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新書發布廳 | 「書店裡的大學公開課」走進上海書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書店裡的大學公開課」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自2014年起推出,旨在使學者最新的研究成果走出書齋面向大眾,在表達上儘量生動,避免學院化、專業化,在內容上又具有學術的嚴謹性、原創性。

公開課至今已舉辦七季二十場,十位來自國內外著名大學的學者向公眾講授最新學術研究成果,近5000名讀者參加了公開課的學習。

此次公開課為歷史專題講座,共三講,分別由日本就實大學教授李開元,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文物學家孫機和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許宏等三位先生主講。

他們從各自的專業領域出發,通過三條不同的路徑——口述歷史、文物研究、考古學——帶領讀者進入中國歷史的深處:

李開元教授講述考證《史記·項羽本紀》中所記載項羽之死的真實性的過程,將帶領大家尋找事件的親歷者和口述人,破解故事的真假虛實,「從一個歷史學偵探的立場,我們追蹤項羽烏江自刎的真假虛實,究竟是文學虛構還是歷史紀實?究竟是誰殺了項羽?那些從垓下一直追蹤項羽到烏江,最終把項羽斬首分屍的人,究竟是些什麼人?這些人為什麼一直對他窮追猛打,懷著深仇大恨?《史記·項羽本紀》這篇千古名文和偉大的司馬遷究竟有什麼關係?」

孫機先生的古陶俑講座,從文物入手溯源析流講變遷,解讀其中的文化信息。

在漫長的千年歲月里,古老的喪葬文化中,陶俑是如何產生,又怎樣演變,具有怎樣的功能,陶俑與古代社會生活有著怎樣的關聯?他以秦始皇兵馬俑為例,「秦始皇的兵馬俑8000多個,跟西方雕塑比,風格不一樣。

但是它非常寫實,8000個人看上去是一個種族,但每個人都長得有些不一樣。

有的說是送葬隊伍,有的說是軍隊,說法雖然不一樣。

但是秦始皇陵出土兵馬俑絕對不是殺殉的奴隸。

二里頭考古隊隊長許宏根據他多年發掘和研究的經驗,將讀者帶到考古發掘現場,講述了四千年前最早的中國誕生的故事。

他表示,「多學科合作使考古學插上翅膀。

如果以後想學考古學,本科、碩士學什麼專業都有助於今後研究,因為考古學號稱文科中的理工科。

只懂考古,知識面太窄,需要自然科學多個學科做一系列綜合研究,最大限度攫取信息。

知識面越廣,對考古了解越深。

對歷史細節的考證和復原,是史學研究永無盡頭的任務和挑戰。

三位主講人通過他們的演講,向讀者展示三種不同而又相互關聯的歷史研究方法。

「濃縮版選修課」

主辦方表示,此次公開課的專題設置,看似分散,實際上是想呈現出歷史研究中三種不同的方法,在聽完三場講座之後,讀者不僅對各講專題有所了解,更能對歷史研究本身有一個比較清晰的理解。

「這是『書店裡的大學公開課』的特點」,三聯書店的相關負責人表示。

「我們希望改變以往講座「聽熱鬧」的情況,借鑑了近年非常流行的『MOOC(慕課)』理念,將課程概念引入講座,選取各學術領域一線學者,精心設計每一講,每季公開課,都是精心設計的『濃縮版選修課』。

將閱讀熱點、社會熱點與人文社科領域最新學術研究成果相結合,選取適當專題,通過三至四講,深入淺出地完整呈現該專題的相關知識、理念和研究方法,讓聽眾對之有較為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時把握其最新發展動態,獲取系統知識的同時更新觀念、啟發思維。

讓專家的思考離開書齋,面向廣大的讀者

在三聯書店的作者群體中,有大量的一流學者。

他們在各自的專業領域有著專精研究和豐厚成果。

可惜的是,他們的見解和想法,往往只是發表在專著和論文中,只在學術圈子中流傳。

三聯書店將學者經過加工提煉後,使之轉化為大眾都能享有的財富,讓專家的思考離開書齋和專業讀物,面向廣大的讀者。

為了轉化學術資源,三聯書店一直致力於出版供中等文化程度以上讀者閱讀的學術普及作品。

此次的三位主講人近期在三聯書店出版的新作,都帶有學術普及的特點:

李開元的《秦崩:從秦始皇到劉邦》《楚亡:從項羽到韓信》前後相繼,生動而又紮實可信地講述從秦亡到漢興的歷史,既是波瀾壯闊的歷史故事,更是新穎脫俗的歷史著作。

孫機去年出版的《中國古代物質文化》暢銷一時,今年又在三聯書店推出了《從歷史中醒來——孫機談中國古文物》,書中舉凡歷史時期的動物、飲食、武備、科技、佛教藝術,乃至雜項等中國古文物,一一復原歲月侵蝕下模糊乃至消逝了的歷史場景,幫助讀者通曉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常識。

許宏的《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大都無城——中國古都的動態解讀》,則從考古發掘的成果,向讀者講述了一個從神話到歷史的文明進程和最早中國的誕生史。

「像三聯書店一樣,不少出版社都意識到了學術普及的問題,出了很多好書。

但還遠遠不夠。

新的數字傳播環境,給圖書業者提供了圖書之外的更豐富的選擇。

我們希望通過新媒體,連接線上與線下,創造更好的條件,讓學者和讀者大眾到書店裡來,有更多面對面聆聽、交流、碰撞的機會。

」上海書城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講談社·中國的歷史

編輯推薦《講談社·中國的歷史(套裝共10卷·精裝)》是日本歷史學家的系列著作,是近年來中國歷史方面的重磅力作。叢書自上古到近代,內容含概量大,撰述者均為日本該領域的代表性學者,作品大多構思巧妙,...

孫機:每件文物都用錢來衡量,還有什麼意思

聚焦圖書:《從歷史中醒來》《華夏衣冠》《載馳載驅》活動安排1:「從歷史中醒來:怎樣認識陶俑」主題講座地點:上海書城活動安排2:孫機中國古代服飾文化講座暨《華夏衣冠》首發式地點:上海展覽中心第三活...

考古學者許宏提出中國古都「不設防」

本報訊(記者丁楊)近日,身為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二里頭工作隊隊長的考古學家許宏新作《大都無城:中國古都的動態解讀》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這也是繼許宏的《何以中國:公元前200...

發掘文化遺產中的文化價值

春節期間,賀歲片《功夫瑜伽》里的主角形象令觀眾耳目一新。而該電影選材考古工作者不是偶然的。隨著近年來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提高,「考古學者」的身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功夫瑜伽》的主角是一...

為什麼要讀日本出的《中國的歷史》?

這是一套「大家」寫給大家的書,是日本講談社建社一百周年的獻禮之作。每卷都由這個歷史時段最具代表性的日本學者撰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許宏先生說:「由於教育和研究體制的差異,日本學者在『通識』上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