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考古中的次生堆積和文化層缺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摘要:考古調查和發掘中常會遇到次生堆積,這是一種經自然力(如流水、風力等)搬運而形成的含文化遺物的堆積。
如果不能分辨原生堆積和次生堆積,就不能準確地判斷地層的文化時代和文化遺物的年代。
自然力還能造成遺址的地層缺失和遺址上部地層被侵蝕。
《江漢考古》2010年第2期
#中國考古學通論# 第一章 概論 重要名詞解釋1.2
★★史前考古學:考古學分支。又稱史前學。以文字記載以前時代的考古資料為研究對象。用考古學方法研究史前人類社會的經濟形態、文化面貌、社會結構、分期斷代等,並結合地質學、古生物學、古人類學、民族學等...
舊石器考古發掘方法再思考
一般認為,1931年梁思永先生在後崗發現三疊層是考古學史分期的標誌性事件之一,此後我國田野考古逐步推廣按土質、土色區分堆積的方法①。後崗的發掘結束了以往人為的水平層位的發掘,而開闢了以文化層位...
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遺址發掘獲重要收穫
2016至2017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合作,對吉木乃縣通天洞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分兩個發掘區,發掘面積合計65平方米,發現了距今45000多年的舊石器中期向晚期過渡的文化...
關於考古學中的地層學
在考古發掘現場,我們常常見到一些工作人員拿著手鏟,在刮平的地面上、切得筆直的探方四壁上畫一些線條,被這些線條分割開的土層或土塊之間似乎存在一些差異。這些被線條劃分開的土層代表了什麼呢? 在一個遺...
吉林楓林舊石器遺址:為年代學研究提供難得地層剖面
原題:吉林撫松發現楓林舊石器遺址楓林遺址位於吉林省撫松縣漫江鎮楓林村東約500 米的山樑之上,分布面積超過30000 平方米,所在山樑呈東北-西南走向,平均海拔高度在900 米以上。遺址東北距頭...
泥河灣考古有新成果!18.9米地層剖面發現13個文化層
河北新聞網訊(燕趙都市報記者楊佳薇)昨日,「東方人類探源工程——泥河灣2016年工作匯報會」在石家莊通報了去年的泥河灣考古新成果。據悉,去年新發現一處早更新世遺址,並新發現兩個文化層,在總厚度為...
鄭州李家溝遺址,讓考古歷史追溯到一萬年前!
2009年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發掘鄭州市新密李家溝遺址,發現距今10500年至8600年左右連續的史前文化堆積。堆積下部出土有細石核與細石葉等典型的細石器遺存,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