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周青銅器綜覽》新書座談會:林巳奈夫和他的青銅器研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9月15日,由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與上海古籍出版社共同舉辦的「林巳奈夫《殷周青銅器綜覽》(第一卷中譯本)新書座談會」,在復旦大學逸夫科技樓多功能廳舉行,來自海內外高等院校、科研、出版單位的40餘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分享與林巳奈夫先生的交往經歷,評述他對商周青銅器研究的卓著貢獻。
座談會現場
林巳奈夫教授(1925—2006)是日本學士院會員、著名中國青銅器研究專家。
父親是著名在野思想家、評論家林達夫先生。
林巳奈夫在湘南中學第一高等學校文科畢業後,就讀於京都大學文學部史學科,以考古學為專業;接著就讀於京都大學大學院;其後在平凡社工作,擔任《世界大百科事典》編輯(其父任總編輯)。
他於1957年被聘用為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助手,其後任助教授、教授,1989年退休。
林巳奈夫主要從事中國出土文物的鑑定、審評、年代鑑別、分類等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新石器時代至漢代的考古。
他利用現代考古的類型學理論對銅器、玉器進行分析,並與甲骨、金文及中國古代文獻相互參證,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成果,頗為考古學、文字學、神話學、美術史學者所關注。
代表著作有《中國先秦時代的馬車》、《周禮考工記的車制》、《長沙出土戰國帛書考》等,《神與獸的紋樣學》、《刻在石頭上的世界》等被翻譯成中文。
《殷周青銅器綜覽》是林巳奈夫先生的權威著作之一,全書共三卷(四冊),日文原版在1984年-1989年刊行,B4版共2169頁,所收商周青銅器的器影有5271器(第一捲圖版冊收録3542器的器影,第三捲圖版冊收録1729器的器影)。
2017年7月,《殷周青銅器綜覽》第一卷(殷周時代青銅器之研究)中譯本(廣瀨熏雄、近藤晴香翻譯,郭永秉潤文)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
第一卷分為上下兩冊,上冊為文字部分,第一編屬緒論性質,在對中國、日本和歐美有關著作的評述中,闡明自已的研究方法;第二編是對殷代至春秋早期的青銅器進行研究;下冊為圖版部分,根據上冊所作殷周銅器類型學的系統研究,將從鼎、鬲、甗到樂器和雜器,共計五十多種3500餘件銅器的圖像,按照器類、年代和型式編號排列,實際是一部相當齊全的殷周青銅器的集成性圖譜。
《殷周青銅器綜覽》書影
座談會由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劉釗教授主持,中心代表裘錫圭教授在開幕致辭中特別讚揚了譯者廣瀨熏雄的工作,他認為林巳奈夫先生的《殷周青銅器綜覽》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但由於語言的隔閡,中國學者使用較少。
廣瀨熏雄的翻譯認真負責,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儘可能使文字更適合中國人閱讀,讓這本書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
裘錫圭發言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松丸道雄先生是林巳奈夫多年的好友與學術夥伴,他對《殷周青銅器綜覽》日文版的出版多有助力,也為此次中譯本寫了序文。
由於身體原因,松丸道雄先生未能參加本次座談會,他的發言由廣瀨熏雄代為宣讀。
評述林巳奈夫的學術視野時,松丸道雄說:「林巳奈夫的眼光驚人的廣闊,古文字學、甲骨文、金文就不用說了,他還充分了解古典學和清代考據學的研究成果。
我們這一輩的考古學者中,對歷史方面如此了解的一個也沒有,不僅日本,這樣的學者在中國也不多。
」
此外,他還回憶了他與林巳奈夫以及樋口隆康在台灣考察青銅器的經歷。
1974年3月到4月,他們三人在台灣待了四十幾天,每天請台北故宮的人員從展廳拿出三到五件青銅器,輪流做記錄,包括毛公鼎、散氏盤、宗周鐘等被稱為「台北故宮鎮館之寶」的重器。
他們仔細觀察了約九十件青銅器,詳細記錄了觀察結果。
「因為我們對某些器的某些部分有疑問,所以才不敢遽下結論,說『真偽待考』云云。
但在故宮親眼看了許多原器後,我們抱有的疑問幾乎全部都冰釋了。
」
與會的日本學者多與林巳奈夫先生有過深入交往,他們在回憶林先生工作情況時,不約而同地提到一個小細節——林先生的卡片。
他的卡片整理得非常細緻,編號明晰,為了寫《殷周青銅器綜覽》,他做了幾百個紙袋的卡片,這些卡片的編號都直接用作書中的圖片編號,可見其做卡片的細緻程度。
與會的中國學者大多與林巳奈夫先生有過「一面之緣」或者「幾面之緣」。
其中,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世民先生早在1966年就與林先生相識。
「尤其難忘的是,他曾提出一份謀求提供的考古文獻清單,那是根據我們在《考古》雜誌定期發表的《中國考古學論著目錄索引》,開列在日本無法看到的一些論文的目錄,主要發表於若干大學學報和地方刊物。
經請示上級主管部門,因為都是國內發行的刊物,一律不准對外提供。
後來林先生再三壓縮,最後懇切要求僅提供鄒衡的《試論殷墟文化分期》一文(《北京大學學報》1964年發表)。
即便這樣,我們向上級主管部門申明,《北京大學學報》的要目曾逐期在《人民日報》刊布,並無保密內容,仍然未能得到批准。
當年對外學術交流如此封閉,我們愛莫能助,林先生只好遺憾地作罷。
這件事反映了林先生求知如渴的執著精神,也表明他專攻殷周銅器的起點甚高,『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既從判明殷周銅器的名稱和用途入手,又高屋建瓴地關注殷周文化的考古學分期。
他在1958年即已發表《殷文化的編年》一文,根據安陽殷墟和鄭州二里岡的遺址發掘資料,以及殷墟甲骨文,率先進行殷文化編年的探討。
林先生趁來訪之便,急切地尋覓鄒衡的《試論殷墟文化分期》一文,以期相互參照,是可以理解的。
林先生後來發表的文章表明,遲至1970年代後期他才看到鄒衡的文章。
」
王世民發言
香港恒生管理學院中文系教授張光裕在發言中回憶了林巳奈夫先生對他的提攜。
「1972年到1976年間,我曾數次訪學日本。
在訪問東大期間,林先生知道我們青年學者錢是不夠的,特別把我安排住在東大附近,又便宜、又安靜,往返東大非常方便。
後來他邀請我到東大讀書會作報告,當時我年輕氣盛,跟日本學者爭辯。
會後,林先生帶我去喝酒、吃烤肉,他還把歷次讀書會的記錄裝訂成冊送給我。
林先生還帶我去很多日本收藏家的家中看他們收藏的青銅器,如果沒有他的幫助,我的青銅器研究肯定會缺少日本青銅器這個部分。
」
張光裕發言
最後,本書譯者廣瀨熏雄說明了譯者團隊組建的情況,並表示將加快《殷周青銅器綜覽》第二、三卷的翻譯進程,儘快讓該書剩餘部分與中國讀者見面。
廣瀨熏雄發言
「早期夏文化探索」課題籌備會會議紀要
為了探索早期夏文化研究,「早期夏文化探索」課題籌備會於2016年12月18日上午在鄭州市召開,會議探討了課題的申報立項等相關問題。會議由鄭州市嵩山文明研究院黨委副書記張建華主持,出席會議的嘉賓...
中國考古學研究中日論壇在京召開
內容摘要:這些都城考古的新研究,都非常重視都城平面布局、時代變遷和不同功能區的劃分,無疑是中國考古學城址考古從編年研究轉向聚落研究的縮影。日本九州大學宮本一夫先生以《從川藏石棺葬看北方青銅器與...
考古學的四大天王級高校
與清華大學的一名歷史學博士聊天時,他告訴我:中國考古學,四所高校一統天下,它們的排名依次是北京大學、西北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和吉林大學。 在考古學中,北大的學科建制最完整,包括舊石器時代考古...
答問︱孫慶偉:夏文化不是沒有發現,而是怎麼識別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孫慶偉教授的《鼏宅禹跡:夏代信史的考古學重建》一書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澎湃私家歷史欄目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常懷穎先生圍繞此書提問,請孫教授作答。 ...
紀念商城遺址發現60周年研討會舉辦
本報訊(記者劉洋)7月18日,在150餘名國內一流考古專家、學者的注視下,夏商周考古的主要開創者韓維周、安金槐、鄒衡3位考古學家的銅像在鄭州商城遺址揭幕,拉開了紀念鄭州商城遺址發現60周年學術活...
訪談︱孫慶偉:考古學家找到傳說中的夏朝了嗎
生活在春秋末年的孔子曾感嘆道:「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這也就是說,在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可以查閱的史料與可資問詢的賢才都十分匱乏,毋庸說後代。而現代...
鄒衡先生的主要學術貢獻
鄒衡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學術成就巨大。先生最大的學術貢獻是創立了中國夏商周考古的學術框架體系,從而使幾代學子從中受益,被譽為「學術大師」「夏商周考古第一人」當之無愧。其學術貢獻主要體現在五...
中國青銅器最權威的研究著作,依然出自日本人之手
關於中國青銅器,最權威的研究著作,直到現在,依然出自日本人之手。儘管中西都有研究青銅器的大家,許多名字如雷貫耳,但這部題目平淡無奇的大作,從來沒有人質疑它的地位。如今,在寫完近30年之後,《殷周...
《殷周青銅器綜覽》第一卷中譯本出版
昨天,林巳奈夫的巨著《殷周青銅器綜覽》第一卷中譯本在復旦大學舉行新書座談會。本書可作為殷周青銅器研究的豐碑性著作,也是日本著名考古學家林巳奈夫先生的權威著作之一。本書一共三卷,第一卷(殷周時代青...
迄今最完備、集大成的青銅器研究著作,林巳奈夫《殷周青銅器綜覽》第一卷中譯本出版
日本學者林巳奈夫所著《殷周青銅器綜覽》第一卷(殷周時代青銅器之研究)中譯本日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9月15日舉行的新書座談會上,與會學者一致認為,這部初版於1984年的著作迄今仍是最為完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