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四路挖出南漢建築遺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圖為考古現場,深坑底部可看出南漢古建築的地板遺蹟。

□本版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蔣雋

本版攝影 信息時報記者 徐敏

2000多年前的南越國時期,廣州城還是倉邊路的一小塊,中山四路是郊區,而到千年後的南漢,隨著城市擴展,中山四路已有了官府的重要建築。

昨天,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中山四路南側的東漢木井和五代南漢大型建築基址考古發掘接近尾聲,出土300多件文物。

據悉,這也是近年廣州市區考古發掘面積最大的遺址之一。

考古發掘

1

南漢大型建築

考古現場位於農講所正對面的一個工地,大約半個足球場大小。

現場有兩個大深坑,其中一個700多平米,深坑底部可以看出古建築的地板遺蹟和柱子的圓孔,這就是五代南漢建築基址。

考古隊長覃傑介紹,遺蹟距離地表3.3米~4.3米,目前清理出南北向磉墩(用磚或石砌的柱基礎)4排,東西向磉墩8個,其中最北部磉墩仍向北側延伸,磉墩南北間距2.4米,東西間距3.2米,磉墩直接殘留南北向的方形枕木,因燒灼而碳化,痕跡可辨,磉墩平面為方形,規格較為一致,邊長1.45~1.65米,填土分7層,個別磉墩上不殘留有厚木板,可能是柱基。

「這個建築可能是南漢的宮殿或寺廟。

」覃傑介紹,從遺蹟看建築規模超過700平方米,在南漢來說,已是很大的建築,雖然目前沒有資料或考古證據證明該建築的用途,但可以肯定,是南漢時期官方的重要建築。

「再北是地鐵,我們沒法再探查,不知道這個建築是否還有北部的部分。

考古專家:證明南漢時期廣州城已擴展

考古專家介紹,根據文獻和以往考古成果,在南越國時期,廣州城很小,集中於倉邊路一帶,此次發現如此大規模的建築證明,到南漢時期,中山四路已有了官府的重要建築,說明廣州城已經有所擴展。

考古發掘

2

東漢水井

另一個稍小的坑,是發掘出的東漢木構水井,水井直接構築於河相淤泥中,井口方形,距地表接近5米,殘深超過2米,出土了方格紋罐、四系罐等水器。

在東漢水井打破的淤泥堆積中,還出土了不少西漢南越國時期的陶片,還有印有「官」字的瓦片,是這個工地發現的時代最早的文化遺物。

考古負責人:本次發掘共出土300多件文物

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發掘共出土300多件文物,時間跨度從南越國時期到清末,主要是日用品,對研究當時的廣州歷史非常有意義。

專家則給記者展示了部分比較完整的出土文物,其中一個東漢時候的煮器吸引了記者的目光,一個罐子三條腿,很別致。

專家介紹,這是東漢時期用來煮東西的器具。

「考古發掘結束後,將進行專家評估,決定這片遺蹟是原址保護還是回填。

」覃傑說。

名詞解釋

南漢

南漢(917年~971年),五代十國時期的政權之一,位於現廣東、廣西兩省及越南北部,面積約80多萬平方公里。

唐朝末年,劉謙任封州(現廣東封開)刺史,其死後,劉隱繼承父職,逐步統一嶺南。

劉隱死後,其弟劉龑於後梁貞明三年(917年)在番禺(今廣東廣州)稱帝,國號「大越」。

次年,劉龑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

南越國

南越國,又稱為南越或南粵,在越南又稱為趙朝,是約前203年至前111年存在於嶺南地區的一個國家。

國都位於番禺(今廣東廣州),全盛時疆域包括今天中國廣東、廣西的大部分地區,福建的一小部分地區,海南、香港、澳門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文化瑰寶——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的考古發現

雲岡石窟的歷史不只是開窟造像的歷史,也包括千百年來在石窟周圍活動的人們保護石窟和生活的歷史,七十多年來的考古調查和發掘正在逐步揭示。雲岡石窟的考古發現從時間段上可分五次: 一、1938—1944...

解碼廣州 | 嶺南人怎能沒逛過這絕代雙博

圖/文 陳憂子第一次寫關於博物館的解碼帖,有種奇妙的學霸附體的感覺。作為一個歷史超爛的不合格文科生,南越王宮博物館和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是我在廣州三過而不入的地方之二,慚愧……這次有緣分一睹芳容,...

正定城市考古新發現填補城市空白

正定開元寺考古發掘、平山縣王母村罕見豪華平民墓、石邑城考古發掘為神秘中山國再添文字資料……1月19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考古業務匯報會完滿落幕,2017年,石家莊的許多精彩而富有價值的考古發掘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