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遊進行時|跟小編一起去看看吐魯番的文物修復工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原標題:徐東良:吐魯番文物修復工匠

1992年,23歲的徐東良背著畫箱來到吐魯番,打算畫幾年壁畫就回去,然而他在這兒一呆就是二十多年。

惡劣的自然環境,他淡然一笑不為所動。

一波三折的人生經歷,他忍辱負重從未動搖過自己的信念,只因吐魯番這片神奇的土地深深地吸引著他。

吐魯番是古代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明珠,蘊含著東西方多種文化,又具有獨特的地域特色,獨特的自然環境使大量遺址及文物保存下來,他心甘情願用青春、汗水和對文物事業的執著,去守護這片熱土。

在吐魯番的文保修復中,徐東良不能只專一種。

這裡大量的古代石倌壁畫、出土文書、紡織品等珍貴文物,歷經歲月的洗禮,存在糟朽、殘缺、酥鹼、蟲蛀等多種病害,亟待修復解決。

而修復人手的短缺,迫使他成為一個雜家,樣樣都拿得起。

他平和地說:「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工匠,讓文物長久地保存,是我的責任。

(一)

1992年,徐東良來到吐魯番,首先被吐魯番高昌石窟深深吸引。

高昌石窟包括柏孜克里克石窟、吐峪溝石窟等,曾為高昌王國王家寺院,其內容豐富,色彩斑斕,兼東西方文化藝術特色,又融合了本民族宗教及審美觀念,具有多元性、地域性和獨特性,是我國佛教藝術重要組成部分。

14世紀末,在激烈的宗教衝突中,這些石窟被廢棄。

20世紀初,德國、英國、日本等國探險家意外發現這些石窟,又對這裡精美的壁畫進行大肆的切割、掠奪,高昌石窟再次遭到嚴重的破壞。

歷經歲月的洗禮,這些絢爛多彩的人類文化瑰寶已滿目滄桑、瀕臨消亡。

為挽救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徐東良用二十年的時間,臨摹複製壁畫500多平方。

在長期的複製過程中,他發現有的壁畫中採用了當地很多材料作為顏料:如鐵紅色、土綠色,來自於吐魯番火焰山上的礦土,把這種原材料用水泡之後,用研缽來磨,磨細之後,再加入一些膠汁,就成了很好的材料,用來畫壁畫,不變色、不褪色。

徐東良為了掌握更多本地的顏料製作技藝,他深入農村,走訪當地傳統的手工藝人、老人,與他們交流,學習當地傳統染料的製作技術。

他到維吾爾族的巴扎市場,尋找傳統土製染料,進行分析研究。

他結合壁畫礦物顏料和吐魯番本地傳統染料的製作技藝,經過不斷地試驗和實踐,終於成功提取了所需顏料,並成功運用到吐魯番壁畫的複製臨摹中。

目前,他已對吐魯番柏孜克里克石窟、吐峪溝石窟、交河雅爾湖石窟、拜西哈爾石窟等遺址的壁畫進行了搶救性臨摹複製,完成等比例線圖約500平方米,多幅壁畫臨摹作品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德國、日本等國機構及友人收藏。

他撰寫了《高昌回鶻佛教藝術》、《吐峪溝石窟線描圖集》等文章,分別在《考古》、《石窟寺研究》等刊物上發表。

(二)

吐魯番從古代墓葬、石窟和城址等地出土的文書數量眾多,並且隨著考古工作的推進,還不斷有新的發現。

這些文書大都為晉唐時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有的被糊成紙鞋、紙腰帶穿在墓主人身上;有的和泥土長期粘連在一起,難以分離;更多的存在糟朽、破損等病害,面臨著即將消失的可能。

徐東良多年畫畫、裱畫的技術,為他在文書修複方面積澱了深厚的功底和豐富的經驗。

他做事沉穩,心態平和,用別人無法想像的耐心和定力,精心地呵護這些脆弱的珍寶。

他用保鮮袋包裹紙鞋,放在蒸鍋里軟化脆弱的紙質,再一層一層的、小心地揭取粘在一起的文書;他用小毛刷輕輕地刷去陳年的泥土……,再用傳統的裝裱、這種可逆修複方式,把一件件文書保存下來,有效地挽救了這些珍貴文物。

現在這些文書都陳列在吐魯番博物館,向廣大觀眾展示了古代的經濟、政治、文化、宗教等內容,有漢、回鶻、粟特等多種文字,讓廣大觀眾了解吐魯番、乃至新疆歷史,對於證實新疆自古以來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重要意義,更是研究絲綢之路的重要史料,對訂正歷史、填補歷史空白具有重要的價值。

(三)

吐魯番出土的紡織品頗具代表性,如條紋格毛布、共命鳥紋刺繡、伏羲女媧絹畫和連珠紋對天馬、孔雀、對獅紋錦等,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典型文化遺存。

這些紡織品深深吸引著他,他說藝術是相通的,壁畫與紡織品藝術是相關聯的。

從2008年開始,他跟著毛紡織專家學習織布,胖胖的他在織機前一坐就是一天。

他被派到中國絲綢博物館學習絲織品修復,穿針引線在這個大男人手裡也是有模有樣。

在修復洋海古墓群出土的紡織品過程中,他發現了古代3000年前緙毛技術,這是一種早已失傳的古老技藝。

為了復原這古老的技藝,他自己製作紡織機,到農村請教老太太學習捻線,經過數月的編織、反覆研究、實踐,終於成功複製了緙毛毛毯。

這種工藝立刻得到德國考古研究所專家的認可,主動與研究院簽定《絲路霓裳——古代洋海服飾復原》合作意向書,複製洋海出土紡織品。

為了及時修復吐魯番出土的紡織品,徐東良主動與中國絲綢博物館等單位合作,製作了《新疆吐魯番阿斯塔納古墓群出土紡織品保護修複方案》等文本,爭取到國家文物局文物修復專項資金。

為了把修復資金更好地用在文物上,徐東良捨棄任何形式勞務報酬。

他承擔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攻克了數個文物修復的技術難關。

他手把手帶徒,培養出一些年輕專業修復人員,帶領科室人員承擔了全部的修復工作。

徐東良用節餘的項目資金,為吐魯番學研究院購置了價值500多萬元的文物修復設備,為吐魯番文物修復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工作中,徐東良非常注重與國內外同行的學術交流與合作,與德國考古研究院歐亞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西北大學、吉林大學等單位開展文物修復與保護等多領域的合作,為推動吐魯番學研究與發展作出了貢獻。

多年來,徐東良以對中國傳統技藝的熱愛,執著地守護、弘揚與傳承。

他說:「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工匠,我所做的這點工作,實在是不值一提。

我想,我能做的僅僅是,給後人留下更多的中國傳統技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讓文物重新煥發光彩

吐魯番台記者:張浩川吐魯番學技術研究院技術保護研究所所長徐東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執著於吐魯番壁畫的修復和臨摹,讓壁畫在他的筆下重現了昔日的芳華。

新疆現二千餘件出土文書

內容摘要:吐峪溝石窟是新疆東部最早開鑿的佛教石窟遺址群。今年,專家對其進行考古發掘,目前已經清洗出了2000多件文書殘片。作者簡介:

涼爽夏裝流行於古代吐魯番

日前,吐魯番學研究院技術保護所修復出唐代的絹質夏裝,這也是由國家投資63萬元的阿斯塔納古墓群出土紡織品保護項目啟動以來完成的首次夏裝修復。當天,記者來到吐魯番學研究院看到修復完整的絹褲、麻鞋以及...

古火洲,從遠古傳來啟示

在吐魯番博物館的入口處,以燈帶標識的絲綢之路,像三條迷人的曲線穿過新疆廣袤的土地。在古時,這裡被稱作「西域」。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是高昌地區的佛教中心。西域是古代中國的主要出行之路,因為那裡可以通向...

眾首次參與新疆吐魯番考古發掘

志願者:原以為充滿神秘和刺激工作一上午後累得腰酸背痛亞心網訊(記者趙梅)「原來考古發掘工作那麼辛苦、枯燥」,9月7日,吐魯番市七泉湖鎮木爾吐克薩依戍堡考古發掘現場,志願者楊曉婷在歷經了兩三個小時...

讓文物說話 · 讓歷史發聲

讓文物滋養心靈讓歷史照亮現實行進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本期帶您走近吐魯番博物館了解《箜篌》箜篌箜篌也稱為豎琴,一種古代的彈撥樂器,是吐魯番先民在舉行重...

在中國,有一處被遺忘的四大文明交匯地

歡迎大家閱讀「景德鎮南河公安」頭條號。如果您喜歡本文章,還可點擊右上角關注我的頭條號,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薦。今天,在許多國家的博物館中,人們都能看到來自中國同一個地方的文物,例如,日本東京國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