂舞》八音和鳴、眾樂齊奏,再現了2400年前的楚聲韶樂,使我們領略到了中國古老音樂的迷人魅力。
本文選自/信昶銀藝術品鑑定資料庫(公號 gzxinchang)
他只是一個小國的君主,卻留下了無人比擬的音樂財富
他,其國被夾在兩個常年攻伐的大國之間,然而卻能獨善其身;他,其國被楚國攻伐多次,然而卻與楚王交好;他,雖為一國之君政事繁多,然而對音樂的熱愛程度卻令人驚嘆;他,想像力豐富而又信鬼神之說,在自己的...
戰國時代多麼強大:曾侯乙編鐘出土的歷史背景
1977年春,在湖北省隨州市(原隨縣)擂鼓墩,駐軍某部雷達修理所經上級批准擴建廠房。10月平整土地時,在原本堅硬的岩石地表發現了一大片質地鬆軟的褐色土。愛好考古的雷達修理所副所長王家貴意識到地下...
香港福羲國際拍賣集團:戰國時期楚式青銅器--問鼎
問鼎,源自楚莊王問鼎中原的典故,具有奪取政權、稱雄天下的含義,用於本展覽,意在突出楚國國力強盛,稱雄天下的野心與霸氣。那麼,楚國如此強大,會不會不把周禮那套教條放在眼裡呢?楚國的禮器如何使用,...
稀世珍寶——曾侯乙編鐘
1978年,湖北省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了一套戰國早期編鐘,鐘體總重量達2567公斤,是名副其實的編鐘之王。鐘體、鍾架及掛鈎上共有3755字銘文,內容為編號、記事、標音以及記錄諸如音名、階名、八度...
青銅「史書」敘瑰麗楚文化
——「江漢湯湯——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亮相國博曾侯乙墓、編鐘、越王勾踐劍,讓江漢地區的青銅器享譽中外。7月3日至9月3日,湖北省博物館帶著本省境內出土的122件(套)商周文物,以「江漢湯湯(音『...
推動音樂考古學的形成與發展
曾侯乙編鐘的出土,引起音樂界和考古界的廣泛關注。美國小提琴家梅紐因曾感慨:古希臘的樂器都是竹木器,沒能保存到今日,只有在中國才能聽到2000多年前的樂器奏出的樂曲。緣於曾侯乙編鐘,中國的音樂考古...
江漢湯湯——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
2014年9月2號,我來到國家博物館,來感受湖北先民給我們留下這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江漢湯湯」是《詩經•江漢》中描繪先秦時期湖北大地江河縱橫的詩句。先秦時期的湖北,北接中原,南通百越,西達巴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