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無城」——考古人要改寫的中國古都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新華社北京2月2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屈婷)2016年5月,考古學家許宏在三聯書店出版了一本小書——《大都無城:中國古都的動態解讀》,8月旋即再版,更一不小心成了暢銷書,獲得多項權威圖書年度大獎。
憑什麼?
答案可能在書名。
「大都無城」的意思是:最早的都城是沒有(外郭城)城牆的。
這一說法挑戰了中國古代都城「無邑不城」的傳統說法,令一般讀者深感新奇。
有批評者認為,許宏的觀點缺少文史的佐證。
許宏的回應是:「考古人也應當、而且能夠以自己相對獨立的身份參與寫史。
」
(小標題)爭:逾千年不設防的城市
通說認為,從魏晉到明清時代的中國古代都城,都具有城郭兼備的總體布局,大中軸的設計理念和里坊街巷的統一規劃。
那麼,在魏晉以前,中國古代早期城市又是怎樣的呢?
許宏在書中開宗明義:由考古學觀察可知,早期階段的城市並不像傳統認為的那樣,都有防禦設施;而有防禦設施的聚落也並非都是城市。
這個觀點直指學界爭論近半個世紀的漢代長安城。
田野考古發現:最早的漢長安城是南倚龍首原,北濱渭河,用城垣圈圍起的約34.4平方公里的一個區域。
在城市形態上,爭議的焦點在於:最早用城牆圍起的「長安城」,是否就是這座帝國都城的全部?在城圈以外,是否還有廣大的「郭區」,供普通百姓生產、生活?
許宏提出了另一種觀察的視角:漢長安城的發展應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它可能是一開始延續戰國時代大立郭城的傳統。
」他說,隨著漢王朝國勢的強盛、帝都的龐大化,後來才轉變為內城加郭區的「大都無城」的狀態。
如果我們同意「漢承秦制」,那麼,從未建造外郭城的秦都咸陽,可能給予漢長安城以深刻的影響。
在此基礎上,他大膽提出:秦漢之前,中國古都的發展史應有「大都無城」更早的線索。
這也意味著,從漢追溯到夏商的近兩千年時光中,大部分的古都是「不設防」的。
這可能嗎?許宏說:「當然!我應該屬於考古學界的『資料派』,還是讓材料來說話吧。
」
(小標題)源:「月明星稀」時代的二里頭王朝
許宏認為,位於河南洛陽盆地、距今約3700年的二里頭都邑,是迄今為止可以確認的「中國最早具有明確規劃的都邑」,它的布局開中國古代都城規劃制度的先河。
這一觀點來自他主持18年之久的二里頭遺址考古工作:在逾半個世紀的發掘中,從未發現任何圈圍起整個都邑的防禦設施痕跡。
許宏注意到,這種淡化對外防禦,注重都邑內部功能分區,顯然開此後殷墟、豐鎬、周原、洛邑等商周都邑之先河。
這座大型「城市」有許多待解之謎:它究竟處於夏還是商代?二里頭既不是最早、也不是最大的中國都邑遺址,為何許宏認為它是古代王朝都城的源頭?
許宏的答案很簡單:廣域王權。
他頗具詩意地將中國古代史劃分為「滿天星斗」「月明星稀」「皓月凌空」三個階段。
「『滿天星斗』是指邦國部族林立,『皓月凌空』描繪的是秦漢以後帝國時代的一體一統,」他說,二里頭王朝正是「月明星稀」這一關鍵時期最早形成廣域王權的「核心文化」。
在他看來,在「月明星稀」的王國時期,「最早的中國出現了」。
二里頭出土的大量考古實物表明:一個社會文化高度發達、影響力前所未有地強勢輻射的王朝「呼之欲出」。
其宮城作為王室禁地的方正、封閉、有序,和郭區的既不方正也不封閉的鬆散布局形成鮮明的對比,具有強大的向心力和對後世都邑的影響力,堪稱「大都無城」的肇始。
在殷墟甲骨文之前,中國的夏、商王朝及其分界問題撲朔迷離,處於「不可驗真無法證偽的推論中」,因為並無當時的文獻資料互證。
對於二里頭都邑「源頭」的爭議,正來自於此。
許宏列舉了大量的考古材料,正是想跳出「某種程度上證經補史的怪圈」,以實證支持魏晉以前「大都無城」的觀點。
不過,夏商周三代「大都無城」,在文獻中並非無跡可循。
許宏在書中援引了學者馮時的研究成果——通過對比「邑」和「郭(墉)」的象形文,馮時指出在夏、商和西周文明中,作為王朝的中心聚落,都採用了「無城之邑」的形制。
馮時通過研究若干古文獻提出,「居中的王都由於有諸侯藩屏,實已無需再建高大城垣」「王都為無城之邑,正有使教命流布暢達的象徵意義」。
許宏認為,馮時在文獻中的發現,跟他的考古學探索殊途同歸,從另外一個角度證明了「大都無城」。
(小標題)辯:顛覆「無邑不城」的固有認知
「大都無城」又在何時終止,變成「無邑不城」的呢?書名中的「動態解讀」,就是許宏隱藏的線索:從二里頭到漢代,「大都無城」一脈相承,只在軍事緊張、王權不穩的背景下才有反覆,比如商代二里崗時期和春秋戰國時期。
漢代以後,中國古都才逐步走向「城郭兼備」的新紀元。
作為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許宏用20多年學術研究的成果,為讀者繪製了一個從二里頭都邑遺址走出的巍巍帝都演變史。
他等待著「健康的學術批評」,但至今還無人出來直接與他論辯。
2013年,許宏在日本參加學術會議,第一次提出「大都無城」的想法,隨後又在國內發表了學術論文,引起學界高度關注。
相伴而來的,還有對許宏所持「二里頭是『最早的中國』」觀點的質疑。
對此,許宏表現得很坦然:「考古學首先是揭示事物的既有存在樣態,至於對它們的解讀,則屬於見仁見智的闡釋層面。
我一直在等待學界和公眾從材料、邏輯和推導過程來討論這些問題。
」
年輕讀者評價《大都無城》及相關思考具有顛覆性,許宏認為自己寫書的目的達到了。
他希望讀者「用自己的腦子想問題」,而不是迷信權威或經典。
「我是一個頗為傳統的主流學者,也是一個田野考古工作者,」許宏說,但自從2009年他出版第一本面向公眾的考古著作《最早的中國》後,按年輕朋友的說法,他完成了從考古學的「盆盆罐罐」到大歷史研究的「一個漂亮的蟬蛻」。
2016年年底,他和陶寺遺址考古隊隊長何努在北大展開了一場「最中國」的公開討論,全程網上直播。
此舉開了考古學界的風氣之先。
「中國考古學正經歷著巨大的轉型,」許宏說,帶有民族主義色彩的考古學正在轉向面向世界的考古學。
「一個共識是,只懂中國已經搞不清中國了,必須把它放在世界文明史的框架中來看。
」
他把《大都無城》定義為考古人寫史的著作。
「你闡釋歷史的觀點靠譜不靠譜,要讓公眾來看。
真正有想法的考古人應把自己的研究升華到大歷史的層面。
」
李克強:二里頭是河南的名牌,也是中國的名牌!
中華文明起源如「滿天星斗」般遍布華夏大地。經歷幾百年逐鹿中原,東亞歷史上最早廣域王權國家在洛陽盆地崛起——二里頭,正處在中華民族由「多元」走向「一體」的節點上!
訪談︱許宏:並非有城牆的聚落才是城邑
【編者按】關於考古,許宏研究員有句頗富詩意的話:「我們永遠也不可能獲知當時的真相,但仍懷著最大限度迫近真相的執著。」雖然身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的隊長,但他並不輕易給自己主持發...
考古牛人許宏:我不在意別人怎麼看我
「你們到底是幹嘛的,神秘兮兮的。」二里頭的村民經常這麼詢問許宏的考古隊隊員,時間一長,隊員們乾脆編了順口溜自我調侃,說「遠看像逃荒的,近看像要飯的,仔細一問是社科院的,原來是文物調查勘探的」。
許宏:考古學視角下的上古中國 | 書店裡的大學公開課第六季
微信ID:sanlianshutong『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書店裡的大學公開課第六季】解讀無字地書——考古學視角下的上古中國(共三講)
探索「中國」誕生與早期發展
——從《何以中國》到《大都無城》近年,我有三部從考古學角度解讀早期中國的小書面世,分別是《最早的中國》《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和《大都無城——中國古都的動態解讀》。三本小書,大...
訪談︱許宏:「大都無城」是基於文化自信
古代都城似乎都有城牆,尤其是現存的明清城牆,成為「中古以後帝國都城最鮮明的物化表征」,給我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然而,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許宏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他在新著旗幟鮮明地提出「大都無...
中國古都形態變遷:從"大都無城"到"無邑不城"
微信ID:sanlianshutong『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大都無城」並非標新立異之說,而是對中國古代都邑遺存顯現出的某種階段性現象的總結和概括。在二里頭(夏或早商)到漢代將近兩千年的大部分...
不是「無邑不城」嗎?
在人類歷史上,大概沒有哪個地域、哪個族群的人,比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諸族群更喜歡築城了。「無邑不城」,只要人扎堆的地方就得圍起來。卷帙浩繁的古典文獻中,充斥著關於城與築城的記載;廣袤的神州大地上,...
考古學家眼中的早期中國:「大都無城」
人民網北京5月17日電 「無邑不城」,一般被認為是中國古都的顯著特色之一。如果有人說,在二里頭國家(夏或商王朝)誕生到漢代的兩千餘年間,絕大部分時間裡都城居然是沒有大城的,甚至可以說這一千多年是...
考古學者許宏提出中國古都「不設防」
本報訊(記者丁楊)近日,身為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二里頭工作隊隊長的考古學家許宏新作《大都無城:中國古都的動態解讀》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這也是繼許宏的《何以中國:公元前200...
許宏「解讀早期中國」出新書
本報訊(記者路艷霞)繼《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之後,考古學家許宏昨天推出《大都無城》,這是其「解讀早期中國」系列的第二本。許宏是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主...
「大都無城」:千年不設防的時代
「無邑不城」,一般被認為是中國古都的一個顯著特色,不管是公眾還是學界,一般都認為「沒有『城牆』的都城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許宏繼《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之...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許宏教授:中國早期的都城是沒有城牆的
「無邑不城」。城是中國人的心結,它似乎代表著一種生存狀態。在一般人印象里,內有城外有郭的布局方式就是中國古都的模式。然而咱們遼寧蓋州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許宏教授推翻了這種說法,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