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遺址是堯帝都城」,該不該這麼快就一錘定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00年9月15日,夏商周斷代工程以發布《夏商周年表》結題,認定夏朝開始的時間約為公元前2070年。

這個結論從發布之初就伴隨著爭議。

時至今日,仍然沒有確證的夏朝都城遺址,一些如二里頭遺址等被認為是夏文化的考古遺址也沒有發現真正意義上的文字,「夏朝」在實證上也就同樣不夠有力。

然而,在夏商周斷代工程結束的15年後,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北京舉行了「山西·陶寺遺址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稱中國最早的國家社會不是夏朝,而是帝堯邦國,並且認定陶寺遺址與五帝中堯帝的都城存在高度聯繫。

陶寺遺址的發掘與研究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探源工程正是對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承續。

在發布會上,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所長王巍說,目前,沒有哪個遺址像陶寺這樣與堯都的歷史記載等如此契合。

後世歷史文獻記載、當地民族志資料、地名甚至方言等,也都指向堯都在臨汾一帶。

所以,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陶寺遺址很有可能就是堯的都城。

而像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謙、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何駑、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震中更是直接認定「陶寺都邑遺址就是堯都」。

2016年5月18日,在山西臨汾襄汾陶寺遺址考古成果展的現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見到了何駑。

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對陶寺遺址的時期學界沒有爭議,對陶寺遺址是一座都城學界沒有爭議,對陶寺都邑是目前所有可能性中最接近也是唯一接近堯都的沒有爭議。

爭議所在是要不要這麼快就『一錘定音』,一些學者希望等再多發掘些再下結論。

但是在何駑看來,目前無論是地上、地下所有的證據都指向陶寺遺址就是堯都。

「在中國,幾乎沒有一項學術發明是不存在爭議的。

『陶寺是堯都』的證據單拿出來,每一個證據都是可以質疑的,但是這些所有的證據形成了完整而符合邏輯的證據鏈,那麼就是有力的,就可以下定論。

陶寺遺址鳥瞰圖

共識1:陶寺遺址是史前東亞最早的都城

陶寺城址位於山西南部襄汾縣城東北約7公里的陶寺鎮。

上世紀50年代,考古調查發現了陶寺遺址,認為是一處龍山時代的大型遺址。

1978-1985年,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山西隊與山西臨汾行政公署文化局合作,為了尋找當時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朝代夏朝的遺存,發掘了與文獻中所謂的「夏墟」有聯繫的陶寺遺址。

當時在居住區和墓葬區發掘出墓葬一千餘座,其中大貴族墓葬六座,出土了陶龍盤、陶鼓、鼉鼓、大石磬、玉器、彩繪木器等精美文物,表明了當時已經出現明顯的社會分化和王權,震驚海內外。

通過碳14等技術手段和考古方法的測定,確定了陶寺文化分為早中晚三期,最早距今4300年,晚期則為公元前2000-1900年,已經進入夏初紀年的範圍。

在此後的發掘中,相繼發現了巨型城址,城內發現了王宮區、倉儲區、手工業作坊區、高等級貴族墓葬區和祭祀區、庶民居住區等,已經具備了作為都城的全部內涵。

因此,學界對於早中期的陶寺遺存是一座距今4300—4100年的都城幾無異議。

共識2:陶寺遺址與堯都是最為緊密的

既然對於這是一座距今4300-4100年的都城遺址這個判斷達成了共識,那麼它的主人是誰?

自1978年陶寺遺址發掘以來,學術界有關它的族屬問題多有主張,基本有「唐堯說」、「堯舜說」、「有虞氏說」以及「夏族說」。

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和發掘的新進展,「主張陶寺遺址是夏文化的論者已經基本放棄了原先的判斷,而漸漸形成了陶寺文化的早中期的族屬是陶唐氏更為合理的共識,只是對於陶寺晚期遺存同夏文化的關係持有進一步思考的意見。

」王震中總結道。

因為晚期的陶寺遺址不但已經由都城淪為普通村邑,其社會也發生了明顯的變異:其城垣被廢棄,宮殿和具有王權禮儀的空間建築觀象台被破壞等,所以作為都城的陶寺遺址主要指的是其早期和中期。

即便是對陶寺遺址存在諸多質疑的學者,如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考古專業教授許永傑也承認,「如果一定要我說是陶寺遺址誰的都城,我也傾向於是堯都,但也只能是早期可能是堯都。

陶寺遺址文字,與其他字體「文堯」對比。

核心質疑:能不能這麼快下定論

何駑認為,但凡一項學術研究或成果出來,都會伴隨質疑,除非像殷墟一樣發現了長篇甲骨文,但文字對於史前文明考古是可遇不可求的。

圍繞著陶寺遺址堯都說,其核心的質疑不在於到底是不是堯都,而是在於能不能、應不應該這麼快下定論。

「沒有一個說這不是堯都,只是說現在不要急於下結論,不要急於定案。

」何駑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比如許永傑就說,「我不反對說它『是』,但我反對把它說成『一定是』。

40年的考古發掘在一般人看來,是相當長的時間了,但對於陶寺遺址這樣一座大型考古遺存來說,與其可能的未來發掘周期對比看,並不太長,畢竟到目前為止陶寺遺址只發掘了兩百分之一。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現在下定論是有些「急」。

這裡面是不是受到其他因素,比如地方政府的壓力、各種利益的糾葛呢?

「地方政府當然希望我們早點說,十幾年前就希望我們下定論了。

但是在幾年前,我們自己都不覺得還需要更多的證據。

但是現在我們覺得證據鏈已經形成了,尤其近年宮殿區的發掘,和整體深入研究後,發現其呈現出來的政治理念和政治發明,都是堯的。

」何駑頗為坦率地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朱書扁壺,其上文字存在多種釋讀,何駑將其釋讀為堯字。

陶寺遺址證據鏈包含哪些內容

除了在時間和空間上,陶寺遺址與堯都最為契合外,王震中、何駑、王巍等學者通過地下發掘與文獻學、民俗學等多重證據法,認為陶寺遺址為堯都已經形成了證據鏈。

出土文字自證

陶寺遺址到目前一共發現了4個文字,其中2個字於1984年發現於一片扁壺殘片上。

這兩個字中一個釋讀為「文」沒有異議,另一個存在「堯」、「易」、「命」等多種解釋。

以何駑為代表的一些學者,包括古文字學家葛英會都支持其釋讀為「堯」。

2006年,陶寺宮殿區晚期基址發掘時,又新發掘出兩個文字,其中一個殘字何駑認為仍然是堯字。

另一個還在釋讀當中。

「陶寺文字是甲骨文的源頭,甲骨文的『堯』字是上面是兩個『土』,陶寺這個是一個『土』,就是一個字,只不過看你願不願意承認了。

甲骨文的『文』和陶寺的『文』也是一樣的。

」在何駑看來,既然「文」字已經從甲骨文上認定了,現在古文字學界卻不願意從甲骨文系統認定「堯」字,只是比較謹慎罷了。

拋開具體文字的釋讀爭議,比較能夠形成共識的是,比甲骨文早了1000多年的陶寺文字,和甲骨文一樣屬於漢字系統,而且比較成熟,並不是符號。

「豶豕之牙」象徵著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文德政治理念。

「豶豕之牙」的政治理念

陶寺中期元首墓ⅡM22頭端墓壁上,發現了以公豬下頜骨為對稱軸,左右各擺3柄帶彩漆木把的玉石鉞(玉兵器)。

公豬下頜骨上的獠牙出土時已經殘斷。

這在何駑看來符合《周易·大畜》中的「豶豕之牙」,象徵著修兵不戰、兵不血刃、不戰屈人之兵的文德治國的「上政」理念,與陶寺朱書扁壺上的「文堯」二字同是對帝堯文德的頌揚,不謀而合。

「這種不戰屈人之兵的文德政治理念,在當時崇尚軍國理念的攻伐時代,是獨一無二的,文獻中是只有帝堯才有的。

」何駑解釋說。

龍盤,或可作為帝堯王族神化的象徵圖示。

赤龍與堯誕傳說

《竹書紀年》中記有帝堯誕生的傳說:「帝堯陶唐氏,母曰慶都,生於斗維之野,常有黃雲覆其上。

及長,觀於三河,常有龍隨之。

一旦,龍負圖而至,其文要曰:亦受天佑…赤龍感之。

孕十四月而生堯于丹陵,其狀如圖。

陶寺早期王族墓地中的元首墓,出土了一件龍盤,圖案中的龍用硃砂繪製,何駑據此認定是「赤龍」,盤龍身上的鱗狀斑紋可看成「龍負圖」。

何駑認為,陶寺龍盤中的形象與《竹書紀年》中帝堯傳說耦合,或可作為帝堯王族神化的象徵圖示。

除此之外,民俗學上的這一地區獨特的清明節氣日期,語言學上這一地區方言稱太陽為「堯王」(發音近似「窯窩」,舊縣誌記載為「堯窩」),乃至「陶寺」這個地名和陶唐氏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等等,何駑等學者認為已經可以說形成了完整而有力的證據鏈。

何駑在陶寺遺址復原觀象台介紹其日影天文觀測方法。

「單拿出某一個,都是可以質疑的,可以討論的,但是如此大量而密集的相關證據,形成的證據鏈是穩定的結構,那我們就說,是時候下結論了。

」何駑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最後,拋開陶寺遺址和堯都的關係,讓我們看看山西考古研究所總結的陶寺遺址在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中的地位和貢獻:

1、最早的測日影天文觀測系統

2、發現了到遺址發掘為止最早的文字

3、發現了中國最古老的樂器

4、發現了中原地區最早的龍圖騰

5、發現了到遺址發掘為止世界上最早的建築材料——板瓦

6、發現了黃河中游史前最大的墓葬

所以,在王巍看來,有理由認為,陶寺文明是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主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山西考古發現「改寫了歷史」

2010年7月29日上午,由首都博物館與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推出的大型考古展將開幕,涉及全國32個省市的出土文物和一系列重點發掘項目。其中,山西襄汾陶寺遺址考古發現是最受關注的焦點——因為這一考...

建築文化師的文字源於天文

建築文化師官網: 陶寺古觀象台位於山西省襄汾縣陶寺城遺址,距今約4700年,是該遺址考古中重大的發現,「觀象台」遺蹟的發現,證實了《尚書·堯典》上所說的「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的真實歷史背景與...

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在哪裡?

長期以來,占統治地位的觀點是:黃河流域是我國唯一一處古代文明發祥地,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二十世紀下半葉,隨著考古探索的不斷進展,考古學家們又提出了中華文明多源觀,即黃河流域文化區、長江流域文化區...

夏朝是否存在 到底是不是最早的朝代

在教學課本上,夏朝被當作中國第一個王朝,夏商周「三代」一脈相承。司馬遷寫的《史記》,詳細地記載了夏朝世系和夏代興亡的歷史過程。這為中國古代史學家所確信無疑,然而到了近現代,有人對夏朝的存在產生了...

陶寺遺址真的是堯帝都城嗎?

近日,館兒君的朋友圈被澎湃新聞的一篇文章攻占了:「陶寺遺址是堯帝都城」,該不該這麼快就「一錘定音」?啥?什麼時候一錘定音的?原來,文中提到去年的一條舊聞:201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北京舉行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