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頭考古隊隊長許宏:秦漢大的都邑沒有城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許宏:各位網友好,歡迎收看《鴻儒》,我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許宏。

我最近有一本小書,書名叫《大都無城》,副標題是「中國古都的動態解讀」,那麼為什麼我要寫這樣一本小書呢,我想還是上溯到20多年前吧。

我最初在山東大學讀書,我從大學到碩士到博士都是考古專業,我在山東大學本科畢業之後就留校當助教,當了八年的教師,提到講師之後,1992年我考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師從著名的城市考古學家徐苹芳教授攻讀博士學位。

大家知道徐苹芳教授是原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所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他的知識面很廣,我只是繼承了他學問的一部分,也是他學問最大的一部分,中國古代城市考古。

徐苹芳先生本來是搞的秦漢之後的、中國歷史時期的城市考古,我在山東大學教書和研究都是偏前段的,也就是從新石器一直到戰國秦漢(時期)。

後來跟徐苹芳先生商量論文的選題,他說既然你以前就是做中國古代早期的,乾脆你就做先秦城市考古吧。

基本上是這樣一個原委,使我的博士論文確定為先秦城市考古學研究。

現在看來對我的一生具有很大的影響。

先秦城市考古上下三千年,就是從新石器仰韶時代開始的最初的城址到戰國時期的城市,整個上下三千年,縱橫幾千公里,這樣論文做下來就使我對中國古代城市,尤其是中國古代早期城市有一種貫通的感覺。

我1996年博士畢業,畢業之後留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先發掘偃師商城,挖了五個季度。

後來1999年被任命為二里頭考古隊隊長,在我博士論文對早期城市有一個貫通的感覺之後,二里頭遺址就給了我一個解剖麻雀的機會,給了我一個平台,使我可以從聚落形態的角度,從城市考古的角度對這個著名的古代都城遺址進行深入的剖析,大體上就是這樣一個原委。

後來我的研究基本是以二里頭為中心的。

談及典型的考古人,如果他挖的是一個大遺址,他幾乎畢生都跟這個遺址相關聯,一提這個大遺址、大城址都會知道這個考古學家,一提到這個考古學家就會知道他的業績。

比如,我的導師徐苹芳教授,他就是(研究)元大都起家,50年代開始發掘元大都,後來有其他幾座都城的研究,然後上升到對整個中國古代都城貫通式的研究,而現在我許宏這個名字跟二里頭遺址就結下了不解之緣。

《大都無城》是我的第三本小書。

第一本小書是《最早的中國》,如果給它加一個副標題,應該是「二里頭文明的崛起」,也就是說這本書基本上是寫「二里頭」本身,我認為「二里頭」是最早的中國。

第二本小書《何以中國》,今年跟《大都無城》一起有了新版,是以二里頭為基點,把視角擴大到二里頭所在的中原地區,這樣從微觀到中觀。

《大都無城》就是從中觀又上升到宏觀的脈絡或者視角,就是以二里頭為中心,甚至以先秦城市為中心,又不限於這個,又把視野擴展到整個中國的都城,這樣就對有些問題看得比較清楚。

比如說我做的二里頭遺址,這麼大一個都城遺址,叫它都城,但是它沒有外郭城的城牆,這是為什麼?當時做博士論文的時候,因為我的研究範圍限於先秦,所以我得出的結論是,至少在中國古代都城的早期階段——先秦時期,在都城中城牆的有無還沒有形成定式,有需要就有,沒有需要就沒有,至少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

一直以來,學界主流的意見都認為中國是個多災多難的地方,我們的歷史充滿了戰爭,城,最大的功能是防禦,所以幾乎無邑不城,只要是人扎堆的地方一定得用城圈圍起來。

中國人都非常熟悉(無邑不城):明清北京城、元大都、南京城甚至隋唐長安城、北宋的汴梁城。

但是,做博士論文的時候我就意識到,至少在先秦時期有的有城有的沒城,這個怎麼解釋呢?當時是偏於模糊的,只是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來。

那麼以二里頭為基點,我把研究的視角向外進一步擴展的時候,尤其是我把研究視角向下放大到秦漢城市,甚至再往後,跟後來中古、近古的城市做比較,就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也就是說,外郭城沒有形成定製,有的都邑有城,有的都邑沒城的狀況,不僅限於先秦,而是一直到秦漢,就是說,秦和兩漢的都城都是這樣。

大的都邑沒有城牆被我概括為「大都無城」,(這是)中國古代都城非常重要的傳統。

這個非常重要的現象一下從二里頭到東漢,接近兩千年的時間。

二里頭作為都邑一般認為不早於公元前1700年,東漢結束已經是公元後200多年,加在一起1900年,將近2000年,在這2000年里居然絕大部分時間都城是沒有外郭城的,這就非常有意思。

它正好回答了讀者和公眾的一個疑問,為什麼這本書是倒敘的寫法?倒敘寫法是由於「大都無城」限於中國古代都城的早期階段,為了把它說清楚,我們前面先捋一捋漢代之後,從漢代到明清北京城這麼一個大的階段,做了總結,然後從秦漢都城開始一點點往前上溯。

問題的焦點在秦漢,大概在30多年以前,中國考古學界和古史學界有一個著名的公案,就是著名的古史學家楊寬教授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劉慶柱先生對於漢長安城的不同認識。

楊寬先生是著名的古史學家,而劉慶柱先生是漢長安城的發掘主持人,著名的城市考古學家。

楊寬先生認為已經發現的30多平方公里的漢長安城城圈不是漢長安城的全部,只是相當於內城,而外面還有許多像我們特別熟悉的建章宮、上林苑等苑囿,還有居民區,甚至還有市場,它是以漕渠(人工的引水渠)為大郭,北邊以渭河為界,整體上給人帝國之都的感覺,呈開放的態勢,形成一個首都圈。

而劉慶柱先生認為漢長安城30多平方公里就是郭城,裡面的那些宮殿、未央宮等相當於多宮城,郭城裡面有宮城、多宮城,基本限於城圈,因而漢長安城是有外郭城的。

但楊寬先生認為長安城是沒有外郭城的,是一個內城,內城裡面大部分被貴族、王室所占有,基本是宮城的性質,向外只有郭區而沒有外郭城。

基本是這樣一個學術上的爭論,楊寬先生有書,他們還有幾篇論文,(就此問題)展開論戰,我們管它叫楊劉之辯。

我從這個著名的學術公案入手,看究竟該怎麼看這個問題。

如果楊寬先生的觀點成立的話,那麼秦漢的都城就是「大都無城」,這又跟我所擅長的,研究的先秦整個1000多年連起來,「大都無城」現象縱貫從二里頭到東漢將近2000年的時段。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考古學家眼中的早期中國:「大都無城」

人民網北京5月17日電 「無邑不城」,一般被認為是中國古都的顯著特色之一。如果有人說,在二里頭國家(夏或商王朝)誕生到漢代的兩千餘年間,絕大部分時間裡都城居然是沒有大城的,甚至可以說這一千多年是...

訪談︱許宏:並非有城牆的聚落才是城邑

【編者按】關於考古,許宏研究員有句頗富詩意的話:「我們永遠也不可能獲知當時的真相,但仍懷著最大限度迫近真相的執著。」雖然身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的隊長,但他並不輕易給自己主持發...

「大都無城」:千年不設防的時代

「無邑不城」,一般被認為是中國古都的一個顯著特色,不管是公眾還是學界,一般都認為「沒有『城牆』的都城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許宏繼《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之...

中國城市的不設防時代

中國「營國」規劃的最早記載見於《詩經》。《綿》有云:「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描述了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率眾在岐山腳下築城的過程,考察方位、探測風水、答謝神靈、平地修城,皆有...

《大都無城》後記

「大都無城」的概念,萌生於我二十年前撰寫博士學位論文時的觀察與思考。二里頭至西周時代都邑的聚落形態,與之前的龍山時代、之後的春秋戰國時代的城址林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予人以深刻的印象。但當時的學術...

訪談︱許宏:「大都無城」是基於文化自信

古代都城似乎都有城牆,尤其是現存的明清城牆,成為「中古以後帝國都城最鮮明的物化表征」,給我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然而,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許宏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他在新著旗幟鮮明地提出「大都無...

「大都無城」——考古人要改寫的中國古都史

新華社北京2月2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屈婷)2016年5月,考古學家許宏在三聯書店出版了一本小書——《大都無城:中國古都的動態解讀》,8月旋即再版,更一不小心成了暢銷書,獲得多項權威圖書年度大獎。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