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物談「永生」 古俗民風話口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國民俗文化歷史悠久,傳統的禮俗繁多,如占卜、祭祀、婚喪嫁娶等等。

尤其喪葬習俗蘊涵特定的文化指向,歷來為我國古代社會各個階層所重視。

其中在死者口中放置東西,後世稱之為「口唅」的習俗,源遠流長,成為中華喪葬文化中重要的一環。

漢代玉唅蟬

口唅,又稱口塞,一般是指在死者口中置放的玉石。

《周禮·秦官宗伯·典瑞》:「大喪共飯玉,唅玉。

」《說文解字》:「唅,送死者口中玉也。

」玉在古人的心目中有著很神秘的色彩,玉為天地之精華,是祥瑞之物,能驅凶辟邪,能保佑死者亡靈,屍骨不朽。

這種禮俗可追溯到新石器中晚期,距今已有五六千年的歷史。

口唅的習俗一直流傳到近代,在這漫長的時期里,只是唅殮的器物不同而已。

據古籍記載,曾有過飯唅葬俗,飯唅是用粟、米之類置於死者口中,由於粟、米之類容易腐爛變質,因而唅飯的情況現已無法找到痕跡。

1976年上海市青浦縣松江遺址92號墓葬中出土 雞心形玉唅

玉則在考古發掘屢見不鮮。

從文字記載和考古發掘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時期,死者的權力、身份不同,葬唅的物品不同,且質地也有所不同。

雞心形玉唅,長4.2厘米,墨綠色,一端橢圓形,另一端尖凸,中有一圓孔,琢磨光滑,1976年上海市青浦縣松江遺址92號墓葬中出土。

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玉口唅。

陝西省長安縣張家坡西周墓地出土 玉冥巾

西周進一步發展玉殮葬,形成自己獨特的喪葬禮俗,普遍放置口唅,唅物增多,墓葬中發現有貝、玉蟬、玉魚、玉環、玉圭等唅物。

同時期出現了玉冥巾,所謂玉冥巾,即在織物上縫綴玉片覆蓋在死者的面部,玉片是按五官之形製作的幾何形,也稱之為玉覆面。

西周中期玉冥巾較為普遍。

玉冥巾,青白色,左右對稱,做工精美,立體感強,陝西省長安縣張家坡西周墓地出土這件玉冥巾現藏中國社會科學考古研究所。

湖北隨州戰國早期曾侯乙墓出土 玉唅

自古以來,人們恐懼死亡,生前求長生不老,死後祈求靈魂不滅,而且事死如事生,渴求到了另一個世界裡如生前一樣的生活,享受榮華富貴,因此,墓葬中陪葬品應有盡有。

湖北隨州曾侯乙墓為戰國早期,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銅器、漆器、玉器。

出土精美的玉器達323件,其中玉唅有21件,包括牛6件、羊4件、豬3件、狗2件、鴨3件、玉魚3件,最大的比小黃豆略大,最小的與綠豆相似,這些象生的微型玉畜,雕琢精細,形象生動,栩栩如生。

古代豬、牛、羊為太牢,是祭祀用最高級的犧牲品。

曾侯乙是一國之君,才享有如此高的規格,其意願墓主人曾侯乙長生不滅,六畜豐昌,像生前一樣享受一切榮華富貴,永遠擁有寶貴的財富。

西漢國富兵強,提倡孝道,實行厚葬,是我國歷史上喪葬殮玉最為完備的時代,有玉衣、嵌玉的枕、玉九竅塞、玉握等。

玉九竅塞即眼蓋(罩)、鼻塞、口唅、耳塞、肛門塞和生殖器套,用玉塞住人的九竅門,防止精氣由體內逸出,元陽外泄,以使其靈魂不滅,屍骨不腐,魂魄升天,轉世成仙。

安徽省天長市三角圩漢墓出土 七竅玉唅

七竅玉唅,眼罩、鼻塞、耳塞、口唅。

其中口唅為玉蟬和珠。

玉蟬長5、寬2.4厘米,潔白無瑕,薄片扁身,中間稍厚,蟬頭呈三角形,簡單兩條陰線刻畫蟬的眼睛。

珠為瑪瑙,徑1.7厘米,黑、朱兩色,安徽省天長市三角圩漢墓出土。

在漢代口唅玉的種類逐漸減少,玉蟬成為口唅的主要物品,蟬初冬入土,來年夏季幼蟲從土中鑽出,羽化成蟬。

蟬象徵幻化,蟬性高潔,蟬置於死者口中,以求靈魂不滅,是生命延續不斷的象徵,祈望死者象蟬一樣精神不朽,脫殼復活,轉世再生。

漢代玉唅蟬 安徽省文物總店藏

漢代玉唅蟬二件,一件長6.1、寬3、厚0.4厘米,青白色,細密光潔,有灰白沁。

這兩件蟬體扁平,中間稍厚,兩側略薄,雙目外凸,陰線勾飾頭背雙翼,造型粗獷有神,線條簡潔有力,安徽省文物總店藏。


東漢時期喪葬禮俗為之一變,魏文帝時,以身作則,倡行薄葬。

口唅玉蟬逐漸減少,而唅物的種類增多。

唐代死者口中唅玉已是鳳毛麟角。

隋唐以後至明清時期,唅物除了貝、珠、玉之外,還出現了用銅、金、銀貨幣的口唅,如:太原南坪宋墓中墓主口唅銅錢兩枚,安徽省文物總店藏金口唅四枚。

宋代玉口唅 安徽省文物總店藏

宋代玉口唅,寬2.7、高2.5、厚1.1厘米,白色,偏黃,有松香沁,似月牙形,兩端呈三角形,下部為半圓形,內厚邊薄,做工精細,圓潤光滑。

安徽省文物總店藏。

明代金口唅錢 安徽省文物總店藏

明代金口唅錢,圓形方孔,兩枚一面均鏨刻「西方接引」,日出東方,日落西山,神話傳說西方是眾神之地,人死之後最好的歸宿是上西天,西方有通天之路,口唅「西方接引」希望西方接納指引,一路順暢,早日羽化升天。

一枚直徑2.2厘米,圓形方孔,上面鏨刻「西天見佛」四字;

明代金口唅錢 安徽省文物總店藏

另一枚直徑2.4厘米,圓形方孔,上面鏨刻「一心念佛」四字;這枚金錢應該是佛教信徒所唅之物。

東漢末期,佛教從印度傳入我國,唐代僧人玄奘去西域取經,更加深入人心,佛祖在西天,西方是凈土,西方有三聖。

口唅上刻「西天見佛」、「一心念佛」表示佛教信徒對佛祖的虔誠,安徽省文物總店藏。

歷史在前進,社會在發展,喪葬禮俗也有了重大的改變。

人死之後,凈身、更衣,設靈堂、燒紙、送冥錢、送衣物,送葬時放鞭炮、打紙幡,「西方接引」、「一路走好」等等禮俗還在延續,但口中唅物卻已經逐漸消失,逐漸被人們遺忘,「口唅」便成為歷史名詞。

但口唅這一葬禮俗,對了解、探討我國古代民俗文化與宗教文化有一定幫助與借鑑。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文藏】頭條號!

婦好墓隨葬玉器賞析——王后·母親·女將

天涵 地載 人育:中國茶葉博物館藏 精品蓋碗鑑賞

山西太原出土的清代首飾 被布包裹慌張埋藏

欲知曉更多精彩內容請前往App Store或應用寶下載《收藏家》雜誌App!更多乾貨等著你!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王紅旗:山西千年古玉賞析

精細的鏤空玉罍,跳躍的玉鹿,通透的瑪瑙環,雕工細膩的龍形玉佩,為山西博物院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收藏,涵蓋了山西芮城清涼寺墓地、山西侯馬羊舌墓地、山西曲沃晉侯墓地、山西太原趙卿墓、山西長治分水嶺戰國...

源遠流長的中國玉文化之戰漢玉

戰國時代,新疆和田美玉已不遠萬里來到中原地區,琢玉的機械——砣機已經產生,一些造型優美,製作難度極高的玉雕作品已經產生,戰國玉的藝術欣賞價值不亞於聞名世界的青銅器,那時的玉器製作,可以說是不惜...

古人的奢侈陪葬品

玉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凡是古墓,多多少少都會出土些玉器。然而,這些玉器中有一類比較特殊,叫做喪葬玉,是古人專為屍體而製造的玉器,它們是距離屍體最近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