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喪葬禮節習俗、非常重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今天接著給大家詳細的說一下喪葬禮節順序——哀悼人死為喪,處理屍首為葬,喪葬禮就是與一個人去世相關的人生禮儀。
中國人歷來把生死視為大事,關於喪葬,早早就有埋葬制度(習俗)和弔喪制度(習俗)。
1、停喪和請後家:老人病危時,子女及親屬儘量守在床前,能在他(她)咽氣前沐浴,(其實就是用毛巾擦一下身子,有圖省事的就是擦臉)男的理下發,女的梳下頭,洗一下腳的,最好在他(她)咽氣前以最快的速度穿好壽衣,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得記。
如果趕不及,也要儘快更衣。
不然等到人死後屍體會變硬,再換衣更難。
壽衣包括單衣、袷衣、棉衣、棉袍,其件數用單數,不用雙數,忌用獸皮、毛料及灰色布料。
舊社會,男穿宮綢袍褂,蹬黑幫白厚底靴,戴紅櫻帽;女上氅下裙,頭戴「包頭」或「鳳冠」,腳穿石青緞蛇盤兔銹鞋。
窮人多穿不起氅,但必須穿裙,有「娘們不穿裙,打不起旋風」之說。
在多數地方,老人臨終前,均要通知後代(舅家人)在場。
一是聽聽老人臨終前有啥吩咐;二是看看老人的病況以及子孫對待老人如何,以便在安排後事時好作考慮。
因為打發老人的深深淺淺,好好賴賴全由後代說了算。
如遇老人急病死亡,後代不在場,王金莊一帶第一次去叫,不說人已死去,只說老人病危讓舅家看看,只等舅家人來了,說明了情況,明白了死因,才能往門板上停放。
如老人臨終時,閨女也沒在場,也和後代一樣,必須要首先通知的,所以有閨女是小後代之說。
老人臨終時如果後代在場,當場就可將老人穿著妥當,用麻皮綁住手腳,用細線繩串一塊銀錢,放進口中,稱噙口錢。
再烙打狗餅子,按一歲一個烙好後裝進袖筒內用麻皮將袖口扎住。
傳說人死後去天國的路,並不平坦,如遇惡狗,扔給它幾個好通過,路過螞蟻山時,撒下幾個,以便脫身。
整理妥當後,摘下屋門的門扇(過去都是有門塾的門,能取下來),將老人停在門扇上(所以活人不睡門板),頭按男左女右處停放,雙手交叉胸前用繩扎,麻繩纏腳,頭枕雞鳴元寶枕,身蓋綢緞被,用一塊布蒙了臉,用凳子支了停在主房內,叫停喪。
再就是所有屋門口,包括天地、家堂,趙家神位,全用約8寸見方白紙貼上,稱封門。
大門口掛上挑頭紙,叫「紙谷多」。
男的掛左邊,女的掛在右邊,一歲一條,有幾輩人剪幾截。
主房地上鋪穀草。
做這些事時不能哭,認為死者還正在氣絕之際,哭迷了路,死者的靈魂就無所歸宿;也有人認為淚水落在死者身上,會出現走屍、殭屍等不祥事故。
一切安放停當後,全家男女老少才放悲聲,嚎啕大哭。
從這時起,死者一家稱「喪家」。
子孫及子孫媳婦們每人頭纏一塊白布,叫戴孝。
父母一方死亡,戴單孝;雙親均亡戴雙孝,稱「來回孝」。
用麻編一邊兩股一邊一股的辮子,叫麻套。
兩股一端系在腰間,一股拖在地上叫披麻。
父母一方死亡,戴單麻套;雙親均亡戴雙麻套。
每人一根纏白紙條的桔杆,叫「哭喪棒」或「燒香棍子」。
一般按長子守腳邊,長女守頭部,依次圍著死者守跪在穀草上哭,叫守欞。
舊時,死者的親子孫,叔伯侄子孫都要戴孝,但孝服級別不一樣,叫五服。
所有戴孝的稱孝子,孝子穿鞋,不掀鞋後跟!
2、主喪和忙人:主喪就是主持喪事的領導人;忙人就是趕來幫忙處理後事的所有人。
主喪可為正副兩人,也可是一人,另有七八個主要的忙人,借找東西,請後代,買菜,擔水,接待弔孝者。
孝子請主喪主持喪禮,去時麻套纏在腰裡,手提燒香棍,磕倒鞋後跟,路上見人就叩頭。
有「孝帽壓頭,低人三等」之說。
到主喪家叩頭說明情況,一般沒有說不去的。
請下主喪後,再請廚師、忙人二三人,抬材、打墓者均由主喪安排。
主喪和忙人到喪家先給死者弔喪,等相關人員到齊後,詢問老人臨終前有啥吩咐,準備花多少錢(俗稱大辦還是小辦)、排幾埋、孝子打算不妥的,主喪再根據家庭情況,經濟進項,本著窮兒不可富埋,富兒不可窮葬的原則,作下補充,經商議定好方案後,孝子交給主喪現金若干,讓他全盤考慮統籌安排請後代,給閨女家送孝報喪,買棺材,找娛樂班,招待親戚本家和鄰居吃喝,請戲班、打墓等。
民間稱這一情形是:「家有萬貫由別人執掌」。
隔里不同俗,喪事操辦情況有多種:一是大家都很主動蜂擁而至,各盡所能,各施其職。
有的村則是由忙人派,手裡拿一方塊白布或白紙,到街上任意派遣,四個木匠、二至四個石匠或泥水匠、四個打墓、八至十二個抬材者,派誰誰不准說不去;二是按街道巷口,家家都去;較小的村全村都去,再小的村兒村集合起來埋。
應該指出的是:在過去,從主喪到抬材、打墓者均為義務,不計報籌。
隨著經濟大潮的衝擊,目前有一些村子為了圖省事,實行打一個墓或打一個材多少錢讓人承包。
3、設奠與報喪:設奠,就是擺設靈堂。
在靈前擺一小低桌,小桌上必備三樣東西,一個是「遺食罐」,在葬前一日三餐每頓飯象徵性地往罐里少裝點,戴孝的每位孝子先大後小都裝,意為死者準備路上的吃食。
下葬入材時將這個罐放到棺材裡。
另一個就是長明燈,也叫引魂燈,多數是用碗或碟倒上食油,用棉花搓成稍粗的線作引子,點燃後直到出殯不許熄滅,這就需要時刻記在任燈盞或碗裡倒油,一旦被風吹熄,馬上點著。
現在用蠟燭代替,在點完一支前就點亮另一支,不能間斷熄滅。
第三就是在欞前不間斷地燒化紙錢,並把紙錢灰裝在瓦罐內,下葬時與棺木一起葬入土裡。
未出殯前,欞前一直要有人守護,叫守欞。
嚴防貓狗等活物跳在棺材上。
夏季還須防雷閃電,意恐「驚屍」、「炸屍」。
避免辦法是在屍上放置刀、秤等物。
我縣東部一帶守欞時,兒子守在腳邊,女兒守在頭邊,媳婦要跪在門外旮旯里。
在設奠時,多數喪家要請當地文化人給寫祭文(也稱補文),祭文的內容主要有出生時間,生平事跡,子女多少等。
寫好後用一張竹簾將祭文貼上,掛到靈前。
在設奠的同時報喪,分直接報喪和間接報喪。
直接報喪者一般由死者的親屬將死訊通知給居住較遠的親戚和在外的家屬。
舊時,多為徒步口頭報喪,也有用書面及電報等形式的,親屬得知後則日夜兼程趕回來,稱奔喪。
按俗信而言,報喪也有相應的規矩,不是身穿重孝就是披頭散髮,還要赤腳,無非是表示家中至親亡故,悲傷過分,無暇顧及,不修邊幅,稱丑孝。
間接報喪,就是親屬子女,尤其是已出嫁的閨女、侄女、孫侄女等。
通過弔喪,也稱嚎喪或哭街,讓遠近親戚、街坊鄰居皆知老人去世的消息。
4、蓋被子和入材,在報喪禮節中,涉縣各地大致相同,個別有異,多數地方,父母去世後,要求子女只准在家守靈,不能出門。
去報喪只能派本族親屬去擔當,包括去舅家報喪子女也不能去。
但有些村子去舅家報喪必須是兒子,而且是長子去。
到了舅家一般不進屋,跪在門外訴說老人去世的原委,以及安葬老人的初步打算,懇求舅前去幫助料理。
井店下莊一帶則是在老人裝棺(俗稱入材或「入殮」)前,主喪安排人請後代。
舅舅不到一般不能入材裝棺。
入材前,死者的閨女、兒媳、侄女都要給死者送上一條被子,稱「蓋被子」。
被子有里有表,套有棉花,跟平時的棉被差不多,但被面圖案不一樣,被子的質量也是以被面分好壞區分,最好的是百子圖。
死者所用的棺木,最好的是六塊頭的柏木,九快頭次之,楸木、桐木都可,按家庭條件和老人生前的功勞看情況對待。
關於排幾埋,也沒有統一定章,井店下莊一帶多數人家找陰陽先生決定排幾埋葬,俗稱「找日子」。
困難時期或貧困者,三天埋的較多,環境優者,排五埋的較多,排七排九的少一些。
排幾多少,一般按死者的年齡,見孫子了沒有,經濟條件優劣來決定。
舅舅來了屍體入材裝棺前,棺底撒灰,放三尺白布,放三塊對角麻紙,用皮錢(硬幣)壓好,把死者小心抬入。
腳要先入棺。
解開手腳麻皮、腰帶,除去噙口錢,蒙臉布,放入棺內,蓋被子,放生前心愛之物。
多數地方,入殮在堂屋內進行,有的地方棺材停放在院內,需用毯子遮陽或打傘,避免屍首見天。
一切停當後,蓋上棺材蓋,擺正對好,叫「合口」。
忙人們幫助釘棺釘,子女們要哭喊死者躲釘。
主喪打發後代走。
5、哭街弔喪
哭街弔喪有開喪與封喪之別。
直系子女,不分開不開喪,老人去世就緊接去哭街。
較遠的親戚或街坊單等開喪後才去。
開喪與封喪。
大致情況是,如排七日,前四天為封喪日,後三天為開喪;排五日埋前兩天為封喪,後三天為開喪,多數地方以喪家放炮為號,啥時不開封喪,不放炮。
一放炮說明喪家開喪了。
需要弔唁哭街者皆往。
朋友弔唁多數要帶弔喪禮品,舊時常見的是布料,寫上「×××千古」「×××敬輓」。
民間喪禮極重人情往來,喪家請專人負責送禮登記工作,在記進帳本的同時,用白紙貼到院子牆上列榜公布。
帳本多數要較長時間的保存。
為喪家日後還人情做依據。
現在的人除了送挽幛之外,弔唁禮物是花圈或現金。
花圈左右兩側綴掛輓聯,「深切哀悼×××千古」,「×××敬輓」。
寫上諸如:「自信生前無憾事,逝後方可面朝天。
」「生前一世自強不息功勞卓著,逝後千古美名傳頌有口皆碑」等。
送花圈時掛在上邊的輓聯下頭不是齊頭,要求剪成燕尾形。
多數親朋除了在開喪後弔唁之外,一般都要參加隨後的出殯。
6、撒花送孝和開喪上供
棺材釘好就算入殮完畢,主喪就可以把整匝的白布拉開,分給孝子孝女們。
孝子們纏在頭上的白布,這時就要用針線綴上一塊摺疊成方巾的白布搭頭,叫「定孝」。
拖在地上的麻套也可以纏在腰間了。
請人油棺,就是給棺材上漆裝飾,用三色紙做引魂幡,俗稱欞栓子。
另外還做許多小紙花,主喪讓人把小花分發給所有應該參加葬禮的親戚們,叫「撒花」。
送給閨女、侄女的不光是紙花,還有白布孝衣和麻套,叫「送孝」。
撒花、送孝時通知排幾埋葬,什麼時間開喪,開幾天喪等。
「開喪」就是「開悼」,本村本家隨時可以弔唁,但親戚必須在開喪之時才可弔唁。
得到開喪的具體信息後,閨女、兒媳、侄女、奶閨女,乾兒媳,干閨女等都要用八斤十斤或十幾斤白面蒸好的一對大饅頭,面越白饅頭越大越好,饅頭上還要飾有頭白面做的盤花、龍、鳳、蛇、鳥等面雕,稱童男童女、金銀二斗、金銀二山、搖錢樹、聚寶盆、引路菩薩、打道鬼等。
做得越肥范,越精巧越好。
到了開喪之日,由本家小叔子或侄子用筐子裝了,大擔落子擔上送到喪家死者欞前供奉。
主喪管事不僅僅要記喪帳,還往往要在饅頭上面寫上送家的名字。
這在過去往往亮得是孝心,同時也彰顯了兒女的品格和家底實力。
7、打墓:之前要選瑩地,比選房基地還重視,要找陰陽風水先生,一般看來龍去脈,選枕山蹬河的墳地,祖輩埋葬,輕易不遷,可謂百年大計。
墓一般分天頂葬墓和穿堂墓兩種,天頂葬就是直接以正穴為中心,挖七尺見方的深坑,用石或磚砌四壁,民間傳說忌砌底,棺材必須擺在土上才能接地氣,占脈氣,才能主貴。
天頂葬一般是夫妻分棺合葬墓,稱雙棺堂。
下葬後蓋石板頂,現在多用水泥板蓋上然後填土。
穿堂墓是在正穴前挖長七尺寬四尺深七尺半的入口,再往正穴方向平挖七、八尺,把棺材塞進去封口,再填土的一種葬法。
過去打墓是由主喪安排兩三個人從死者死後的第二天開始,就到早選好的瑩地上燒香、上供、放鞭炮,破土打墓,只到埋葬前打好就行,提前打好,也得每天跑一趟,叫不能空墓。
現在本家多人打或花錢僱人打。
有的地方,在出殯頭一天,有掃墓或暖窯的習俗。
就是有女兒帶著笤帚、香燭、紙錢、面和煎餅熬子,將墓室打掃乾淨,並在墓室中用木炭攤煎餅。
稱為「暖墓」。
出殯前一天的晚上,吹歌班在樂棚撐燈吹到很晚。
也有演電影的,還有唱戲的,子女媳婦守欞到天亮。
8、出殯:出殯是葬禮中的高潮。
一般在午後開始,棺木抬出院。
有的地方,大頭在前,有的地方,大頭在後,各地都不一樣。
出殯時要遊街,儀仗順序大致為:走在最前邊的三至四人是放炮的,緊接著就是抬著供奉死者遺像靈位的;再接著是舉花圈幢子的隊伍,中間是吹打樂隊(十樣景);後邊是孝子拉欞,執欞栓子。
孝子拉靈,就是孝子左肩膀上拉一根連接棺材的繩子拴一個白布套。
拉靈的第順序為長子。
拉欞執幡者,就是民間法定第一傳承人。
其他孝子一手執燒香棍,一手執靈布;按五服制度將親屬疏密遠近,男女長次規範得完完整整,王金莊的規制是:披全孝的是親子女;凡孝帽上綴紅布條者是孫輩;孝帽上紅布條上邊又綴藍布條者是曾孫;再加一條黑布條者是玄孫;只穿白褲不披孝衫者是侄子。
相對靈前孝子,靈後孝女也持同樣裝扮。
各地不同,河南店等地方女婿戴孝帽,井店下莊等地女婿不戴孝。
拉靈隊後是靈棺,靈棺多由八至十二人扛抬(大半地方現在用排子車推),有的地方棺材的大頭朝前(死者的頭朝前)走在隊伍中,有的地方是小頭朝前(腳朝前);靈棺之後是女孝子;最後是送殯的鄰里鄉親。
9、摔碗:在涉縣不少地方摔鍋的也稱摔老盆,摔小鍋的、扳碗等。
摔砂鍋是繼承家業的象徵。
正常家庭而言由長子承擔,長子空位,長孫、繼子等代替。
過去出現過無後老人去世後,侄子們出殯時,搶著摔了砂鍋形成財產糾紛的事。
去世後無人摔,只好將砂鍋放在材蓋上,待抬起材時,通過晃動、跌到地下,自動摔破。
雖然這些現象是個例,則說明這一禮俗在民間的所具備的重要性和敏感性。
有的出殯隊伍中設專人在抬棺經過的沿途插小旗撒米飯的。
叫「插路旗」。
據說,陰間有七個閻王,逢幾死就歸幾閻王管,五閻五和七閻王性情暴燥,所以要插旗買路打點,使去世親人在陰間少受點罪。
一般送葬的隊伍從喪家出門,走走停停,棺材不能落地。
經村落的十字路口、廣場等公共場所,都要吹打一番,有戲班的盡情地表演一番。
叫停欞路祭。
有的人家還要在這個場合里念悼詞。
一般棺材放在凳子上,孝子賢孫們安次序面朝棺材跪坐成一溜。
主喪估算到下葬時間了,讓抬棺往墳上走。
10、謝欞和下葬,就是抬著棺材的隊伍,走出村子再沒人家時,主喪喊孝子給抬材爺們磕頭後,就可以插香燒紙謝欞。
謝欞就是宣告喪禮結束。
這時,棺材大頭上裝飾的檔頭要打下,供奉遺像的供桌打拆卸開,花圈障子可以集中在一起,停下時用來支棺材的凳子不再使用,要往回拿。
除了戴孝的和抬材的家人和至親,一般送葬的人員也就此返回。
接下來的路程,抬材的隊伍開始急行軍,換人時也不停步,孝子們不時給抬材的磕頭鼓勵,一鼓作氣,直奔墳地。
回家的人,在喪家門口,必烤一下喪家清出來鋪地守靈的穀草火,然後用手翻轉盆里放在清水中的刀。
抬到墳地的棺材才可以落地,由死者的長女或長子拿把條帚掃墓底,必須倒退著掃,邊掃邊退,不能留下腳印。
背著身扔出條帚,才能上來。
這時,大家才能把大繩套在棺材上,把棺材放進坑穿進洞穴,祀典時的相生和長明燈放在棺材上,長子下墓坑查看棺位情況,眾家人往墓坑內扔富貴錢或富貴饃。
長子收集起來,再扔回地面上,眾人搶拾。
具說可以免災。
然後,封上墓穴口,長子上來填第一杴土,稱填富貴土。
背對著棺材填,一般填三杴後換次子,依次都是背著填三杴,然後,大家才一起動手填。
填土時還要把一根槓子豎在正穴口上,邊填邊由長子往外拔,堆成墓堆後拔出,稱「拔富貴」。
槓眼留作墓口,三塊石頭壘在墓口處,壘作門的樣子,叫墓門石。
欞栓子和所有孝子的燒香棍都插在墓堆上。
這才完成了下葬的全部程序。
回家孝子必走來路,進門也必須烤火翻刀。
葬後,當天夜裡子時,兒女要到離家較近的路口,燒紙。
謂之「燒不明紙」。
燒完不扭頭,一路不能給別人搭話。
11、圓墓和燒七 一般都是葬後第三日上墳圓墓燒紙,叫「復三」。
所有孝子全數參加,披麻戴孝上香上供,叩頭。
隨後,逢七天一燒,一般只燒一七,叫燒頭七;三七叫散七;七七叫盡七較為重要。
再後一百天、周年、三周年,均要燒紙。
頭三年清明十月一上墳提前一天,叫「上新墳」。
另外,有的地方,父母健在,晚輩先亡者,埋葬不入祖墳,寄埋在別處,等長輩去世後再遷入祖墳。
青少年客死在外者不在家停喪,在村外邊找一個寬闊地停放。
現在政府推行火葬,但除了入材前增加火葬一節外,多數村火化完二次裝棺,出殯下葬形式依舊。
喜歡的給作者個關注吧!太不容易了!
拉祜族習俗 拉祜族是怎樣安葬逝者的
人死後停屍於正屋右側的火塘旁,頭朝里腳朝外,靈前供米飯一碗、筷一雙、熟雞一隻。婦女在旁哭泣守靈,並由1個領哭者領唱輓歌,讚頌死者一生的功德。停屍1日或數日,到選定的吉日良辰出殯,並鳴槍告知親友前...
直擊農村傳統民間葬禮,講述跪棚、路祭、潑湯、破孝多種民間俗語
導讀:喪葬的禮俗在我們生活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俗話說「十里不同俗」,地域不同,生活方式不同,造就了農村的喪葬形式各異。今天我們就聊一聊農村喪葬禮俗的那些事!
民間珍寶:這六大民俗禁忌,一般人記住受用一生!
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人人都會有這一天,遲早而已。古往今來,無論是帝王將相,英雄豪傑,還是平頭百姓,凡夫俗子都無法避免。接下來講下關於死亡相關的民間習俗禁忌!(橙子採集於舊書,稍加自己的...
當大事——豐縣喪葬風俗全景記錄(第三章)
老人去世後,直系親屬要立即換穿孝褂子,主要參加喪禮的人均需按親疏遠近分送相應的孝服,本地俗稱「撕孝帽子」。死者的兒子、兒媳和女兒頭戴口袋式束頂孝帽,用白繩系住,帽側用線釘著一撮棉花,男左女右,...
農村喪葬禮俗之「方言」,這些俗語你可能從未聽說過!
農村的喪葬禮俗受當地人文環境的影響,最能展現當地原汁原味的鄉土氣息!不管是在物資匱乏的年代,還是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喪葬禮俗也大致未改。曾經有人說「現在若想找到傳統文化的影子,估計只能在婚...
河南喪葬都有什麼講究?
眼下便是清明,是一個祭祀的大日子,人們多去掃墓,或者回鄉去祖墳燒紙,告慰祖先。對於孩子們來說,這個時節也是踏青郊遊的日子,三五成群,沐浴春風。自從周代開始,便有在清明這一天祭祀祖先的傳統,這一傳...
重慶農村傳統喪葬習俗
我國的葬俗文化從發展至今,經過不斷的歷史演變和變革逐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和完備的習俗禮儀。除了部分少數民族的喪俗千奇百怪以外,我國的傳統葬俗基本大同小異。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重慶農村地區那些...
「上黨民俗」上黨人對待生死:從始到終周到圓滿
華夏號稱禮儀之邦,一部周《禮》禁錮了中國5000年。大到國事,小到生死,舉凡種種,都有說法。一生一死,是人皆同。上黨人對待生死,從始到終周到、圓滿。 有生就有死,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死是令人...
設奠與報喪!膽小莫看!
今天作者就接著為大家講解一下喪葬習俗!喜歡的關注一下啊 設奠與報喪:設奠,就是擺設靈堂。在靈前擺一小低桌,小桌上必備三樣東西,一個是「遺食罐」,在葬前一日三餐每頓飯象徵性地往罐里少裝點,戴孝的每...
農村白事跪拜的規矩你知道嗎?
百事孝為先,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注重禮節特別是儒家和道家!白事禮儀的誕生以來是帶著美好的祝願的,分為送終,報喪,入殮,守鋪,擱棺,居喪,弔唁,接三,出殯,落葬,居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