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節之最|享譽全國的畢節市彝文文獻翻譯研究中心(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畢節市彝文文獻翻譯研究中心部分文獻
現在的畢節市彝文文獻翻譯研究中心,原稱畢節地區彝文翻譯組,是全國唯一一個以整理翻譯彝文文獻為專門事業的機構。
1952年,中央訪問團訪問大定縣時,彝家獻上了一面彝文錦旗,怎奈這天書般的文字耐人尋味,卻又令人陌生,正因為如此,引起了著名民族學家、人類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高度關注。
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著名地質學家丁文江與當時大定縣的羅文筆老先生就合作翻譯出版了《爨文叢刻》(「爨」讀音為「cuàn」),成為全國在解放前唯一正式公開出版的一部彝文古籍。
1955年,一位有志於叩開彝文古籍神秘面紗的烏蒙彝家漢子、時任畢節地區專員公署副專員的李仿堯,倡導並籌建了畢節地區彝文翻譯組,並劃歸在他分管的地區民族事務委員會之下。
李仿堯的足跡踏遍畢節地區的山山水水、彝家村寨。
工作之餘,他帶領工作人員走訪彝家老畢摩,並從每家收來一摞接一摞的彝文古籍。
他還從大方請來羅文筆之子羅國義老先生,從赫章請來畢摩世家的傳人王興友老先生作主持,各縣大有名氣的畢摩如陳執忠、李守華等一批人,也紛紛雲集於作為臨時機構的畢節地區彝文翻譯組。
在簡陋的房間裡,過著清苦生活的第一代彝文翻譯人羅國義、王興友老先生等人,憑著對彝文古籍整理事業的一腔熱情和對彝文古籍專業的嫻熟,夜以繼日地展開工作。
他們從民間收集來的一摞接一摞的彝文古書中尋覓寶中之寶。
終於,一本大書在他們的眼帘里定格下來,扉頁用彝文赫然寫著《哎哺散額》四個彝文書名,全書有30餘萬字,記載的內容有哲學、古氏族譜系,以從希慕遮連到水西安氏的116代父子連名譜為主線,敘述遷徙、發展、分支、聯姻、祭祖等社會活動的歷史,並輻射敘述滇東北、黔西北、黔中、黔西南、四川涼山等彝族「烏、白蠻」各部的「什數君長」父子連名譜及活動史實。
書的記載與所述地域的彝族各支或直接對號,或直接掛鈎,內容還涉及天文、曆法、語言、文字、醫藥、冶煉、兵器製作、生活用具製作、工藝、畜牧、狩獵、農耕等方面,較全面地反映了彝族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
正因為如此,整理翻譯者將它取名為《西南彝志》。
《西南彝志》採用彝文、國際音標、直譯、意譯四行體形式翻譯油印刊出後,受到社科部門和民族史學界的高度重視,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極大轟動,從此被譽為彝族的「百科全書」。
第一代譯人在條件極其艱苦的年代,始終保持著極其旺盛的工作精力,用10年的時間,把《西南彝志》、《六祖紀略》、《天經地緯》、《水西制度》、《水西地理城池考》、《吳三桂入黔記》等25部、52卷彝文古籍翻譯出來,取得了 200餘萬字的翻譯成果,為相關的研究部門和收藏部門無償提供了一大批第一手寶貴的資料。
《西南彝志》乃至其他彝文文獻神秘的面紗被一幕幕揭開來。
「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畢節地區的彝文翻譯整理工作被迫中斷,彝文翻譯工作者也被掃地出門。
經過10年的漫長等待,出於研究涼山彝族奴隸制社會性質的需要,恢復畢節地區彝文翻譯組的呼聲又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1977年10月,畢節地區彝文翻譯組作為臨時機構恢復,被遣送回家的第一代譯人再度陸續被請了回來。
1980年,畢節地區彝文翻譯組被中共貴州省委批准為常設機構,貴州省政府給編制5至7人,譯人們從此取得了吃「皇糧」的正式資格,第一、二代譯人也從此共事一堂。
上世紀80年代,彝文古籍整理翻譯工作一度進入中共畢節地委的決策視野,當時的地委主要領導經常過問著畢節地區彝文翻譯組的工作。
1986年,一次性充實了以第三代譯人占大多數的彝文翻譯專業技術骨幹力量,從此彝文翻譯工作進入了一段黃金時期。
28年來,他們一共整理翻譯出100餘部2000多萬字的彝文古籍,公開出版了其中的《西南彝志》、《彝族源流》等62部文獻,計120餘卷、1826萬字。
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彝文典籍目錄·貴州卷》獲國家級的圖書優秀獎;《彝文典籍目錄》、《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貴州彝族卷一》等獲貴州省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彝族指路叢書》、《土魯竇吉》、《彝文金石圖錄》(三)、《水西簡史》等獲貴州省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
(王繼超)
畢節發布
監 制:張培立
編 審:金明忠
責 編:黎 榮
編 輯:郭力艷
給過去現在未來一個真實的交代
朗月的夜晚,她會邀上好姐妹們來到廣場上,跳一曲熱烈的《烏蒙歡歌》。家宴的餐桌旁,她會唱一首動人的彝家情歌,為勞累了一天的家人提神。但在她那不大的辦公室里,厚厚的書堆中,電腦桌前,她常常閉著眼,在...
彝文古籍與西南民族史學術研討論壇在赫章舉行
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洪英傑)為進一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的講話精神,使貴州省民族古籍文化充分服務於國家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文化發展戰略,8月22日-25日,由省民宗...
彝文字是何時產生的?
彝文,歷史上稱「爨文」、「保保字」、「韙文」、「夷文」等,是彝族先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經過數千年崎嶇、曲折、漫長而坎坷的過程而創造出來的。畢節市彝文文獻翻譯研究中心主任王繼超告訴記者:從一...
彝文典籍中的「文化高地」
彝文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甲骨文、蘇美爾文、埃及文、瑪雅文、哈拉般文、彝文),是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古文字,至今已有7000年以上的歷史。彝文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字體系,無疑是彝族先民較早進入文明...
彝族文字與彝文古文獻
文字出現後,漸漸成為了彝族人民記錄他們生產生活的工具。記時,記事,記人,記山川地貌,記時令節氣,記歲月衝剋,記病症處方,記各支宗譜,記祭祀儀式,等等。《彝族源流》卷十二載:「有布摩就有字,有布摩...
構建研究平台 貴州彝學古籍研究成系統上檔次
一部部彝文古籍,連接成彝族源遠流長的文明史。8月1日,貴州省彝文古籍文獻研究基地掛牌儀式暨彝學服務國家戰略及地方需求研討會,在貴州民族大學舉行。這是繼我省去年被納入《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總體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