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河北省平山縣中山王厝大墓出土的中山三器以其歷史文獻價值之高、刻制銘篇之長、器物製作之精創下三個世間之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話說中山三器
文 / 張守中
作者介紹:張守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員,河北省中山國文化研究會顧問,侯馬盟書研究會會長。
出版有《侯馬盟書》、《中山王厝器文字編》、《睡虎地秦簡文字編》、《包山楚簡文字編》、《郭店楚簡文字編》、《張家山漢簡文字編》、《張人駿家書日記》、《守素集》、《方北集》、《真鑒集》等著作。
張守中先生是本次中山篆書法篆刻邀請展的活動顧問,並將在9月16日下午做學術報告。
河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省中山國文化研究會會長張志平先生曾作贊守中先生詞:
侯馬盟書五千片,三年不息,摹字八萬,衣缽相傳諸弟子,都說晉國有幸。
三器篆書兩千載,七世王朝,三年苦臨,青銅鐫史侔天功,中山都識先生。
張守中先生(左)與張志平先生合影
中山三器:夔龍飾刻銘方壺(左)、中山王鐵足銅鼎(中)、胤嗣圓壺(右)
註:三器於1977、1978年先後在河北平山三汲鄉中山王墓出土。
中山三器鑄輝煌
中國科學院原院長、歷史考古學家郭沫若先生曾說過:「中國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之所以珍貴,就是因為它的不可再生」。
30多年前,河北省平山縣戰國中山王厝大墓出土的中山三器——青銅大鼎、方壺、園壺,以其歷史文獻價值之高、刻制銘篇之長、器物製作之精創下三個世間之最,為20世紀河北省文物考古事業爭得殊榮。
中山三器早已名揚海內外。
我們說中山三器的歷史文獻價值高,是因為在其刻銘中傳達有多種重要歷史文化信息,例如銘文中有「惟十四年,中山王……」它直接讓考古工作者能推斷出王墓以及器物製作的準確年代。
又如銘文中有「惟朕皇祖文、武、成考……」「昔者我先祖桓公、昭考成王……」由此使我們明確得知,中山國君共有文公、武公、桓公、成公等共七代。
中山三器銘文中所載史料,填補了史書文獻之不足。
中山國是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之外的一個小國,地處燕趙兩國之間。
30年前,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對中山國城址、王陵墓地的勘察和發掘所獲資料異常豐富,中山三器的出土,其中長篇銘文的釋出,就像一把鑰匙,為了解古中山國開啟了一扇大門,進而可以探求其中的諸多奧秘。
我們說中山三器銘文之篇長,是創紀錄的。
眾所周知,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屬西周時期多見長銘,其中西周宣王的毛公鼎(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銘文多達497字,為金文篇長之最。
到東周晚期進入戰國時代,銅器銘文多為短篇,字多者十幾個字,少者幾個字,而中山三器打破了這一舊說,中山三器銘文總和為1123字,其中大鼎銘文有469字,僅次於毛公鼎,創下戰國時期青銅器長銘之最。
中山方壺銘文450字,在眾多青銅器刻銘中亦鶴立雞群。
夔龍飾刻銘方壺局部
我們說中山三器製作之精,除了它的造型優美,鑄造精良之外,其銘文刻制技法之純熟亦足令今人嘆為觀止。
著名青銅器修復專家高英先生觀看了中山三器刻銘,曾異常激動地說:「真不知古人當初是怎樣刻制的。
」高英先生自幼得名師傳藝,一生從事青銅器修復業,數十年中所見青銅珍品無數,而在中山三器面前,高先生有如此感嘆,這絕非偶然。
中山三器銘文字形修長,橫平豎直,筆畫挺秀,字中曲線之委婉柔麗更楚楚動人,堪稱青銅器刻銘之絕品。
中山三器鑄輝煌,而這種輝煌絕不是表面的鍍金,閃亮得令人刺眼。
中山三器的輝煌是有底蘊的,它華而不絕,美而不嬌,純厚大雅,古樸深沉。
中山三器是河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2009年,國家大力投資興建的中國文字博物館,戰國中山方壺作為珍品,通過國家文物局借調給中國文字博物館展出,這是河北省的榮光。
夔龍飾刻銘方壺拓片(局部)
臨摹本問世始末
中山三器銘文摹本是由筆者親手完成的,這是30年前的往事。
從1977年到1980年三年之間,在導師、著名古文字學家商承祚先生指導下,對摹本曾多次修訂,臨摹書寫總字數不下萬餘字,摹本方日臻完善。
1981年由中華書局出版的《中山王厝器文字編》將摹本公開發表,該書印發5000冊,趕在中國古文字學會第四屆年會前發行,中山三器銘文迅速傳播海內外。
著名古文字學界前輩陳邦懷先生撰文指出:「今讀張守中同志編寫之《中山王厝器文字編》,其徵集資料之全,摹寫文字之精,成書傳播之速,為網羅一國文字之第一部字書,信難能而可貴矣。
」香港《中國語文研究》刊載曾憲通先生書評:「張守中先生的摹本忠實於原銘,不止要其形似,更要其神合,看他運筆輕重有度,旋轉自如,使刻畫剛柔相濟,頗存刀筆神韻。
沒有機會觀摩實物的人,也可仿佛古人章法,與一般字書比較,可算是本書的特色。
」
這裡需要加以說明的是,中山三器銘文是刻制,而非古人墨跡,也就是說製作三器銘文,古人用的是鐵筆,而非毛筆。
正因如此,我在摹寫銘文時所使用的筆是硬筆,所使用的紙是製圖專業常用的描圖紙,摹寫方法也是採用考古繪圖的特技。
這是根據中山三器銘文的特點,在摹寫文字中的特殊需要,否則絕難使摹本達到形神俱佳。
張守中先生臨摹的拓片
追星族的得與失
中山三器摹本面世已經過去30多年,其間眾多愛好書法的朋友,特別是喜歡篆書的朋友,紛紛臨摹效仿。
讀者在市面上能夠收集到的資料,儘是各類書刊轉載的中山三器摹本,以其為範本,進行臨摹和再創作。
有的朋友亦直接訪到筆者進行交流。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規律。
今人學習古人,臨摹中山三器銘文,應了一句諺語:「學者如牛毛,成者麟角。
」眾多篆書愛好者寫中山三器銘文,均使用的是毛筆和宣紙,倘若沒有深厚的功力是很難成功的。
依筆者管見,在喜愛推崇中山三器的書家中,屬重慶市徐無聞先生用力最勤,其創作發揮最為得體。
徐先生的真草篆隸諸體功力深厚,他以中山三器銘文風韻創作的書法作品受到業內人士的好評。
江蘇書家陳道義先生是徐無聞先生的研究生,他以中山三器銘文入印,研究頗深入,在繼承的基礎上,亦有創新,十分難得。
河北省書家關注中山三器銘文最早者當屬魏兵然先生。
魏先生經過十餘年的探討,其創作的書法作品曾在中國書協主辦的大展中獲得金獎,為河北省書法藝術界爭得榮光。
筆者積30年學習交流之心得,有七絕詩作一首,算是有感而發:
篆書難寫最中山,目秀眉清鐵筆傳。
我輩毛錐摹效苦,三分相像已足觀。
本文選自張守中先生編著《方北集》,河北美術出版社,2014年版。
張守中先生的中山篆書法作品
中山王三器,戰國晚期金文書法的代表
戰國時期的中山,即春秋時期的鮮虞,本是戎狄部落的一支,過去有關的史籍記載很少。1974年以來,在河北省平山縣發掘出中山國重要遺址,遺址座落在平山縣三汲公社東靈山和西靈山的南麓。出土了大量青銅器,...
河北博物院展出張守中師生書法作品
3月14日,由河北博物院主辦的「乙未迎春——張守中師生書法展」在該院對觀眾免費開放。此次展覽共展出張守中、魯金城、韓大星等13人的書法作品120餘幅。他們的年齡、職業各不相同,在長期的書法藝術活...
率真自然 近乎於道|中山篆參展名家風采錄(十二)走近歐陽文石
中山國文化研究會 中山國【編者按】歐陽文石先生是生物學博士,他自幼習書,在書法創作上也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他還擅香道,翡翠玉器鑑賞等,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企業家、文化傳播者。本期中山篆參展名家風采錄...
展覽第七天,記錄觀展期間那些感人的故事和瞬間
中山三遷似夢中,亦悲亦歡說千乘。城頭高懸迎敵榜,牆外趙武已破門。鮮虞本有百年福,黷武總是兵馬窮。江山美女皆己去,留下河石說古今。——寫於展覽第七天 張志平展覽第七天,記錄觀展期間那些感人的故事和...
「金石筆韻 尋源中山」|付梓成書
編者按:2016年9月14日,「金石筆韻 尋源中山」——黃嘗銘中山篆刻書法展暨中山篆書法交流會在河北野生原度假村隆重開幕。中山國公眾號在之前曾專門報導過此次交流會。活動結束後,河北省中山國文化研...
9月22日前到師大參觀中山篆書法篆刻邀請展去!
9月16日,由河北省中山國文化研究會、河北省書法家協會、河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河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聯合舉辦的「中山篆書法篆刻邀請展」在石家莊開幕。9月22日之前,感興趣的市民可到河北師範大...
春風化雨 明德惟馨|中山篆參展名家風采錄(五)走近陳道義
中山國文化研究會 中山國 【編者按】陳道義先生是我國研究中山王篆書體較早的學者之一,曾兩次到石家莊考察中山王器銘文契刻工藝,1995年即開始嘗試中山王篆入印,其敢為人先的精神令張守中先生大加讚賞...
「金石筆韻 尋源中山」|「中山三器」銘文拓片欣賞
編者按:「中山三器」銘文書體不僅是中山出土文字中最成熟最具美感的書體,而且它迥然有別於我國任何時代任何器物的金文書體風格。字形修長優美、圓潤流暢,書體風格與此前的甲骨文、金文,此後的小篆等皆大異...
一個活在文字里的王國
在中山國王陵文物陳列館,2458個特殊的文字整齊地排列在青銅器上,如長空列陣。戰國中山國曾經消失的歷史畫面,通過鮮活的文字重新進入我們的視野,轟鳴著歷史的迴響。那個神秘王國興衰的慷慨悲歌,正通過...
人淡如菊 落筆成珍|中山篆參展名家風采錄(二)走近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張守中先生
中山國編者按:被稱為「中山三先生」之一的張守中先生自20世紀70年代中山國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開始時,便與中山國結下不解之緣。他編寫的《中山王厝器文字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