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界網紅寫《考古四記》浙江宋墓有哪些說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2018-01-30 07:41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見習記者 黃慧仙
「17長卷代表著墓主人身份的文書,捲成一軸,放入金屬容器中,完全蠟封,泡在水銀里,就這樣一直從南宋到了現代,紙張保存如新的一般。
2005年的一場盜墓,打破了這座沉睡數百年的浙南宋墓的寧靜,盜洞卻只有一個小孔。
那麼盜墓者又是如何鑽進去的呢?後來案子一破才知道,原來盜墓者身高只有1米47……」
1月29日,在中國絲綢博物館·曉風書屋舉辦的《考古四記》新書分享會上,開場作者鄭嘉勵講述的一段武義徐謂禮墓被盜始末,一下子便抓住了在場諸人的興趣。
這位考古界網紅,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曾因一句「我是一個考古工作者,上班也就等於上墳」的段子而為許多人熟知。
此次,在這本不久前上市的新書中,鄭嘉勵以兼具學術韻味與田野氣息的筆觸,將一位考古工作者多年的心路歷程和發現之旅,清晰而完整地呈現了出來。
朱熹家族子孫上墳需數日 江南真的無族葬嗎?
什麼叫族葬?用鄭嘉勵的話來說,就是同曾祖父、三代人或三代以上家族成員的合葬墓地,即可稱「族葬」。
中國傳統家族社會,崇尚生前聚族而居,死後聚族而葬,即所謂「生同室,死同穴」的理想。
加上儒家孝道等倫理觀念的影響,聚族而葬或夫妻合葬在原則上應當是較為普遍的一種葬制。
在《考古四記》一書中,位於金華市武義縣東明招山的呂祖謙家族墓地,就是族葬的一個典型例子。
據明人所編的《宋東萊呂成公外錄》載,明招山墓地有「墳九十六處」,形成了一片大型的南宋家族墓地。
然而,在江南之地,更多的卻是「不走尋常路」的墓葬。
南宋理學家朱熹便是其中一個很明顯的例子。
朱熹的祖父朱森,墓在福建政和縣蓮花峰下,祖母程氏,墓在政和將溪鐵爐嶺。
朱熹的父親朱松,初葬崇安縣(今武夷山市)五夫里,後改葬崇安上梅里,朱熹生母祝氏墓,在建陽縣天湖之陽。
朱熹的祖父母、父母均未完成夫妻合葬。
此外,朱熹夫婦墓與其幾個兒子的墓又分散在建陽縣多處。
因此,世人調侃,朱熹的後世子孫清明上墳時,沒個小半個月是走不完這些地方的。
此外,開始時提到的徐謂禮墓同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印證這一觀點。
據歷史資料記載,徐謂禮夫妻墓是「葬於長安鄉祖隴之側」,但在實際的考古工作中發現,徐謂禮沒有葬在徐家祖墳的旁邊。
其父徐邦憲墓與他的墓之間的直線距離約有五里遠。
由此可見,「父子合葬」的理念,在實際中並沒有真正執行。
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這麼多南方士大夫放棄族葬,甚至都沒有把父母合葬在一起呢?
「江南無族葬,一方面因為江南『卑濕之地』,氣候、地貌條件與中原迥異,難以實施族葬。
」鄭嘉勵說,南方地勢低洼,且多山地,少有大片空曠、乾燥的地域供家族同葬,為了使先人不至於葬到水窪處,逢年過節還能登高望遠,緬懷故人,江南人家往往只能將家族之人分散安葬。
而江南無族葬的另一重要原因,在鄭嘉勵看來,則是「形勢派」風水在當時的影響,使得江南人在下葬先人時都各自追求獨立墓地,從而尋求最佳的風水。
南宋的風水擇址到底是怎麼回事?
江南風水,主要有江西的「形勢派」與福建的「理氣派」,其中形勢派又是其中絕對主流。
「墓地擇址,講究背後有靠山,左邊有青龍,右邊有白虎,前面還要有條長流水。
」在當天的分享會上,鄭嘉勵用所坐的靠背沙發比劃給眾人看。
他說,這是大環境裡的擇址,而從小環境來說,像溫州的椅子墳、沖繩的龜甲墳其實都是類似的建造原理。
鄭嘉勵說,在南宋堪輿(風水)家看來,背風、向陽、面水、藏風、納氣的「懷抱地」,適合建墓。
「這與現代的水利專家選擇水庫位置的方式是高度重合的,因此很多古墓便往往是在水庫旁發現的。
像朱熹家族這樣,為了追求風水,父母、手足四散分離而葬的行為,給儒家合葬倫理造成困擾,也常為後世詬病。
一位名叫方大琮的南宋文人在與友人的信中就說到了這一點。
在他看來,像埋葬於明招山的呂祖謙家族墓地才是儒家所謂的「昭穆相從」的族墳墓,符合儒家禮制。
在此之外,他卻又認為呂祖謙家族的人普遍短壽,呂祖謙本人45歲就去世了,原因正在於家人全葬在明招山,將山挖得太空的緣故。
這樣一種矛盾的心態,正說明了當時南宋士大夫既有著追求族葬的願望,又時常被世俗的禍福觀念、風水之說所困擾,徘徊於禮俗之間的一種心境。
「一個優秀的考古領隊 也能勝任村長」
除了那些考古「正文」,在《考古四記》中,也可以看到作為考古學家的鄭嘉勵抒情文藝的一面。
正如他在書中所說:「其實這些年,我主要從事大範圍流動作業的搶救性考古發掘,鐵路、高速公路修建到哪裡,我們就追隨到哪裡……」從1995年進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至今,他一直從事著浙江地區的宋元考古、瓷窯址考古的發掘研究,踏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也見識過不少浙江鄉間的奇人異事。
考古,既是器物的溯源,更是人文風土的片羽拾遺。
這本書里,有慈眉善目、長著一口整齊好牙的聾啞擺渡人。
「天氣漸漸冷了,我見他獨守江邊,烤一堆火,抱成一團。
然而,一有客人來,無論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他立馬起身,容光煥發,滿臉堆笑,轉眼好像換了一個人。
」 寥寥幾筆,浙南山區里,這個默默度過考古隊一程又一程的老人,脫去了神秘,讀來卻頗多世事慨嘆。
這本書里,有考古時遇到過的一個個經歷各不相同的房東。
「我讀過很多宋人墓誌,作為人生的蓋棺定論,墓誌通常以最多的篇幅,描述志主的美德——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然而,再完美的人生,歸宿依然是死亡。
人生最後的美德,是圍繞死亡書寫的。
」在經歷一位房東父親過世時的喪禮後,對於村中人面對死亡的心態,鄭嘉勵考古之餘,也考究著遺落在鄉間的「事死」古風。
這本書里,還有隱沒鄉間、終身未娶的博物館點校奇人。
這位「丁先生今年83歲了,正坐在藤椅上,閱讀剛改版的花花綠綠的《文史知識》。
見我們來了,起身,抽著『雙葉』牌香菸」,但為人倔強,「他的定稿,絕不允許別人動一字」。
鄭嘉勵說,考古的時候,踩到了村民的青苗,要和他們解釋、商議賠償;開始挖掘工作,要招募考古民工,又成一大難題,與村民們的瑣碎溝通皆成日常。
因此,在鄭嘉勵看來,考古學家長期在田間地頭練就的這身專業之外的本事,已「可以勝任街道主任,也能勝任一個村長的工作」。
「一個考古領隊,他並不像電視上所描述的那樣,是一個純粹的科學探索者,其實他在其中扮演著科學家、人文學者,一個野行者,一個探險家,還有一個包工頭。
」鄭嘉勵說,多年考古,積澱下的不僅是專業上的收穫,還有諸多對社會、對人生的感悟。
而這片塞不進考古報告和學術論文里的考古學家的文藝心,這次都裝在《考古四記》裡頭了。
我們做考古的吧,上班也就等於是上墳丨鄭嘉勵
鄭嘉勵,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浙江宋元墓葬和城市考古。當然在結束之前,我還是要小結一下。我剛才以《尋墓記》為題,實際上講了一個盜墓小說裡面見不到的古墓和古墓里的人,去揭示南宋墓葬制...
盜墓小說里看不到的硬知識 都在鄭嘉勵的金句里
「每個人都是沒有辦法左右自己的命運的,風水就是抓住了人性中最深層也是最悲哀的一個問題,越有身份的人,越害怕失去的人,越在乎風水,朱熹也不例外。」「死亡是一個人一生最大的節日。」一位考古工作者的新...
每個考古事件背後,都站著活生生的人
因為一句自我調侃——「我是一名考古工作者,上班等於上墳」,很多人都知道浙江有個研究古墓葬、平常還寫點雜文的考古工作者鄭嘉勵。3月10日晚,他攜新書《考古四記》到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做《考古與公眾...
從黃岩南宋趙伯澐墓說起
今年5月,黃岩南宋趙伯澐墓的考古發現,轟動一時。宋元考古專家鄭嘉勵作為本次考古發掘的親歷者,將為我們詳細介紹趙伯澐墓的發現、清理經過及其學術價值,並藉此深入討論南宋時期的喪葬習俗及其象徵的死亡觀...
從墓葬禮儀,看南宋文人的生死觀
本報記者吳世淵5月初,黃岩嶼頭鄉前礁村出土了南宋趙伯澐古墓,轟動一時。這座南宋古墓,出土了大量隨葬絲織品,還原了一位南宋文官生前的服飾禮儀,因而被學界稱為「宋服之冠」。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一座普通古墓葬背後 有著怎樣的戲劇化命運
上周,鄭嘉勵有一本新書《考古四記》正式上市。鄭嘉勵是誰,如今應該不需要再搬出「考古界的網紅」、「我是一個考古工作者,上班也就等於上墳」這樣的段子來介紹他了。自從去年出版了考古散文《考古的另一面》...
講座︱杭侃、許宏、鄭嘉勵:用手中的筆,讓文物「活」起來
3月10日,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杭侃教授、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許宏研究員、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嘉勵研究員齊聚北大考古文博學院,為大家帶來了一場題為「考古與公眾」的主題講座,此次講座由中央美...
鄭嘉勵要跟你侃侃《考古的另一面》
這些天,有一個段子火了,不知道你玩過沒?比如,有上千萬粉絲的博主@我的前任是個極品,在微博上轉發了: 「我是一個考古工作者,上班也就等於上墳。」後面跟著各種造句: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上班等於上學...
"中國傳統中的家規"之四十六 浙江金華呂祖謙「呂氏家規"
呂祖謙家族曾八代出過17位進士、5位宰相,這與其歷來的家教傳統密切相關。從呂希哲到呂本中到呂祖謙,呂氏數代都有家規家訓傳世。呂祖謙將它彙編為《家范》六卷,包括《宗法》《學規》和《官箴》等內容。「...
浙江金華呂祖謙:明理躬行 清慎勤實
八百多年前的一天清晨,浙江省武義縣城東的明招山下,悠悠的晨鐘像往常一樣響起。一批批慕名而來的名流學子,從四面八方匯聚在明招寺的講堂里。他們靜靜地肅立著,等待著老師從朝陽的光芒中走來……那麼,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