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發掘者四十年後憶當年,他們會怎樣評價那些難忘的日日夜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正北40公里的昌平縣天壽山腳下,萬曆皇帝的定陵,在大峪山腳下。

明神宗萬曆,明朝第十三代皇帝朱翊鈞,明世宗朱厚熜的孫子,明熹宗和崇禎皇帝的爺爺,是大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有歷史學家乾脆把明朝滅亡的責任一股腦塞給了萬曆,說大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挖掘定陵並不是考古工作者最初的設想,原來準備發掘明成祖朱棣的長陵,可惜的是,走遍了長陵的寶城和寶頂,竟無法勘探出通往地宮的隧道方位。

考古隊員們只知道,寶城寶頂應該是地宮的中心,卻始終發現不了一絲線索。

轉眼一年過去,大家認為,應該先挖一個小的陵。

於是,大家把目光投向了朱棣的兒子,那個腿有點毛病的朱高熾,無奈的是,埋葬朱高熾的獻陵,同樣探不出個所以然。

考古發掘不同於野蠻盜墓,當然不能像當年那些盜墓賊胡挖亂炸,只有找到隧道的方位和入口,有條不紊的在保持陵墓及墓內棺槨、古物完好的前提下進入玄宮。

最後,大家只好放棄了獻陵,輾轉到了定陵。

定陵終於成為了最終的目標,因為一天,考古隊長突然發現離地面三米多高的城牆上方,有幾塊磚塌陷下來,露出了一個直徑約半米的圓洞,隊員們搬來梯子,上到洞口,發現了這個洞口像一個門券的上部,還可以在亮光下依稀看到磚砌的痕跡,大家驚喜萬分,原來,這就是地宮的入口。

定陵的發掘使今天的我們第一次不需要通過書本,就可以直觀感受大明朝皇帝皇后的日常生活,地宮中的一切,仿佛就是萬曆皇帝和他兩位皇后生前生活的一個標本和縮影,他們穿過的衣物,用過的器具,玩過的寶物都被埋進了地宮。

奢華的陪葬品使在場人員震驚不已,出土文物計3000件,其中,尤其是萬曆皇帝的金翼善冠和皇后的十二龍龍鳳冠堪稱稀世奇珍,製作工藝世所罕見,手工水平極為精湛。

在定陵發掘四十年後,當年參與發掘的考古隊員們在報紙上發表了回憶當年的文章,他們在最後用這樣一句話評價了當年的工作:定陵的發掘對中國的歷史,特別是明朝的歷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它濃縮了明朝的政治、經濟、礦業、手工業以及社會生活,為帝王葬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翔實的第一手資料。

誠哉斯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定陵挖掘為何會成為中國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

今年是定陵發掘的六十周年。六十年前,作為我國唯一一座有計劃進行考古發掘的帝王陵寢,它曾經轟動世界,然而結果卻令世人無限唏噓。為何選中定陵作為第一個考古對象,又是什麼原因令他成為中國考古史上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