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考古學的探索歷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2015年12月,繼《中國歷史考古學論集》《明清北京城圖》之後,徐苹芳先生在中國大陸的第三本歷史考古學方面的文集——《中國城市考古學論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這是一部研究中國城市考古學的專著,其中收錄了徐先生歷年來發表的有關城市考古、城市史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等方面的學術論文共計30篇,幾乎囊括了徐先生已經發表過的此領域的全部論文。
它記錄了中國考古學的一個分支——城市考古學,特別是歷史時期古今重疊型城市考古學的探索歷程,是當代中國考古學研究中一項豐碩的學術成果。
徐苹芳先生的城市考古學研究,是從他的城市考古實踐出發的。
徐先生195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入南開大學歷史系任助教,1956年調入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由此拉開了他從事城市考古實踐與研究工作的序幕。
他曾參加過隋唐洛陽城的考古勘察,主持過元大都與明清北京城、遼南京與金中都、南宋臨安城和唐宋揚州城等一系列重要城址的考古勘察和發掘工作。
直至2011年徐先生去世前不久,他仍在籌劃力量組織編寫《中國古代城市考古》,以填補學術界尚無一部中國古代城市考古通論性著作的空白。
徐先生從青年時代直至去世近六十年的時間裡,一直處在城市考古實踐和研究的第一線。
該書所反映的就是徐苹芳先生城市考古實踐和研究的成果,其中特別以他對歷史時期古今重疊型城址和中國古代城市的發展演變的研究,以及他對中國古代城市的保護的認識最為重要。
20世紀60年代,徐先生在清華大學趙正之先生調查和研究元大都的基礎上,主持了對元大都的勘察和發掘。
中國古代城市遺址以保存的狀來說可分為兩類,一種是城市遺址保存在曠野,可以充分進行考古勘測發掘工作;另一種是城市遺址壓在現代城市之下,現在的城市是從最下層城市上發展出來的,這種古今重疊式的城市,沒有條件充分勘測發掘,元大都城便屬於這個類型。
這種類型的古代城址如何進行考古工作,在元大都之前是無例可循的。
徐先生在趙正之先生研究的基礎上,在自己進行元大都城市考古的探索歷程中,摸索出了一套對元大都進行考古研究的方法,這就是:把探溝、探方中按層位的發掘方法,轉移到整個古今重疊的古城遺址上去,在現代的實測城市圖上,結合考古發現、歷史文獻、輿圖和航拍圖等資料,發掘埋在下面的城市的遺痕,由近及遠的復原不同時期的城市布局,探索其城市規劃。
正是遵循這一方法,徐先生繪製出了元、明、清三代北京城的復原圖,使元大都成為古今重疊型城市考古學研究的一個經典範例。
這是徐苹芳先生通過實踐工作對中國古代城市考古研究方法論的豐富,尤其對唐宋以後中國城市考古學有特殊貢獻。
中國考古學界利用這一方法對很多城市做了考古學的研究,這在二十世紀後半葉的中國歷史考古學上是一個重要的成果。
這本文集中收錄了徐苹芳先生從事元大都考古勘察發掘和研究時撰寫的系列論文,有助於我們重新體會徐先生進行這一重要考古工作的所採用的方法和所取得的成果。
從中國古代城市考古工作及其收穫出發,徐先生對中國古代城市的產生、發展、演變,和中國古代城市的特點及其與古史研究的關係、其在世界城市史上的地位等諸多問題,也做了充分而深入的思考。
例如徐先生結合歷史和考古材料對中國古代城市進行通盤考察後,將其劃分為四個歷史階段。
在討論宋元以降城市發展時,他不僅論述了中國古代城市中居於主流的政治性城市,還對新興起的經濟類型城鎮特別注意,並指導李德金、蔣忠義先生對吉州永和鎮進行了考古調查,開啟了中國考古學對市鎮的研究。
在討論中國古代城市中規劃時,徐先生還從世界城市規劃模式的高度,指出存在著兩個不同的城市規劃模式。
他說:「中國古代城市與歐洲的古代城市有著本質的不同。
歐洲古代城市中雖然有宮殿、城堡、教堂、公共建築等主要建置,但城市的性質卻是以工商業和市場為主;……中國古代城市正如我前面所說的,它從一開始便不是經濟類型的城市,而是政治類型的城市。
……因此,可以斷言,在世界城市規劃史上有兩個不同的城市規劃類型:一個是歐洲(西方)的模式;另一個則是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東方)模式。
這兩種城市規劃模式的存在是不必疑惑的歷史事實。
所以,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是代表著世界城市規劃史上兩種不同規劃模式的一種」。
這是徐先生從自身多年從事城市考古研究工作的切身體驗出發得出的重要結論,為我們認識中國古代城市在世界城市規劃史上的地位與價值提供了理論指導。
徐先生不只是一位傑出的考古學家,還是一位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學者。
學界的師長同仁提起徐先生時,最常說起的也是徐先生廣博深湛的學識和鐵肩擔道義的「考古學界的良心」。
進入21世紀,中國古代城市特別是歷史文化名城的破壞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徐先生在多種場合奔走呼籲、多篇文章痛陳利害,談及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問題。
徐先生在《要廢除「舊城改造」的思路》一文中,基於北京古城的城市規劃及其在中國古代都城規劃史上的價值和意義,分析了北京舊城在「已被破壞的現實情況」下所應採取的措施,並由此拓展到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管理工作,提出了幾點意見。
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不少已遭破壞的歷程和下一步如何保護的意見,又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一文中做了進一步的闡釋和深入的說明。
這些意見無疑對於今後指導我們進行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這部《中國城市考古學論集》中,我們可以看到徐先生在中國城市考古學領域的探索歷程,他是中國城市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通過再一次系統地學習徐先生在中國城市考古方面的有關論述,可以使我們了解中國城市考古學學科的建立和完善過程,並進一步加深對中國古代城市發展的認識,體認中國古代城市考古特別是古今重疊型城市考古的研究方法,加強對於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責任感,指導包括歷史文化名城在內的中國古代城市的研究和保護工作。
(《中國城市考古學論集》,徐萍芳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定價118元。
)
紀念《考古學報》創刊八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考古學報》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辦,考古雜誌社編輯出版,1936年創刊,現為季刊,為面向國內外的中國考古學權威性學術刊物,主要刊發田野考古的調查發掘報告,考古學研究專題論文,以及考古學...
劉慶柱:還歷史以真實
「我們必須堅信真正的科學是完全能夠說服人的,能夠被人接受的」。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溫泉「關於古代都城,我覺得可以動筆了。」在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王府井大街27號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五樓的辦...
逆過程的考古學:信息學視野下的考古埋藏學
考古是對人類歷史的逆探索過程——已經消失的歷史,通過對其物質性遺存的考古學處理,可以重建、復原並進行研究,這是現代科技賦予人的獨特能力。張立東先生的《手鏟釋天書》,以訪談的形式披露一批著名學者關...
「為中國考古學發展引航掌舵——夏鼐的學術人生」講座紀要(下)
2016年11月10日下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辦的「2016年度考古學研究系列學術講座」第十四講在考古研究所八樓多媒體廳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王世民先生為大家帶來了題為「為...
評《元大都的規劃與復原》:這並非一部嚴謹的學術著作
郭超《元大都的規劃與復原》一書近由中華書局出版,微信公眾號「中華書局1912」於6月13日對該書予以推送,所附編輯推薦意見稱:「這是第一部對元大都規划進行系統研究和復原的學術著作,是一部體現學...
從元大都看中國城市考古
城市,歷來是一個時代、一個社會濃縮的精華,是文明高度的集中體現。各地的文化遺產尤其是古代城市遺存,以其獨特的風貌,標識著城市的特點,成為有別於他處的城市名片。也正是由於其重要性,關於古代城市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