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唐代岳州窯胡俑:源自唐三彩 形象多為打工仔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胡俑是一種較為特殊的陪葬俑,漢魏晉南北朝墓葬中偶有發現,如:湖南衡南縣的東漢墓葬中出土過一件青銅胡人牽馬俑;目前已知的絕大部分胡俑出自隋唐墓葬,尤其是盛唐墓;宋及以後幾乎不再陪葬胡俑。

胡俑陪葬品從少有到大量再到幾乎不見出土,與沙漠絲綢之路的興起、繁榮到衰退密切相關。

西漢政權派張騫兩度出使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府,總理西域事務,開闢絲綢之路。

東漢重視對西域的經營和與中亞歐洲的往來,遣使往大秦(古羅馬),大秦亦派使臣來洛陽,絲綢之路逐漸興盛而成為橫跨亞歐大陸的貿易交通、文化交流的主動脈。

隋唐年代是絲綢之路的空前繁榮期,胡商雲集絲路要塞、京師長安,東京洛陽等地,燒制胡俑陪葬便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唐中葉北方戰亂,絲路受阻,規模遠不如前。

此時的航海技術已大大提高,促使海上陶瓷之路取代了陸路絲路的地位,成為溝通中國與中亞、非洲、歐洲的命脈。

這導致胡商和駝隊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大不如前,對社會的影響力下降,胡俑隨之失去其存在的社會文化環境,便不再出現於墓葬中。

胡俑源自唐三彩

國內外專家對胡俑的關注和研究,世人對胡俑的知曉,皆源自唐三彩。

唐代的洛陽城和長安城不僅是絲路的起點,更是國際性的大都市,這兩城的唐墓中出土了大量唐三彩。

1905年清政府修建隴海鐵路,修到洛陽北邙地區(王公貴族墓葬區)時,無以計數的唐三彩陪葬品問世,鮮艷奪目,絢麗多姿,展示著大唐盛世風采和神韻。

唐三彩製品中有一類風格迥異的人俑,他們深目高鼻,滿臉絡腮鬍須,頭戴尖頂帽或四檐氈帽,身著緊身窄袖衣,他們就是來自西域的胡人俑。

這些胡俑色彩斑斕,姿態各異,有的健壯豐盈,有的生動活潑,有的昂揚自若,有的低頭蹙眉,有的牽馬,有的架鷹,有的載樂,有的牽駝。

從某種程度上說,一個地區的喪葬文化可以折射出該區域的社會文化生活。

從這些胡俑陪葬品中不難體會到唐洛陽城和長安城的繁華、富庶和魅力。

這兩座大都會吸引著無數蕃客,其中胡商最多,他們牽著駝隊帶著來自遙遠西方的寶貨進城,又馱著中華所產的上等絲綢和貨物運往西方。

岳州窯是著名的青瓷窯口

相對於唐三彩胡俑的盛名,岳州窯燒造的胡俑影響力小,受關注程度不高。

岳州窯是我國著名的青瓷窯口,窯址位於湖南省湘陰縣境內,早在漢代就開始燒窯,到唐代,湘陰屬岳州,故稱岳州窯。

岳州窯除大量燒造日用瓷外,還生產用於陪葬的各類雕塑,動物類有鴨、鵝、羊、馬、狗、駱駝、生肖俑等;人物類有各類侍從和侍女,武士俑,兵俑,雙人俑,文吏俑,伎樂俑,胡俑等;模型類有建築、舂碓、牛車、幾、灶、井等;娛樂工具類有各式棋盤等;鎮墓獸類有頭首獸身,獅面獸身,人首鳥身,雙頭龍等。

岳州窯之所以生產種類如此豐富的陪葬俑,完全是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當時,湖南的上流社會受到北方喪葬文化的影響,效仿北方王公貴族、商賈巨富的喪葬習俗也流行陪葬大量的陶瓷俑類。

此葬俗在北方的北齊北周時期便已盛行,隋唐統一中國後,這種喪葬文化開始擴張。

到南方來做官的北方人是將此葬俗傳至湖南的重要力量。

岳州窯燒造出各種陪葬俑滿足了上層社會的需求,使中原葬俗向南方擴展得以最終實現。

在品種上,岳州窯燒造的陪葬俑種類豐富,只比唐三彩略少;在體量上,比唐三彩小很多;在表現手法上,岳州窯主要依靠刀刻,而不像唐三彩以釉彩取勝。

就胡俑而言,岳州窯生產的胡俑個頭不大,也沒有唐三彩胡俑的強健,通常從十幾厘米到二十幾厘米不等,僅胡人武士俑稍大,達五十厘米。

岳州窯工匠對胡俑的塑造依靠自己對胡人的觀察,而非模仿唐三彩胡俑。

湖南出土了不少岳州窯生產的胡人俑,反映出當時來湘胡人應當不少,突顯出湖南在隋唐時期我國與中亞地區的經貿往來、文化交流中占有一席之地。

岳州窯燒造的胡俑在質地上可分為陶質和瓷質。

陶質胡俑的數量比瓷質的多些,胎色有灰白、灰色和灰黃三種。

瓷質胡俑胎色灰白,釉色有青綠和青黃兩種,釉質瑩潤,玻璃質感強,胎釉結合不甚好,釉層易剝落。

製作工藝為先捏塑成形,待胎體半干時,再用刀刻細部,如胡人俑的頭髮、五官、皺紋、鬍鬚、頭巾、衣紋等,以及駱駝俑的眼睛、鼻子、嘴巴、毛髮等。

工匠刻劃得細緻入微,如胡人的年邁與滄桑,駱駝的稚嫩與頑皮都淋漓盡致地體現在一刀一刻之中。

岳州窯的胡俑充分展示出陶工對現實生活的觀察、對瞬間神態的捕捉和高超的藝術創造力。

岳州窯塑造的胡人多為打工仔

從岳州窯燒造胡人俑的外貌和裝束來看,均是來自西域的胡人。

當時來自西域的胡人主要是沿著絲綢之路而來的粟特人、波斯人、大食人(阿拉伯人)。

粟特人是居住在中亞拉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澤拉夫善河流域(今烏茲別克斯坦)的半農半商民族,建有康國、安國、米國、史國、曹國、何國等城邦國家。

該民族善於經商,他們以通商的方式叩開了往返於中華的大門。

波斯人是生活在伊朗地區的古老民族,建立了薩珊王朝(226年~650年)。

自古以來,波斯與我國友好往來,《魏書》記載,波斯使臣來中國交聘達數十次之多,給北魏皇帝帶來的各種禮品中有各種珠寶、馴象等。

阿拉伯帝國滅掉波斯人和粟特人建立的政權後,完全控制了中亞地區,成為與唐王朝經濟文化往來的主要西域胡人。

唐王朝採取寬鬆的對外政策,鼓勵互通往來,唐人還十分崇尚胡服、胡樂、胡舞。

唐人對外來民族採取如此寬鬆的政策和寬容的態度,加上大唐的繁榮富庶,吸引著大量胡人紛紛來到唐土淘金。

在華的胡人社會地位不盡相同,有高低之分。

他們有的以行軍作戰屢建奇功而進入上流社會;有的通過科學考試步入文官集團;有的則往返於中華與中亞之間成為商旅;有的在華開店設館成為胡商;有的充當唐朝的僱傭兵;有的則在華打工,或為田間勞作的農民,或為放牧架鷹的牧人。

岳州窯塑造的胡人不見身份高貴的文官武將,多為地位低下的打工仔、僱傭兵或是商隊里的胡客。

(陳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絲綢之路:激盪起文明的碰撞與交融

橫亘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是世界文明進程中最為遼闊壯麗的一道風景。 絲綢之路是東西文明交流的橋樑, 孕育了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埃及文明、 花剌子模文明、 印度河文明、 中國文明等許多古代文明,祆教...

隋唐寧夏粟特人與絲綢之路

【摘要】絲綢之路的延伸與繁榮,不僅推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中亞的民族也沿著絲綢之路來到中國。生活在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流域的昭武九姓——粟特人就是典型,以善於經商而聞名於世。粟特人沿絲路東...

文物所見西域粟特人的社會生活風尚

粟特人是活躍在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商業民族,他們隨著商業活動的頻繁而進入西域,成為促進古代西域社會文化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本文應用考古發掘資料、出土文獻史料以及典型文物圖案等,探討了粟特人在西域的商...

山東青州傅家北齊畫像石中的粟特美術因素

近十餘年來,一批北朝至隋代進入中原的西域人的墓葬相繼被發現,引起了學術界關於入華粟特等民族喪葬與宗教美術的討論。受這些資料的啟發,我們重新審視1971年山東省青州市(原益都縣)傅家村出土的一批北...

陶瓷鑑賞專家張現峰:三彩之滄海桑田

唐三彩是盛行於唐代的一種低溫釉陶器,釉彩有黃、綠、白、褐、藍、黑等色彩,而以黃、綠、白三色為主,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唐三彩」。然而三彩並非專指這三種色彩,中國文化中通常提到:一是太極,二是陰陽,...

玄奘之路——絲綢之路與絲路貿易

文 / 馮培紅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中國絲綢的西傳、中亞商品的東來、粟特胡商的漢化、西域貨幣在河西地區的流通,這些都引起了中亞諸國對東方中國的美好憧憬,出現了以粟特人、回回人為主的東向民族移動和...

還原絲綢之路上碰撞與交融的壯闊歷史

絲綢之路是眾所周知的古代東西方交流的要道,也是連接不同文明的重要環節。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與實施,以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積極響應,加之2014年「絲綢之路起始段-天山廊道」聯合申遺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