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湖北省博物館國之重器曾侯乙編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曾侯乙編鐘,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

全套曾侯乙編鐘由多達65件青銅樂鍾和鍾架組成。

編鐘鍾架由長、短不同的兩堵立面垂直相交,共三層8組,氣勢恢宏;鍾架重1665公斤,其上承負著重達2755公斤的鐘體和掛鐘構件,歷時2400年之久,依然佇立如故。

曾侯乙編鐘

之所以叫曾侯乙編鐘,是因為在發掘墓葬出土的青銅禮、樂器上,絕大部分都有「曾侯乙作(持)」的銘文,表明這些器物均為「曾侯乙」所有。

現在通過考證我們已經知道,墓主人是春秋戰國時期「曾」(隨)國的一位國君,「侯」是他的爵位,「乙」是他的名字。

整架編鐘放置有序,條理分明,使鍾架達到最飽和狀態,也給演奏者以適宜演奏的便利,充分體現了當時樂師構思的巧妙和嚴謹。

編鐘鑄工考究,紋飾精細,且在墓坑積水中長期浸泡而毫無鏽蝕,至今仍閃耀著青銅的光澤,這種罕見的抗鏽蝕能力令人驚嘆不已。

它們與鍾架上儀容端莊的青銅武士及其托舉的彩繪大梁渾然一體,猶如一尊凝重秀美的巨型雕塑傑作。

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音域跨越5個八度,只比現代鋼琴少一個八度,中心音域12個半音齊全,可以演奏較複雜的中外樂曲。

這的確是人類的奇蹟,是中國音樂史上的奇蹟。

這座編鐘從出土到今天,它一共演奏過三次。

第一次是1978年它出土的時候,學者為了試音而奏響。

第二次是1984年,新中國成立55周年,編鐘被帶到北京,為各國大使演奏音樂。

第三次是1997年香港回歸,這件兩千年前的樂器再次特許被奏響,扮演了重要角色,這也是大編鐘最後一次被奏響。

首次奏響編鐘應該選擇什麼樂曲?最終決定曲目要表現「古今中外」。

於是,音樂會以《東方紅》為開篇,接著是古曲《楚殤》、外國名曲《一路平安》、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最後以雄壯的《國際歌》落幕。

國寶守護人王剛與曾侯乙編鐘零距離接觸

曾侯乙編鐘在鑄造技術方面,不僅製作精美,花紋繁縟,還隱含著「雙音鍾」技術。

何謂「雙音鍾」?當敲擊任意一個鐘的正面和側面時,可以發出兩個不同的樂音!甚至同時敲擊一個鐘的這兩個部位,兩個音可產生和聲效果。

可以想像,當我們合唱時,由兩人以上發出和聲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說讓一個人發出和聲則匪夷所思了,但曾侯乙編鐘可以。

這真是不可思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稀世珍寶——曾侯乙編鐘

1978年,湖北省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了一套戰國早期編鐘,鐘體總重量達2567公斤,是名副其實的編鐘之王。鐘體、鍾架及掛鈎上共有3755字銘文,內容為編號、記事、標音以及記錄諸如音名、階名、八度...

中國古典樂器黃金年鑑 編鐘

為了貫徹愛與真實的信念,維護宇宙和平,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遨遊太空攜帶的樂曲是——《東方紅》,這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是你知道這是用編鐘演奏的嗎?而且是用出土於楚國的樂器演奏的,用兩千多年前的樂器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