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嫌南寧太年輕,這些千歲萬年的古蹟你知道幾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別嫌南寧太年輕,這些千歲萬年的古蹟你知道幾個?
作者:華府六少
是的,南寧沒有皇城北京的厚重,缺少六朝古都南京的王氣;沒有西安的漢唐風範,缺少東都洛陽的盛極一時。
但它也不至於年輕到沒譜,南寧古稱邕州,自唐代開始築城,城牆高三丈一尺,厚二丈五尺,內外砌青磚,中填黃土。
城區方圓4.5公里。
南寧從晉代大興元年建晉光郡算起,已有近1700年的歷史了。
說到這裡,相信很多人已經開始嫌南寧太年輕了,甚至本地人都不好意思聊南寧歷史。
我只想說:嘿,別嫌南寧太年輕,把目光移出市區走向周邊,這些千年萬歲的古蹟你知道幾個呢?
頂獅山遺址
位於南寧市邕寧區蒲廟鎮新新村九碗坡地。
遺址面積5000平方米,是廣西境內保存面積最大、出土遺物、遺蹟最豐富、最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的貝丘遺址之一。
遺址分居住區和墓葬區。
在墓葬區清理墓葬331座出土人骨骸400多具,葬式不僅包括仰身、側身、俯身屈肢葬及屈肢蹲葬等多種形式的屈肢葬,出土的細小石器及數量較多的陶器均為廣西同類貝丘遺址中首次發現。
此外,還發現成排、有規律的柱洞,為長方形干欄式建築,在廣西史前考古中首次得以確定,對探討廣西史前人類的居住形式及干欄建築的起源及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
文化遺存可分為四期,其中二、三期被學術界命名為「頂螄山文化」,年代約距今8000—7000年,屬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
第四期已進入新石器時代晚期,年代約距今6000—5000年。
馬槽貝丘遺址
位於南寧市近郊,在一條叫塘底沖的水溝注入邕江的匯合處下游,土名叫馬槽,遺址長75米,寬約20米,文化層分多層,總厚度達3米。
科研人員在表層就發現了夾砂粗陶片、獸骨、魚骨等,還在草叢中發現了人的股骨、頭蓋骨。
此地高出江面十幾米,滿地都是各種白色的螺蚌殼。
遺址上覆蓋著菜地、公路,還有建築材料,100米外建有居民房屋。
據周邊農民反映,他們早就知道此地遍布螺蚌殼,可無人知曉它們是距今近萬年的亞化石。
貝丘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早、中期人類的生活垃圾堆,即所謂的「庖廚垃圾」。
當時人們在水中捕撈、後山打獵,吃剩的螺蚌殼等物丟在垃圾堆,堆積得像小山丘一樣,其中不乏獸骨和用壞的陶器、石器等,有些還有人的墓葬。
「小山丘」經過近萬年的壓實、夷平,成為一級階地的一部分。
馬槽貝丘遺址時代大致與邕寧頂螄山文化相當,距今約近萬年。
婭懷洞遺址
位於南寧市隆安縣喬建鎮博浪村博浪屯的一座孤山上(南寧至百色二級公路旁),離山腳有十幾米,離右江直線距離不到1公里。
此處上山可以狩獵,下河可以捕魚。
可見大約一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經學會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安家。
婭懷洞遺址於2014年發現,洞穴分成洞廳和內洞兩個部分。
洞廳在最外側,深約10米,總面積100多平方米;內洞長約9米,寬3米。
它是一處重要的史前遺址,時代跨越新、舊石器時代。
經過考古,發現了用火遺蹟,出土了石器、人骨、獸骨等各類遺物約2萬件,對研究廣西史前文化具有重大意義。
所出土的大量動植物遺存,為研究這一地區史前人類生業經濟,復原古代環境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大龍潭遺址
位於南寧市隆安縣喬建鎮博浪村大龍潭旁,遺址在1978年修建大龍潭酒廠宿舍時發現。
1979年,廣西文物工作隊在這裡進行考古發掘時發掘出231件石鏟,其中的楔形雙肩大石鏟是廣西區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根據目前的考古結論,我國大石鏟最密集的地方便是隆安。
據考證這是距今3000—4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物。
這些石鏟形態各異,有楔形、束腰形、雙肩帶袖形,幾乎包含了此前發現的所有石鏟形式。
石剷出土狀態也各不相同,有幾把疊在一起斜放於坑內的,也有豎立緊貼坑壁擺放的。
有的石剷出土時或刃部朝上或側豎放置,顯然屬於人為有意識地放置。
考古工作人員認為其可能與祭祀有關。
據統計,大石鏟主要分布在廣西,全區共有130多個遺址,而隆安縣就有40個點,主要分布在喬建、那桐、丁當、南圩等鄉鎮。
小姑嶺漢墓
位於南寧市江西鎮三江村西側小姑嶺頂部。
1988年12月該村農民修建曬穀場時,在距地表約2米深處掘出部分青銅器、玉器、陶器。
經調查,器物出土時依次排列,坑中的填土為黃褐色,與周圍的土色有明顯區別,器物分布在長約2.5米、寬約1.5米範圍內。
器物已殘破,可辨認的有:銅劍1件,長約65厘米,圓首呈喇叭形;扁莖一串;銅鼎一件,盤口、扁圓腹、口沿外附索形環耳一對,外壁殘留煙垢;殘銅片1塊;殘玉片3塊,兩面飾雲紋和乳釘紋;夾砂陶片4塊,為灰褐色繩紋陶。
根據器物出土排列情況和特徵,這些器物為墓葬中的隨葬品(因墓坑遭嚴重破壞,型制無法查考),其年代屬西漢時期。
智城城址
位於南寧市上林縣,遺址包括覃排鄉愛長村石儉屯西北450米處的智城垌古城址和澄泰鄉洋渡村石牛山六合堅固大宅頌碑。
智城古城建於公元634年至682年之間,城址分內城和外城兩部分。
總面積6.19公頃,周長1.7公里。
城址遺蹟現有城牆四道,城池三張,水井一口。
地面遺物有石臼、石馬槽、石磙、石碾,以及少量陶瓷器、磚、瓦殘片等。
外城有摩崖石刻《智城碑》,刻於大周萬歲通天二年(即神功元年,公元697年),碑高164厘米,寬78厘米,楷體,24行,1108字。
內容是盛讚智城山及其一帶風光形勝,頌揚韋敬辦文治武功。
《智城碑》是研究古代壯族政治,軍事、經濟、哲學、宗教、文化教育等社會狀況較為全面的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
六合堅固大宅頌碑,刻於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碑高95厘米,寬64厘米,17行,381字,直書左行,楷書,字徑1.5—2厘米。
碑文稱頌世襲土官所建六大宅之堅固,從側面反映了當時少數民族地區激烈的階級鬥爭,是較早用漢文字記載壯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狀況碑刻之一,目前嶺南所發現記載的碑刻中年代也最早,可謂「嶺南第一碑」,對研究壯族歷史、文化有著重要價值。
2006年智城城址作為唐代的古遺址,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邕州古城牆
南寧規模較大的古城牆有兩處,一處是唐朝時期修築的,一處是宋代建置的。
唐城牆簡陋,城基均為泥牆慈竹,故南寧還留有「古城路」的地名。
宋城牆為磚石結構,城牆高9.6米,寬為7米,明代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又增高1米,所以高度足有十米多。
從20世紀初開始,城牆被逐步拆除,到1956年,古城牆被全部拆除。
直至2004年,在邕江大橋北岸東側發現一段僅存的古城牆基112米,並加於保護,漸成南寧一景。
靈陽寺
位於南寧市馬山縣古零古零村北面約0.1公里的荔枝岩,是廣西最大的岩洞式寺廟,其規模和影響力居廣西第三位。
靈陽寺始建於宋代元豐年間(1078—1085年),多次被損毀又重修。
寺內現供設有11尊佛像,均用名貴的漢白玉製成,從遙遠的佛教之國緬甸運回來,價值之珍貴,規模之宏大,造型之精美為廣西之最。
如今,靈陽寺香火旺盛,名聲遠播周邊縣市、港澳地區。
它不僅是馬山周邊縣市重要的宗教活動場所,同時也是南寧市環大明山旅遊圈重要的旅遊目的地,每逢佳節假日,靈陽寺遊客穿棱如雲,常年燭光搖曳,香菸繚繞。
據介紹,目前靈陽寺總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洞穴內的主殿約占地600平方米,設有三寶、觀音、臥佛、彌勒、韋馱、圓寂等7個殿,供奉有15尊佛像。
這些佛像均為漢白玉精製,從佛教之鄉緬甸運來,又經五台山、峨嵋山等名寺大廟得道高僧開光,非常珍貴。
除了洞內的主殿之外,洞外還依山建有客堂、經樓、齋堂和亭台等其他建築,這些建築似騎于山崖峭壁之上,氣勢非凡。
4000多年前的四大古城考古發現強力揭示中華文明的誕生!
城址的出現、文字、金屬的使用等元素通常被定義為是衡量一個區域是否進入文明時代的標誌,而文明的產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自然地理條件看,全新世中期(距今7000-4000年),全球氣候溫暖...
新發現!4500年前,成都寶墩古城已有「一環路」還有「新區」
阡陌交通、溝渠縱橫,建造於4500多年前的寶墩古城,一直被認為掌握了解開三星堆之謎的「鑰匙」,然而,高規格的祭祀品「千呼萬喚不出來」,吸引著考古工作者「掘地三尺」。2016年10月至2017年5...
上萬年前,南寧人已會「撩螺」
「撩螺」是我們南寧人最習慣的一種消夜方式,不管是郊區農田裡的田螺,還是邕江里的石螺,或者是來自廣西沿海地區的海螺,只要能「撩」的螺,都能成為南寧夜生活的一種美食。To Nanning peo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