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陶罐上有良渚先民的「天書」 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甲骨文是中國成熟文字的最早代表,會不會有更早的文字呢?這一期,讓我們來看一件神秘的黑陶罐和來自4000多年前良渚先民留下的「天書」,在這些神秘的先民智慧中追溯那道燦爛的文明之光。

位於餘杭區美麗洲公園的良渚博物院內有一件國寶,它不是我們所熟知的如玉琮、玉璧等美輪美奐的良渚玉器,而是一件看起來並不那麼奪人眼球的陶罐。

它的特殊之處在於良渚先民在其身上刻下的幾個符號,是尚未破譯的「天書」。

這件並不那麼起眼的陶罐何以稱得上是國寶,這些先民留下的「天書」又在說什麼呢?

8月14日,記者走進良渚博物院見到了這件良渚文化刻符黑陶罐,也試圖在良渚博物院院長馬東峰的講述中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在良渚博物院的1號展廳內,記者見到了這件神秘的陶罐。

被安放於獨立展櫃中的它是夾砂黑皮陶,按照考古學描述的語言,它長這樣:侈口,平唇,口沿微移,短頸,廣肩,鼓腹,圜底,圈足外撇。

刻畫符號位於其肩腹處,環繞一周,共十二個成組符號,均為燒後刻,刻痕處可見崩缺。

這件文物的等級是一級甲等,也就是人們通常說的「國寶」。

事實上,一般陶器因數量巨大、內容單一,等級都不是太高,這件看起來並不起眼的陶罐為何能被冠以「國寶」的名頭呢?

馬東峰表示,首先是因為它保存比較完整,但最主要的還是它上面刻畫的十二個連續的符號,數量居良渚文化之冠。

那麼,這些被刻劃在陶罐的肩部和腹部的十二個刻畫符號在傳達什麼,有沒有特殊的含義呢?有人認為這些符號是表意畫,有人認為是原始的象形文字。

著名的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李學勤曾對陶罐上的符號做出了釋讀,認為是「朱旗踐石,網虎石封」八個字,記錄了一次人捕虎的經歷,並稱此陶罐為「前所未見的珍品」。

不管刻的是什麼,可以斷定黑陶罐不是普通日用品,這些刻畫符號也不是隨意畫上去的,肯定有一些特殊的內涵。

不管是表意畫,還是史前文字,這個黑陶罐的文物價值毋庸置疑。

「對中國文字的起源有一定的解讀意義。

」馬東峰表示。

這件黑陶罐如此珍貴,那麼,它是如何被發現,又是如何來到了博物館呢?此外,如果它不是日用品,會是用來幹什麼的呢?

讓人有點意外的是,這件陶罐是從老百姓那裡徵集得來的。

1987年1月,餘杭鎮水產隊在南湖挖黃沙時出土一些陶器、石器,經餘杭鎮文保通訊員金觀福、嚴國寶等同志的宣傳,收集了這件陶罐和其他一些出土文物,並及時上報餘杭文管會。

餘杭文管會將此件文物徵集併入藏。

黑陶罐出土時保存非常好。

經過專家考證,這是一件良渚文化晚期的陶罐,年代距今約4600-4700年。

這樣一件珍寶,為什麼會出現在南湖的湖底?又為何能保存如此完好?

通過以往的考古發掘,陶器主要來自墓葬和居住址。

墓葬出土的陶器保存狀況都比較差,有的出土時就是一堆渣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原因有二:一是墓葬中出土的陶器都是專為陪葬而製作的,燒的時候溫度不高,堅固度就沒那麼高,即使是出土大量玉器的反山貴族墓也不例外,我們稱之為明器(專為逝者製作的隨葬品);二是良渚先民尤其是貴族,普遍採用獨木棺的葬具(把一根原木剖成兩半,中間掏空),時間久了木頭會腐爛朽壞,上面的泥土壓下來,很容易就把原本就不堅固的陶器壓碎,加上幾千年的沉積作用和地下水的侵蝕,很多墓葬中的陶器只剩下一堆渣渣。

目前所見到的較為典型、精美的黑陶器都是出土在居住址中,這些都是良渚先民的日用器,所以很精美。

既然是日用品,肯定是用壞了才捨得丟,丟到哪裡?垃圾坑裡、河溝里,這些就是考古上所說的H(灰坑)、G(溝)。

良渚遺址群內的卞家山遺址,是一處碼頭遺址,就出土了很多精美的良渚文化的黑陶器,但幾乎都是殘破的,幾乎沒有完整的。

要說完整的也有,典型者如在蘇州澄湖的良渚文化水井裡也出土了一件完整的、刻有五個成組符號陶器,應該是當時的人提水時掉落的,然後水井廢棄,才完好保存了下來。

馬東峰表示,這個陶罐不在墓葬,而出於苕溪的沉沙中,本身可能是一件祭祀用的祭品,用來祭祀河神,直接裝著祭品沉下水。

也有可能是南苕溪發大水,衝垮了一處良渚文化遺址後帶下去,淤積在泥沙中,千百年後重見天日。

考古隊在南湖周邊考古後,儘管發現了一些史前人居住過的痕跡,但沒有發現原生的遺址。

這些神秘的「天書」到底是畫還是文字,又在傳達什麼呢?

馬東峰表示,目前仍在探討中,尚無定論。

事實上,良渚文化器物上面的刻劃符號,早已引起學術界的重視,很多學者推測應與文字起源有關。

最早,1936年施昕更先生在他的考古報告中公布了他發掘出土的5個陶器刻符為記號文字。

同時代學者何天行先生在《杭縣良渚鎮之石器與黑陶》的專著中認為「除有記號文字作×,+,∨,或L 的黑陶以外,還發見一隻有象形文字的陶器……發現有這樣原始形的圖象文字」,並認為「尤足證為文字無疑」,「且當在甲骨文字之先」。

受到當時著名學者衛聚賢先生的贊同,認為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這在當時也曾轟動一時。

1992 年浙江餘杭安溪確認百畝山刻符玉璧出土地點後,證實了國內外所藏多件良渚文化玉器刻符的真實性。

隨著良渚文化遺址考古研究的深入,學者們不斷地在浙江、江蘇和上海的考古發掘中獲得較多形態各異的刻畫符號,據《良渚文化刻畫符號》一書統計,刻畫在陶器、石器、玉器上的刻符總數已經超過600 件。

馬東峰表示,在目前發現和搜集到的良渚刻符中,很多刻符都存在相似和重複,並呈現一定的地區性,這肯定不是偶然。

良渚遺址管委會蔣衛東局長也表示,良渚文化中發現了具象的刻畫符號,也發現了抽象的刻畫符號。

但到底有沒有文字,目前還一直存在爭議,他傾向於陶罐上的刻符是一組表意畫。

多年以來,學術界對良渚文化是否已邁入文明階段一直多有爭論,其原因主要還是在對文明的定義,或者說文明的標準上糾纏不清。

通常來說,認同文明時代的幾個因素有城市、禮儀性建築、金屬和文字。

就良渚文化研究而言,城市、禮儀性建築已有考古資料的支持。

雖無金屬的發現,但根據良渚人製作的精美的玉器和森嚴的用玉制度,又有學者提出了「玉器時代」的學術概念,多次撰文指出「玉器時代」的出現在中華文明的興起中具有獨特性,配伍嚴密的玉禮器是社會生產力提高和社會結構複雜化等變革的體現之一,是禮製成熟的重要標誌之一。

而對於文字,學術界一般認為人們早期是通過圖畫刻或寫在石頭、木頭等材料上,用以記錄那些值得注意的事件,即「圖畫文字」;或者讓圖畫中形態逐漸變得簡潔、抽象,並且象徵著自己對事物的想法,用於表達一定的意思,即表意文字。

這兩種現象,一方面我們會時常從已出土的器物中發現,另一方面,這些承載著圖形或者「文字」的材料不少卻因年代的久遠而逝去。

因此,我們也只能從已發現的尚留存的陶器、石器、玉器的刻符上去尋找它的蹤影和意義。

綜觀上述各方面資料,我們可以設想,在那個已經有了規模恢宏的水利系統和古城,並具有複雜分工和社會等級的時期,那麼多的圖形和刻符是否被賦予了諸多的含義,是否就是文字的雛形?

馬東峰表示,可惜的是這件陶罐缺乏它原來的埋藏信息,對解讀它身上的刻畫符號的含義造成了很大的困難,我們只能寄希望於有明確出土信息的同類刻符的更多發現,這樣才有可能釋讀出良渚先民留給我們的「天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夏朝之前的神秘古國

有厚牆環繞的城,有文字,還有高級統治者——良渚文明究竟是怎樣的文明?那裡遺存的古城究竟與這個文明有沒有關係?最新的考古發現令人驚奇並浮想聯翩。

考古發現的那些早於商代的刻畫文字

甲骨文作為相當成熟的文字系統,大致被確定的年代為商朝盤庚到殷紂亡國這段時間,即公元前14世紀中期至前11世紀中期。據統計,甲骨文的文字共有4500多個,目前成功釋讀的有2000個左右。如此成熟的...

這一處遺址,足以證明「上下五千年」!

「從目前的考古發現和研究來看,如果我們要談中華五千年文明,只有良渚文化的良渚遺址能拿出來」。——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張忠培今天(1月26日)中午,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致函聯合國教科...

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為中國新石器文化遺址之一,分布地點在長江下游的太湖地區,其中心在浙江省良渚。1936年發現的該文化遺址,於1959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命名,是為良

走進祖先之大地灣文化遺址

大地灣文化距今4800年–80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是華夏先民在黃河流域所創造的古老文明,是中華文明的來源之一。大地灣文化遺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城東北45公里處的五營鄉邵店村,大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