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詞條」青銅時代 · 曾侯乙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戰國早期曾國君主乙的墓葬。

位於湖北省隨州市西郊擂鼓墩附近。

1978年湖北省博物館由譚維四主持進行發掘,出土了大批精美的隨葬品。

從出土的縛鍾銘文可知,曾侯乙下葬的年代為公元前433年或稍後。

該墓的年代和墓主身份都很明確,為東周考古的分期斷代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標尺。

▲ 曾侯乙墓位置圖

▲ 曾侯乙墓墓室俯視全景

墓制與葬俗 該墓為岩坑豎穴木槨墓,開鑿在紅色砂礪岩的小山丘上,平面為多邊形,無墓道,方向正南北。

墓坑東西長21米,南北寬16.5米,深13米左右。

木槨置於墓坑底部,四周及槨頂充填木炭逾6萬公斤。

木炭之上為厚10一30厘米的青膏泥和厚約2.5米的夯土,夯土之上鋪一層石板。

石板之上的封土均經夯打。

木槨高 3.1-3.5米,由171根長條方木壘成,共用木料380立方米。

槨室與墓坑的形狀一致,分為東、北、中、西4個室,隔牆底部留有小型方洞以使各室相通。

4室中以東室最大,中、西室次之,北室最小。

主棺置於東室,分內外兩層,均為木質。

外棺長3.2米,寬2.1米,高2.19米,棺外鑲有青銅框架,底部有10個高14厘米的蹄形銅足。

棺蓋四周有12個銅鈕,棺內朱漆,棺外以黑漆為地,繪有朱色、金黃色花紋。

內棺長2.49米,寬1.27米,高1.32米,內髹朱漆,外以朱漆為地,上施黃、黑色彩繪花紋。

棺一端繪有窗戶,兩側繪門,門兩旁繪有守衛的神獸武士。

墓主屍體有多層絲織物包裹,但出土時多已腐朽,僅存少許殘片。

骨架周圍有玉器、骨器、角器和小件金器等葬品300多件。

墓中共殉葬21人,皆有木棺葬具,東室置8具,西室置13具。

屍體均用竹蓆和絲織物包裹,包裏物亦已腐爛,見有少量玉器、木梳、木篦等物。

人骨均經鑑定,墓主人為男性,45歲左右,殉葬的均為女性,年齡在13-25歲之間,而以20歲左右的為多。

此外,主棺近旁尚有木棺一具,棺素麵無漆,內有狗骨架一具。

▲ 曾侯乙墓外棺

▲ 曾侯乙彩繪內棺

隨葬品 出土隨葬品共1萬餘件,主要置於中室和北室,東室次之。

西室僅有一些散落的小件物品。

中室擺滿禮樂器。

編鐘靠近西壁和中室南部,懸掛在曲尺形立架上。

編磬亦立架懸掛,緊靠北壁陳放,與編鐘相對。

其他樂器如瑟、笙等列於鐘磬之間,九鼎八簋等青銅禮器置於中室南部,分類陳放,井然有序。

這種情景,生動地反映了宴饗時飲酒作樂的生活場面。

東室除主棺和8具殉葬棺外,有貴重的金器及少量車馬兵器。

北室擺滿了兵器和車馬器,有成捆的箭鏃和長杆兵器及甲冑、車軎、馬鑣、車傘蓋等,另有一對大銅缶及竹簡。

▲ 曾侯乙編鐘

▲ 曾侯乙編鐘出土現場

▲ 曾侯乙編鐘上有關樂理的銘文

樂器 共有編鐘、編磬、鼓、瑟、琴、笙、排簫、篪8種124件。

既有管弦樂器,又有打擊樂器,其中尤以保存完好的整套編鐘最為珍貴。

竹管排簫、銅座建鼓、十弦琴、五弦琴等也都是首次發現。

篪在中國已出土的同類樂器中則是年代最早的。

曾侯乙編鐘包括鈕鍾19件,甬鍾45件,外加楚王贈送的一件鎛鍾,共65件。

最大的一件通高153.4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一件通高20.4厘米,重2.4公斤。

整套編鐘總重達2500多公斤。

按形制之不同,全部編鐘以大小和音高為序組成8組,懸掛在銅木結構的三層鍾架上。

鍾架近旁有6個「 T 」字形髹漆彩繪木錘和兩根彩繪髹漆長木棒。

鍾架橫樑上髹漆,並有彩繪花紋和刻文,橫樑兩端有浮雕及透雕龍紋或花瓣形紋飾的青銅套。

中下層橫樑各有3個佩劍銅人分別用頭、手頂托,並通過橫樑的方孔以子母榫牢固銜接。

中部還各有一銅柱承托橫樑加固。

全套鍾架由245個構件組成,可以拆卸,設計精巧,歷經2000多年,出土時仍矗立如故。

鐘上均有篆體銘文,絕大多數為錯金文字,共2800餘字,內容除「曾侯乙乍(作)(口寺)(持)」外,都是關於音樂方面的,可以分為標音銘文與樂律銘文兩大類。

樂律銘文中記樂律名稱53個,其中有35個是過去所不知道的。

將標音銘文與實際測音對照證明,編鐘音律準確,每個鐘都能敲出兩個樂音,整套編鐘的音階結構與現今國際通用的C大調七聲音階同一音列,總音域包括5個八度,中心音域12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

這套編鐘音色優美,音域很寬,變化音比較完備,至今仍能演奏各種曲調,說明當時的鑄造工藝已能滿足音響設計的要求。

樂律銘文中還有春秋戰國之際楚、晉、齊、申、周等國和曾國各種律名、階名、變化音名之間對應關係的記載,反映了當時各諸侯國之間在文化藝術領域裡相互交流的情況,是研究先秦音樂史的珍貴文字資料。

▲ 曾侯乙編磬

青銅禮器和用具 共140餘件,器形有鼎、鬲、甗、簋、簠、豆、壺、鑒、盤、匜等。

許多器物用浮雕、鏤空、錯嵌等技藝製成,其中一對大缶各重300多公斤。

由方鑑與方壺雙層套合而成的冰鑑,滿身飾精細花紋,其設計、造型和紋飾都別具一格。

此墓出土的青銅器除採用渾鑄、分鑄及渾分結合、焊接等多種方法鑄造外,個別的還採用了失蠟法熔模鑄造工藝,如青銅尊盤口沿上的極為纖細的多層鏤空附飾,就是用失蠟法鑄造的。

這一發現確認了中國掌握失蠟法鑄造技術的年代要早到戰國早期。

▲ 曾侯乙墓出土的建鼓座

▲ 曾侯乙甬鍾

▲ 曾侯乙墓十弦琴

▲ 曾侯乙墓笙

▲ 曾侯乙墓篪

▲ 曾侯乙墓排簫

竹簡 曾侯乙墓出土的古文字資料十分豐富,總字數在1萬以上,除各種銅器銘文、石磬刻文、漆木器上的漆書、墨書和刻文外,還出有數達6600字的240多支竹簡。

竹簡長72一75厘米,寬1厘米左右,簡文為墨書篆體,內容主要是記載用於葬儀的車馬兵器,所記車馬有曾侯乙宮廷自備的,有他人賻贈的,許多車馬賻贈者為楚國的王公貴族。

從簡文知道有些曾國的官名與楚國相同,反映出曾與楚的關係很密切。

▲ 曾侯乙竹簡

兵器與其他器物 兵器有戈、戟、殳、矛、弓、箭、盾、甲、胄等共4500餘件,其中有長達3.4米的三戈一矛同柲的多戈戟,是新發現的古代兵器;又如自銘為「殳」,柄長3米多的長兵器的出土,顯示了古代殳的具體形制。

出土的漆器中有頭插真鹿角的木雕盤鹿與彩繪梅花鹿,兩腹繪有撞鐘擊磐與擊鼓跳舞圖像的彩繪鴛鴦漆盒,蓋頂與一對附耳上浮雕出盤龍與蟠螭紋的蓋豆等,這些造型生動、雕工精細的藝術珍品,反映了戰國時代木雕、漆器工藝所達到的高度水平。

在一件自銘為「㫚」並刻有「紫錦之衣」文字的箱蓋上,保存有一幅寫有「二十八宿」名稱,當中繪北斗、兩邊各繪青龍、白虎的天文圖像,據此可以證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創立二十八宿體系的國家之一。

此墓出土的金盞、金杯、金勺、金帶鉤等,含金量最高達98,總重達5公斤多,還有大量用於器物裝飾的金箔和用途不明的金彈簧形器。

玉器中的玉佩飾全長48厘米,系用4塊白玉分別雕出龍或其他圖像,再用3個橢圓形活環將其連成一串,共23節,可以活動折卷,是古代玉器中罕見的佳作。

▲ 曾侯乙墓出土青銅兵器

▲ 曾侯乙殳

▲ 曾侯乙墓彩繪樂舞鴛鴦盒

墓主與年代 墓中所出的許多青銅禮器、樂器、兵器上都有「曾侯乙乍(作)(口寺)(持)」或 「曾侯乙乍(口寺)用終」之類銘文,墓主人的棺旁出的一件短柲銅戈上刻有「曾侯乙之寢戈」5字,說明墓主人就是曾侯乙。

出土的一件鎛鐘上有31字銘文:「佳(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陽,楚王酓(熊)章乍(作)曾侯乙宗彝,(宀奠)之於西陽,其永(口寺)(持)用享。

」是楚惠王熊章繼位五十六年(前433)鑄造送給曾侯乙的,在證明此墓墓主即曾侯乙的同時,也說明此墓埋葬時間當在這一年或稍晚。

▲ 曾侯乙尊盤

▲ 曾侯乙墓青銅提鏈圓鑒

▲ 曾侯乙銅鑒缶

▲ 透雕龍紋玉璜

▲ 玉帶鉤

▲ 玉玦

根據文獻材料,東周時期隨州主要為隨國據有,不見有曾國的記載。

由於曾侯乙墓的發現,加上隨州及其鄰近的襄陽、棗陽、安陸、京山以及河南新野等地,曾多次出土曾國有銘銅器,因此有人認為這裡的曾國即史籍上的隨國,也有人以為曾、隨是兩個國家,不可等同。

這個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編鐘編磬展示樂懸制度

在古代,樂與禮儀的配合形成完備的禮樂制度,禮可以獨立施用,樂附於禮才相得益彰。樂制包含音樂、舞蹈、歌詠、誦諷等,此則有禮制樂章可循,濫觴於殷周之際,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由易變繁發展到以少漸多,與...

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

稀世珍寶——曾侯乙編鐘

1978年,湖北省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了一套戰國早期編鐘,鐘體總重量達2567公斤,是名副其實的編鐘之王。鐘體、鍾架及掛鈎上共有3755字銘文,內容為編號、記事、標音以及記錄諸如音名、階名、八度...

除了編鐘隨州博物館裡還有哪些稀世珍寶?

本文圖均為紅葉哥賈富原創,今日頭條首發,轉載請標明,商用請聯繫微信hongyegejiafu.最早了解隨州,始於歷史教科書上的曾侯乙墓與世界第八大奇蹟—編鐘。這次紅葉哥終於有機會走進隨州,深度體...

隨拍:武漢博物館曾侯乙墓

隨拍:武漢博物館曾侯乙墓 10月6日,參觀完武漢植物園已經是中午了。 在植物園大門口乘坐402路公交車前往湖北省博物館。402路公交車沿著東湖轉一圈,坐在公交車上東湖景色一覽無餘。沿湖走,也沒有...

曾侯乙墓里都出土了哪些國寶?

歷史文獻里很少有對曾國的記載。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指出周朝在隨國、曾國都封有同姓諸侯。1979年,在隨州市郊義地崗季氏梁一座春秋中期的墓葬中出土兩件銘文銅戈,器主季怡為曾國公族,曾穆侯之子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