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考古,見證中國絲綢文化博大精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發掘搶救過程中,最讓王亞蓉心痛的是:離開了古墓穩定的小環境,絲織品剛出土的瞬間最容易「見光死」,瞬間化為烏有。

所以,研究保護必須同期開展。

「江陵馬山楚墓在棺罩上擺放著一根竹枝,剛出土的時候是碧綠色,不一會兒就漸變得枯黃,像一片樹葉瞬間跨越了夏秋兩季,稍微一動就會粉碎。

因此,在發掘現場,哪怕只發掘到一塊指甲蓋大小的殘片,也能知道它的品種,研究工作也要同期開展:是什麼材料,用了什麼工藝,在原件中處於什麼位置,有什麼功能?在現場做出基本判斷之後,還必須立即根據現場狀況研究提取方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漢代帛書欣賞,養眼

帛書,又名繒書,是中國古代寫在絹帛上的文書(將文字、圖象及其他特定的符號寫繪於絲織品上),以白色絲帛為書寫材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在中國春秋戰國至漢代有大量的帛書,出土的帛書較著名的有楚...

臥鹿現身為稀世珍寶

光明網01-15 12:11顯示圖片由於望山橋一號墓規模較大、埋藏較深,且盜擾情況嚴重,連日來,考古人員都在對各室進行文物清理。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昨日考古人員重新調整了工作思路,決定將部分槨室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