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鳶》之後,葛亮再出新書《問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揚子晚報訊 (記者 蔡震)2016年,一部《北鳶》讓作家葛亮被許多讀者所認識,這部屢獲大獎的小說,不單引起了文學評論家的熱議,也被無數的讀者所喜愛。

時隔一年半,葛亮又帶來了自己的新作:一部集合了7個中短篇的小說集《問米》近日上市,已與全國讀者見面。

從《北鳶》到《問米》風格轉變

2016年,葛亮的原創小說《北鳶》橫掃了各大讀書榜單,不僅受到眾多讀者的喜愛,而且斬獲了十餘項圖書大獎。

這部小說究竟有何魅麗?《北鳶》的故事內容始於上世紀二十年代,結束於上世紀中葉。

以主人公盧文笙成長於商賈世家開始,乃至經歷多舛人生,與沒落士紳家族馮家三小姐仁楨相遇相知,在亂世中結下因緣。

小說充滿傳奇色彩,家族興衰,時代動盪,亂世情愛兼備,用抒情筆法凸顯歷史嬗變。

出身藝術世家的葛亮,祖父是著名藝術史學者葛康俞、太舅公為新文化運動領袖陳獨秀、表叔公為中國原子彈之父鄧稼先,這些赫赫有名的家族成員,為他披上一層傳奇色彩,也賦予他取之不盡的創作靈感。

《北鳶》是葛亮用七年時間寫打磨而成的作品,錘鍊精緻的文筆、帶有厚重歷史感的故事,讓許多人為之著迷,而在《北鳶》之後,葛亮風格一轉,創作了一部當代背景的中短篇小說集《問米》。

小說《問米》的風格不同於《北鳶》的新古典風格,語言比較口語化,內容自然流暢。

對於風格轉變這一點,作者本人也十分認同,「《問米》有點不同於傳統的現實主義態度,有實驗的成分,這種置於非常情境的人性考量會非常凜冽的,我會給他一個合理化合乎現實的邏輯。

」《問米》是葛亮在家族民國史寫作後,一次全新的嘗試,相信必定會帶個讀者新的驚喜。

《問米》直抵庸常人生的本質

《問米》的7篇小說甄選自葛亮近年創作的中短篇作品,7個故事的主角都是你我身邊的平凡人,因為生活中的偶然因素,墜入深不見底的黑暗,故事帶有懸疑感,飽含著悲憫的人文精神,刻畫出在命運與巧合束縛中掙扎沉浮的當代男女群像。

小說集的名字取自開篇的短篇小說《問米》,據悉這篇小說2017年12月斬獲「第十七屆百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一同獲獎的還有麥家、馮驥才、蘇童等作家的短篇新作。

《問米》這篇小說,也是整部作品中最受關注的一篇。

講的是一個旅居越南的通靈師:阿讓的故事。

人死之後究竟有沒有靈魂呢?這個問題也許有些老生常談,卻並沒有定論。

阿讓在河內的殯儀館請神問米維生,面對業餘攝影師馬達,他娓娓道出了自己的故事。

他來到越南,是為了一個女人,一個13年前死去的女人。

故事講到最後,阿讓說出,自己所謂「通靈」不過是騙人餬口的把戲而已,他守住了那段跨越生死的承諾,哪怕背井離鄉,一走就是13年。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葛亮透露,自己早有寫作「懸疑」小說的想法,直到《問米》,才開始真正完整的構建懸疑故事。

他說:「《問米》與其說是著眼於懸疑,不如說在對其進行解構。

懸疑的終極意義在破解事件的真相,這一過程在閱讀者的成見中,是會引起興奮的。

但這本書里的故事,無一不在表達所謂真相倏忽而至時人的無力感。

……生活的邏輯終於覆蓋了事件的因果邏輯。

這是日常強大的力量,充滿了意外與無序。

在悲憫的民間敘事中,是人生的風姿百態,也是命運的橫強與無常。

娓娓道來之下,總能看到些許平庸又熟悉的樣子,他們面目模糊、泯然眾人,卻被巨大的秘密裹挾著,在下一秒墮入深淵。

《問米》寫盡了平凡人生中危機四伏的一面,謎底揭開的同時,波瀾不驚的生活也被撕出裂口,露出殘酷的真相。

氤氳煙火氣中的「老靈魂」

評論家王德威曾說:「當代作家競以創新突破為能事,葛亮反其道而行,遙想父祖輩的風華與滄桑,經營既古典又現代的敘事風格。

」大風始於青萍之末,他深信,歷史來自日常,最細微的東西,往往構建成表達、梳理、建築歷史的磚瓦。

無論是新古典風格的民國家族史,或是帶有懸疑感的當代現實風格寫作,葛亮的寫作面向歷史、關注現實,帶著氤氳的煙火氣息。

據葛亮分享,他在寫作時會關注熱點,但不會去追逐熱點。

如果對某一話題感興趣,會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反覆思量後,覺得適合表達才會再撿起來。

在寫作上比較隨自己的心意,,不會去分門別類、拘泥於事件本身,有時某個事件生髮的某一點有所觸動,可能就會取其因由,隨意點染。

更好的狀態是經過反芻之後把它變成認同的現實與文學的邏輯。

與社會熱點若即若離,使得葛亮的小說有種娓娓道來的風格,也讓他在大眾讀者中俘獲了大量知音。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與不少80後作家的作品中,在成長、成熟的過程中,顯而易見的「叛逆」不同,葛亮和他的作品,一直是溫和而平靜的,以至於年齡尚輕就被稱為「有一顆老靈魂」。

在新書《問米》中也不例外,故意以日常生活解構過量的懸疑感,雖然講述了一個個殘酷而真實的故事,但依舊由人性的溫暖,給讀者以慰藉。

就像知名導演姜文所說的,「我讀小說的主要目的是找故事,但葛亮的小說會讓我忘記這個目的。

不是沒故事,而是故事在文字中嵌的嚴絲合縫,分寸極好,拎出來生怕走樣。

作者簡介:

葛亮,原籍南京,現居香港。

香港大學中文系博士畢業,現任香港浸會大學副教授。

文學作品出版於兩岸三地,著有小說《北鳶》、《朱雀》、《七聲》、《戲年》、《謎鴉》、《浣熊》、《問米》,文化隨筆《繪色》、《小山河》等。

部分作品譯為英、法、俄、日、韓等國文字。

長篇小說《朱雀》獲選「亞洲周刊華文十大小說」,2016年以新作《北鳶》再獲此榮譽,並斬獲各項大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葛亮與廣州讀者分享《北鳶》的創作

南都訊 記者朱蓉婷 從2009年問世的長篇小說《朱雀》,到去年的《北鳶》,作家葛亮的「中國三部曲」已行進到第二部。上周末,葛亮現身廣州購書中心與讀者見面,並分享了《北鳶》的創作歷程。近年來,葛亮...

葛亮:懸疑外殼下,表達的仍是人之常情

本報訊 「一個作者身上有不同的緯度,我希望自己寫作的可能性不停開掘,對讀者有不一樣的意義,這才是一個完整的作家。不能老是停留民國,要往前走了。」行走在上海之夏的青年作家葛亮,依然斯文,依然清秀,...

由人性的溫暖,給讀者以慰藉

出身藝術世家的葛亮,祖父是知名藝術史學者葛康俞、太舅公為陳獨秀、表叔公為鄧稼先,這些赫赫有名的家族成員,為葛亮披上一層傳奇色彩,也賦予他取之不盡的創作靈感。這一點在葛亮上一部名作《北鳶》中就有所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