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被打開的皇帝陵墓定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的陵墓。

這裡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后(孝端、孝靖)。

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於長陵西南方,建於1584~1590年(萬曆十二年至萬曆十八年)。

但是定陵的發掘確實中國考古史上的悲劇。

1956年,北京市副市長吳晗,上書周總理要求發掘明陵。

吳晗是有名的明史專家,每一個經歷過文革的人,都不會忘記這個人物,他寫的《海瑞罷官》,最終成為文革的導火索,他自己也成了文革的祭旗犧牲。

據說,解放以前,他試圖去挽留他的老師胡適留在大陸,不歡而散。

胡適對他的評價是:可惜,走錯了路。

這句話背後的意思,是認為吳晗原可以做一個一流的學者,不幸卻從了政,終於被當作了槍桿子使。

吳晗,原名吳春晗,字伯

一座陵墓挖開容易,保護它卻很困難,更何況新中國剛剛成立,當時的技術水平和政治走向,都不適宜去發掘一座大的明陵。

可是,新中國要在各個方面證明自己的能力,考古也是其中之一。

 

於是轟轟烈烈的定陵考古發掘開始了。

一切還尚算順利,兩年時間,很多考古學家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奮鬥精神,找到了地宮隧道,打開了金剛牆,進了玄宮大門,瞅見了萬曆的棺敦和無數珍寶。

然而令人遺憾的事情發生了,那些稀世珍寶,比如獨一無二的明代皇家織錦,沒有條件去脫水保存,木俑也沒有條件存放在超低溫的冷凍室里。

更大的傷害是,反右運動開始了,這些考古學家,大部分都被下放。

已經打開的皇陵,就那樣放了半年,大多數的布料和木料,在地宮裡經歷幾百年的恆溫恆濕條件,艷麗如初,現在就處在自然條件下,迅速乾枯腐敗,都糟踐了。

定陵博物館甚至讓外行來掌權,把萬曆皇帝的金絲楠木棺材都給扔到野外,最後讓農民劈了當家具(比當柴火好一點)。

萬曆皇帝金絲冠,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件古代皇帝的金冠。

萬曆皇帝的龍袍,這件珍貴的衣服現在已經沒有之前那般豪華,如今基本碳化,開始碎裂了。

圖中是出土的金藥壺,據說是萬曆皇帝當年用來煎藥的。


1956年明代定陵發掘工作考古發掘隊隊長趙其昌趙其昌也曾無奈感嘆:「損壞沒有發生在發掘之初,而發生在發掘之後,這是萬萬沒有料到的。

不無痛心,更不無遺憾,而遺憾再也無法彌補。

定陵出土的3000多件文物中,絲織品應該是最具價值的。

在定陵發掘之前,民間很少見到明代絲織品,存留至今的實物更是鳳毛麟角。

定陵的整匹絲織品,每卷上都有「腰封」,寫著尺寸、時間、產地、質地,極為難得。

然而由於經驗不足,考古人員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加入軟化劑,塗抹在半腐的衣物上,過了幾個月就全變黑、變硬、變脆。

再加上當年的文物庫房太過簡陋,四面漏風,根本談不上恆溫、恆濕、避光,以至於後來出版的考古報告里,大多數絲織品只能呈現支離破碎的損壞狀態。

更大的傷害是,文革期間,以夏鼐為首的考古學家們被迫離開了崗位。

已經打開的皇陵就那樣被擱置,大多數的珍貴布料和木料,被直接暴露於自然條件下,迅速乾枯腐敗。

萬曆皇帝的金絲楠木棺材被扔到野外,讓農民劈了當家具。

萬曆和他兩個皇后的屍骨,更是被一把火燒得乾乾淨淨。

自1956年定陵發掘以來,定陵一直沒有專業的文物儲藏庫,定陵出土的3000餘件文物在院內的普通平房裡經歷了近60載寒暑。

直到於2015年11月19日,明十三陵「文物大搬家」工作宣布完成,定陵出土的3000餘件文物重回「地下」,搬入政府斥資3000多萬元修建的地下文物庫。

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沒有能力保護,就不要隨便挖。

從這之後國家就定下了規矩,堅決不動帝王陵。

由此不難想像秦始皇陵墓一直沒看發掘的原因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定陵挖掘為何會成為中國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

今年是定陵發掘的六十周年。六十年前,作為我國唯一一座有計劃進行考古發掘的帝王陵寢,它曾經轟動世界,然而結果卻令世人無限唏噓。為何選中定陵作為第一個考古對象,又是什麼原因令他成為中國考古史上的悲劇...

這位皇帝的陵墓連盜墓賊都不敢下手!

新中國成立以來,有關於皇陵的挖掘一直爭議不斷。古墓是考古學家了解古代歷史最好的地方。並且能有效的保護文物不被盜墓者所偷,當時有一座古墓是周總理決定開發,由吳晗、郭沫等一堆考古學家主挖,但是卻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