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葬的起源與過程含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昨日發文講解了一下徐州豐沛地區殯葬中賓客的禮儀,一讀者給小編留言說想了解一下殯葬的禮儀與含義。

今天小編就整理髮布了這篇文章,本篇文章就不局限於地區了,各地殯葬方式因人文習俗的差異不盡相同。

還是那句話事無巨細歡迎讀者多多提出寶貴意見。

一、殯葬的含義與出處

殯葬是人類對死者遺體進行處理的文明形式,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也是文化傳統的組成部分。

殯葬原是土葬的文言用詞。

"殯"一作停柩解,如《禮記》:"夏後氏葬於東階之上"、"殷人殯於兩楹之間"、"周人殯於兩階之上";一作葬解,如《荀子》:"三月之殯"。

"葬"作藏解,如《禮記》:"國子高曰:葬也者,藏也。

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見也。

是故,衣足以飾身,棺周於衣,槨周於棺,土周於槨。

"現在的殯葬指的是處理死者遺體的方法和對死者哀悼形式,包括發訃告、向遺體告別、開追悼會、致悼詞、送花圈輓聯、出殯送葬、安葬、安放骨灰盒等一系列的喪葬事項。

二、殯葬的方式

殯葬方式從古代演變到現代已經有很多種了,如土葬,樹藏,花壇葬,草坪葬,天葬,鑽石葬,太空葬,礁球葬,有機粉葬,海葬,煙花葬,畫葬等,這些殯葬方式都被稱為綠色殯葬。

三、殯葬的文化歷史

殯葬文化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並沉澱下來的,集中了人們對死亡的認識、生存的價值、人性親情等有關於人類本源性問題思考得出的結論。

或許這個答案永遠都不圓滿,所以我們一直在不斷的思考探索,從未停歇的思考和探索也就是我們傳承傳統殯葬文化的過程。

中國殯葬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

山頂洞人的遺骸周圍,撒有含赤鐵礦的紅色粉末,並有鑽孔的獸齒、石珠、骨墜等裝飾品隨葬。

這幾乎是最早最原始 的土葬。

隨著歷史的發展,出現了階級,殯葬文化也處處體現的階級的「三六九等」,在墓地、葬具和隨葬品等方面都有所體現。

從北京猿人將洞穴上層當作生者的 居室,下層為死者的墓地。

到秦始皇陵的規模及豪華程度,儼然一幅宮城都邑圖,將「事死如事生」的喪葬禮俗發揮到了極致。

直到明、清兩代的殯葬禮儀已經形成 一套隆重而繁瑣的殯葬禮儀。

整個土葬時期,實行土葬主要是為了防止死者被野獸吃掉,同時也是為了使死者的得到永恆的安息和葬地。

中國人之所熱衷土葬,一方面是人們對土地十分依賴和留 戀,此外人們還認為土地埋葬先人的形式是為死者提供了另外一個活動的空間。

新中國成立以後至今,我國開始逐漸推行「火葬」。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物質文化的生活不斷豐富,人們逐步從滿足基本生活要求提升到滿足精神需求的層面。

殯葬行業也從滿足人們基本的處置遺體的需求,逐步上升到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高度。

今天小編主要給大家介紹一下殯葬中土葬的過程步驟及含義

殯葬禮儀的誕生以來是帶著美好的祝願的,分為送終,報喪,入殮,守鋪,擱棺,居喪,弔唁,接三,出殯,落葬,居喪。

一、送終

老人生命垂危之時,子女等直系親屬守護在其身邊,聽取遺言,直到親人去世,這在習俗中 稱為"送終"。

送終是一件大事,能為老人送終是表明子女盡了最後的孝心,未能為老人送 終常常成為人們一生中的一大憾事。

有沒有子女送終,是不是所有子女都來送了終又是老人 是否有福的一個判別標準。

在老人臨危之時,家人要將其從臥房移到正庭中臨時鋪設有板床上,板床在較窮的地方就用 臨時卸下的門板做成。

因為民俗以為人若在床上死。

靈魂就會被吊在床中,無法超度。

有的 地方也把死者是否在板床上死看作是子女是否盡了孝道的標準,老人在床上咽的氣,子女往 往會受人非議。

夭折的人,家人雖不會將其移入正庭,但也會將其移至床前地上。

如果死者 之上還有長輩,死時,也不移入正庭。

在許多地方,人死之後,家人都會燒紙錢,稱為"燒倒頭紙",有的地方更明白,叫:"燒 落氣紙"。

此外,遣人鳴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歸西,二是向鄰居報喪。

人死之後,家人要圍在死者身邊慟哭,未死時,則禁止哭泣。

二、報喪

死者咽氣後,家人應儘快向親友發出報喪貼,或登門通報死訊,對遠方的親友,要告訴其開弔下葬的日期。

報喪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別人家,不能進門,有人來迎接時,無論長幼,都要叩首。

三、入殮

死者入棺前,要為之整容,如剃頭、刮臉、換擦洗身、穿壽衣等,然後再以白綢(有的地方 也用紙錢)掩面。

民俗以為,不能給死老穿皮衣皮褲,否則死者會轉世為獸;為死者穿衣時 ,不要將眼淚滴到死者身上,否則以後做夢就見不到死者。

有的地方要求為死老配木梳一把 ,鏡子一面。

在死者死後的二十四小時內,要由專人選擇好時刻,正式將屍體移入棺中,入棺時,死者一般是頭朝里腳朝外。

但在江蘇徐州及周邊地區,卻是腳朝裡頭朝外。

四、守鋪

死者的家人在老人死後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間,要晝夜輪流守護在死者鋪側,以示服孝,叫做" 守鋪"。

死者入棺之後,家人守護、睡臥在棺旁,叫"守靈",也叫"困棺材"。

五、擱棺

因為要選擇吉日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樞在家,稱為"擱棺"或"停棺"。

"擱棺 "的風俗,在古代常見,一般要擱七天,有的甚至擱棺十幾天,幾個月,現今則不常見,即 使擱棺,時間也不長。

現今很多地區擱棺和守靈都在火化後守骨灰。

六、居喪

居喪是指死者家人後輩自死者斷氣時起服喪。

男子不穿華麗的衣服,穿草鞋(現在已不常見多見穿白鞋) ;婦女則要脫去身上的裝飾品,脫下彩色衣服。

男女各依其與死者關係的遠近,穿孝服,戴 教帽。

孝子在居喪期間(一般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髮,不能同房,不能會晤親友、參加宴會 、進寺廟等。

尤其是在安葬之前,這些習俗必須嚴守,否則不吉。

在徐州地區孝子家中有服喪三年的習俗,過年不貼對聯不放鞭炮等。

七、弔唁

弔唁是喪葬禮俗中比較重要的內容,弔唁的方式因各地風俗不同而有區別。

弔唁時,與死者 關係的遠近不同,弔唁的禮數,方式也不同。

死者子女在接到訊息以後,首先要哭悼,然後問明死因,盡一切努力儘快上路奔喪。

臨到家時,要"望鄉而哭",出嫁的女兒,有的甚至一路哭來。

到家後,先要在靈前跪叩,哭悼, 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

親朋友鄰,雖不至於和孝子一樣悲痛,但也要儘量表現得比較哀痛 一些。

親友前來弔唁的時候,孝子要陪同。

比較親近的親友,一般要在靈前正式舉哀哭悼,直至有人勸慰。

如果不是較親近的親友,則可以在靈前燒化幾張紙錢即可。

親友前往弔唁時,一般都要攜帶禮品或禮金。

禮金用黃色、藍色簽封好,在正中的藍簽上寫 上"折祭×元"。

"奠敬×元"的字樣。

禮品有匾額、輓聯、挽幛、香燭、紙錢等。

弔唁細節可參照小編上篇文章《賓客祭拜的禮儀》

八、接三

接三也叫"迎三"、"送三"。

民俗認為,人死了三天,他的靈魂要正式去陰曹地府,或者 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迎接去了。

並不是每一個人死後都能進入天堂,但若在死者去世三 天靈魂離去的時候,為他請僧眾念經禮懺或者放焰口救度惡鬼,就能使死者贖罪積德,進入天堂。

相對於神來說,是迎接死者的靈魂進入天堂;相對於死者親友,是送別死者的靈魂進 入天堂。

因此,這個儀式叫"迎三",也叫"送三"。

送三時,要用紙紮一些車馬,以供死 者上路時用。

放焰口是接三中最重要的禮俗。

據說焰口就是餓鬼餓鬼,在地獄受苦受難。

民間舉行儀式, 擺放三寶,即佛、法、僧,便可以讓餓鬼得到救助,脫離苦海。

焰口有佛教《瑜伽焰口》, 比較常用。

還有道教的《缸罐焰口》。

在喪葬禮儀中,還有做道場的。

其作用與放焰口類似,這種道場常由僧人、道士一起做。

九、出殯

出殯又叫"出山",出殯要先請陰陽先生選擇吉日吉時,叫做"開殃榜"。

出殯之前,先要 辭靈。

先裝"餡食罐",把最後一次祭奠的飯食裝在瓷罐里,出殯時,由大媳婦抱著,最後 埋在棺材前頭。

然後是"掃材",即把棺材頭抬起,孝子放些銅錢在棺下,然後用新笤帚、 簸箕掃棺蓋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取"捎財起官"的意思。

出殯的程序為:先轉棺,將棺材移出門外,再抬起棺材頭,備好祭祀用口,由禮生主持禮儀 ,喪主跪拜,禮生讀完祭文後,由僧道引導孝男教婦"旋棺",在棺材周圍繞行三圈之後, 再用繩索捆好棺材,蓋上棺蓋。

抬棺即將起行,送葬隊伍也要準備好,一般是長子打幡在前,次子抱靈牌,次子以下的孝屬 們持裹著白紙的"哭喪棒",大兒媳抱"餡食罐"。

準備妥當後,即可起槓,伴隨起槓,還 有兩項禮儀:一項是把死者生前所用的枕頭拆開,把裡邊的蕎麥皮等和枕頭套一起燒掉;另 一項禮儀是"摔瓦",即把靈前祭奠燒紙所用的瓦盆摔碎。

這個盆叫"陰陽盆"俗稱"喪盆子",不過也叫"吉祥盆"。

這個儀式很重要,摔盆者一般是死者的長子或長孫,是關係非 常近的人,如果無兒無孫,而不得不由別人來摔盆,這一儀式就會使摔盆者與死者的關係變 近,甚至確立財產繼承關係。

摔盆講究一次摔碎,甚至越碎越好,因為按習俗,這盆是死者的鍋,摔得越碎越方便死者攜帶。

瓦盆一摔,槓夫起槓,正式出殯。

送葬隊伍隨行。

出殯的順序一般為: 草龍--銘旗--孝燈--吉燈--放生籠--銘旌--香亭--像亭--魂轎--紙橋- -樂隊--靈柩--遺族--僧道--金童玉女--送葬親友。

當然,各地風俗不同,出殯的隊列、形式也有差別。

富裕人家儀式隆重講究,冥器齊全,窮人家的葬禮,則可能要簡單得多,講究也會少一些。

在傳統喪禮出殯路上,還有幾項禮儀。

如揚紙錢,擺茶桌路祭等。

揚紙錢是揚撒由白紙做成的狀如銅錢的紙錢,一般由專人在孝子前面揚撒。

在起槓後,遇有 路祭,經過十字路口,河沿,橋樑祠廟,城門,以及下葬時,都要揚撒紙錢。

茶桌和路祭棚多為喪家的親朋擺設,對喪家表示哀悼和慰問。

茶桌供孝子和親友飲水,孝子 要跑下叩謝。

路祭是指在出殯隊伍所經之路設供桌或祭棚,祭奠亡靈,遇有路祭,送葬隊伍 一般要停柩進行祭奠和答謝,祭奠完畢即起棺繼續前行。

十、落葬

到達墓地後,再次整理墓坑,把隨葬的餡食罐、長明燈放在墓坑壁上龕內,掃去腳印,然後 將棺木徐徐放下,由陰陽先生用羅盤儀矯正方向,由喪主鏟土掩棺,並堆土成墳堆。

十一、居喪

在親人去世之後的一段時間裡,必須要在生活的許多方面進行節制,以表示對親人的哀悼和思念。

這就是居喪。

居喪之禮節,對於孝子要求更嚴。

在古時候,孝子要居喪三年。

為什麼 是三年呢?因為按慣例,小孩子在出生以後三年不離母親的懷抱,因此,父母死後,孝子應 服喪三年,以示回報。

三年之間還會有很多小的禮儀,禮儀繁多,要求嚴格。

在現代,人們 生活節奏加快,工作繁忙,但有人仍要居喪,只不過比古時短得多了禮節也簡化許多。

今天小編整理這些,如果有需要補充建議的地方可以留言小編。

爭取為大家整理出大家最想了解的東西。

明天的發文內容小編將在評論留言裡選取,謝謝大家的關注與支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設奠與報喪!膽小莫看!

今天作者就接著為大家講解一下喪葬習俗!喜歡的關注一下啊 設奠與報喪:設奠,就是擺設靈堂。在靈前擺一小低桌,小桌上必備三樣東西,一個是「遺食罐」,在葬前一日三餐每頓飯象徵性地往罐里少裝點,戴孝的每...

詭秘奇聞之喪葬習俗

(資料來源於網絡。) 喪葬,指辦理喪事和埋葬死者。它是舉行喪事,讓死者有歸宿,生者有悼念等相關事宜的儀式。是人類特有的感情。喪葬以祭祀、緬懷等感情為基礎,民間喪葬形式在不同地區有不同形式(土葬、...

運河沿岸的殯葬習俗

舊時德州實行土葬,禮俗相當繁雜,重於婚嫁之禮。倒頭。俗稱咽氣。病人垂危之際,為他梳頭、洗臉、穿好壽衣,抬到靈床上,靈床搭在正房堂屋的明間。壽衣一般里外單棉三至五套,有的多達十三套,女的戴鳳冠或首...

拉祜族習俗 拉祜族是怎樣安葬逝者的

人死後停屍於正屋右側的火塘旁,頭朝里腳朝外,靈前供米飯一碗、筷一雙、熟雞一隻。婦女在旁哭泣守靈,並由1個領哭者領唱輓歌,讚頌死者一生的功德。停屍1日或數日,到選定的吉日良辰出殯,並鳴槍告知親友前...

駐馬店習俗之喪葬習俗

【喪葬習俗】 老人之喪歷來為頭等大事,老年病危即通知至親好友,一旦病故立即向親友報喪。鄰里親友攜祭品前往弔唁。主家設席招待。舊時喪葬習俗甚為複雜,新中國成立後提倡喪事簡辦,送祭品改為送花圈,弔唁...

當大事——豐縣喪葬風俗全景記錄(第三章)

老人去世後,直系親屬要立即換穿孝褂子,主要參加喪禮的人均需按親疏遠近分送相應的孝服,本地俗稱「撕孝帽子」。死者的兒子、兒媳和女兒頭戴口袋式束頂孝帽,用白繩系住,帽側用線釘著一撮棉花,男左女右,...

淺談池州喪葬習俗

在池州民間對死人的禮節尤其認真。但喪葬之禮,繁瑣至極。這裡介紹的一些習俗,有不少封建迷信的影響,我們要批判地吸收其中尊敬老人、寄託哀思、教導後人等有益的內容。一、喪前準備 只要家中有老人,都要及...

農村白事跪拜的規矩你知道嗎?

百事孝為先,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注重禮節特別是儒家和道家!白事禮儀的誕生以來是帶著美好的祝願的,分為送終,報喪,入殮,守鋪,擱棺,居喪,弔唁,接三,出殯,落葬,居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