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究竟是誰起的名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紅山文化」究竟是誰起的名字?

文︱辛學飛

與很多外地朋友每每談到赤峰,在他們的印象中,赤峰地大物博,礦產資源豐富,有美麗的大草原,有綠草環繞中的天然湖泊,有一望無際的沙漠荒原,有手扒羊肉,有豐富的奶食品,還有當地名吃對夾·····

內蒙古的草原沙漠湖泊

而他們所描述的這些,或許是太過熟悉了吧,對我來說,都是些淡淡的,好像沒有任何記憶的東西。

我是一個歷史情節極重的人,總覺得赤峰的迷人之處,卻是那些厚重而深遠的歷史文化。

那些久遠的歷史,才是最令人著迷的地方。

其實,赤峰這座塞外名城,很多外地朋友只知道它的草原風光非常美麗,熱情洋溢的酒文化和美味的飲食文化也都不遜色,但是說到它的文化底蘊極其深厚,究竟深厚於何處卻所知甚少。

事實上,它的歷史文化的確要比它的飲食文化和它的美麗風光更為精彩,這裡不僅是遼契丹和蒙元文化的發源地,更是紅山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紅山文化細石器組成的藝術品

我決定還是先在文字上把「紅山」捋順一遍,也希望能讓更多的人來了解「紅山文化」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待到有一天時機真的成熟了,再逐一去探訪那片祖先們曾經生活過的每一處神秘的凈土。

赤峰市古代被稱為松州城,具有「千里松林」之稱謂,直到清朝才開始稱其為昭烏達盟。

從它的名字可見,在數百年前,這裡曾經就是一片滿山翠柏松林的風水寶地。

而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時才設立為赤峰縣,就是得名於市東北的褐色孤峰,蒙古語稱為「烏蘭哈達」,意為「赤峰」,而這座褐色孤峰就是現在的紅山,我今天所講的紅山文化也是因此孤峰而命名的。

紅山文化命名地"紅山「

說到紅山,便會想到紅山文化,說到紅山文化,就要從20世紀初說起。

大約是在光緒年間吧,也就是慈禧太后掌權的時候,這個慈禧把中國搞得是國貧民弱,社會動盪不安,國事風雨飄搖。

在此種歷史狀況下,為了謀求民族的振興和本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很多愛國人士紛紛站出來興辦學校,開始接受西方民主啟蒙思想,大家這麼努力其實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就是以此來達到興邦強國的目的。

紅山文化細石器組成的藝術品

而當時在北方地區最為有名的人物就是在卓索圖盟喀喇沁右旗世襲札薩克親王貢桑諾爾布。

貢桑諾爾布是成吉思汗勛臣者勒篾的後裔,是當時的卓索圖盟盟長。

貢王爺在當時的北方是一個思想比較激進的人物,也正是這個王爺,開創了漠南蒙古教育的先河,他先後創辦了崇正學堂、毓正女學堂和守正武學堂。

在他創立崇正學堂時,就曾聘請了一位日本學者來講學,這個人叫做鳥居龍藏。

貢桑格爾布

鳥居龍藏是在1895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首屆考古學專業畢業的。

在他畢業的那年,他就受學校人類學教研室的派遣,來到了中國的遼東半島,開始在旅順、大連等地進行調查。

後來,他在1908年時,他受到親王貢桑諾爾布的聘請,攜夫人鳥居君子踏上了紅山後這塊神奇的土地,擔任喀喇沁王府的教師。

鳥居龍藏

世間萬物在冥冥之中似乎都存著某種關聯,有些時候,很多事情都有著鬼使神差般的巧合,就如同玄妙的故事情節一樣,讓人感到有些匪夷所思,不可思議。

說來也巧,在紅山文化中,主要的圖騰崇拜就是鳥圖騰和龍圖騰,而這位日本學者「鳥龍」的到來,他利用教學之機,在赤峰的西拉木倫河、英金河、老哈河等地考古。

在赤峰市北郊英金河畔的「紅山後」發現了60餘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了陶器、石器,並且還發現了石頭環繞堆積而成的古墓,而這種墓葬特點正是遠古的紅山文化時期紅山人的喪葬特點,今天學術界稱之為「積石冢」。

在1980年秋的時候,內蒙古巴林右旗博物館在巴彥漢鄉那斯台村的考古調查中就發現了一件巴林石質的玦形鳥。

這個玦形鳥首尾相接,呈蜷曲的圓弧狀,似鳥的胚胎,鳥喙前伸,雙圈圓眼,翅尖在尾部凸出,整體似紅山文化的玉豬龍形狀。

這件玦其實就是集鳥圖騰與龍圖騰於一身的一件器物,學界稱為「鳥形玦」,而我覺得稱其為「鳥首龍形玦」似乎更為貼切些。

鳥形石玦

鳥居龍藏在他後來的回憶錄中特意寫了這段經歷,寫出他當年所走過的路線:西起張家口,東北到呼倫貝爾大草原,南到喀喇沁所在的卓索圖盟。

我們細看一下不難發現,他所走過的路線正是紅山文化的核心區域。

後來,鳥居龍藏把他的三次考察成果,在1910年時出版了《南滿洲調查報告》一書。

安志敏先生認為該書是「中國考古學最初之權威著作,亦為中國考古學之基礎」。

但是,鳥居龍藏對紅山後遺址沒有把屬於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和青銅時代的夏家店上層文化區分開,而是混為一團,將遺存的年代下限推遲到了中原大地的戰國時期,這顯然是不正確的。

然而,正是他對紅山的考古發現,才使得紅山文化揚名天下,為後世紅山文化的考古大發現奠定了基礎,同時他也成為紅山考古的第一人。

也就是說,紅山文化最早的發現者就是這個鳥居龍藏。

紅山文化細石器組成的藝術品

大約在1914年的時候,一位打著法國天主教耶穌會名義的神甫來到了中國,他的名字叫桑志華,主要從事田野考察和考古調查工作,他在中國一呆就是25年,足跡遍及中國北方各個地方,他這麼折騰,就是為了對中國北方進行廣泛和深入的考察,他在考察赤峰的過程中,發現了多處有細石器時代的遺存。

這些細石器被我們稱之為「刮削器」,材質主要是石英石和瑪瑙。

後來他還創建了北疆博物館,也就是天津自然博物館的前身。

桑志華

這些刮削器究竟是如何製作出來的至今仍舊是個不解之迷,很多學者認為是古人手工打制出來的,但是如果你仔細研究後會發現,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些刮削器兩邊鋸齒形的刃大小几乎一致,紋理也是一樣,還十分的緊湊密集,就如同機械製作一樣,要我看,甚至現在的機械製作也無法達到這種工藝水平。

每當看到這些精小的細石器,我都會感嘆一番紅山人的聰明智慧!曾經有人試圖還原當時的製作工藝,練了幾年都無法達到這種精密的狀況。

刮削器形制各異,多呈箭頭形,到底它是狩獵工具還是使用工具至今仍舊無法解讀。

專家學者們只能猜測它們很有可能與漁獵有關係,也很有可能是剔肉、剝皮、切割的工具,但這些僅僅都是猜測而已。

紅山文化刮削器

這件骨柄瑪瑙刀器形碩大,呈彎曲狀,骨柄已經出現了鈣化的現象。

刀形隨著骨柄也呈彎弧狀,骨柄上半部分有溝槽,把瑪瑙刀片鑲嵌其中。

刀刃由3片瑪瑙葉片拼成,下面兩片為長方形白色受沁的石葉,最上一節為三角形尖刀狀,兩端的邊刃紋理非常規則。

從這件瑪瑙刀來看,瑪瑙材質在當時已被廣泛使用,另一個可以充分說明,當時的紅山人已經非常嫻熟的掌握了製作瑪瑙工具的技術。

紅山文化骨柄瑪瑙刀

在此期間,還有一位法國人,他從1923到1946年間先後八次來到了中國,他對中國的地層、古生物和區域地質的研究曾經做出過非常重要的貢獻,他還與中國政府合作繪製了中國地圖,並對中國史前文明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也在中國生活了20多年,這個人叫德日進。

在1924年,紅山的主峰南部新石器時代遺址就是他和桑志華共同發現的。

德日進

除了日本人鳥居龍藏最早發現了紅山文化遺址,兩個法國人桑志華和德日進繼續考察了紅山文化,當年還有一個外國人對紅山文化也同樣進行了考古研究,他就是瑞典的安特生。

安特生是在中國考古發掘的第一人,也就是說,他是第一個在中國進行考古發掘的人,他曾受聘於中國政府,被稱為「仰韶文化之父」,無可非議,他對中國近代的考古是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但是,他走時從中國帶走了很多紅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的文物,當時他滿口答應中國政府過後一定歸還,可是到了現在,這些文物仍舊擺在瑞典的東方博物館內。

用現在人的信譽標準來界定,此人充其量也就是個「老賴」,他的這種行為肯定也會被法院曝光的。

作為學者,他對中國史前文化的考古是有貢獻的,但是從做人的角度來講,他當時曾是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幫凶,應該還是一個言而無信之徒。

安特生

在1999年時,希臘文化部女部長曼考麗曾經向到希臘旅遊的世界遊客呼籲,把巴特農神殿的精華雕刻從大英博物館請回來。

這些文物都是19世紀末列強掠奪的戰果。

他們用野蠻摧殘了文明,也使曾經的文明飽受屈辱。

除了我們這些紅山先祖的文明遺存被「借走」,還有像敦煌、圓明園遭受的洗劫與摧殘,太多太多┅┅每每想起便令我們感到無比憤慨!在我們國人心中,至今仍舊留下了一道抹不去的傷痕。

紅山文化細石器組成的藝術品

都說文化是沒有國界的,是屬於世界人民的。

那麼,文化更應該回歸到她的歸屬之地,才會真正凸顯出一種文化的真正意義和價值。

我覺得也只有如此,先祖們才會瞑目,我們才會安心,文化才會穿越國界之間的隔閡。

在曼考麗寫給英國首相布萊爾的公開信中,她引用了已故的原文化部長的一段話:「我希望巴特農的文物在我死之前回到希臘,如果我死後回來,我一定復活!」這是多麼令人心酸的呼籲!包含著一個文化學者太多的渴望,這或許是一個文明古國最後的尊嚴吧!而面對日益強大的中國,我們失去的文化何止是區區點點,我們是不是更應該去努力找回我們先祖那些被掠奪而走的遺存呢?如此,我們多年的傷口或許還能得到一點安撫,我們才會懂得更多的諒解,我們的心才會回歸平靜。

到了1930年時,國民政府啟動了「東北考古計劃」,當時最著名的考古學家是國學大師梁啓超的次子梁思永,這項計劃就由他來負責的,他也來到赤峰進行實地考察,並發現了紅山文化的彩陶,可是,當時由於九一八事變的爆發,「考古計劃」被迫停止。

梁思永

解放以後,梁思永成了中國考古所的副所長,但是,此時他的肺結核症非常嚴重,只能在家休養,他在病床上仍舊主持工作,繼續支持紅山文化的考古事業。

他在1934年曾經主持編寫的《城子崖》,是中國第一部田野考古報告。

在1959年時,他的單篇論文彙編為《梁思永考古論文集》,對後來考古界的影響那也是非常巨大的。

在1955年12月時,中國最早的一代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尹達出版了《中國新石器文化》一書,其實就是接受了梁思永先生的意見,並且由梁思永先生作的序。

在書中,尹達先生認為:紅山文化是北方細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結合。

兩位學者論述了東北這一文化現象,認為這是屬於長城南北接觸產生的一種新文化現象,尹達先生在書中正式提出並定名這一文化為「紅山文化」。

尹 達

也就是說,從這以後,「紅山文化」才正式得以命名的。

赤峰的烏蘭哈達,這座紅色的山峰——紅山,才真正的走進了歷史文化的殿堂,並備受學術界關注,由此也成為了令世界矚目的人類早期發源之地之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華夏紅山文化的源流及分布情況!

紅山文化是發源於東亞北部,起始於公元七千多年前的農業文明,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 紅山文化遺存最早發現於1921年。1935年對赤峰東郊紅山後遺址進行了發掘,1956年提出了紅山文化的命名。...

紅山文化真的是起源於東北嗎?

(一)在內蒙古赤峰市,有一片褐紅色的山巒,就是紅山。紅山的聞名,在於它所代表紅山文化。在紅山文化的牛河梁遺址中,發掘出了精美的玉器,這意味著中華遠古文明的起源在東北嗎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東北方向...

中國五千年文物:紅山文化 太陽神

紅山文化發源於東北西部,起始於五、六千年前的農業文明,是 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分布在東北西部的熱河地區,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遼河流域的 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

紅山文化考古調查取得新發現

近日,赤峰學院紅山文化研究院和敖漢旗新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對敖漢旗下窪鎮八旗村文化遺址考古調查中,新發現了疑似大型紅山文化祭壇、大型紅山文化居住址、趙寶溝文化的石斧、溝槽器、細石器和戰國城址等...

東北地區紅山文化的考古發掘和研究

紅山,意為「紅色的山峰」,它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東北郊的英金河畔。傳說內蒙赤峰的紅山,原名叫「九女山」。紅山文化以遼河流域中遼河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凌河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