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區紅山文化的考古發掘和研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紅山,意為「紅色的山峰」,它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東北郊的英金河畔。

傳說內蒙赤峰的紅山,原名叫「九女山」。

紅山文化以遼河流域中遼河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凌河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

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過渡。

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

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紅山文化的居民主要從事農業,還飼養豬、牛、羊等家畜,兼事漁獵,細石器工具發達;還有磨製和打制的雙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鋤、石磨盤、石磨棒和石鏃等。

陶器以壓印和篦點的之字形紋和彩陶為特色,種類有罐、盆、瓮、無底筒形器等。

彩陶多飾渦紋、三角紋、鱗形紋和平行線紋。

已出現結構進步的雙火膛連室陶窯。

玉雕工藝水平較高,玉器有豬龍形缶、玉龜、玉鳥、獸形玉、勾雲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

還發現相當多的冶銅用坩堝殘片,說明冶銅業已經產生。

房址為方形半地穴式,分為大型與小型。

紅山文化是與中原仰韶文化同時期分布在西遼河流域的發達文明,在發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相交匯產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

紅山文化的彩陶多為泥質,以紅陶黑彩見常,花紋十分豐富,造型生動樸實。

玉器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瑩明亮,極具神韻,發展中具備了專業化、系統化、規範化,到目前為止,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內蒙古赤峰紅山的大型碧玉C型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毛髮飄舉,極富動感。

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徵和內涵。

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

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遼寧西部地區,幾近千處。

其內涵豐富,擁有一大批造型生動別致的玉器,多與豬、龜、鳥、蟬、魚等動物形象。

隨著七十年代這批玉器被識別出來,考古學家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發現了紅山文化大型玉龍。

公元20世紀初,中國處於軍閥割據的年代,當地喀喇沁蒙古王公聘請了一位叫鳥居龍藏的日本學者來講學。

據日本人回憶,當年他越過遼上京(今巴林左旗)來到了紅山,在附近地面上發現了一些陶片。

1919年,來了一位法國人,名叫桑芝華。

他來到內蒙林西,無獲而歸。

還有一位法國人,名叫德日進,他在紅山一帶發現一些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細石器。

1930年冬,從東北通遼來了一位梁啓超的兒子叫梁思永,他生於澳門,從美國留學歸國後,開始研究考古學,他收集了一些鳥居龍藏的資料後,參加了中國科學院考古組,到過林西、沙拉海、鍋撐子山一帶,僅發現一些陶片後就回北京了。

1933年,日本帝國主義占領了當時熱河省省會——承德。

隨後來了一批所謂的日本考古工作團,叫滿蒙考察團。

有個叫濱田的,是當年東京大學校長。

他們來的動機是: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

想在內蒙古找出不屬於中國歷史文化的憑據。

結果。

在紅山30多處遺址僅發現一些陶器殘片和幾件青銅器,都屬於中國歷史文物,讓日寇枉費了心機。

解放後,梁思永先生為中國考古所副所長,中國考古學家尹達先生出版《中國新石器文化》一書,梁先生作序。

尹達先生認為:紅山文化是北方細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結合。

兩位學者論述了東北這一文化現象,屬於長城南北接觸產生的一種新文化現象,並提出定名為《紅山文化》。

紅山古玉的正式發現,是20世紀70年代的事情。

1971年5月,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在北山植樹時,意外掘出一件大型碧玉雕龍。

從此,人們開始意識到,中國玉雕藝術的源頭可能發生在紅山文化時代的西遼河流域。

其後不久,在內蒙敖漢軲轆板壕、克什克騰旗好魯庫石板山,阜新胡頭溝等地紅山文化遺存中又陸續發現了數批玉雕龍、大型勾雲佩等紅山文化玉器。

1979年5月,考古工作者又在遼西凌源三官甸子城子山找到了具有科學地層依據的紅山文化玉器墓葬,從而使紅山文化確有玉器成為定論。

歷史學教授雷廣臻研究發現,中國古文獻記載的黃帝圖騰(熊、龍、龜、雲、鳥等),均有紅山文化玉器與之對應。

這些圖騰性玉器反映了5500年前紅山先祖的生產、生活、生育和生靈情況,而玉龍玉鳳則是紅山最尊崇的玉器。

雷廣臻說,根據古文獻記載,黃帝圖騰主要有5種:一是熊。

《史記》說:「黃帝為有熊。

」班固編著的《白虎通義》也說:「黃帝有天下,號曰有熊。

」在朝陽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考古發掘中,不但出土了泥塑的熊下顎和熊掌殘體,還出土了雙熊頭三孔玉器;二是龍。

《史記》說「軒轅,黃龍體」。

聞一多先生認為,上古姬通女又通巳,而巳即是大蛇,這種大蛇又被人們稱作龍,被黃帝部落奉為圖騰。

紅山文化蛇形龍玉器,從興隆窪、查海遺址的玉玦,到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遺址的玉龍,已經形成了一個系列;三是龜。

《國語》說「我姬氏出自天黿」。

郭沫若先生認為黃帝的圖騰為天黿,即神龜。

在牛河梁遺址多次出土了神龜玉器和玉龜殼。

四是雲。

紅山文化的勾雲形玉器,部分造型可能與雲有關。

五是鳥。

《國語》記載,黃帝之子十二姓中,有「人面鳥身者」,可能以鳥為圖騰。

在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墓葬中,確實出土了玉鳥。

雷廣臻強調,在中國著名新石器時代史前文化中,只有紅山文化(主要是玉器)與黃帝有這麼多的契合。

這種種契合的真正含義是什麼?雷廣臻認為,紅山文化圖騰性玉器反映了紅山先祖的生產、生活、生育和生靈這「四生」情況。

可以說,紅山文化的每一件玉器均是「四生」的反映。

雷廣臻教授進一步分析,黃帝多圖騰,哪個為社會所共同崇拜、從而成為共同的圖騰呢?從文獻上看,一是龍,二是鳳。

從出土玉器實物上看也是如此:以蛇為原型的龍,以貓頭鷹為原型的鳳,組成了玉龍、玉鳳系列。

由此可以推斷,龍和鳳是黃帝部族的最高圖騰,玉龍玉鳳是紅山最尊崇的玉器。

生活在西拉木倫河兩岸的紅山文化部落集團,過著比較穩定的農業經濟生活,已經發現了較多氏族居住營地的遺址。

大凌河上游牤牛河北岸的內蒙敖漢旗河福營子村,有一處紅山文化的氏族部落,兩條保存較好的壕溝將部落遺址分別圍成緊鄰的兩個部分,即兩個氏族。

其中東南部的壕溝周長 600餘米,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在壕溝的東南邊留有一處供人出入的通道口;西北部的氏族,壕溝只有三邊,包圍的居住營地面積較小,另一邊即為東南部氏族壕溝的一段。

這個紅山文化部落營地的發現,提供了遼西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氏族部落的規模和防衛性壕溝的實例,可以看出這種設施與仰韶文化半坡氏族部落是基本相同的。

  紅山文化的先民是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定居部落,兼有畜牧和漁獵的經濟生活。

在手工業生產中,制陶業占有重要地位。

制陶技術比早期的興隆窪文化有了更大的發展。

一些富有制陶經驗的氏族成員已經專門從事這項勞動,大批陶器具有成批加工的相似性。

陶器的產量和質量都有明顯的提高。

老哈河東岸的敖漢旗白斯朗營子村南,四棱山前起伏不平的沙丘上,有一處紅山文化的窯場,考古人員發掘清理出 6 座窯址。

從這些結構各有差異的陶窯及出土的陶器來看,制陶業已經有相當大的規模了。

人類人文龍壇博物館以近三十五年來所發現的遠古系列石玉器為主要物證,以陶器為輔證,以骨器為旁證,破解了五千年至三萬年間人類文明起源之謎,是一所具有專題性、唯一性和重大發現性的博物館。

它是一座以考古實物講述人類史前文化的知識寶庫,是人類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無遠古考古發現之前,中國學術界長期存在著疑古思想,被中國文明西來說的觀點所左右。

如今,本館考古發現的龍祖鳳宗文明起源實物和紅山文化系列石玉器,充分地證實了中國龍鳳「一統多源」起源文明演變世界文明的學術觀點,徹底推翻了中國文明西來說的錯誤觀點。

中國物證探源人類文明的考古時間雖晚,但現在我們人類人文龍壇博物館可以鄭重地宣布:中國不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是人類文明第一起源國。

該館收藏的各類遠古石玉器均是龍祖鳳宗文明發展、演變和傳承的文化產物。

中國文明起源即龍祖鳳宗文明起源。

龍鳳圖騰作為中華民族文明圖騰的象徵,以最遠古、最神秘的內涵,創造了中華民族總圖騰的文明起始,衍生了無數中國文明史上最偉大的、永恆的、從未間斷的、陰陽相生相剋的、無所不包的文明哲理,貫穿了整個中華民族三萬年獨樹一幟的、龍鳳一統多源的文明文化傳承史。

世界其他國家的文明與文化相比中國龍祖鳳宗的文明與文化起步要晚,是對中國龍祖鳳宗文明的傳承和發展,這一觀點可在當地的考古發現中得到印證。

因此,本館收藏的遠古系列石玉器是探研中國乃至人類文明起源課題極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物證。

人類人文龍壇博物館藏品達二萬餘件,其發現地集中於中國長城以北的內蒙古高原、大興安嶺北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陝西北部、青海北部、新疆北部等地區,分布於閃電河、青龍河、灤河、東西遼河、哈拉哈河、老哈河、英金河、牤牛河、大凌河、西拉木倫河等流域,共計萬餘處。

紅山文化源流的研究,是建國後特別是近幾十年來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目前,學術界大致有五種意見:

一、紅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系統的原始文化,或是仰韶文化的變體;

二、紅山文化繼承了河北磁山文化;

三、紅山文化很可能是細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相互影響之後產生的新文化,含有細石器和仰韶文化兩種因素;

四、紅山文化是這個地區獨具特徵的一種新石器文化。

有其自身的發生髮展過程。

同時受到其它文化影響,

五、紅山文化很可能是河姆渡文化的延續和發展,也是中華民族從母系氏族社會進入父系社會的轉折點。

五說並存,各持己見,後者的認識比較符合實際,考古學揭示泥質陶、彩陶、壓印「之」字紋夾砂陶、石器、細石器共存,是紅山文化獨具的特點,龍題材是紅山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內容,這一「族徽」性的花紋圖案從紅山文化早期一直延續到它的晚期。

在石器中菸葉形、草履行的石耜、桂葉形雙孔石刀是富有特徵的農耕工具;細石器中的刮削器、石刃、石鏃等器物,小巧玲瓏,工藝精湛,陶器中的泥質紅陶和夾砂褐陶的盆、缽、罐、瓮等各有自身的裝飾紋樣,而橫「之」字形紋和直線紋是紅山文化具有特徵的紋飾,泥質陶中的彩繪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器物,雖然受中原仰韶文化的影響,但二者之間仍有各自的異同點(共性與個性)。

仰韶文化彩陶紋飾是用黑、紫或白色做裝飾地的,與紅山後陶器類型相比是多彩的,帶狀紋飾中夾有圓圈渦紋、葉形紋、斜格子紋和繩紋,而且單獨配有「S」字型、「X」字型等紋飾,與紅山後類型陶器迥然不同。

紅山後類型陶器中,連點弧線紋是一種墜落形式的,這在仰韶文化陶器中是沒有的。

二者之間也有相似點,紅山文化紅山後類型的「紅頂碗」式的缽與仰韶文化後崗類型的同類彩陶相似,彩陶之中的平行線形、平行斜線組成的三角形紋與後崗類型的同類彩陶相似,它們的相異點,說明各自的文化特徵;它們的相同點(或類似)說明年代大體相近,但不能簡單地認為紅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支系、地方變體或混合文化等。

  紅山文化的內涵在西遼河流域也並不單一,它包括不同經濟類型不同的文化特色。

不同的地方類型或不同的發展階段。

大凌河流域的東山嘴、牛河梁、城子山遺址、胡頭溝玉器墓一類紅山文化遺存,就不同於老哈河流域的紅山後、西水泉、四棱山等一類紅山文化遺存,前一類型多出一種用途特殊的彩陶筒形器、磨光泥質黑陶圈足器,不見或少見紅山後類型多見的「紅頂碗」式缽器類和三角間渦紋彩陶圖案。

這說明形成紅山文化決非單一的農耕,而是以農耕為主,農牧漁獵結合的經濟類型和多樣的文化內涵所促成。

新的考古發現為我們揭示紅山文化的發展規律和性質提供了依據。

以自身發展為主,文化間的影響曾起到「催化劑」的作用;文化影響首先是紅山文化分布區的「諸文化」的相互影響;與中原文化的影響也不是單方面的,而是相互影響的。

某種觀點認為中國史前期存在著兩大文化區系,即中原古文化和北方古文化,其中北方古文化又由紅山文化和河套文化組成,這兩大文化區系有共性又有個性,不能把北方古文化簡單地看成中原古文化的支系或地方變種。

要認識紅山文化的淵源,首先的任務是在該地區尋找出早於紅山文化的遺存,1983年興隆窪遺址發掘後,明確認識了興隆窪文化才使探討紅山文化源頭,有一個紮實的比較對象。

  興隆窪遺址中發現紅山文化早期、中期房址分別打破興隆窪文化聚落圍壕的地層關係,又具有早期石器文化遺存的特徵,經C14測定年代距今7470+80——6895+-205年大大早於紅山文化,與紅山文化前身有關,可稱「前紅山文化」,隆窪文化與紅山文化分布地域大體相同。

紅山文化早期與興隆窪文化陶器大多陶質粗疏,火候較底器類和紋飾種類較少,一般有夾砂褐陶筒形罐、粗泥(含細砂)陶缽,代表性紋飾是壓印「之」字形線紋,以及網格狀劃紋等。

可以看出紅山文化早期比興隆窪文化內涵豐富,並表現出一定的進步性。

隆窪文化已有一定水平的農業生產,有相當規模和數量的聚落址。

可以認為是產生紅山文化那樣繁榮的原始農業社會的基礎。

這表明興隆窪文化與紅山文化具有傳承關係可能就是紅山文化的源頭。

紅山文化以後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1973年敖漢旗小河沿類型的發現,為這個問題找到了有力的線索。

小河沿文化類型是近年新分出的一種文化類型,它和石羊石虎山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在器物的器形、彩陶圖案、紋飾方面,都具有與紅山文化類型不同的特點,其年代晚於紅山文化。

結合敖漢旗小河沿南台地遺址和翁牛特旗大南溝石棚山墓葬群所獲得的資料,在考古學上確定為「小河沿文化」。

其分布區同紅山文化基本一致,其文化特徵可歸納以下三點:

(1)石器

磨製石器和細石器共存,有打制石器,有四邊起棱,橫截面呈長方形的磨製石斧、石耜、出現磨光石鏟,細石器有石鏃和骨柄刀的石刃。

石刃加工精緻。

聯繫陶器上出現的豬首陶塑,反映其經濟生活為農牧結合兼營狩獵。

(2)陶器

有泥制紅陶、夾砂灰陶、泥制灰陶和泥制黑陶四類。

飾細繩紋、刻劃紋和附加堆紋,由細繩紋組成的菱形回字紋已初具雷紋特徵。

彩陶以黑彩為主,有紅彩和施白衣,紋飾有斜平行線紋,折線回字紋,有內彩,一種典型繪法為施白衣後用平行斜線畫出區界,內添黑、紅、棕色三彩,組成回字、三角、八角、網狀等多種幾何圖案,朱繪已見多例,其器物為夾砂灰陶直筒罐類、缽盆和鏤空豆類、壺類以及器座、盂、尊、雙耳大口罐型器。

晚期出現大平底盆,大敞口折腹淺盤細柄豆,並出現有彩繪陶。

(3)墓地

氏族墓地選擇在高山上,墓地內部分區,區內分行,墓室結構為土坑豎穴或洞穴,有墓前用火燒墓坑的習俗,單人仰身屈肢葬男女和葬,男性墓多隨葬生產工具。

並有束髮、佩帶項環和臂環的習俗。

在距離牛河梁女神廟一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小土山,經初步發掘證實,這座土山竟全部是人工夯築起來的,地上部分夯土堆直徑近40米,高16米,外包巨石;內石圈直徑為60米,外石圈直徑約為100米。

夯土層次分明,估計總土方量在數十萬立方米以上。

小土山的形狀為圓錐形、小抹頂。

上面是用3圈石頭圍砌起來的,每一層石頭伸進去10米,高度為1米,山下面亦有3圈石頭圍砌起來。

圍繞小土山周圍的山頭上,還發現有30多座積石冢群址,整個積石冢群都是圓錐形、大抹頂,和古埃及的金字塔相比,布局是一樣的。

故考古專家將其稱為中國的「金字塔」。

爬到了「金字塔」頂上,從這裡向四周望去,女神廟遺址與「金字塔」在一條南北線上,而東西兩側的積石冢群址與「金字塔」等距離地排列在一條線上,這種布局使人明顯地感受到「金字塔」的中心地位。

當初發現這座「金字塔」時,山上到處散布著帶有紅山文化特徵的「之」字紋彩陶片以及冶銅坩堝片。

而「金字塔」頂部是煉銅遺址,有1500個煉紅銅的坩堝,每一坩堝約有1尺多高,鍋口約有30厘米,像現代人用的水桶一般大小。

如今,為了保護這個煉銅遺址,朱達等人已將這些冶銅坩堝全部土封上了。

那麼,這座「金字塔」式建築物到底是幹什麼用的?目前學者們說法不一,有的認為這可能是遼西原始文明古國用以祭天的壇;也有人認為是王者的陵墓;還有人推測與神話傳說中的女媧有關。

牛河梁大金字塔頂煉紅銅的遺址,與「女媧補天」神話傳說中女媧煉五色石的情節十分吻合。

考古工作者又對圍繞大金字塔周圍的小金字塔群進行了部分發掘,其中出土大批玉器。

  一座積石冢的中心大墓里出土一具完整的男性骨架,頭部兩側有兩個大玉環,胸前佩帶著雙龍相交的勾雲形班次佩,頭的上部有玉箍,腕部有鐲。

特別令人感興趣的是,死者雙手各握一玉龜,一雌一雄,相配成對。

中國著名考古專家蘇秉奇先生認為,玉龜可能是當時的氏族部落集團的圖騰崇拜物或保護神。

當然,最有身份的人死時手中所握的,很可能是這個氏族的標誌即圖騰神,以返回他們的始祖。

另據專家考證,遼寧、吉林兩省一帶農村的民俗現在仍很流行龜崇拜,男女青年結婚時,房頂上都要貼一幅四龜相交的大團花式圖案剪紙。

在另一座積石冢里,考古人員發現了伴有20餘件玉器的墓葬。

死者的胸部也佩置一碧綠色玉龜。

奇怪的是,這兩座積石冢中出土的玉龜均無頭無尾無足,渾然一體。

它到底意味著什麼?聯想到古籍記載中女媧補天時「斷龜足以立四極」的神話傳說,這個無頭無尾無足的玉龜不也與神話傳說相契合嗎?

上圖為江蘇如皋紅山文化研究學者陳建平收藏的紅山文化人形玉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遼寧發現5000年前大祭壇 黃帝生在遼河邊嗎

遼寧首次在朝陽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發現5000年前大型祭壇。墓主陪葬品驚人,包括一套權杖還有精美的玉豬龍。更奇特的是,墓葬中發現一精美的石人頭像。從五官看是來自域外人種,說明5000年前原始人的交...

紅山文化的歷史傳承

說起紅山文化很多人會想到中華第一龍C型龍或者玉豬龍之類的玉器。那麼到底什麼才是紅山文化?下面我們來具體的了解一下。 紅山文化是位於遼寧西部距現代五千多年的農業文明,也是中國已知出現最早的文明,主...

「奈曼文化360」奈曼「文化圈」之興隆窪文化

關注【奈曼文化360】了解這片熱土上曾經的歷史,小編今天將為你介紹奈曼「文化圈」。興隆窪文化奈曼,是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紅山文化、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夏家店上層文化的核心區...

中國五千年文物:紅山文化 太陽神

紅山文化發源於東北西部,起始於五、六千年前的農業文明,是 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分布在東北西部的熱河地區,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遼河流域的 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

《牛梁河文化遺址》上古社會的起源!

5000年前,這裡存在著一個具有國家雛形的原始文明社會。這一重大發現把中國古代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大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並將中華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這一考古新成果對中國上古時代社會發...

考古揭秘——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距離現在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因其歷史時期實在遙遠,故現代人大多不了解這一文化,不過了解這一文化對於加深人們對於歷史文化的了解,和陶冶人們的審美是有很大幫助的,就算不談這些虛的東西,起碼吹起...

紅山文化了解

紅山文化以遼河流域中遼河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凌河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

東方文明的新曙光

紅山文明是坐落遼寧西部、內蒙古東部距今五千多年的農業文明,是我國已知呈現早的文明。首要散布在熱河區域(今河北北部、遼寧西部、內蒙古東南部大凌河與西遼河上游。)紅山文明遺存最早發現於19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