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看!「鬼節七月半」即將到來,再不看就晚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佛教又將之稱為「孟蘭盆節」,佛教和道教都對這個節日如此重視,可見中元節對我們漢民族的重要意義。

據古書載,「道經以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上元乃慶元宵,中元祭祀先人,下元紀念賢人。

中元節即將來臨,就是我們民間俗稱的「七月半」,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焚燒紙錢來祭拜祖先,這已經成為我們漢民族的一種風俗習慣。

如今,我們越來越多的年輕世代繼承了這一習慣,但卻對中元節的來歷和意義始終迷茫。

依照佛家的說法,陰曆七月十五日這天,佛教徒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眾生,以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據《佛說盂蘭盆經》的記載,「盂蘭盆(ullambana)」是梵語,「盂蘭」意思是「倒懸」;「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出來的意思是: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

釋迦牟尼佛有一重要弟子名喚目犍連(簡稱目連),修持甚深,以神通著稱,相傳目連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死後變成了餓鬼,目連以神通看到後,十分傷心,就運用法力將飯菜拿給母親食用,可是飯一到母親口邊就化為焰灰,目連大聲向釋迦牟尼佛哭救。

佛陀告訴他,必須集合眾僧的力量,於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供養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濟度。

目連依佛意行事,其母終得解脫。

這種儀式最早從南北朝時代目連救母的作功德法會中開始流行,據《佛祖統紀》記載,梁武帝即開始設壇舉行盂蘭盆法會。

自此往後,歷代帝王人民多遵佛制,興盂蘭盆會,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

中元節習俗

中元普渡

中元是相當重要的民俗節日,不少人會在舊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家鬼魂,並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

較為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作法超度亡魂。

祭祖

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

此時盛夏已經過去,秋涼剛剛開始。

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

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

將供品撒進田地。

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

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

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

放河燈

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

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送羊節

農曆七月十五,還被稱為「送羊節」。

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說:「羊,祥也。

」在古代,羊這種動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

傳說此風俗與沉香劈山救母的傳說有關。

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殺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誼,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給沉香送一對活羊,據說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楊」姓的諧音,以重結兩家之好。

從此民間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習俗,後來逐漸演變為送一對面羊。

中元節是比清明節或重陽節更重要的祭祖日,請大家在這一天要戒殺,食素,放生,多多為逝去的親人誦經祈福,願離苦得樂!

(全文完)《天天佛》精彩預告:

各位同修學佛過程中遇到問題請關注【中佛網】官方微信公眾號:zhongfowang

關注眾公眾號後留言,有專業學佛同修在線幫忙解答,歡迎交流佛法,反饋建議!

每天工作太忙,沒有時間拜佛怎麼辦?

手機應用商店搜索【 天天佛】,每天同數萬佛友一起在線拜佛共修,積累功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元節習俗和小故事

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七月十五是秋後第一個月圓夜,此時暑熱剛褪,金風正在霏微潛...

中元節知識大盤點:來歷、傳說、習俗、禁忌

中元節是什麼節?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佛教稱「盂蘭盆節」,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要上...

中元節:對於「鬼」,你了解多少?

今日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也就是人們俗稱的「鬼節」。自古以來,對於談「鬼」色變的百姓們來說,中元節註定是個有諸多忌諱的日子。比如不能回頭、不能把筷子插在碗中間……但除了這些忌諱,你知道中元節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