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曾侯乙編鐘證明,玩音樂,中國人是祖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國家寶藏》第二期,湖北博物館國寶盡出,王剛老師守護的國寶曾侯乙編鐘堪稱國之重寶,王剛老師自己就主持文物收藏節目,家裡也收藏了不少古董,鑒寶錘下砸壞的假古董也不少,可也說是明星里最懂古董的人,這次近距離看到曾侯乙編鐘,大氣也不敢喘,只能鞠躬致敬了。
如果不是拍攝《國家寶藏》,王剛老師估計面子也沒那麼大能進到玻璃房裡這麼近距離欣賞編鐘,看的都直接想跪了!一秒變「迷弟」。
可能越是懂行的人,才越明白這套曾侯乙編鐘意味這什麼,所以也難怪王剛老師這麼虔誠膜拜。
這是真正的中國黑科技神器啊,一經出世,就吊打西方音樂界,啪啪啪,那個清脆響亮。
1978年出土於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
全套編鐘共65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銅木結構的鐘架上。
鍾架長7.48米,高2.65米,這是什麼概念?打個比方來說,它有5個成年人手拉手連在一起那麼長,有普通公交大巴那麼高。
其中,最大的一件編鐘,高1.52米,重203.6公斤,沒錯,就是400多斤。
全套共65個大小編鐘,重達2567公斤。
這可是2000多年前中國人鑄造的金屬器,簡直逆天了。
所以曾侯乙編鐘一經發現,立刻被列入禁止出國展出文物。
值得一提的是,與曾侯乙編鐘同時出土的還有另一件國寶,同樣大名鼎鼎的曾侯乙尊盤,青銅工藝之繁複精美,幾乎是中國青銅時代不可逾越的頂點,目前依然無法完全複製。
是不是看的流口水,這東西真的看一眼忘不掉,睡覺估計還能夢到,確定咱們中國古人不是外星人後裔嗎?
話說回來曾侯乙編鐘,這件國寶出土,有一個特別重要的意義。
編鐘的鐘架特寫。
鍾架是銅木結構,全長10米左右,上下3層,由6個佩劍的青銅武士和幾根人形圓柱承托。
秦始皇統一六國,焚書坑儒滅六國文化,這使得我們無從知道先秦時期的音樂水平狀態,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關於七聲音階,人們公認是從歐洲傳來的。
兩千年來,經漢儒之手留存至今的音樂理論被視為華夏音樂的「正統」。
西周以來正統的「雅樂」只用「宮、商、角、徵、羽」(用簡譜表示即1、2、3、5、6)五聲音階,歷代儒家,尤其是宋代以來推行「復古」的文人儒士,更是推崇「五正聲」,竭力排斥五聲音階之外的偏音——「清角、變宮、變徵、閏」(用簡譜表示即4、7、#4、b7),這些偏音不僅不能使用,還被斥為非華夏正聲的異端,有違中正平和。
因此,七聲音階一直被認為是舶來品。
然而,對照曾侯乙編鐘的銘文連同其音響的分析清楚地表明,編鐘的基本音階就是一個完完整整的七聲音階,其偏音「清角」和「變宮」二音赫然在目,其結構與今日通行於全世界的C大調音階(用簡譜表示即1、2、3、4、5、6、7)完全一致,甚至連其「宮音姑洗」的絕對音高,也正對應於現代鋼琴的「中央C」,為256赫茲。
曾侯乙編鐘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告訴世界,我們的先人早已創造並使用七聲音階,舶來之說不攻自破。
圖為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均鍾,最初已無人識得。
它形如棒槌,器身狹長,岳山低矮,共鳴箱小到使樂器失卻實際演奏價值的地步。
經著名音樂學家黃翔鵬先生考證,該器就是《國語》中所載專為編鐘調律的「均鍾」——一種古代的正律器,的確不是一種用於實際演奏的樂器。
《呂氏春秋》上說,黃帝派他的樂官,一個叫伶倫的人,從大夏之西一直走到崑崙山的北邊去創造樂律。
伶倫以雌雄鳳凰的鳴叫聲為標準,用溪山谷里圓直均勻的竹管製成律管,分別確定了六呂、六律,成了樂律的創始人。
均鐘身上多處彩繪12隻一組的鳳鳥,正是伶倫以鳳凰的鳴叫聲為標準制定12律的象徵。
曾侯乙墓出土的全部65口青銅編鐘,均刻有銘文。
除楚惠王贈送的那隻鍾所刻銘文與樂理無關外,其餘64口鐘上及鍾架和掛鐘構件上的3700餘字銘文,其實是一部久已失傳了的先秦樂律學史。
難怪王剛老師不斷誇讚:「我想替我守護的這件國寶再多說幾句。
這是一件偉大的作品啊!朋友們,這個六十五件青銅編鐘,音域就跨了五個半八度。
我們過去都知道中國是五聲音階,西方人呢,是七聲音階。
他們曾一度覺得五聲音階顯然是落後於七聲音階的,然而兩千四百多年前的曾侯乙編鐘出土之後,當西方人親耳聆聽到我們敲響它的時候,震驚了,拜服了,可以說改寫了世界的音樂史。
音域跨了五個半八度啊,我相信這在兩千四百多年前絕對是一件超級樂器,是世界第一。
由此,我們難道不該從心裡感覺到文化的自信嗎?」
稀世珍寶——曾侯乙編鐘
1978年,湖北省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了一套戰國早期編鐘,鐘體總重量達2567公斤,是名副其實的編鐘之王。鐘體、鍾架及掛鈎上共有3755字銘文,內容為編號、記事、標音以及記錄諸如音名、階名、八度...
他只是一個小國的君主,卻留下了無人比擬的音樂財富
他,其國被夾在兩個常年攻伐的大國之間,然而卻能獨善其身;他,其國被楚國攻伐多次,然而卻與楚王交好;他,雖為一國之君政事繁多,然而對音樂的熱愛程度卻令人驚嘆;他,想像力豐富而又信鬼神之說,在自己的...
「考古詞條」青銅時代 · 曾侯乙墓
戰國早期曾國君主乙的墓葬。位於湖北省隨州市西郊擂鼓墩附近。1978年湖北省博物館由譚維四主持進行發掘,出土了大批精美的隨葬品。從出土的縛鍾銘文可知,曾侯乙下葬的年代為公元前433年或稍後。該墓的...
戰國時代多麼強大:曾侯乙編鐘出土的歷史背景
1977年春,在湖北省隨州市(原隨縣)擂鼓墩,駐軍某部雷達修理所經上級批准擴建廠房。10月平整土地時,在原本堅硬的岩石地表發現了一大片質地鬆軟的褐色土。愛好考古的雷達修理所副所長王家貴意識到地下...
國家寶藏|湖北省博物館國之重器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全套曾侯乙編鐘由多達65件青銅樂鍾和鍾架組成。編鐘鍾架由長、短不同的兩堵立面垂直相交,共三層8組,氣勢恢宏;鍾架重1665公斤,其上承負著重達2...
編鐘編磬展示樂懸制度
在古代,樂與禮儀的配合形成完備的禮樂制度,禮可以獨立施用,樂附於禮才相得益彰。樂制包含音樂、舞蹈、歌詠、誦諷等,此則有禮制樂章可循,濫觴於殷周之際,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由易變繁發展到以少漸多,與...
除了編鐘隨州博物館裡還有哪些稀世珍寶?
本文圖均為紅葉哥賈富原創,今日頭條首發,轉載請標明,商用請聯繫微信hongyegejiafu.最早了解隨州,始於歷史教科書上的曾侯乙墓與世界第八大奇蹟—編鐘。這次紅葉哥終於有機會走進隨州,深度體...
湖北一施工隊一炮下去,炸出16件國寶,國家下令禁用展覽
文物,不僅僅是我國過去輝煌的物件,更是我國歷史與文化的載體,是人民勤勞與智慧的結晶。每一件文物都伴隨著或大或小的歷史故事,也與當地的歷史有著緊密的聯繫。由於有些文物太過珍貴,就被列入了禁止展覽...