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愛好者必備書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紡織考古》

本書以時代為序,詳細論述了近百年來我國考古發現的大量紡織品、紡織工具等,對其所反映的各個歷史時期紡織品的工藝特點及技術水平進行了相對深入的分析,並較為全面地介紹了我國古代紡織的研究現狀,為今後的相關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參考資料。

書中配彩圖7幅、插圖53幅。

《西夏考古論稿》

《西夏考古論稿》在編選過程中,作者牛達生對部分稿件進行了修改,同時新增了作者近年的一些研究成果。

此外,在附錄中有作者發表作品的目錄以及作者接受專訪的文稿,以幫助讀者全面了解作者的整個學術生涯。

近年,隨著寧夏考古事業的發展,寧夏的西夏考古工作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牛先生的論文集既是對西夏考古工作的總結,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對以後西夏考古工作有參考意義。

此書是研究西夏歷史尤其是西夏考古的重要著作。

《二十世紀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

本書對二十世紀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音樂考古》

《音樂考古》是「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 叢書的一種。

該叢書由國家文物局組織出版,是世紀性總結中國文物考古經驗與成果的大型著作。

音樂考古學在國際上尚是一門較新的學科,除作者前著《中國音樂考古學》之外,國際國內均罕有該學科系統的基礎理論著作發表。

所以《音樂考古》的出版,具有學科奠基的意義。

作者主持《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編撰工作歷時16年,考察文物的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和研究心得,為本書的撰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本書較為系統地論證了音樂考古學學科的基礎理論問題;如學科的基本概念,學科的定位,學科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學科發展史,等等。

並較為系統地闡述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音樂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如實揭示了中國音樂文化的源遠流長和豐富多采。

《敦煌考古大揭秘》

本書有三個特點:

一、全面涵括了敦煌石窟的建築、壁畫、彩塑以及出土文書的內容,體系浩大、內涵豐富;

二、由敦煌研究院資深專家組成的作者隊伍,將他們數十年的研究成果,以佛教、藝術、社會三大類多專題的形式,深入淺出地向讀者解析敦煌石窟的奧秘;

三、由敦煌研究院資深的攝影師拍攝的兩千多幅精美照片,向讀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多姿多彩的敦煌石窟藝術。

《新世紀中國考古新發現(2001~2010)》

本書內容為新世紀前10年的60項考古新發現,從2001~2010年,論壇每年從全國數以百計的考古發現中遴選出當年具有重大學術意義的6項發現進行報導。

本書由60項考古發現的發掘者對每項考古發現進行綜合敘述,闡述各項發現的發掘背景與經過、主要內涵與學術意義,以促進學術研究、傳播學術知識。

《豐鎬考古八十年》

豐鎬遺址自20世紀30年代開展考古工作以來,發表了大量的考古資料和研究論文。

近年來,在聚落考古思路的指導下,開展豐鎬遺址精確範圍和地下遺存分布狀況的全面研究,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本書系統整理了近80年的考古成果和研究資料,全面呈現了地下遺存的分布狀況和重要西周遺存現象,總結了各方面的科研成果,對豐鎬遺址今後的工作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提出了看法。

《荊楚歷史地理與考古探研》

本書為徐教授關於荊楚歷史地理與考古研究的論文集,共收論文三十一篇,因研究對象和目的類同,整合為二十四篇。

按內容和性質可分為三組,第一組六篇,考述周代南土諸國的歷史地理與文化;第二組十三篇,是有關楚國歷史地理與考古方面的探索;第三組五篇,是對荊楚歷史地理及相關問題的研究。

《宣化下八里2區遼壁畫墓考古發掘報告》

《宣化下八里2區遼壁畫墓考古發掘報告》主要介紹了宣化下八里Ⅱ區遼壁畫墓,葬具、葬式及特點,關於M1式真容偶像,木俑和髡髮等內容。

宣化位於河北省北部,屬張家口市轄區。

宣化下八里村位於宣化城西北4公里處,遼墓群於1971年首次發現,隨後經過九次勘探和發掘,目前已探明有遼金時期的墓葬29座,其中已發掘17座。

《三秦60年重大考古親歷記》

《三秦60年重大考古親歷記》是一部集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凝結著眾多考古人心血和智慧的好作品。

一方面向社會傳播文物考古知識及相關法律法規,另一方面前輩的所思所為又對年輕人的成長起到借鑑及激勵作用。

陝西是文物大省,新中國成立以來重大考古發現層出不窮,成果顯著。

從50年代的半坡遺址、60年代的藍田猿人、70年代的秦兵馬俑坑和周原遺址、80年代的法門寺地宮、漢唐帝陵和陪葬墓等、90年代後的漢陽陵陪葬坑、周公廟遺址、梁帶村芮國墓地、楊官寨遺址等。

《金沙考古發現》

繼發現震驚世界的三星堆遺址之後,本世紀之初,在成都平原又傳未了令人再次震驚的考古大發現:一個沉睡了3000多年的古蜀國都邑遺址在挖掘機的轟鳴聲中駭然現世……考古工作者將此遺址命名為「金沙村遺址」。

本書作者親自參與了金沙村遺址的發掘工作,他們以如花的妙筆,將田野考古和豐富的知識以及科學求實的態度融為一體,撰寫了這本書。

《中國音樂考古80年》

《中國音樂考古80年》本文匯集了中國音樂考古專家、學者80年來在該專業上的優秀研究成果,包括了近30篇專業文論,涉及中國音樂考古的方方面面。

《科技考古》

《科技考古》系統論述了自然科學技術在考古研究中的應用及其成果,著重對中國20世紀科技考古的研究現狀進行了客觀總結,同時探討了21世紀科技考古的新思維和新方法。

《科技考古》內容豐富翔實,配有彩圖6幅、插圖28幅,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阿房宮考古發現與研究》

阿房宮是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於渭河以南修建的宮殿,位於秦都咸陽上林苑內,距離陝西省西安市西郊約15公里處。

《阿房宮考古發現與研究》匯集多年來阿房宮遺址文物考古和歷史研究相關論文,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其研究現狀,對於今後的相關研究具有指導性意義。

全書共分四部分。

其中,考古發現部分收錄了有關阿房宮或當時認為與阿房宮有關的考古簡報與報告、綜述十四篇。

專題研究部分收錄了有關阿房宮及其發現的考古學、歷史學、文獻學研究的代表性論文二十三篇。

此外,還收錄了關於《阿房宮賦》及阿房宮音義有關的文章十五篇,與阿房宮考古等相關的文章十四篇。

《北方先秦考古研究》

《北方先秦考古研究》是對中國北方長城地帶大約公元前2000年的夏代到公元前200年的秦帝國建立這一時段歷史的研究。

這一時空的歷史在中國古代文獻中鮮有涉及,目前主要通過考古學來研究。

《北方先秦考古研究》首先通過考古資料展現了物質文化面貌的發展演變過程,並在此基礎上利用墓葬殉牲與民族學資料討論了這一地區從農業經濟到農牧混合經濟最後到遊牧經濟的變化;其次從墓地資料討論了社會結構的變化;然後從人骨鑑定結果討論了人群構成的變化和不同人群的融合;最後根據中國北方與歐亞草原相似的器物討論了草原金屬之路的交往。

《中國藏地考古(套裝共10冊)》

《中國藏地考古(套裝共10冊)》共計600萬字,分為三編十卷,即:第一編田野考古、第二編藝術考古、第三編考古研究。

彩圖、圖片、線描圖約2000幅。

內容涵括考古遺址發掘報告、田野調查報告、古代岩畫、各類宗教寺廟藝術、石窟藝術、壁畫、佛像、藝術造型、研究論文等。

《曹操高陵考古發現與研究》

本論文集選錄2010年1月至11月間,報刊正式發表的關於河南安陽西高穴2號墓的學術論文53篇,較全面地反映了現階段學術界對西高穴2號墓就是三國時期曹操高陵的認知結論。

《漢代陵墓考古與漢文化》

本書是中國考古學會秦漢考古委員會的文集,從不同的角度著重介紹了漢代陵墓考古的發現與研究,對很多方面進行了專業細緻的探討,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對於我們認識與研究漢代陵墓於漢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學資料。

《紅山文化考古記》

《紅山文化考古記》以半個多世紀以來紅山文化考古歷史為經,貫穿開掘現場的科學探尋和動人發現,如作者親歷的「東方女神」出土,我國最早、最大的玉龍考證經過等。

講述中華傳統民族文化的肇端如 「龍的傳人」的起源,古史傳說中黃帝的活動範圍,天壇、太廟和帝王陵的溯源——紅山文化的魅力和價值在其記錄中栩栩如生。

文物、考古現場以及其他相關圖片,使這部考古學科普作品形象展示了5000年前中華大地的文化交匯和最初文化共同體形成的燦爛景象。

《甘青地區史前考古》

本書回顧了20世紀甘青地區史前考古的主要發現與研究成果,從發現與研究簡史、分布與文化特徵、類型與分期、社會經濟形態、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介紹了甘青地區的史前考古學文化,並對其族屬進行了初步探討。

本書配有彩圖8幅,插圖39幅,資料豐富,內容翔實,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漢長安城考古與漢文化》

《漢長安城考古與漢文化》是2006年10月在西安召開的「漢長安城與漢文化——紀念漢長安城考古五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功收集與會學者提出的相關研究論文37篇和相關講話及綜述9篇。

內容涵蓋了考古、歷史、歷史地理、建築、測量等不同學科對漢長安城遺址進行了多角度、多視野的研究,展示了漢長安城遺址考古研究的歷程與階段性成果,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上海考古精萃》

人類遙遠的過去依靠考古重建,城市悠久的文脈有賴文物傳承。

上海的考古發現是這座城市擁有6000年歷史的事物見證。

本書中的圖集精選匯集了70年來上海地區考古發掘的400餘件文物精品,不僅做工、造型、裝飾俱佳,有的甚至是稀世珍寶,更重要的是這些文物見證了上海6000年歷史。

《植物考古:種子和果實研究》

《植物考古:種子和果實研究》是植物考古研究方法的著作。

系統介紹了考古遺址中植物種子和果實遺存的研究方法,包括採樣、提取、鑑定、統計、數據分析和綜合研究,重點是解決種子和果實遺存的鑑定問題。

根據考古遺址植物遺存鑑定比對的需要,選擇了147種(隸屬49科,99屬)現代種子、果實進行了原色照相、編制檢索表,對其中重點的127種做了較為翔實的形態特徵描述,並對該種植物產地、生境、經濟意義及遺存記錄等做了記載,選取了一部分中國新石器時代以來出土的植物種子、果實遺存照片計128幅。

通過對中國新石器時代以來的植物遺存資料的整理和分析,對不同文化期先民的生計方式以及所處的環境背景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初步總結和探討。

《秦始皇帝陵園考古研究》

本書旨在通過對秦始皇陵的建造周期、文物遺存分布和環境的互動關係、封土建築、三出闕、外藏系統等秦始皇陵寢制度方面重大問題的研究,糾正長久以來對於秦始皇的錯誤認識,較全面地展示秦帝國豐富多彩的政治文化生活以及陵寢對於帝國政治理念與體系的再現。

《戲劇與考古》

本書內容包括:神廟考古報告、神廟舞樓的創建和普及、神廟劇場的改革與完善、碑刻與戲曲、神廟戲曲碑刻考等內容。

(圖片網絡)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遺產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考古學:走向公眾 走出國門

2016年是中國考古學穩步發展的一年,考古發現層出不窮,重大發現錦上添花,科研成就碩果纍纍。在紮實的學科基礎上,中國考古服務於大眾,邁步走向世界。全國各地考古發掘近千項,不同時期的田野考古發現紛...

「錢山漾文化」命名昨正式公布

光明網11-17 08:45顯示圖片記者昌銀銀本報訊「錢山漾文化」成為湖州這座城市擁有的首張「考古學文化」名片。歷經多個階段的考古發掘和嚴謹的學術研討,「環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暨錢山漾遺址...

李伯謙先生的主要研究領域和學術成就

構建青銅文化結構體系 1926年考古學家李濟發掘了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這是中國學者自己主持的第一次考古發掘工作。1928年,在傅斯年的努力爭取下,剛剛組建的中央研究院設立了歷史語言研究所,下設考...

歷史學變革背景下的中國早期考古學

中國現代學術的進程及西學東漸過程是與中國近代歷史進程相伴而行的,它是近代社會以來,中國被迫開放的一個社會側面。歷史學和考古學也不例外,中國歷史學的變革、中國考古學的誕生,與西方學術的發展有著很深...

毛家坪的深度

□汪彤在毛家坪見到梁雲的那天,是在一個艷陽天。他步伐蹣跚,曬成古銅色的臉上戴著一副近視眼鏡,鏡片在耀眼的陽光下反射著亮光。作為早期秦文化聯合考古隊領隊,梁雲帶領著由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陝西省考...

堅守之路——中國公眾考古走向何方?

格林.丹尼爾(英國考古學史專家)認為含義有二:①、人類歷史時期物質遺存的研究;②、人類史前時期物質遺存的研究。 中國考古學家夏鼐認為考古學的定義為:①、考古學研究所獲得的知識或繼續使用這種知識的...

追尋早期中國·系列之三 考古的中國

從清末到民國,儘管在政治上我們試圖接續中國,回歸中國,確立新的中國,以躋身於世界民族國家之林,但在學術上則懷疑中國,文化上漸漸喪失對中國的自信心,疑古論、歷史包袱論大行其道。前者尚有學術上的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