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資料庫、智能博物館——高科技讓文物「活」起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原標題:高科技讓文物「活」起來

故宮「石渠寶笈」特展掀起的「故宮跑」,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在多地引發的「公眾考古熱」,長城保護首次啟動網際網路募集資金等等,這些吸引眼球的話題性事件,正是文物事業發展受到重視的體現。

隨著人民物質生活的日漸豐富,精神「進補」變得越發重要了。

逛博物館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生活「新常態」,考古和文物保護也更多地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

日前,國家文物局發布《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詳細描繪了一幅未來幾年的全國文物發展藍圖,也量化出了一些具體的「小目標」。

這些目標的實現,都離不開科技在背後的支撐。

建設國家文物大資料庫

根據《規劃》,2020年前將全面完成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公布普查數據和普查成果,實行國有可移動文物身份證制度,建立全國國有可移動文物資源庫。

據悉,文物部門將建立國家文物登錄製度,其中涉及文物認定、登錄標準,規範文物調查、申報、登記、定級、公布程序,建設國家文物登錄中心。

並研究制定不可移動文物降級撤銷和館藏文物退出機制,推進文物信息資源社會共享。

這意味著,摸清我國可移動文物「家底兒」後,還會讓它們統計收集起來形成資源庫,公眾可以從中了解文物信息。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顧玉才介紹說,為此,將加強文物術語與編碼等基礎標準的制修訂,加強文物數字資源採集、加工、存儲、傳輸、交換、服務等通用標準的制修訂,加強文物價值評估、風險管理、保護技術等技術標準和管理標準的制修訂,完善標準複審制度,完成50項以上行業技術標準的制修訂工作。

此外,文物保護、利用、管理、研究信息化整合共享工作也將全面推進,建設國家文物大資料庫,建成國家文物主管部門綜合行政管理平台,完善文物部門政務公共服務系統,實現文物信息互聯互通與數據資源共享共建。

實施20項文物保護科技示範項目

《規劃》指出,「十三五」時期,國家文物局將推動文物保護實現「兩個轉變」:由注重搶救性保護向搶救性與預防性保護並重轉變,由注重文物本體保護向文物本體與周邊環境、文化生態的整體保護轉變,確保文物安全。

顧玉才說,「十三五」期間將設立12個重點文物保護利用工程。

其中,長城保護計劃將編制實施長城保護總體規劃和省級長城保護規劃,實施一批長城搶險加固、保護修繕、設施建設和綜合展示工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將建立革命文物資源目錄和大資料庫,搶救修復瀕危、易損館藏革命文物;「考古中國」重大研究工程,則是要搞清楚早期中華文明的形成過程和整體面貌。

國家文物局科技司副司長羅靜介紹說,現在科技在文物保護和考古中占有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十三五」期間,將依託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程和可移動文物修復項目,圍繞土遺址、彩塑壁畫、石質文物、陶質彩繪文物、出水文物、竹木漆器、紡織品、紙質文物和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監測調控、館藏文物防震、遺產地風險預控等方面,實施20項以上文物保護科技示範項目。

智慧博物館走進你我生活

《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國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人群覆蓋率達到每25萬人擁有一家博物館。

據悉,目前全國博物館總數達到4692家,全國平均29萬人擁有一家博物館。

要達到上述目標,意味著還要增加750家博物館。

根據《規劃》,「十三五」期間將優化博物館建設布局,加快二里頭遺址博物館、國家自然博物館、國家設計博物館、國家人類學博物館、當代藝術博物館等專題博物館建設,推進生態博物館、社區博物館和工業遺產博物館建設,形成一批具有鮮明主題和地域特色的博物館群體。

羅靜告訴記者,「十三五」期間,還將開展智慧博物館建設工程。

運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研發智慧博物館技術支撐體系、知識組織和「五覺」虛擬體驗技術,建設智慧博物館雲數據中心、公共服務支撐平台和業務管理支撐平台,形成智慧博物館標準、安全和技術支撐體系。

建設智慧故宮、智慧敦煌、智慧秦始皇陵博物院。

顧玉才說,未來五年,身邊的博物館數量會越來越多。

未來的博物館會通過借展、聯展、巡展等多種多樣的合作形式,會使更多的文物走出庫房來到展廳和大家見面。

未來博物館的服務將更加人性化,通過網際網路、移動終端等手段,老百姓足不出戶就可以欣賞到精美的文物。

(記者 游雪晴)

(責編:張萌、張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衡水市紀念5·18國際博物館日

5·18國際博物館日是由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發起並創立的。197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為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吸引全社會公眾對博物館事業的了解、參與和關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

淄博市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豐碩

昨日下午,全省文物工作電視會議在濟南召開,淄博市在會上做首個典型發言。記者自會場獲悉,在淄博市開展的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中,46家國有文物收藏單位共登錄62218件/套文物數據,淄博市被表彰...

重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僅次於北京

今年4月,在春日暖陽下,位於南濱路的法國水師兵營舊址一改往昔的寧靜,其中庭布滿了一個個黃色土坑。經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考古發掘,專家推測中庭下面就是重慶開埠時期,法國人修建的神秘自供水系統。這一發現...

邁向文物強省 增強文化自信

近年來,陝西省在文物保護政策法規和制度建設中劃紅線、嚴執行,在大遺址保護利用中謀求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與提高當地群眾生活水平、與當地城鄉基本建設和與當地環境改善相結合的「四個結合」保護理念,在...

我國將完成首次可移動文物普查

本報訊(記者 趙婷婷)國家文物局官網日前發布了《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國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人群覆蓋率達到每25萬人擁有1家博物館,觀眾人數達到8億人次/年。「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