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從古墓發掘修復大量刺繡文物,建立全球絕無僅有的考古科研基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萬卷出版公司的國家重點圖書出版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國刺繡》一書近日正式出版面世。


刺繡是中國古老的手工技藝之一,有考古實證的刺繡文物距今已有3000餘年,這項手工技藝從實用性轉向裝飾性,甚至達到了一定的藝術高度,這與中國傳統審美和藝術追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王亞蓉

該書的作者王亞蓉先生是我國著名的紡織考古學家,研究中國古代紡織歷史以及紡織工藝史四十餘年,獲評2016年中華文化人物,譽為「大國工匠」。

近十年來,王亞蓉先生為全國各地的文物保護機構培養了大量實踐型人才,並為我國建立了首個紡織考古科研基地,也是目前世界範圍內絕無僅有的研究項目。

40餘年前,在沈從文先生的倡導下,我國首次建立了以紡織考古實踐為研究方向的課題,以沈從文、王㐨、王亞蓉三人為初始團隊,並出版了《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這本對後世影響極深的書只是沈從文先生規劃的系列出版物之一。

令人遺憾的是,沈從文先生不久便去世了。

戰國龍鳳虎紋襌衣紋樣虎紋局部,湖北江陵馬山楚墓出土

儘管王㐨、王亞蓉兩位先生按照沈先生的設想繼續開展工作,但是隨著王㐨先生的忽然離世,間接導致全部資料被封存,無奈之下,王亞蓉先生只得獨自一人重新整理、研究。

資料的缺失是《中國刺繡》一書自組稿開始便遇到的巨大難題。

從圖書出版的角度來說,由於基礎資料的匱乏,同時作者的全部精力投入在急待發掘和修復的國寶級紡織文物上,無暇分身,在缺少作者配合的情況下,成書的可能性低於10%;從文物保護和歷史研究的角度來說,這些缺失的資料不但包含了中國古代先民的審美表現,而且能夠真實反映出作為「絲綢大國」的中國在紡織技藝方面的發展脈絡,更重要的是,有關刺繡乃至紡織考古的課題需要接續研究。

1995年,王亞蓉在新疆尼雅遺址東漢合葬墓的清理現場

在看到王亞蓉先生面對紡織考古在實踐中遇冷時的孤寂,卻仍堅守這方「陣地」慢慢建立科研基地,為培養後繼人才而努力時,我們沒有理由選擇放棄,而是以貼身隨行的形式去了解作者的工作狀態,以及她對刺繡文物發掘、修復、研究中的思路,並通過採訪協助整理資料的方式進行組稿,這是對出版社編輯人員專業和耐心的極大考驗。

在組稿的八年間,作者完整修復和複製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出土的紡織品文物,這些文物為被譽為「絲綢大國」的中國保存下了極具文化藝術價值及歷史研究價值的國寶,同時也成為了《中國刺繡》成書的第一手資料。

根據法門寺出土的紫紅羅地蹙金繡半臂,複製出失傳已久的多經互絞花羅

《中國刺繡》中提到的每一個考古現場,都曾有王亞蓉先生的身影,書中所收錄的每一件刺繡文物,都是由王亞蓉先生親自過目的,甚至絕大部分是由她親手發掘、親自修復、主持複製,或是由她定名、掌眼鑑定年代和工藝的。

這些年來,大量的刺繡文物經王亞蓉先生之手得到修復和複製,其間又有新的文物出土,形成了震驚中國乃至世界的紡織考古研究,不斷增補的內容撐起《中國刺繡》出版項目的高度,也更擔當得起國家重點選題的榮譽。

漢 刺繡荒帷細部,山東日照海曲漢墓出土

當人們還分不清錦與繡的真實樣貌,還不清楚綾、羅、綢、緞都是何物時,王亞蓉先生已經將它們按照標準文物進行手工復原,以實物示人。

這份實踐的經歷,是任何一位史學家無法代替的。

王亞蓉先生希望能更全面地向讀者展示中國刺繡的精湛,將她經手的刺繡文物研究成果全部收入書中,即使身纏頑疾,仍舊毅然前行。

江西靖安東周墓葬現場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王亞蓉先生接觸到紡織考古,隨著考古發現越來越多,亟待修復的文物也越來越多,而這些紡織品是文物中最「嬌嫩」的。

刺繡文物也同樣,要經過細緻地研究了解其材質、製作工藝和技術、損壞程度等,方能定名和修復。

正因為王亞蓉親自主持和參與了這些工作,所以這本《中國刺繡》中,我們有幸見到了三件國寶級刺繡文物——湖北江陵馬山一號楚墓出土的納錦繡田獵紋飾帶、北京石景山老山漢墓出土的鎖繡荒帷、明定陵出土的孝靖皇后灑線繡地盤金彩繡百子衣的研究和修復過程。

王亞蓉(左一)正在揭取唐代法門寺地宮寶函外裹的絲帶

近年,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出重要指示並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華。

」出版單位應秉承以推廣傳統文化為實踐,力爭為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增添更多具有高度學術價值、研究價值、傳承價值的優秀出版物,如同《中國刺繡》項目的出版,便是最好的詮釋。

這是文物的原狀

這是修復後呈現出的一副文官像

修復前的絲織品是這樣的

經過修復後是這樣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考古學:走向公眾 走出國門

2016年是中國考古學穩步發展的一年,考古發現層出不窮,重大發現錦上添花,科研成就碩果纍纍。在紮實的學科基礎上,中國考古服務於大眾,邁步走向世界。全國各地考古發掘近千項,不同時期的田野考古發現紛...

圖書誤解「磁山文化」的辨證

作者:申禮成 張海江20世紀70年代在武安發現的磁山文化遺址,揭示了一萬多年前人類文明發展過程的吉光片羽,代表了新石器時代早期中段以後的文化面貌,它下接「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填補了我國新石...

中國紡織文物「實證」鏈條亟待形成

本報見習記者 陳佩珍日前,由中國文物學會紡織文物專業委員會主辦、成都博物院承辦的「中國文物學會紡織文物專業委員會第二屆學術研討會」在成都召開。來自全國40餘家文博、考古、教學機構的近百位紡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