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盜墓到考古!探墓「神器」洛陽鏟是如何進化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不知是從何時開始,颳起了一陣關於「盜墓 」的風潮。

先是文學作品,再到電影電視,這股風潮不僅沒有隨時間流轉而衰退,反而愈演愈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風靡了大江南北。

其中,最為觀者熟悉的當屬南派三叔的力作《盜墓筆記系列》。

從2015年6月首播的網劇《盜墓筆記》,到2016年7月的《盜墓筆記》前傳《老九門》、 2016年8月上映的電影版《盜墓筆記》,再到最近熱播的《盜墓筆記》少年篇《沙海》。

每個都算得上是暑期檔的必看片目。

(附送《沙海》海報一張 安利一下)

拋卻其中因演員而自帶的流量,更多的是由於劇情符合觀者們的獵奇心理和冒險精神才大受推崇。

你永遠也不知道下一個轉角遇到的是愛還是大粽子~

情節方面不必多說,想必各位看官早已耳熟能詳,這裡要為大家介紹的是其中頻繁出鏡的——洛陽鏟。

四個土夫子正蹲在土丘上,所有人都不說話,直勾勾地盯著地上的洛陽鏟。

鏟子頭上帶著剛從地下帶出的舊土,離奇的是,這一抔土正不停地向外滲著鮮紅的液體,就像剛在血液里蘸過。

——《盜墓筆記·七星魯王宮》

比起之前我下的洛陽鏟子,這裡最多三四米的深度很輕鬆。

我拔了七八個洞,基本上就了解的八九不離十了,最後一鏟我儘量打得深一點,拔出來後,我發現就算是往下打到6米多深,都有可能拔出帶有瓷器碎片的土層。

——《盜墓筆記·少年篇·沙海》

一話 名緣何起?

20世紀50年代(建國初期),大批工業項目在我國中西部地區開展,工程進行之前照例須得進行考古勘探。

眾所周知這片地區遺址、古墓頗多,於是國家文物局便決定會同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洛陽舉辦全國考古鑽探訓練班。

這期間,當地人特地 向學者們介紹了一把特殊的鏟子及相應的勘探方法,專家們大受啟發,並將其命名為「洛陽鏟」,之後在全國考古界推廣。

1955年新華社發布《洛陽鏟已被廣泛採用》的消息,從此「洛陽鏟」這一名稱便在全國範圍內叫開了。

二話 始創者誰?

中國人往往有這樣的奇思妙想,將每樣東西的初創歸功於一位神秘人物並附加一個精彩的故事,如倉頡造字、蔡倫造紙、畢昇創活字印刷術等均是如此。

關於洛陽鏟也有這樣一個故事。

大概在1923年前後,洛陽馬坡村村民李鴨子(李亞子)到孟津某地趕集,留意到一家包子鋪的小夥計正在搭棚子。

只見他用一把形似馬蹄的鏟子在地上一下下打洞,每往地里戳一下,就帶起很多土,棚子很輕易地便搭成了。

這件打洞工具立刻引起了他的興趣,他馬上意識到,這東西要比平時使用的鐵杴更容易探到古墓。

於是就比照著那個工具畫了個紙樣,找到鐵匠打造出來。

就這樣,第一把洛陽剷出現了。

但傳說畢竟是傳說,況且由於時間久遠,目前也並沒有人證或物證能直接證明故事的真實性。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究竟是誰我們無需糾結,但 洛陽鏟的發明毋庸置疑是和盜墓緊密相關的。

洛陽鏟通過將鏟深入地下帶出泥土來判斷地下情況,作者調查史料發現帶有類似功能的器具早在宋代甚至更早的時候就已出現,且有明顯的傳承脈絡。

1、宋代「大錐」

《宋史.謝德權 傳》 中載:

又命提總京城四排岸,領護汁河兼督葷運。

前是,歲役浚河夫三十萬,而主者因循,提防不固,但挑沙擁岸址,或河流汛濫,即中流復填淤矣。

德權須以沙盡至土為垠,棄沙堤外,遣三班使者分地以主其役。

又為大錐以試築堤之虛實,或引錐可入者,即坐所轄官吏,多被譴免者。

這段文字中,以「大錐」試虛實,可能是憑不同土質帶來的手感,亦可能是從帶上來的土來辨別,單從文字中難以斷定,但這種以器具深入地下探測地底情況的操作與洛陽鏟十分類似。

2、明代「鐵錐」、「鐵錐筒」

說到洛陽鏟的歷史淵源,都繞不過明代人王士性 所著的《廣志繹》。

該書中記述了洛陽的古墓和被盜掘的情況。

最為重要的是提到了一種叫「鐵錐」的盜墓工具。

《廣志繹》卷三《江北四省》載:

洛陽水土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轆轤汲綆有長十丈者。

然葬雖如許,盜者尚能以鐵錐入而嗅之,有金、銀、銅、鐵之氣則發。

民國年間有學者也曾經把洛陽鏟叫「鐵錐」,雖然同名,但從此段文字記載看,王氏所說的「鐵錐」並未提及提土、看土環節,與洛陽鏟還是有所不同的。

另有明代著名的水利專家潘季訓的《河防一覽》一書,書中卷四《修守事宜》中說到築堤之後的驗堤之法:

驗堤之法,以鐵錐筒探之,或間一掘試。

從名稱看,「鐵錐筒」質地為鐵,其形為「筒」,應當與今日所見洛陽鏟相去無幾。

一般來講「錐」起下扎作用,可能偶然帶土,但也可能不帶,而「筒」,因其內部中空,遂能起套土作用。

這條記載說明洛陽鏟一類的工具,早在明代已經出現,且應用於檢驗大堤夯築質量。

3、清代民國「鐵錐筒」、「馬蹄鏟」

類似工具,清代依然沿用於檢驗河堤。

上文故事中提及的 馬蹄形鏟子 亦是一例。

那是一種專門打洞栽木樁子的工具,舊時洛陽地區廣泛使用,專門用來搭風雨棚子。

據記述「馬蹄鏟」瓦狀帶有缺口和洛陽鏟的外形類似。

綜上,基本可以判定洛陽鏟的誕生,有其模糊的歷史淵源和清晰的時代背景,它或許是某個「聰明人」的偶然發明或改進,但更是那個時代的必然產物。

所謂「發明 」,不過是對已有工具體積、尺寸、重量、刃部鋒利程度、提土的能力等幾個方面改良和用途的轉移,使之適應新的功用。

之後,新中國考古事業的大發展更為其帶來了「脫胎換骨」的新生。

三話 「改邪歸正」

洛陽北部有一名山,名邙山,為崤山支脈。

東西綿亘190餘公里,海拔250米左右,既是天然屏障,也是戰略要地。

邙山古墓群@拍攝團隊王立力老師

白居易有詩曰:「北邙冢墓高嵯峨」,更有俗諺說:「生在蘇杭,死葬北邙」。

邙山自古便是古代帝王理想中的埋骨處所,山上有數不清的歷朝古墓, 不誇張地說,洛陽當地鄉民在自家院子裡挖上幾鏟就有可能挖到古物。

古有「萬不會入寶山空回」,如今身臨寶山眾人又豈會不動心思?當地的挖墓尋寶行為一直是私下進行,直到修建隴海鐵路時(1904年10月和1913年5月)毀壞了 邙山南麓的一批古墓,並出土大量珍貴文物。

從此,在優厚利潤 的便刺激下,大規模的盜墓開始了。

以民國十年(1922年)至民國十七八年(1929-1930年)軍閥混戰時期和日偽時期最甚,盜掘活動遍及洛陽全境。

洛陽鏟掘土@拍攝團隊王立力老師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委員袁同禮前往洛陽查勘盜墓情況,他在報告中提到:

洛陽為吾國舊都,古蹟甚富……私行盜掘者,幾成一種職業,並發明一種鐵錐,專作采試地層之用。

沿城北邙山一帶,盜掘痕跡,不計其數。

……其參加工作者,共二十餘人各執鐵錐,分區探試,偶有所獲,則歡呼若狂。

上個世紀初以後的百年間,中國古墓葬最集中的洛陽邙山地區十墓九空,古物大量外流,洛陽鏟也由此惡名遠播——它是盜墓者的助手,是導致古墓被破壞、古文物外流的幫凶。

洛陽鏟的創造本身並沒有錯,是好是壞,是正是邪全看是運於誰手,運之何用。

1928 年(民國十七年),南京古物保存所所長、考古學家衛聚賢赴洛陽考察,目睹了盜墓者使用洛陽鏟的情景後,便呼籲將之運用於考古鑽探。

如果說,洛陽鏟誕生背景不夠光明的話,其後期在考古和基建方面的作用,足以讓它「逆襲」 。

用洛陽鏟進行田野勘探@拍攝團隊王立力老師

洛陽鏟不僅可以用來判定古墓的位置、範圍和深度,而且宮殿、民居建築、道路橋樑等遺址的發掘,也都需要利用洛陽鏟進行初步勘測。

一些著名的墓葬和遺址,如殷墟、偃師商城、江蘇揚州的隋唐城遺址以及內蒙古自治區的遼上京遺址都是通過洛陽鏟鑽探發現的。

洛陽鏟這項傳統而又神秘的勘探工具在新時期考古工作中繼續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四話 工藝新寵

現如今,洛陽鏟已不僅是考古界的專寵。

採用特殊工藝製造出來的洛陽鏟在建築樁基灌注、公路鐵路護坡加固、礦山學校選址、地質勘探和林業植樹等各行各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其中,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僅安陽段工地就使用了300餘把洛陽鏟。

不僅如此,近年來洛陽鏟 還逐漸走出國門。

美國、荷蘭、日本、印度尼西亞、伊拉克等國家也把洛陽鏟應用於本國的考古。

1972年9月,著名考古學家、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考古研究所名譽所長的夏鼐先生,應邀率領中國考古代表團赴阿爾巴尼亞,參加在那裡舉行的第一次伊利里亞人學術研究會議,出發前特地請洛陽的孫清娃師傅打造了一把精緻的洛陽鏟,作為禮物贈給了邀請方。

洛陽鏟在國際考古界的影響越來越大。

洛陽孫家探鏟廠房門口@拍攝團隊王立力老師

注釋:

  1. [明]王士性(1547—1598)《五嶽游草.廣志繹》,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26頁.明代嘉靖、隆慶、萬曆年間人,性喜遊歷,「少懷向子平(東漢隱士,遍游山川)之志,足跡欲遍五嶽」.
  2. [明]潘季訓(1521-1595)《河防一覽》卷四,《四庫全書》文津閣本,第1頁。

    浙江烏程(今吳興縣)人,明代後期四次出任總理河道,主持治理黃河和運河.
  3. [清]薛祚鳳《兩河清匯》卷八《築堤》條,其書中資料許多部分引用了明代材料,四庫本.
  4. 倪方六《民國盜墓史·秘術卷》 ,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年版。

  5. 嚴輝《從盜墓工具到考古利器——洛陽鏟的過去與新生》《中國文物報》2015年11月第005版,第4頁。

  6. 臧知非《戰國秦漢趙地學術特徵探微》,《邯鄲學院學報》2015年3月第25卷第1期第24頁.

END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洛陽鏟下的驚天寶藏

一把洛陽鏟,刺破陰陽界,它在文物考古和基本建設眾發揮著重要作用,為古都百姓津津樂道.進來,有關探討洛陽鏟發明人的文章時常見諸報端,引起不少人的興趣.究竟是誰發明了洛陽鏟呢?近日,文物專家經過研究...

盜墓利器大盤點: 「鬼吹燈」之說真實可信?

導讀:古墓是人生終止時最後的定格,也是儲存墓主生活時代的若干文化信息的府庫。疊疊累累的古代墓葬屢經滄桑變故,因各種原因往往多遭破壞。而最通常的破壞形式,是有意的盜掘。歷史上的盜墓相當普遍,甚至曾...

考古vs盜墓,洛陽古墓的幸與殤

唐代詩人王建當年遊覽洛陽時,用一首《北邙行》,道出了眼前的景象: 「北邙山頭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邙山環繞於洛陽市的東北部,其「背山面河」、地勢開闊、土層深厚...

盜墓方法有很多 不僅僅鬼吹燈里那幾個

在天下霸唱小說《鬼吹燈》中的意思:盜墓,在墓室東南角點1隻蠟燭,叫:命燈。墓里的蠟燭突然熄滅.意思是墓主對你拿的東西不滿,提醒你放下,這時要立刻將東西放回原出,再磕3個頭,背道而退方可保命。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