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無邑不城」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人類歷史上,大概沒有哪個地域、哪個族群的人,比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諸族群更喜歡築城了。

「無邑不城」,只要人扎堆的地方就得圍起來。

卷帙浩繁的古典文獻中,充斥著關於城與築城的記載;廣袤的神州大地上,也隨處可見至今仍聳立於地面之上的斑駁的古城牆。

至於湮沒於地下,為考古工作者發現而重見天日者,更是比比皆是。

可以說,城是這塊戰亂頻仍的土地上的一大「特產」。

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大都——龐大的都城,城牆高聳,壁壘森嚴。

令人記憶猶新的是半個多世紀前還在的明清北京城,至今還斷續可見的明南京城、元大都,淹埋於黃土下的北宋汴梁城,被考古學家移到紙面上的棋盤格似的隋唐首都長安城和東都洛陽城,等等。

鱗次櫛比的里坊或胡同,以及將它們圈圍起來的高大城郭,構成了中古以後帝國都城最鮮明的物化表征。

不惟公眾,學術界一般也把「無邑不城」作為中國古代都城的一個顯著特色來加以強調:「城牆是構成都城的基本政治要素,沒有『城牆』的都城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對於古代都城而言,城郭不是有無問題,都城的城郭是其標誌性建築,這是古代『禮制』所限定的。

」但細加分析,就不難發現這一特徵並非貫串中國古代都城發展的始末,而是有鮮明的階段性。

經歷了數十年的田野工作與研究,學術界取得的大體共識是,擁有南北向長距離的都城大中軸線、城郭里坊齊備的古都布局,可以上溯到北魏洛陽城和曹魏都城鄴北城。

再往前追溯,如東漢洛陽城、西漢長安城乃至更早的先秦時期的都城,就不是那麼形制規範、要素齊備了。

中國古代都城的早期階段有著怎樣的發展軌跡?城郭齊備的狀態源遠流長嗎?是單線平緩「進化」,還是有重大「變異」和波動?背後的動因又如何?何為城,何為郭?都城究竟朝哪個方向?如此種種,看似細碎,其實都是關涉中國古代都城甚至古代社會發展進程的大問題,因而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

學者間觀點的嚴重分歧、激烈的論戰,首先聚焦於漢代這一中國古代都城發展的關鍵時期。

如果我們說,在中國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二里頭國家(夏王朝後期或商王朝前期?)誕生,到漢代的兩千餘年間,居然絕大部分時間裡都城是沒有大城的,甚至可以說這一千多年是不設防的時代,您相信嗎?「大都無城」,就是我們對漢代及其以前中國古代都城形態的概括。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慶柱:「中和」基因生成中華國家認同

作者: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院長 劉慶柱 「歷史文化基因」乃借用遺傳學的學術用語「基因」而來。基因支配著生命的基本構造和性能。如同生物世界的「基因」,人類、國家、族群、氏族、家族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延續著...

考古學家眼中的早期中國:「大都無城」

人民網北京5月17日電 「無邑不城」,一般被認為是中國古都的顯著特色之一。如果有人說,在二里頭國家(夏或商王朝)誕生到漢代的兩千餘年間,絕大部分時間裡都城居然是沒有大城的,甚至可以說這一千多年是...

中國城市的不設防時代

中國「營國」規劃的最早記載見於《詩經》。《綿》有云:「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描述了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率眾在岐山腳下築城的過程,考察方位、探測風水、答謝神靈、平地修城,皆有...

訪談︱許宏:「大都無城」是基於文化自信

古代都城似乎都有城牆,尤其是現存的明清城牆,成為「中古以後帝國都城最鮮明的物化表征」,給我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然而,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許宏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他在新著旗幟鮮明地提出「大都無...

考古學者許宏提出中國古都「不設防」

本報訊(記者丁楊)近日,身為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二里頭工作隊隊長的考古學家許宏新作《大都無城:中國古都的動態解讀》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這也是繼許宏的《何以中國:公元前200...

「大都無城」——考古人要改寫的中國古都史

新華社北京2月2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屈婷)2016年5月,考古學家許宏在三聯書店出版了一本小書——《大都無城:中國古都的動態解讀》,8月旋即再版,更一不小心成了暢銷書,獲得多項權威圖書年度大獎。憑...

許宏「解讀早期中國」出新書

本報訊(記者路艷霞)繼《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之後,考古學家許宏昨天推出《大都無城》,這是其「解讀早期中國」系列的第二本。許宏是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主...

「大都無城」:千年不設防的時代

「無邑不城」,一般被認為是中國古都的一個顯著特色,不管是公眾還是學界,一般都認為「沒有『城牆』的都城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許宏繼《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