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八里:茶與遼代壁畫在張家口感受茶文化歷史遺產魅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吃茶去》雜誌訊)——
編者按:從申辦2022年冬奧會開始到最後成功,讓張家口的名字揚名世界,這是張家口之幸甚,也是河北之幸甚。
從此人們再也不會因張家口、張家港、張家界的雷同名字而混淆。
站在風口上的張家口,作為萬里茶道的重要節點城市,作為草原茶葉之路的起點城市,作為「茶馬互市」具有特殊地位的貿易城市,藉由「申奧」成功為契機,緊跟「一帶一路」的節奏,選擇以茶文化精神這一「著力點」,加快提升張家口的文化形象。
(圖註:上圖右碧為《備茶圖》)
張家口有一座遼墓,就在宣化下八里村北頭。
1971年,有村民在田地澆水不經意間發現了一個坍塌的土坑。
1972年經探查,深埋在地下的一幅幅璀璨絕倫的遼代壁畫讓人眼前一亮、嘆為觀止。
(圖註:作者在宣化遼墓內考察茶道圖。
)
不過在當時在那個年代,人們忙於生計,沒有多少人對一個墓葬里的壁畫產生興趣。
逐漸的,隨著發掘時間的推移,經過了20多年在方圓十六畝的範圍內,先後發掘和清理了以遼代漢族官吏監察御使張世卿為首的十幾座遼金時期的張氏家族墓時,以遼代壁畫墓群的主人張世卿為主的張世本、張公誘、張世右、張匡正、韓師訓、張文藻等遼代壁畫墓葬仿佛從千年沉睡中被喚醒。
在這座地下總計400多平方米、140多幅珍貴壁畫墓群的「地下藝術長廊」里,發現了天文圖、茶道圖、散樂圖、出行圖、啟門圖、挑燈圖、備經圖、備宴圖、對奕圖、嬰戲圖、花鳥圖等一系列壁畫而震驚了世界,簡直讓國內外學術界驚呆了。
(圖註:作者與張家口茶友在宣化遼墓群大門口牌前了解有關遼墓出土的說明。
)
能讓學界驚呆的還有一個原因,這些壁畫記錄了一個已經消亡的契丹民族貴族生活場景。
於是這座令人刮目相看的「文化藝術寶庫」在1993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1996年被國家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百科全書》《中國文物之最》將此遼墓壁畫收錄其中。
(圖註:墓葬門。
)
震驚世界的又何止文物界、考古界和學術界,當遼代系列《茶道圖》壁畫重出天日之時,同樣引起世界茶文化界的極大關注。
《煮湯圖》、《將進茶圖》和《茶道圖》《備茶圖》等保存完整的遼代茶道壁畫,顯示墓主人不但身份高貴,而且對茶道情趣獨鍾,造詣頗深;其次,墓主人與契丹族貴族關係非同尋常,是「遼漢親善」的一個範例,在漢人的墓穴中,習茶的壁畫人物幾乎全部是契丹人物。
這一點,從衣著與特有的髡髮上看多均可證明是契丹人,只有個別兒童是漢人裝束。
(圖註:《備茶圖》全貌。
)
為了保護這些珍貴文物,當地有關部門已經封墓,只剩下1號和10號墓留口,而且只允許打開張世卿1號墓葬參觀。
經由宣化宣傳部出面告知緣由,得知我是為研究茶文化而來,才如願進入張匡正10號墓葬。
在墓葬前室東壁看到了一幅《備茶圖》,雖然有些斑駁,至少它很美。
這是遼墓中最為經典的一幅,也是我真正想看到的一幅。
身在墓洞欣賞茶道壁畫,真有些跨入時空隧道的感覺。
除了萬分感恩東道主茶友之外,我也深知只要打開一次墓穴,壁畫就會因光線受損一次。
我對自己不斷地暗言:慶幸!
當我流連在精美的茶道壁畫前,猶如被歲月之手牽引著,漸漸走近了遼代契丹貴族生活的那一焙茶,感受他們的悲喜哀樂……這幅《備茶圖》構圖飽滿,線條流暢,描繪的契丹族人物形象生動、逼真。
整個壁畫場景由五人組成,好像是沿襲前朝宋代點茶法,兩契丹女子雙手持茶托和茶盞,其中一位為貴族女子,身著華麗衣服,持盞轉身欲向後室的主人奉茶,另一女子似乎在持盞候茶。
兩髡髮男童其中一人(圖左)半側身、半盤腿席地而坐,面前有一個茶碾,只見雙手輕輕推碾。
碾邊擺放著一個盤子和盤內一塊待碾圓形茶餅;另一髡髮男童雙膝跪地,口含一根細管正鼓起雙腮用力向爐口吹氣。
茶爐底部為蓮花座,爐上坐一細頸茶壺,吹爐男童身後還有兩隻正在上下跳躍,嬉戲打鬧的小花狗。
在男童的右後有一髡髮成年男子,雙手作取物姿態,似乎在等待爐上茶水煮開後取走,在他身旁有貌似帶抽屜的立櫃,大概是存放茶器和茶葉所用。
實際上,當我看到男童雙膝跪地向爐口吹氣的畫面,立即讓我想起晉代文人左思《嬌女詩》中「心為荼荈據,吹噓對鼎釒歷」逼真的煮茶畫面,表現了心中為煎煮茶湯不熟而著急,因此對著茶爐不停地吹火的心情。
(圖註:《備茶圖》局部。
)
從茶香、茶童、茶師、侍女到碾茶、煮茶、調茶,構成了一副溫馨的茶道畫面,《備茶圖》壁畫一經亮相,立刻引起茶文化界特別關注,不僅僅是因為契丹民族飲茶習俗,或者是遼代的飲茶習俗在壁畫中得到了完整保存,也不僅僅是因為茶道壁畫的藝術水準,或者是畫面完整地展示了當時備茶的全部過程,而是它填補了古代茶道實證和在形象資料方面的空白,而且還是唐、宋時期南北各地漸盛之飲茶的有力的證據。
(圖註:《備茶圖》局部:碾茶。
)
從圖片資料顯示,還有在一幅繪有八人組合的《茶道圖》,是在哪一座墓葬已不記得了。
但在墓葬區大門口小屋內有幾幅非常逼真的複製畫中就有此圖,名叫《童嬉圖》。
但我喜歡把它稱作「童嬉茶道圖」,因為它所表現的內容是在用茶之前一個帶有生活情趣的兒童茶生活的畫面——在煮茶之前,有一契丹女童雙腳登在一個雙膝跪地的契丹男童肩膀上,正從在屋樑上掛吊的竹籃里取桃子時,下面一個男僕似乎正在撩起圍裙接桃子,身後有一隻嬉耍的小花狗。
此時恰被契丹女管家發現(從畫面中似乎已經沒收了一個桃子在手上),眼神中似有不滿,並用手指著偷桃男童責備他們,其他四個契丹男童嚇得躲藏在桌子和茶櫃的後面,隱隱竊樂。
構成這幅「童嬉茶道圖」的恰是茶爐、煮茶壺、爐扇、茶筅、茶巾,以及長條茶桌上的八個白色茶盞和盛茶用的瓷罐,在茶桌後面尚有四方形書案一張,上面有筆硯等文房四寶等精彩畫面。
調皮男童們偷家中桃子是一種兒時的生活樂趣,整個畫面造型準確,對象動態逼真,寫實生動,具有高超的繪畫技藝……
(圖註:童嬉茶道圖。
)
總之,十幾座宣化遼墓壁畫,其中有八座遼墓壁畫有碾茶、煮茶、奉茶、喝茶的場景,涉及到備茶器具有蓮花風爐、煮水湯瓶、茶盞茶托、茶碾、茶羅、茶盒、點茶湯瓶、扎、鹺簋,以及香道用具火箸、香爐、香匙等等。
(圖註:壁畫右側為點茶圖,繪於張世卿墓後室西壁。
紅色桌上有黑色托子、白色盞碗,黑白相間的圓盒和白色深腹盆。
桌前有五足火盆,盆內有炭火和執壺。
桌後兩人,左側一人左手端盞碗,右手捏一細匙攪動盞內茶湯;右側一人左手撐桌,右手拿執壺正欲向盞中注茶。
這是一幅二人正精心點茶的場。
)
臨別遼代壁畫墓群時,我一直帶著這樣的疑問,如此美妙的遼代壁畫的出現,究竟是張氏漢墓里「搬進」了契丹貴族習茶的場景?還是漢墓群主人張世卿家族使用的契丹奴僕為漢人貴族碾茶、煮茶、奉茶的場景?
不過,這幾點疑問還都能解釋得通。
其一,遼代是在在契丹的統治下,契丹人崇尚漢人生活方式、尊重儒術是不爭之實,契丹貴族完全有可能在閒暇生活中沿用中原茶道以此提高生活品位;
其二,雖然遼人統治的中國,但遼代為籠人心,求得經濟、政治上的安定,實行「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類似「一國兩制」的政策。
身為大財主張世卿家族曾經在五穀不登的大旱之年捐獻2500斛(25萬斤)小米為國賑災,張世卿為國為民而憂,做出善舉,贏得天祚皇帝龍顏大悅,封他為國子監祭酒、監察御史等官職。
所以,張氏家族以其貴族身份僱傭和使用契丹奴僕習茶也在情理之中。
(圖註:點茶後將進茶圖,繪於張世古墓後室西南壁。
畫面正中繪在一赭色桌子上有紅色茶托和白色茶盞碗、紅色箱子和白色深腹盆。
桌前有五足火盆,火盆內燒紅的火炭正煎煮著白色瓜棱執壺內茶水。
畫面右側那人雙手端一白色唾盂,目視火盆而來,準備加水。
桌後那人雙手捧盞碗,小心翼翼,持團扇者正叮囑她別燙著。
整個畫面反映的是點好茶後準備向主人進獻的場面。
)
其三,漢族與契丹族通婚後的家庭和諧,宣化府是遼代漢人和遼人聚居區,通婚亦屬於常態。
從宣化遼墓二區的七座遼代契丹貴族家族墓出土了銅絲網絡和防真人木偶雕像及26幅壁畫上,其中二區一號墓安葬著兩具高1.50米的仿真人木偶雕像,均為漢族女性,一老一少,木偶身邊躺著身罩銅絲網絡屍骨一具,死者為契丹男性墓主人。
經考古學家認定,兩位年齡懸殊的漢族女性生前是先後嫁給了這位契丹貴族,而且是這位墓主人的正室和愛妾。
更令人震驚的是在仿真人木偶雕像四周的牆壁上,繪有漢民族傳統的二十四孝圖,其中有「臥冰求鯉」、「為母埋兒」、「懷橘遺親」、「孝感動天」等孝義經典故事。
這兩個遼代墓群相隔700米,漢族張氏墓群壁畫上的茶道圖大多數是契丹人演示宋代傳承下來的點茶法;而契丹人墓群壁畫上則是充分體現漢民族的「百善孝為先」的儒家思想。
正是因為它的珍貴性、罕見性和研究價值,為此央視十套兩次錄製了專題節目。
我不是考古學家,也不是歷史學家,充其量只能稱為茶文化愛好者。
只是我一直想解開遼代漢人貴族墓中壁畫上為什麼是契丹人的「茶道圖」?說不定可能其中有動人的故事。
從當時的大背景來看,二區遼墓中出現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習俗、不同葬法,且同出一墓情景實屬罕見,但這恰恰真實的反映了當時漢族與契丹族通婚後相互尊重、和諧共處,各依風俗、信仰生活,體現了民族的友好與融合。
同時以此來解讀遼代漢墓中契丹人玩茶的合理性——遼墓壁畫均以寫實為主,通過繪有漢人、契丹人、胡人的壁畫內容,從各個側面反映了遼代的經濟、文化、宗教和民族大融合。
也反映茶文化則是遼代多元文化並存共享的最好見證。
同時,一方面遼墓茶道壁畫說明墓主人生前為日常家居生活;另一方面基於墓室所決定的性質,傳承自古已有「以茶祭祀」習俗也是其原因一部分。
(圖註:宣化遼墓6號墓前室東壁契丹族五人茶道圖:碾茶女童正用力地碾茶,煮茶者雙膝整齊在地,目視火勢,輕輕地扇動手中爐扇。
執壺男子正與桌邊婦人搭話,那婦人回頭傾聽和應答。
而另外一男童雙臂壓在柜子上在等待湯水燒開的過程中托著下巴閉目養神。
)
宣化遼代墓葬壁畫,從考古學論,對研究遼代的民族習俗、宗教信仰、文化生活,葬俗葬式及提供了新的考古資料;從茶文化學論,遼代茶道圖的珍貴性、罕見性,極具研究價值。
(未完待續——下一篇《懷來:茶與雞鳴驛的情結》)
遼墓發掘時的照片。
遼墓一區1號墓葬。
為保護文物和壁畫,宣化遼墓已經回填土。
宣化修復遼代墓群珍貴木器文物
近日,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專家赴張家口市宣化區,對宣化遼代壁畫墓群出土的珍貴木器文物進行修復,目前已完成9件木俑、棺箱、椅子等文物的清理、補全、整形、復原工作,這些木器文物將會於正在規劃興建的宣化...
《原創》對我收藏的遼代絹畫「契丹貴族看舞圖」的探討
十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遇到一幅遼代絹絲畫。受收藏閱歷所限,當時本著試試看的心態將此畫收藏下來。隨著時間的推移,經過近些年的潛心研究,筆者以為這幅畫從材質、內容、風格均與遼代絹絲畫更為接近。借本年...
張家窯林場長白山墓群-入選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候選項目
瀋陽市康平縣張家窯林場地處科爾沁沙地南緣,西與阜新市彰武縣、北與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左後旗交界。在宋遼時期,康平、法庫和阜新都是遼國後族蕭氏的封地。康平張家窯林場內分布有多處遼代遺址,自上世紀...
茶文化再現張家口古代貿易繁榮
■記者劉楓 史料提供人 陶宗冶追溯北方茶葉貿易之路眾所周知,契丹是宋遼時期我國北方地區縱橫草原大漠、往來長城南北的遊牧民族,飲食以牛、羊肉和奶等食物為主。這類食物油膩、不易消化,而飲茶則可以在溶...
親探宣化古墓 全景遼代壁畫
遼代壁畫墓是中國古代墓葬史上的一個亮點,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下八里村的「張世卿家族墓群」是其中代表之一。因為經常到宣化古城的原因,這裡先後去過三次,兩次親身下到張世卿墓室中去探幽。這是第二次...
張家口宣化遼墓壁畫《備茶圖》
明代末年至民國初年,一條從張家口至庫倫(今蒙古烏蘭巴托)、並向北一直延伸到俄羅斯恰克圖及歐亞大陸的商道,形成了以經營茶葉為特徵的國際貿易通道,俗稱「草原茶葉之路」或「張庫商道」。這條商道形成很...
遼代古墓——全面展示千年前貴族生活
宣化遼墓墓址在河北張家口市宣化區下八里村。墓主為遼檢校國子監祭酒兼監察御史張世卿。墓室四壁和頂部均繪有壁畫,共有壁畫約86平方米。壁畫描繪了墓主人生前的豪華奢侈生活,有出行、伎樂、宴飲等場面。...
渡游 | 親探千年遼墓(張世卿壁畫墓)
電影《鬼吹燈之尋龍訣》的故事由遼代奧古公主墓開始……這篇親歷旅行的文章也從一座遼墓開始。我們對於「遼」的認知大多來自於評書或戲劇《楊家將》,把「宋」看做自己的代表正義的一方,而「遼」是野蠻侵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