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田:給新生的美術考古入門書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李梅田教授,歷史學博士。

1987-1994 、1999-2003年就讀於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先後獲 學士、碩士、博士學位; 2003-2012年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任教;2013年1月起調至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現為考古文博系教授。

主講《考古學通論》、《美術考古概論》、《漢唐考古》等課程。

研究專長為漢唐考古。

書單

張光直著,郭凈譯:《美術神話與祭祀》,作者: 張光直,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

以故張光直先生出生於北京,早年畢業於台灣大學,曾任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教授,是研究中國青銅時代的著名學者,著有《美術、神話與祭祀》、《古代中國考古學》、《中國青銅時代》、《商文明》、《考古學專題六講》等重要著作。

他自稱「番薯人」,又是大陸人,既是中國人,又是美國人,是「身處大時代的小人物」。

自身身份的複雜性促使他對「中國人」及「中國」的終身思考,本書即是從神話與藝術的角度來解析早期中國政治景觀與文明形態的重要論述。

本書主要討論了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從史前到青銅時代的聚落髮展過程討論了早期政治景觀的形成過程,勾畫了眾多宗族占據的城邑按照親族關係和聚落互動模式,在政治分層系統中彼此聯接而形成的早期中國政治形態。

二是通過對青銅器造型與裝飾的闡釋,討論了巫與禮在夏商周政治與社會中的重要功能,認為禮儀化的祭祀是維護統治合法性和社會秩序的手段,而祭祀行為是通過神話體系來實現的,神化的祖先(或英雄人物)是凝聚宗族的紐帶,也是維護穩定政權的途徑。

三是比較了中國文明與西方文明的差異,認為中國文明是在血緣聯接的基礎上,通過確立政治權威而形成,人與自然的關係和諧,文明連續地發展,這與以地緣因素為主、斷裂的西方文明進程不同。

本書的基礎是作者早年為美國的大學本科生所授課程的講稿,寫作不太受專業傳統的束縛,有比較「令人興奮」的自由闡釋,也是他自己「歷年出土拙著中比較最為喜歡的一本」,因此對剛剛進入史學與考古學大門、對中國古史和中國文明還不太熟悉的同學具有啟蒙的作用。

巫鴻早年畢業於中央美院,曾在故宮博物院從事中國美術史研究,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後先後在哈佛大學和芝加哥大學任藝術史教授,現為芝加哥大學東亞藝術研究中心主任,是一位有重要影響的中國美術史學者,其代表性著作《武梁祠》、《中國古代建築與藝術中的紀念碑性》、《重屏:中國繪畫的媒介和表現》等都曾在學術界引起重大反響。

武梁祠是位於山東嘉祥縣的一座東漢石結構家族墓地祠堂,祠堂內壁刻有內容龐雜的畫像,是一批極有代表性的漢代畫像石遺存,從北宋時就被金石學家著錄,19世紀時受到外國學者的廣泛關注,關於畫像的內容、表現方式以及蘊含的漢代思想觀念等一直受到學界重視。

巫鴻首先對這批畫像石的著錄與研究進行重新檢驗,訂正了很多斷代、歸屬及著錄方面的錯訛,力圖從它所處的環境(武氏家族墓地)來復原祠堂的本來面目,以提供更完全和準確的信息;其次是重點討論了畫像的圖像設計程序及思想內涵,從不同內容畫像所處的部位(屋頂、山牆、牆壁)分別討論了畫像的意圖(上天徵兆、神仙世界、人類世界),認為此圖像系統是以《史記》的傳統記錄歷史,同時也體現了祠主武梁的歷史觀和設計意圖,整個圖像系統正如下編標題所稱,是「宇宙的圖像」,反映了漢代人的宇宙觀和歷史觀。

巫鴻對武梁祠的研究,為理解漢畫像石乃至漢唐之間美術的發展具有啟發意義,也為解讀考古美術圖像提供了一個有趣的視角。

邢義田是一位著名的台灣歷史學家,夏威夷大學歷史學博士,任台灣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院士。

自謂並無美術史和考古學的訓練,長於傳統的史學課題如官僚體制、士人價值觀、等級制度、社會變遷等,但在長期的秦漢史學研究中,注意到簡帛和畫像資料的史學價值,以此為基礎著有《地不愛寶》和《畫為心聲》兩書。

《畫為心聲》從不同於一般美術史家的角度討論了漢代畫像與漢代社會的關係,將大量的墓葬圖像看成漢代社會心態和價值觀的物證,解讀了文獻中見不到的漢代社會;本書還從圖像學的角度闡述了漢代圖像研究中的一些關鍵因素,如圖像與工匠、格套榜題與文獻等的關係等,對漢畫中的很多經典圖像如《撈鼎圖》、《胡漢交戰圖》等另闢蹊徑,做了不同於傳統的解讀。

本書的意義不僅在於對某些圖像主題的解讀,更在於重新審視了以圖證史的方法,有助於正確看待圖像的證史效力和誤區。

張彥遠撰,俞劍華注釋《歷代名畫記》,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年。

中國古代繪畫之唐前畫作幾無真跡傳世,僅有數幅後期摹本可見,中唐畫史家張彥遠家藏曆代名畫巨豐,熟諳魏晉以來畫家及作品,本書以正史體例詳記上古至中唐畫家及作品,尤以魏晉至初唐為詳,完整勾勒了這個時期的繪畫發展脈絡,對理解考古發現的大量唐前美術遺存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本書的重點是畫史和畫法,畫史部分詳述繪畫的起源與發展,以列傳體例敘歷代畫家共372人事跡及作品,並以師承關係討論了南北畫風的流傳,有助於我們理解魏晉至隋唐美術遺存的風格流變及南北文化交流;畫法部分有對南齊謝赫繪畫六法的討論,還著重論及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吳道子的筆法,所謂「顧得其神、陸得其骨、張得其肉」,此在考古美術遺存上的表現主要是人物形象的階段性變化,反映了時代審美情趣的轉變。

畫法部分《論山水樹石》論及山水畫「始於吳(道子)、成於二李(李思訓、李昭道)」,山水畫的起源問題實為中古繪畫史上之重要一環,越來越多的美術遺存與傳世畫作及摹本相互印證,可以勾勒出中國古代繪畫從人物畫中獨立出來,出現獨立山水畫的軌跡。

《歷代名畫記》的史料價值甚高,是學習漢唐時期美術史和美術考古的必讀文獻,俞劍華先生作為著名現代美術史家,在其注釋本前部對本書內容有詳細介紹,可做導讀,還可以宿白先生《張彥遠與<歷代名畫記>,文物出版社,2008年》對照閱讀,後者對是書的版本流傳和與考古美術遺存的對照考察有詳細討論。

(文章來源: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微信號 歷史RUC)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全球景觀下如何重寫中國美術史

■ 專訪知名藝術史學者、芝加哥大學藝術史系教授巫鴻最近,芝加哥大學教授巫鴻在復旦大學以「全球景觀下的中國古代美術」為題帶來四場講座,對中國古代美術的重要特點進行反思。《東方早報·藝術評論》本期除...

美術史教學應從藝術本體出發

■本報記者鍾華大學美術史教學不僅在藝術專業院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近年來各大普通高校對通識教育的重視,美術史教學也在更廣泛的範圍內得到了開展。然而同時,美術理論與藝術創作的關係如何?美術史教...

書單 | 開放的藝術史叢書

微信ID:sanlianshutong『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開放的藝術史叢書」自2005年由三聯書店推出以來,至今已有十年。叢書旨在吸收多元開放的視角,從不同維度深化和拓展我們對於中國藝術傳統...

韓建業: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編者按:為促進中國考古學的發展,獎勵在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影響的研究成果,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2016.鄭州)評選出11項研究成果獎(金鼎獎)。誠然,在大眾眼裡考古學家的工作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