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書單︱六位史學博士生:從聖經考古到絲綢之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編者按】
「澎湃新聞·私家歷史」欄目的小編邀請六位博士生對自己2017年讀到的歷史類好書進行了一個盤點和分享,做成了一份書單,以饗讀者。
藉此祝各位讀者新年如意。
高原(復旦大學文博系)
1.理察·A·弗羅因德(Richard A. Freund)著,屈伯文、方舟譯:《跟著聖經去考古》,上海三聯書店,2017年3月
如果說對於西方考古學的各個分支,哪一個最不為國人所知,甚至根本無從談起,那可能就是「聖經考古學」了。
在很多人心中,特別是從事學術科研的人群中,科學和宗教是背道而馳的兩種世界觀,所以在中國沒有發展出任何與宗教文獻相結合的考古學分支,也幾乎沒人關心是否有必要發展這樣的分支。
但《聖經》對於西方世界的意義並不是一般歷史文獻可比的,在西方歷史中很長一段時間裡,《聖經》等同於科學。
於是,在這本書中,作者提出了疑問:「關於《聖經》與世界,我們的認識是怎樣產生的,以及我們怎樣看待我們的認識?」當我們跟隨作者一步步去探尋這個問題的答案時,也不知不覺間領略了「聖經考古學」的精彩。
所以,無論你是科學的追隨者還是上帝的追隨者都可以在這本書里發現新的世界。
2.羅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著,吳長青、張莉、彭鵬 等譯:《宗子維城——從考古材料的角度看公元前1000至前250年的中國社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6月
很多中國的學術材料到了外國學者手裡,即便其不懂中文,也能憑藉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理論體系做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這早已不稀奇。
那麼,請暢想一下一位精通漢語和古漢語以及西方考古學理論的外國學者會用中國的學術材料做出怎樣的成果?《宗子維城》就是這樣一本書。
對於很多專業人士來說,這根本不是一本新書,畢竟,它的英文原版2009年就獲得了美國考古學會頒發的最佳圖書獎。
但這本姍姍來遲的中文版絕對值得這麼久的等待。
最新的考古學資料、作者本身非凡的中文造詣和學術功力、考古學專業學者擔綱翻譯和校對工作,這三方面為這本書的質量提供了保證。
無論是誰,只要是對青銅時代那段歲月稍有興趣,都可以在這本書中獲得出乎意料的收穫。
3.鄭嘉勵:《考古的另一面》,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6月
鄭老師這本小書當屬2016年公眾考古領域的明星讀物了。
其內容、文筆已有多位知名學者推薦,我就不再狗尾續貂了。
我想講述的是,如果你不是一個考古文博領域內的讀者,你可以在這本書里看些什麼。
那些文獻、墓誌、古人筆記云云你完全不用都要讀懂,知其大概,保持閱讀的流暢性帶來的快感更為重要;那些人名、地名、官名、書名等等你也不用非要都記住,只要它對你有那麼一點點的啟發已經足矣。
最好,你能從這本書里看到一個真正的考古人是如何工作以及看待他自己的工作的。
這些文字除了能告訴你考古過程中遇到的故事,也可以讓你看到考古人是怎樣的一個群體。
雖然並不是每一個考古工作者都有鄭老師這般的文筆和才情,但是對待文博事業和考古學,卻是每個人都一樣的。
如果你能從鄭老師給的這面鏡子裡看到考古人的真面貌,你就真的看到了考古的另一面。
4.孫機:《從歷史中醒來——孫機談中國文物》,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年8月
這並不是一本新書。
2005年,台灣東大圖書出版公司曾出版過一本《孫機談文物》,書中匯集了孫先生髮表過的論文四五十篇,涉及文物門類之廣,筆觸言語之精鍊,視角之獨特皆非其他泛泛而談的文物研究著作所能相比。
但這本書大陸讀者多無緣相見,故有十一年後這部《從歷史中醒來》的出版。
這又的確是一本新書。
書中所論之問題,所用之方法,所談之觀點從未過時,常讀常新。
例如對於茶、酒、劍、燈等在中國文化中具有符號意義的文物進行的論述,既邏輯清晰又有理有據,是非常值得反覆研讀的。
對於剛剛步入文博行業的從業者、初涉文博專業的學生以及那些對文物、對考古、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應該是必讀書目之一。
葉山(賓州州立大學 歷史地理)
1.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2 Maps(《12幅地圖上的世界歷史》)
Jerry Brotton (2013)
地圖是一種信息載體,交流工具,也是一種藝術作品,地圖的製作和人類的生產生活以及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
從古代兩河流域的第一幅「世界地圖」到麥卡托的經典世界地圖,再到谷歌地球的衛星地圖,這本書從空間認知以及製圖科技發展的角度,討論了從古至今人類對這個世界的認識產生了怎樣的變化。
作者選擇了十二幅來自不同時代、不同區域的里程碑式的地圖,並把它們帶入到各自的歷史背景中進行詳細討論,給我們展現了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政治、宗教、歷史背景以及空間認知的局限性,給地圖製作帶來的不同影響。
從地圖製圖學的發展來看世界歷史,無疑是一個新穎的角度。
2.Empire of Cotton: A Global History (《棉花帝國:一部世界史》)
Sven Beckert (2014)
棉花,這種輕柔無比的作物,卻擁有推動歷史車輪的巨大力量。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棉花是怎樣將世界不同地區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怎樣引發了工業革命,怎樣促進了資本主義,又怎樣將世界各國領上了全球化的道路。
同時在這些看似偉大的事件背後,那些負責種植、加工棉花的奴隸和勞工們,又是怎樣被壓榨和剝削的。
3.Hidden Figures: The American Dream and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Black Women Mathematicians Who Helped Win the Space Race(《隱藏的人物》)
Margot Lee Shetterly (2016)
美國的太空計劃總是吸引眼球,從阿姆斯特朗到費曼,從阿波羅計劃到太空梭,太空總署留下了一個個令萬眾矚目的名字。
然而除了航天員和一線項目負責人以外,每一艘飛船的升空,其背後都匯集著成千上萬默默無聞的人的奮鬥,這其中包括了許多少數族裔和社會上的弱勢群體。
他們的故事少有人知。
這本書挖掘了二戰以後及美蘇爭霸期間,為美國太空總署工作的一群「人肉計算機」的人生故事。
她們是黑人、是女性,在平權運動之前,她們是社會地位最低下的群體。
然而憑藉著她們的數學天賦和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她們成為了太空總署的宇航項目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用鉛筆和草稿紙進行著精確計算,確保著太空人的生命安全。
從她們的故事中,我們不僅能讀到美蘇太空競賽帶給那個年代的瘋狂,也能讀到這些原本處於社會鄙視鏈底端的少數族裔,為空間探索、為科技發展、為平權運動做出的無可替代的貢獻。
4.The Witches: Salem, 1692(《女巫:薩勒姆,1692》)
Stacy Schiff (2016)
薩勒姆女巫事件是北美歷史上的一件影響深遠的血腥暴力事件。
這本書從細節入手,還原並分析了這件冤案的始末。
因為作者特別注重從史料里挖掘出的各種細節,這本書讀起來代入感比較強,同時作者也特意地區分了「歷史」和「傳說」,讓我們能對這件重大歷史事件有更準確的理解,同時也展現了人們對未知的恐懼,是如何摧毀理性和道德的。
5.Echoes of Chongqing(《重慶回聲》)
Danke Li (2009)
這是一部關於抗日戰爭時期,陪都重慶普通市民生活的紀實文學作品,一本從普通人的視角來全景式回顧抗日戰爭這段歷史的書。
作者訪問了二十位當時生活在重慶的從事不同工作的普通婦女,幫她們做了口述歷史的記錄。
這裡面有關於她們的生活和工作的故事,也有關於當時社會、政府和市場狀況的調查,還有關於重慶大轟炸的恐怖記憶。
張睿錡(英國利物浦大學考古學)
1.The White Road: A Pilgrimage of Sorts
Edmund de Waal. 2015. Chatto & Windus.
中文譯本:《白瓷之路:穿越東西方的朝聖之旅》,梁卿 譯,2017,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中國瓷器,從製造伊始就成為人們痴迷的源泉。
15世紀初,朱棣曾命人建了一座九層琉璃塔(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白瓷貼面。
17世紀,路易十四也為瓷器所著迷,在凡爾賽宮為他的情婦蒙特斯龐侯爵夫人建造了瓷器館。
500年來,西方人對瓷器的製造充滿了好奇,直到1708年,數學家切恩豪斯和鍊金術士博特格才解開了中國的制瓷奧秘。
De Waal在17歲時第一次得到了一塊瓷土,從此便沉迷於瓷器的製作,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陶瓷藝術家之一。
他的白色瓷器作品,從大容器到小罐子,有簡單的中國古代陶瓷風格,也有具有挑戰性的現代藝術風格。
他的白瓷之路是一條讓人痴迷的旅程,帶著手工匠人的虔誠和狂熱,他到中國景德鎮、德國邁森和英國普利茅斯,完成了瓷器的朝聖之旅。
可以說這是一本傳記,也可以說這是一本瓷器史書。
他並沒有給出任何關於瓷器的新認知,而是一個現代瓷人對他職業的傳統闡述,但也並不是枯燥的歷史書,是關於技巧和藝術的故事,當然也關於政治。
他用現在時態進行寫作此書,用這種方法直接生動地描述了那些見證瓷器歷史的人,不管是數學家和鍊金術士的故事,還是獨裁者下的倖存者。
但他只要白色,不僅是瓷器的白,更是揭露社會文化背後的操作,他在書中透露出對白色痴迷的危險,對追求某種純粹東西的警告,是對白的一種諷刺,一種另類的含義。
此書已經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是名副其實的世界暢銷書。
你可以把它當做陶瓷書籍、歷史讀物,也可以就只把它當做你的床頭故事。
我幾乎愛上了這本書的每一個字,推薦給所有愛思考的讀者。
2.Silk Road: A New History
Valerie Hansen. 201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中文譯本:《絲綢之路新史》,張湛 譯,2015,後浪出版公司
絲綢之路在世界史上是一種標誌,它讓人想到在塵土飛揚的沙漠中不斷前行的滿載絲綢、香料、珠寶的駱駝隊,往返在中國和羅馬之間。
而在這段新歷史中,卻是不同的。
Valerie
Hansen探索了從西安到撒馬爾罕的7個綠洲,列舉了一些非同尋常的考古發現,徹底改變了我們對這些貿易路線的理解。
中國和羅馬帝國之間幾乎沒有直接貿易,中國的主要合作夥伴是現代伊朗的人民;絲綢並不是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商品;金屬、香料、琉璃等商品和絲綢一樣重要……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傳播是思想、技術和藝術的交流。
它確是歷史書籍,是最新的絲路考古總結。
但也可以把它當做是考古故事會,去體會中亞和中國之間錯綜複雜的迷人故事。
推薦給所有讀者。
3.Silk Road: A New History of the World
Frankopan Peter. 2015. Bloomsbury Publishing.
此書和《絲綢之路新史》一樣,是這幾年關於絲路影響最大的暢銷書。
此書是對世界歷史的重新評估,絲綢之路是連接海洋和大陸的網絡,是對帝國興衰的推動力,這條路上傳播著貨物、思想、宗教、疾病。
這是一本令人上癮的可讀性很強的歷史書,講述的是一個個引人入勝的經濟、政治和社會歷史軼事。
《星期日泰晤士報》評價它的內容和它所描述的地理一樣廣泛,涵蓋了希羅多德和薩達姆·海珊、漢謨拉比和希特勒,無不展現他嚴謹的研究、深厚的學術技巧和揭露現實的能力。
它會讓你開始質疑你之前所對世界的認知。
這是一本600頁厚的書,有100頁的腳註,這本書贏在了細節。
讀史的人得到知識,獵奇的人得到故事,推薦給所有的讀者。
4.Lost at Sea: the Strange Route of the Lena Shoal Junk
Franck Goddio. 2002. London: Periplus Publishing.
1997年,Lena Shoal沉船在菲律賓巴拉望島東北被發現,隨著船體殘骸出水了大量中國、泰國和越南瓷器等,為明中期中國和東南亞的海上貿易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
此書是一部沉船發掘和研究報告,也是一部15世紀海上貿易的簡史。
全書銅版紙印刷、大量的彩色圖片和考古繪圖資料,不僅提供了全面細緻的文物信息,還提供了一種水下考古的方式方法。
雖然此書已出版15年,卻是目前為止我看過的所有沉船類書目中最賞心悅目的一本,每翻之必讚嘆。
推薦給考古學、沉船等專業研究者。
5.Sacred Landscapes in Ancient Egypt
Steven Snape. 2017. London: Bloomsbury Academic.
對於古埃及人來說,整個自然界都是神聖的,他們不僅把自然界看作是由眾神創造的,也將自然界的每個部分看作是神:太陽、天空、尼羅河等,甚至把神作為他們所處城市的締造者。
他們是技藝非凡的建築師,將對神靈的崇拜和敬畏附著在各種神聖的建築上,包括古墓和寺廟等。
Steven從事古埃及建築研究多年,成果豐富。
此書以拉美西斯二世為焦點,探索了古埃及的神聖景觀與建築之間的關係,包括自然景觀、古墓、寺廟、雕像等。
推薦此書的主要原因是,作者翻譯並引用了大量古埃及象形文字,使得古埃及人的「聲音」能夠被聽到,這是對古埃及人如何對他們信仰的神靈做出反應給出一種啟示和新的探索方式。
推薦此書給埃及學研究者、對埃及文化和神秘事務感興趣的讀者。
莊成恆(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
1.姜生:《漢帝國的遺產:漢鬼考》,科學出版社,2016年
該書是近年漢畫研究頗具突破性的一部著作,對於理解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喪葬中鬼神信仰有著重要的意義,對當前漢畫研究及藝術史研究方法也有著一定的借鑑作用。
首先,在方法上他突破了一般考古學分區、分期、分類型的研究思路,將歷史文獻、考古學材料、思想史與宗教學視野四者緊密結合,交叉運用,從而揭示出漢畫類題材背後所蘊含的同一觀念——漢鬼,也即本書主題——作為漢代的精神遺產,是以儒家忠孝與道家升仙觀念的完美結合。
其次,對於漢畫傳統題材,如「孔子見老子」、「西王母」、「庖廚」等題材,都作出了全新的解釋,並且構建出了他們背後的圖象邏輯,尤其在像馬王堆帛畫的圖像邏輯與套棺之間的關聯上,更是在回應諸家論說的基礎上,提出了新說。
第三,作者在有限的漢代文獻基礎上,通過六朝文獻,探求之間的傳承性,結合作為視覺材料的漢畫,相互印證,為我們揭示了一個早期道教的精神圖景。
2.李偉銘:《傳統與變革: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事考論》,商務印書館,2015年
該書通過近現代美術中的若干個案研究,展開對近現代美術的現代轉型與變革背景下的核心問題的討論,尤其是嶺南畫派及民國現代派藝術等重要史事的考證,揭示了在美術現代進程中美術與政治、社會、新舊文化的複雜關係。
作者考證詳實,論斷嚴謹,行文渾厚而縝密,堪稱近現代美術研究領域的典範之作。
3.黎志添編著:《道教圖像、考古與儀式:宋代道教的演變與特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年
該書為香港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宋代道教研究國際研討會」(2011年9月)論文集,收錄與會學者關於宋代道教方面論文13篇,內容涉及圖像學、物質文化、墓葬、符籙等多個領域,代表著近年宋代道教研究領域的前沿思考和研究旨趣的新動態。
杜佳峰(北京大學歷史系)
1.鹽野七生著,田建華、田建國譯:《神的代理人》,中信出版社,2017年
2.鹽野七生著,趙文莞譯:《優雅的冷酷:切薩雷·波吉亞的一生》,中信出版社,2017年
鹽野七生是當代日本創作義大利史話的女作家,她曾寫作了羅馬人的故事和十字軍的故事系列叢書,精於將枯燥的原始史料化為優雅的歷史故事。
兩本書都屬於「文藝復興的故事」叢書系列。
《神的代理人》講述了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著名的四位教皇和一位宗教改革家的故事,他們包括:環遊歐洲的人文主義學者型教皇庇護二世;精於陰謀詭計的教皇亞歷山大六世;好戰的教皇尤里烏斯二世、美第奇銀行家式教皇利奧十世,以及寧折不屈、虔誠狂熱的宗教改革者薩沃納羅拉。
通過他們,讀者能夠看到一個個秉性鮮明的宗教人物,領略文藝復興多面的教會。
《優雅的冷酷》描繪了教皇亞歷山大六世次子切薩雷·波吉亞的事跡,這是一位集弒兄淫妹、背信棄義、軍事大師、外交天才於一身的奇人。
在當時戰亂不休的義大利,波吉亞的崛起始於對別人的陰謀和征戰,也終於別人對他的陰謀和背叛。
鹽野七生在「文藝復興的故事」叢書中為讀者呈現出一副色彩斑斕的文藝復興人物畫。
3.克里斯多福·達根著,邵嘉駿、沈慧慧譯:《劍橋義大利史》,新星出版社,2017年
克里斯多福·達根(Christopher
Duggan)是英國雷丁大學教授,專攻義大利現代史,獲得義大利政府頒布的最高榮譽勳章。
此書是劍橋大學國別史的第三部,是一部簡明但不簡單的通史。
義大利雖有著悠久的歷史,但自古羅馬之後長期分裂,只是一個地理單元。
作者寫作主線是「義大利建國」問題,所以簡略地敘述了古羅馬和文藝復興的興衰歷程,詳細地敘述義大利是如何產生現代民族國家思想的?如何實現國家的統一?在現代化過程中面臨困境後,又是如何走上法西斯的邪路?以及戰後共和國的發展和新問題。
它是一把幫助讀者打開義大利史的鑰匙。
4.大衛·阿布拉菲亞著,宋偉航譯:《偉大的海:地中海世界人文史》,台灣:廣場出版,2017年
大衛·阿布拉菲亞(David
Abulafia)是劍橋大學教授,是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海洋史的專家。
此書以宏大敘事的方式講述了地中海從公元前22000年到公元2010年的歷史,也是繼年鑑學派布羅代爾《地中海與菲利普二世的地中海世界》後,最重要的研究地中海史的著作。
地中海不僅是歐洲文明的發源地,還是發生歐亞非人類錯綜複雜活動的場域,不同國家、民族和信仰的人將整個地中海變成了「商業之海」、「戰爭之海」和「信仰之海」。
這本書以長時段的歷史視野描繪了整個地中海區域發生的變遷,是一本從海洋史角度去詮釋區域文明的佳作。
王楷(復旦歷史系)
1.游博清:《經營管理與商業競爭力:1786-1816年間英國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元華文創,2017年5月
在詳細爬梳大量英文原始檔案手稿的基礎上,該著從企業運行的角度書寫東印度公司在華活動的歷史,全面討論倫敦、廣州、印度在十八至十九世紀中西貿易中的緊密關係。
材料紮實,論述充分,是一部值得鏡鑒的研究著作。
2.徐堅:《名山:作為思想史的早期中國博物館史》,科學出版社,2016年
著者將中國早期博物館的產生、運作放置在不同時期特定的政治、學術思想背景下,呈現了中國博物館、博物學在早期發展中「多元格局」。
其內容縱貫古今,且不落窠臼;讀來既頗具興味,又發人深省。
3.克里斯蒂昂·德拉克魯瓦、弗朗索瓦·多斯、派屈克·加西亞著,顧航、呂一民、高毅譯:《19-20世紀法國史學思潮》,商務印書館,2016年
該書對年鑑學派的發展歷程提綱挈領,有助於讀者從浩如煙海的研究著作中抽身出來,把握其興起發展的脈搏。
4.蘇精:《林則徐看見的世界》,斯福齋,2016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12月
著者經過嚴謹、細密地考證,還原了《澳門新聞紙》的英文原本,並將原文譯文對照排印,故該著極具史料價值;同時,根據史料呈現的大量細節,著者力圖恢復林則徐「開眼看世界」的實相,對林則徐的翻譯團隊、譯文質量等重要問題上提出頗具啟發性的結論,足見功力。
5.馬立博著,夏繼果譯:《現代世界的起源:全球的、環境的述說,15-21世紀(第三版)》,商務印書館,2017年9月
本書為全球史研究中經典的通論之作,從全球的、環境的角度重述人類社會演進過程中的重大主題,如國家建構、工業化、環境變遷等。
敘述簡明流暢,具有啟發性。
大英博物館——一幅紀錄中國歷史的畫卷
故宮博物院作為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裡面存有無數的瑰寶。那些藝術品歷經時間的磨難,時光的磨礪,大浪淘沙般地流下來。那些藝術品對於我們來說,不僅僅是一件讓人讚嘆的藝術品,他們身上賦予的更是記錄歷史的使命。
安家瑤: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方向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談學習習近平總書記「5·17」重要講話(9)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安家瑤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總書記講話中強調「哲學社...
省博首次舉辦大規模國外文物特色展
12月2日,「文明之海——從古埃及到拜占庭的地中海文明」展覽在河北博物院開幕。「阿波羅頭像」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目光。記者 趙海江攝本報訊(實習生齊瑤 記者龔正龍)12月2日,「文明之海——從古埃及...
巷說歷史:叮!難道沒有人告訴你考古只考到明朝嗎?!
說起來經常在各種媒體上看到有關「考古」的新聞,比如清朝發現了誰誰誰的墓葬,或者民國有什麼寶貝出土了,但是「考古」一詞從字面上來說,就是考察古代歷史,引用《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的說法,「考古...
一位考古學家, 跑去《魔獸世界》里「考古」了
作者:S·Mars安德魯·萊茵哈德(Andrew Reinhard)是一個考古學家。他曾拿著小鏟和小刷去全世界挖掘遺蹟,但現在他的項目並不需要鏟子和刷子了,現在他手裡的是遊戲手柄。安德魯自稱為一...
全國新書發布廳 | 「書店裡的大學公開課」走進上海書展
「書店裡的大學公開課」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自2014年起推出,旨在使學者最新的研究成果走出書齋面向大眾,在表達上儘量生動,避免學院化、專業化,在內容上又具有學術的嚴謹性、原創性。公開課至今...
文化遺產優秀圖書有哪些?
又一年的全國文化遺產優秀圖書揭曉了,這項迄今已經舉辦了十五屆的推介活動,見證了我國文化遺產事業進入新世紀以來的蓬勃發展。書是人類知識的窗戶,推介優秀圖書的目的,不僅僅局限於回顧和總結過往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