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級文物出土時,郭沫若親自命名,認錯1個字,到今天仍在誤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郭沫若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文學大家之一,他的詩集《女神》更是開創了中國現代詩歌的先河。

可是人無完人,郭沫若在歷史上卻擁有著兩極評價,喜歡他的人對他極盡追捧,而厭惡他的人則嗤之以鼻。

尤其是跟郭沫若同時代的魯迅,他就公開說過自己最討厭郭沫若。

魯迅和郭沫若同為文學大家,難道是因為同性相斥的原因,魯迅才這麼厭惡郭沫若嗎?其實這點有一定的道理,魯迅跟郭沫若除了均為作家以外,兩人的生平經歷也極為相似,只不過在面對命運的轉折之時,魯迅和郭沫若最終做出了不同的選擇,也走上了相反的道路。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魯迅對郭沫若異常反感。

首先,魯迅和郭沫若都曾經有日本留學經歷,並且都在家裡人的包辦下擁有了自己的第一段婚姻。

更巧合的是,魯迅是由「醫病」轉為「醫心」,最初是學醫出身,郭沫若也曾經從醫。

只不過魯迅在文壇上已經聲名鵲起的時候,郭沫若剛剛出道,只是個青澀作家。

兩人的很多作品甚至都暗中較勁,比如說魯迅曾經寫過一篇小說叫做《出關》,郭沫若馬上寫一篇《柱下史入關》,不僅標題相似,內容也是十分針鋒相對。

但是兩人在感情上的選擇卻截然不同。

魯迅和郭沫若都對自己的第一任妻子毫無感情,但是魯迅選擇把她接到身邊,供養她的生活;郭沫若卻對自己的髮妻不聞不問,除了在1939年見過她一面之後,再也沒跟她聯繫過,放任自己的結髮妻子守一輩子活寡。

而魯迅後來找到了自己的靈魂伴侶許廣平,正式迎娶了她為妻。

郭沫若也號稱自己找到了真愛——日本女子佐藤富子。

佐藤為了他與家人斷絕關係,他卻遲遲不願意正式娶她,始終不給她妻子名分,甚至在抗戰爆發後,將佐藤獨自一個人扔在日本,作為丈夫來說實在是失職至極。

回國後,他又先後有過不少紅顏知己,最後又跟於立群結了秦晉之好,時人因此對他有風流才子的評價。

對於魯迅來說,郭沫若感情上的不忠是他最大的弊病,作為一個男人更是無恥的行徑。

有人拿郭沫若來與魯迅相比,魯迅甚至因此大怒,曾經私下裡大罵過郭沫若:遠看是條狗,近看東洋狗,再看原來是郭沫若先生。

而郭沫若最後投筆從戎,投身於政壇,為人更加左右逢源,使得魯迅對他更為不恥。

除了感情上的弊病之外,郭沫若還犯下了一個錯誤,因此也被後人評價為中國歷史的千古罪人。

他從政之後,仍然改不掉自己的文人習氣,十分熱衷於古典文化,甚至因此有了挖開皇陵看一看的想法。

郭沫若並沒有經過專業的考古訓練,也不懂什麼文物保護技巧,他最開始只是聽說乾隆皇帝將王羲之的《蘭亭序》作為自己的陪葬品,一同葬入皇陵,就向中央打報告想要開挖乾陵。

可是中央沒有批准他的這個要求,於是他又退而求其次,申請挖掘明成祖朱棣長眠的明長陵。

當時國家對於考古比較重視,明朝的史料相對清朝來說又並不完善,於是政府批准了他的這個要求,同時撥給他一批人,由郭沫若帶隊對明長陵進行考古挖掘。

可是郭沫若本人就是個半桶水,根本不懂怎麼挖掘陵墓。

政府撥給他的人沒有郭沫若的指示也不能擅自行動,只能東一榔頭西一棒,在明長陵周圍進行小範圍的考古挖掘,無法深入墓室,甚至連入口都找不到。

機緣巧合之下,隊伍中的一個年輕人一錘子砸開了明定陵的地宮入口,於是大家又由明長陵轉為挖掘明定陵。

明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鈞的陵寢,其中不僅安葬著朱翊鈞本人,還有他的兩個皇后。

墓室內陪葬品十分豐厚,不僅有各色文物,更有明朝的珍貴衣物等絲織品,十分有價值。

可惜的是,郭沫若等人只知道挖掘,根本不會保護,對墓道口也沒有進行封閉遮擋,空氣一進去,很多文物馬上氧化,而那些絲織衣物一見光,大部分都化為了灰燼。

郭沫若對明神宗的陵寢保護的也不夠小心,搬運時甚至數次磕碰。

這次考古發掘,損傷的文物不計其數。

雖然也有所發現,比如說在對明神宗的遺骨進行研究時,就發現了他腿部有疾病行走不便。

可是損失遠遠大於收穫。

因此,郭沫若此後再度申請開挖武則天陵墓和秦始皇陵墓時,都被政府斷然拒絕了。

后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現存的最大的青銅器,被譽為鎮國之寶,它也跟郭沫若有一段往事。

后母戊鼎剛出土時,內鑄「后母戊」三個銘文。

當時對於甲骨文的認知還不系統,很多文字都無法解讀。

於是考古專家求助到了郭沫若這裡,郭沫若卻沒有結合史料,對這三個字妄加判斷,給出了「司母戊」的解讀。

在長達十幾年的時間內,司母戊鼎都被認為是正確的讀法,甚至被記錄進了歷史課本。

可是隨著人們對甲骨文更進一步的了解,司母戊鼎這個錯誤的讀法被糾正過來,課本也進行了修改。

原來「后母戊」這三個字是商王武丁的妃子婦妌的尊號,這尊鼎是她的陪葬器皿。

但是時至今日,仍然有不少人還在延續郭沫若的錯誤,以為這尊鼎的名字叫「司母戊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